紅林悟道《韓非子-守道》 第十三章,守國,講了什麼?

韓非子用“不恃比干之死節,不幸亂臣之無詐也”批駁了孔子的性善論,比干是夠忠義,可這忠義還是救不了國家治不了社會,君主自然會有臣無奸邪的想法,可這想法實現不了只是幻想而已,就象我們總想著明天能中大獎,可這只是想象而已實現不了,改變生活還是要靠...

檢視全文»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其中哪一家的學說更適合古代當時國家治國理政和社會發展?

西周統治時期靠著“禮治”來管理貴族,“刑治”來管理平民,奴隸,這兩種方法來管理社會,治理國家,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盪,禮壞樂崩了,原來的社會解體了,形成了新的社會,貴族和平民的界限模糊了,這時候,儒家把“禮治”改造為“德治”,法家把“刑...

檢視全文»

儒家倫理的本質是什麼?

三常五德封建禮教吧維護等級文化,有的學說出發點是人生而平等,儒家並不這麼認為,作為民要聽國君的,作為兒子要聽父親的,作為妻子要聽丈夫的,而且是無條件的,必須做到的,當時之所以獨尊儒術就是因為它維護等級,受到皇帝的青睞,導致法家墨家幾乎沒有生...

檢視全文»

如何理解“尚和合”這個觀點?

問題出在漢代“獨尊儒術”“外儒內法”的御用文人將儒家“治國治吏”與“教化國民”這兩個針對不同物件的理論混淆,“公”“私”界限不分,利用武力權威壓制孟子、老子及百家學說,抑制了思想意識的發展,教育方面重經史而輕科技,經濟方面重農業而輕工商等等...

檢視全文»

《貞觀政要》中的治國思想,為何能受到後世的推崇?

而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的用人思想、吏治思想、納諫思想和安民思想,其中的任人唯賢、廣開言路、、以情治官、尊儒重教、嚴懲貪腐等開明的吏治思想和制度設計,應當說是封建統治中吏治思想、理論和實踐的集大成,不僅對貞觀盛世的出現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對後世封...

檢視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