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林悟道《韓非子-八經之主威》第五十三章,主威分,講了什麼?

紅林悟道《韓非子-八經之主威》第五十三章,主威分,講了什麼?紅林主人2021-08-06 08:58:50

紅林悟道《韓非子-八經之主威》第五十三章 主威分

紅林悟道《韓非子-八經之主威》上一章是《聽法》的最後一章,韓非子為我們揭示了依法治國為何能“國治”,是因為臣民敬畏律法,說的嚴重一些是因為臣子畏懼律法。精神世界能讓人產生敬畏的是教廷及戒律,而世俗世界能讓人產生敬畏的是國家及律法。人的特性,既能讓人生活在精神世界裡,也能讓人生活在世俗世界裡,但我相信,人特有的機體特性,決定了我們首先要生活在世俗世界裡,再純淨或再醜惡的靈魂總要依附於一幅皮囊和骨架。

韓非子所依之法正是基於人性本質所確定的,中國古代的律法既不是承神明之旨,也不尊王權所意,而是真真實實的以人為本。治國就是管事,天下之事,非成即敗,管事之理在於成者賞,敗在罰。所以賞罰就成了君主的治國權柄。

不管是治理國家,還是治理公司,賞罰都是管理的基石。自從人類社會出現部落族群,就有了分工,有分工就要有結果,按結果論賞罰就成為一種規矩與制度,也許那時候還沒有成文的法規(因為文字還沒有發明),但有逐漸形成的制度。從優勝劣汰的角度講,正是這種賞罰機制讓更加優秀的人在部落裡生存下來,並逐漸成長為首領。

經過漫長的發展,隨著生活物資的不斷豐富,基於對天地的尊崇與想象和人類自身的生活與發展,人們對精神世界產生了無限的想象,文化與宗教產生了。至此,人類社會就生活在精神世界與世俗世界之間,《易經繫辭》中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而我們人類終歸是形而下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我們是人,不是神。從我們的機體特性,與認知能力看,我們確實是形而下者,我們一直在追尋人類的來源,其實是不想承認我們為“器”的現實。

我們身為器,心向道,就這樣活著,正是這樣的活法,韓非子才提出了“賞譽同軌,非誅俱行”賞罰原則,但國家律法的中心還是以罰為主,罰有惡名,民畏懼則惡禁,禁則國治。

今天講《主威》,就是君主的權威,這裡的權威不僅有實實在在的權力,還有依權力而產生的威嚴。韓非子認為“行義示則主威分,慈仁聽則法制毀。”意思是:君主如果表彰個人品德,就會分散自己威勢;如果聽信仁慈說教,就會敗壞法律制度。韓非子給“行義”加了一個主體就是臣子,臣子行為仁義,這本是本分之內的事,如果君主刻意表彰,就有可能分散或是損害君主在臣民心中的威勢。仁義與威嚴是相對的,人們總是喜歡仁義而不喜歡威嚴,君主表彰臣子的仁義,無形中就是損害了自己的威嚴,這是不對的。

國家律法本質是威嚴,如果君主聽信仁慈之論,就會破壞律法法規。我們說國家律法以罰為主,罰則生畏,畏則禁惡,惡禁則國治。罰,民眾厭惡不喜歡,仁慈,民眾喜歡,如果君主一味只想討得民眾的喜歡而只行仁慈,那麼以罰為中心的律法自然就會敗壞,這也是君主息法的原因之一。

“示行義”和“聽慈仁”看似是仁愛之舉,實則“民以制畏上,而上以勢卑下。”意思是:臣民因為有法制而畏懼君主,君主卻壓低自己的權勢對待臣下。君主的權勢基礎是國家律法,也是律法威嚴的體現,其實,君主權威與律法威嚴是互為表裡的一體,是相輔相成的關係,不可分離。君主“示行義”和“聽慈仁”是在降低自己的權威與律法的威嚴,是對自己的雙重損害。

君主“示行義”和“聽慈仁”以勢卑下的結果是“故下肆很觸而榮於輕君之俗,則主威分。”意思是:結果臣下就敢於放肆地觸犯法令,把輕視君主的習慣作為榮耀。這樣一來,君主的威勢就分散了。城牆不僅是用來禦敵,更重要的是用來止臣於內,禁止臣子跨過此牆,君主“以勢卑下”就是在摧毀城牆,既防不了敵人,也禁止不了臣子犯法輕君。所以韓非子強調君主一定要依法治國立君威,不可宣揚仁義聽信慈仁。

【行義示則主威分,慈仁聽則法制毀。民以制畏上,而上以勢卑下。故下肆很觸而榮於輕君之俗,則主威分。】

罰人總會招致惡評,所以要堅持依法治國、依制治司,將遵道守法作為民眾教化的中心,將企業文化作為員工培訓的核心,最終形成守法守則的社會風氣與核心價值觀,民眾相互勸勉守法成風。守法的風氣一旦形成,處罰違法者反而會受到民眾的歡迎,依法治國就有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