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是誰的思想?

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是誰的思想?使用者5933790021594372019-12-24 01:18:19

意思是:懲罰罪過不避讓大臣,賞賜善行不遺忘百姓。指懲罰和獎賞應一視同仁,不應因人的地位不同而區別對待。也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沒有地位高低之分。出自《韓非子·有度》是戰國末期思想家韓非創作的一篇散文。原文節選:法不阿貴,繩不撓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刑過不闢大臣,賞善不遺匹夫。故矯上之失,詰下之邪,治亂決繆,絀羨齊非,一民之軌,莫如法。厲官威名,退淫殆,止詐偽,莫如刑。刑重,則不敢以貴易賤;法審,則上尊而不侵。上尊而不侵,則主強而守要,故先王貴之而傳之。人主釋法用私,則上下不別矣。譯文:法令不偏袒權貴,墨繩不遷就彎曲。法令該制裁的,智者不能逃避,勇者不敢抗爭。懲罰罪過不迴避大臣,獎賞功勞不漏掉平民。所以矯正上面的過失,追究下面的奸邪,治理紛亂,判斷謬誤,削減多餘,糾正錯誤,統一民眾的規範,沒有比得上法的。整治官吏,威懾民眾,除去淫亂怠惰,禁止欺詐虛偽,沒有比得上刑的。刑罰重了,就不敢因地位高輕視地位低的;法令嚴明,君主就尊貴不受侵害。尊貴不受侵害,君主就強勁而掌握要害。所以先王重法並傳授下來。君主棄法用私,君臣之間就沒有區別了。擴充套件資料:主張以法治國的韓非。認為法律是建立一個強有力的政權和有秩序的社會所必須的條件,因此,必須明確立法制度和執法的統一性。即賞罰對官對民都應一樣,不論上下貴賤都要一視同仁,該賞就賞,該罰就罰,賞罰得當,公正嚴明,這樣才能取信於民,使百姓樂於奉公守法。論述法不阿賞、賞罰嚴明時常引用此名句。韓非提倡的這條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法律條文與孔子的“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觀點完全相反,但也是完全正確的。他要求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的思想在封建特權社會是非常可貴的。當時由於韓非子的政治主張觸犯了上大夫的利益,受到排擠和陷害。相關人物介紹:韓非(約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戰國時期韓國都城新鄭(今河南省鄭州市新鄭市)人,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散文家,韓王之子,荀子學生,李斯同學。韓非子創立的法家學說,為中國第一個統一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的誕生提供了理論依據,被譽為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兩個人之一(另一人為莊周)。韓非深愛自己的祖國,但他並不被韓王所重視,而秦王卻為了得到韓非而攻打韓國。韓非入秦後陳書秦王弱秦保韓之策,終不能為秦王所用。韓非因彈劾上卿姚賈,而致姚賈報復,遂入獄,後李斯入獄毒之。韓非人雖死,但是其法家思想卻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奉《韓非子》為秦國治國經要,幫助秦國富國強兵,最終統一六國。韓非將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集於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將老子的辯證法、樸素唯物主義與法融為一體。著有《韓非子》,共五十五篇,十萬餘字。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樹一幟,呈現他極為重視唯物主義與效益主義思想,積極倡導君主專制主義理論,目的是為專制君主提供富國強兵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