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為為什麼不直接提出新思想而要託古改制?

康有為為什麼不直接提出新思想而要託古改制?烽火野史2020-03-25 16:18:45

康有為之所以託古改制而不是提出新思想是想要為改革找依據,同時減少變法阻力。這也是古今中外歷來改革、變法或者當政者將要對某項重大政策進行調整時會採取的辦法。商鞅變法以法家學說為理論依據、先有啟蒙運動後有法國大革命、馬列之後才有蘇聯模式。

中國封建社會發展到晚清時期,面臨兩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遭到西方文化的強力入侵,傳統文化遭受強有力挑戰。守護傳統文化特別是想要維持皇權和儒家“禮樂”治國的力量也同樣被動激發而強勢。所以康有為把孔子說成是主張變革的先師,試圖從根源上為改革樹立依據。孔子都是改革家了,我們又還有什麼理由不改革?康有為天真的以為如果能從中國本土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中找到依據那麼就能得到頑固勢力的支援,變法獲得成功,但很可惜他顯然失敗了。

康有為為什麼不直接提出新思想而要託古改制?楊角風發作2020-06-05 20:51:11

我覺得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意思,畢竟是猜測一個歷史人物的心理,我們不妨看看拍歷史劇的大導演張黎,是怎麼解釋康有為的行為的。

主要依據是《走向共和》這部電視劇,他的主要思想的表露,主要在萬木草堂時展露:

1888年,康有為趕赴京城參加順天鄉試,趁此機會給光緒帝上了一道疏,闡明變法主張,但因其他人的阻擋,未能實現。

不久後,懷著“日日以救世為心,刻刻以救世為事”的遠大抱負,康有為開始在萬木草堂教學。由於其在京城上書一事傳得沸沸揚揚,再加上他有一本《新學偽經考》出版,名聲大振。

於是各地求學者紛沓而來,這其中就包括後來大名鼎鼎的維新派領袖,梁啟超等人。

在萬木草堂,康有為就已經在潛移默化地宣傳自己的主場:

“大發求仁之義,而講中外之故,救中國之法。”

那麼在《走向共和》中,這一段經歷,又是怎麼展現的呢?

康有為為什麼不直接提出新思想而要託古改制?

一、

前面李鴻章還在給盛宣懷上課,剛剛闡述清楚這句話的意思:

“正所謂,身懷利器,殺心自起!”

畫面一轉,就到了遠在廣州的萬木草堂,大家還在思索李鴻章的醒世恆言時,康有為突然蹦出來指著遠方:

“你說得不對!”

誰說得不對?

當然是李鴻章說得不對啦,他說自己從曾國藩那裡學到了一點皮毛,希望自己的手下能夠略修己身,德行職守:

“一個當權者有了權力,第一要緊的是什麼?不是運用權力,也不是濫用權力,而是要遏制自己的權力慾啊!”

這一套理論是從自我約束的角度考慮的,換到康有為的理論中,就變成了道德。也就是說,約束這些官員的並不是法律,而是道德,而是變味的道德:

“你說得不對,這不是修身的問題,也不是倫常的問題,不是個人品質問題,也不是好人壞人的問題,一句話,這不是道德問題,而是制度問題!”

其實從這時候開始,康有為的主張都是沒問題的,李鴻章宣傳的是人治,而康有為宣傳的是法治,這也算是一種進步。

康有為為什麼不直接提出新思想而要託古改制?

二、

康有為兩次出場都十分驚豔,前面赴考時是一副勢在必得,這裡又變成了痛心疾首。先不講他剛才跟學生們探討的是什麼問題,最起碼他找出了問題的根源,那就是制度問題。

《走向共和》講到這裡,我們大體也就明白了這麼一條主線,既然是走向共和,那麼必然有各種勢力登臺。

李鴻章的主張我們基本上也看到了,一開篇他就說了:

“太后之事無小事!”

其實就是看菜下鍋,以人為本,這個人並非人民,而是指當權者。至於誰來約束當權者呢,他的想法是律己,就是靠修身養性來約束權力,以此來控制權力欲。

康有為這裡更提高了一層,他的主張是變更制度,透過制度來約束人。

說完這句話,康有為停下來擦了擦汗,啥意思?

底氣不足啊,哪有大人物說話說一半擦汗的,也可以理解成他終於鼓起勇氣跟學生們提到了這個主張,那就是大清朝制度出現了問題。

不要小看這個學說,這可是康有為歷經多年苦思冥想,最終想出來的問題根源:

“所悟日深,因顯微鏡之萬數千倍者,視蝨如輪,見蟻為象,而悟大小齊同之理。”

其實也不能算是他悟出來的,日本明治天皇的例子明擺著呢,他只需要看看日本是怎麼變法的就可以了,隨便改個名字,就成了他原創的了。

康有為為什麼不直接提出新思想而要託古改制?

三、

既然舊制度出了問題,那麼舊制度之下的科舉制度也是糟粕制度了,康有為又為什麼心願往之呢?

估計,他也是怕學生會這麼提問,所以自己先回答了:

“我討厭科舉,討厭透了,那些章句小楷,豈能考出我心中錦繡,宇宙關懷?”

我想起了宇宙大將軍,梁漢帝侯景,這傢伙當相國的時候,就飛揚跋扈:

“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依漢蕭何故事。”

即使這樣,還不滿意,於是給自己封了個宇宙大將軍,簡文帝聽說後,大驚:

“將軍乃有宇宙之號乎?”

結果沒多久,這個皇帝就被宇宙大將軍毒死了,而這個宇宙大將軍卻屈尊當了皇帝……

所以,一般把自己跟宇宙掛在一起的人,往往給人很滑稽的感覺。別說宇宙了,地球有多大你康有為搞明白了嗎,太陽系有多大,銀河系有多大,你知道嗎?

果然,康有為激情地舉著雙手,此處本應該有掌聲,可惜他只聽到了雨聲,冷場了……

冷場過後,康有為自己給自己鼓氣,畢竟學生們的疑問還沒解開呢,既然先生您有宇宙關懷,為什麼還要一次次赴考呢?

“一次又一次的落第,一次又一次的恥辱,但我還是要去考,考進這個制度中去,因為,要改造一個制度,你必須先在這個制度的內部……”

康有為為什麼不直接提出新思想而要託古改制?

四、

哈哈,其實康有為就是自己給自己找臺階下而已,至於他這套方案,理論上能執行,但翻遍歷史書,成功的幾乎沒有。

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張居正變法……例子多了去了,在這個封建制度體系下想改變這個制度,就如同當了法官,然後宣判自己的法官無效。

康有為奉行這一套理論:

如果你覺得大清不好,那你就去改造它,如果你覺得科舉制度不好,你就去考進士去做官,如果你覺得老百姓愚昧,就從你開始做一個不愚昧的大清子民……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就怕你康有為真的透過科舉之路走上了權力巔峰之後,就再也不想讓出權力了,所以,說說都會說,真到那時候,你反而成為了頑固派。

喝了弟子遞上來的茶,康有為給了自己兩個字評價:

“這就是執著!”

隨後巴拉巴拉又說了一通,最後燃起熊熊壯志:

“螻蟻能困住巨人嗎?欄杆能擋住駿馬嗎?滿天陰霾,終見飛龍在天!”

此處應該有掌聲,可惜仍然沒有,康有為舉著手指頭,愣了一會兒,還是弟子眼力見,馬上喊他去餵魚。

康有為為什麼不直接提出新思想而要託古改制?

五、

宣傳完了學說,康有為終於進入正題,開始給學生們講史,可惜一繞又繞到了制度上面:

“一部五千年的歷史,史學家們就寫了兩個字——道德!”

其實道德和制度都重要,制度用來託底,道德用來約束內心,兩者結合,才能構建美好家園。實踐證明,道德很重要,重要到你開車出門,可以不用開啟行車記錄儀。

所以,康有為從一個極端又走向了另一個極端,道德可不是誤國的垃圾,相反,它是國家的基礎。

隨後,康有為才點了今天這堂課的主題:

“只有悟清了這道,才能去幹……這就要求你們日日以救世為心,刻刻以救世為事,然後,你們再跟著我,我!”

康有為特意強調了兩次,我!

所以說他狂嘛,就在這裡展現,康有為給弟子們灌輸的是,一定要跟著老師走,要絕對服從,即使自己錯了,弟子們也要跟從。

幸虧康有為是以改製為基礎改變大清,要是跟洪秀全學,後果會很可怕。

就像傳銷一樣,老師在前面講課,煽情,下面有嫡傳弟子當託,再烘托一下氣氛,最後再一起唱唱萬木草堂歌:

“萬木草堂萬玉鳴,集鱗片羽萬人驚。更將散佈人間事,化身萬億發光明。”

大清朝,以康有為為首的變法派,就要走上舞臺了……

康有為為什麼不直接提出新思想而要託古改制?

這基本就是康有為的套路了,至於他是為了自己,還是真為了大清的將來,我想在萬木草堂時,是後者。

康有為為什麼不直接提出新思想而要託古改制?徐徐道來了2020-03-25 23:33:29

“託古改制”古今中外皆有之。就個人認為,對人類文明程序產生最重要影響的一次託古改制無疑是

文藝復興,

表面上是要恢復古希臘、古羅馬的的古典文化,實際上是新興資產階級對神權的宣戰和對個體幸福的追求。而這種改革與守舊相博弈的政治文化在古代中國尤為盛行,從先秦諸子百家言必堯舜、到王莽復古周禮、又到王安石“合於先王之意”,再到張居正依“聖祖定製”等等無不是

借古、借聖賢尋求理論上的依據,尋找一種“出師有名”的正當,藉助一層“政治正確”的外衣來減少外部的阻礙

。究其根源,這種崇古薄今的心理無外乎是因為商品經濟不發達,只能自給自主的小農社會下一種封閉的、排他的家族(家長)式的管理和決策模式所造成的。

康有為為什麼不直接提出新思想而要託古改制?

如果說鴉片戰爭的西方的大炮驚醒了“天朝上國”的夢中人們,那麼甲午戰爭的亡國亡種的民族危機徹底了讓埋頭故紙堆的讀書人們覺醒,正是這樣的背景下,康有為帶著他的儒學新解——《孔子改制考》、《新學偽經考》、《春秋董氏學》走到了歷史舞臺。1938年,蔣廷黻先生在其《中國近代史》一書中言簡意賅的闡述了康氏的託古改制的緣由。

假使我們是甲午到戊戌那個時代的人,眼看見我們的國家被小小日本打敗了,打敗了以後又要割地賠款,我們還不激昂感慨想要救國嗎?假使我們是那個時代的人,新知識新技術都沒有,所能做得僅做八股文章,多讀的書僅中國的經史,我們救國方案還不是離不開我們的經典,免不了做些空泛而動聽的文章?假使正在這個時候,我們中間出現一個人提出一個偉大的方案,既合乎古訓,又適宜時局,其文章是我們所佩服的,其論調正合乎我們的胃口,那我們還不擁護他嗎?康有為就是這樣的人。

“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洋務運動,清廷固然在器物上採用了西方的科學技術,但在思想上仍然固守著中世紀封建思維。儒教在官員、士子、讀書人當中的仍是絕對地位。

可見,在民智未開,儒家孔教思想仍然佔主導的社會,康有為只能選擇託古改制的方式傳播改革思想,用儒家術語來表達維新派的民主變革方案。

康有為為什麼不直接提出新思想而要託古改制?

蔣廷黻 (1895年12月7日-1965年10月9日),歷史學家、外交家,其《中國近代史》被稱為近代中國史研究的開山之作。

康有為“考證”東漢以來的經學,都是劉歆偽造,宋人所尊述的儒家經典也是偽造的。他認為孔子之前的歷史都是矇昧的,六經都是孔子的作品,

孔子是“萬世教主”、是託古改制的祖師,

並將孔子裝扮成一個資產階級歷史進化論和民權平等思想的倡導者。從學術層面來說,康有為的著作充滿了牽強附會,多方穿鑿,甚至梁啟超都認為他的解釋過於牽強和武斷。但從政治層面上,沉重打擊了封建儒學權威和清廷的頑固派,並且

透過託古改制把西方民主共和融入儒家經典中,有力的推動了西方思想在中國的傳播。

康有為為什麼不直接提出新思想而要託古改制?

戊戌變法僅維持了百餘天就遭到慈禧為首的頑固勢力的殘酷絞殺,“託古改制”也成了康有為的黃粱一夢。究其原因,當時背景下,“託古改制”不僅難以根除救傳統的弊病,反而容易為古所困,牽絆住了改革前進的步伐,這樣的改革註定要失敗的。而對於早已病入膏肓的清政府來說,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已解決不了根本。

唯有破舊立新、非古是今,才能真正化解亡國、亡種的危機。

康有為為什麼不直接提出新思想而要託古改制?

康有為為什麼不直接提出新思想而要託古改制?咩咩的老幹部2020-03-25 15:38:39

讀者,您好!針對康有為為何不直接提出新思想而要託古改制這個問題,我做以下2點回答。

第一,要搞清楚康有為所提出來的新思想到底是什麼?也就是維新運動,變法圖存。從出發點來說,是好的,但是,一股新思潮的興起絕非空穴來風,獨木不成林,貿然興起,不會得到人們的接受,況且,儒家思想統治時間長達幾千年,已經根植於知識分子的思想之中,這是改革的大背景。

第二,康梁變法維新所託之古為孔子的儒家學派,曾做《孔子改制考》《新學偽經考》作為其理論依據,他們也不是完全否定儒家學說,而是挑出可以改革的進行維新,絕對不能片面看待。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康有為為什麼不直接提出新思想而要託古改制?煙雨踏秋殤2020-03-25 14:15:28

19世紀末,帝國主義列強又一次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面臨著空前嚴

重的危機。當時,康有為、梁啟超等志士仁人意識到必須進行維新變法,否則中國就有

亡國滅種的危險。

為克服這種困境,康有為採取了借屍還魂的謀略,具體來說就是託古改制

。康有為撰寫了一部書。名叫《孔子改制考》。這本書指出,上古時代沒有文字和書

籍,所以今天無法確知上古時代的情況。但是,中國人有一種“榮古而虐今,賤近而貴

遠的迷信上古的心理。春秋時,禮樂崩壞,社會動盪,包括孔子在內的諸子百家利用

人們這種心理,把自己所設定的政治理想假託是上古時代已經實行過的,藉此爭取人們

對自己的政治學說的信仰與認可。中國歷史上不一定存在堯、舜、文王、武王等聖明君

王,這些人不過是孔子為改制而假造出來的託古物件。

康有為在談到寫作《孔子改制考》一書的意圖時說:“作為一般的平民百姓,如果

公開倡言變法改制,必會遭人詛咒。因此,不如假託古代聖王來倡言變法改制,這樣,

既不會使人感到驚恐,又可免除不測之禍。,。

康有為不僅把歷代統治階級尊書的孔子裝扮成改制維新的祖師爺,而且還搬出清帝

先王來為自己的觀點辯護。他說:我世祖章皇帝何嘗不變太宗文皇帝之法哉?若使仍

以八貝勒舊法為治。則我聖清豈能久安長治乎?

在康有為的鼓動宣傳下,光緒皇帝終於下定決心在中國發動一場空前的變法維新。

康有為為什麼不直接提出新思想而要託古改制?史爭朝夕2020-03-27 04:23:41

同治十一年,童試落榜。

光緒二年,鄉試落榜。

光緒八年,再度落榜。

光緒二十二年,康有為才得中進士。康有為也是很像得到朝廷重用的,可惜,資質平庸,於是康有為另闢蹊徑,常說些不同尋常的話來吸引別人的關注。

康有為為什麼不直接提出新思想而要託古改制?

康有為透過兩部書而名滿天下《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經考》,收穫了梁啟超等一眾擁躉者。而這兩部書也給戊戌變法定了一個基調託古改制。

其實康有為對此兩書並非原創,而是抄襲剽竊川人廖平。其實,歷史上康有為剽竊廖平已成公論。拿著別人提出的理念為我所用,也就康有這樣的欺世盜名之徒可以辦到了。

康有為也想新思想,可他實力不允許啊。當戊戌六君子,為變法忙的不可開交之時,康有為嗅到危險,早已潛逃。

康有為為什麼不直接提出新思想而要託古改制?

1924年1月12日《申報》上刊登這樣一件事,有一年,康有為前去西安臥龍寺參觀。趁僧人不備,欲盜走寺廟中數卷珍貴古版佛經。不料,做賊心虛,露了馬腳。很快被人發現追回。可見,康先生如此人品做出抄襲剽竊之事十分正常。

康有為為什麼不直接提出新思想而要託古改制?教育有所思2020-03-27 13:33:13

康有為為什麼不直接提出新思想而要託古改制?

康有為之所以“託古改制”,當然絕非空穴來風,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1。

減少變法阻力

。這也是古今中外,不少改革、變法會採取的辦法。比如,歐洲的文藝復興。表面上是要復興古希臘、古羅馬的的古典文化,實際上是新興資產階級不滿教會的精神控制,對神權的宣戰和對個體自由幸福的追求的運動。

它興起於義大利,從14世紀到16世紀,擴大到整個歐洲,湧現了不少傑出的人物。至於為什麼打著”復興“的旗號,主要是因為當時新興的資產階級力量還弱小,不足以對抗強大的封建勢力。

康有為為什麼不直接提出新思想而要託古改制?

2。

以康有為為首的資產階級維新派,力量弱小,又依靠的是沒有實權的皇帝——光緒

。在慈禧為首的強大頑固派面前,如果不進行改裝,也許3天也撐不了。

這與我國曆史上的商鞅變法是完全不同的,商鞅變法當時也遇到了強大的阻力,商鞅還與保守派們進行了一場著名的辯論,得出“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不主張效法古人,而是要進行大膽的改革。商鞅變法後,最終秦國成為戰國時期最強大的諸侯國,並統一六國。

兩件事阻力都存在,結果卻不同,主要是當時商鞅依靠的秦孝公實力強大,新興的地主階級實力逐步強大,渴望早日掌握政權,改革之心堅決;而維新變法時期,中國已是封建社會發展到晚清時期,地主階級力量遭到各方衝擊,面臨兩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時代潮流已經不再傾向於地主階級,洋務運動的失敗就是例子;也暫時不偏向新興的資產階級,中國局勢十分動盪……

康有為為什麼不直接提出新思想而要託古改制?

3。

以康有為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沒有一套成熟的治國體系

。這也不怪從小就接受傳統教育的康有為,他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對於西方文化的理解也不夠深入,只能表面的把孔子說成是主張變革的先師,寫成《孔子改制考》、《新學偽經考》作為其理論依據,且都談不上是治國體系。他試圖從根源上為改革樹立依據,試圖嫁接西方體系在中國傳統這棵大樹上,讓中國強大起來,即“中體西用”。

他的種種努力都是試圖向大家說明: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他其實也是改革家,孔子都是改革家,那我們又還有什麼理由不改革呢?康有為天真的以為,能從中國本土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中找到依據,那麼就能得到頑固勢力的支援,變法就能獲得成功……

康有為為什麼不直接提出新思想而要託古改制?

康有為選擇託古改制的方式傳播改革思想,用儒家術語來表達維新派的變革方案。究其根源,這是一種厚古薄今的心理,它的產生無外乎是因為商品經濟不發達,儒家孔教思想仍然在社會上占主導地位,西方文化對中國的影響還很表面,維新派力量弱小,為了減少阻力,維新派本身沒有一套成熟的治國體系,康有為只能自給自主的小農經濟下決策,所造成的。

康有為為什麼不直接提出新思想而要託古改制?世界全史羅銳2020-03-27 08:27:29

中國封建社會已有上千年,勢力相當強大,戊戌只是改良,康有為藉助孔子的學說,《孔子改制考》可以說明.康有為表面上是作歷史考證的文章,實際上是戊戌變法的理論著作,其特點是“託古改制”,把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學說同傳統的儒家思想相結合。當時古文經學是儒家的正統,是中國封建專制統治的理論基礎,是變法的最大障礙。他敢於予以否定,宣佈是“偽經”,是假貨,這是對恪守祖訓不可變的封建傳統理論的尖銳批判。他又把孔子說成是主張變革的先師,打著孔子這個保護神為維新變法思想製造理論根據。康有為維新思想的這個特點,既反映了他敢於向封建傳統思想大膽挑戰的精神,向西方學習,主張變法改革,發展資本主義的強烈願望;也暴露了他在封建傳統勢力面前的軟弱。康有為是“跪著造反”的,而且他在思想上還包含著濃厚的封建色彩。

19世紀末,帝國主義列強又一次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面臨著空前嚴重的危機。當時,康有為、梁啟超等志士仁人意識到必須進行維新變法,否則中國就有亡國滅種的危險。

在西方的民主和科學的思想還沒有在中國普及的情況下,為克服這種困境,康有為採取了借屍還魂的謀略,具體來說就是託古改制。

他為了否定封建經典,否定封建正統思想,便宣傳自己改制立法的變法主張,把孔子打扮成“託古改制”和“改制變法”的祖師爺,目的是借“古聖”,來論證變法維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在康有為看來,制度變革的前提是思想觀念的變革,所以他要在孔學的舊瓶中,裝入民主平等的新酒。

他一方面想讓儒家成為社會變革中的思想資源,另一方面也想借“儒教”,來抗衡當時影響越來越大的基督教。於是,他把孔子立為儒教的教主,想借此復活一種中國式的宗教。

康有為先後撰寫了《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而《大同書》則是他託古改制思想的集大成者。

這在當時產生了很大影響(主要是在青年儒生中),為後來的戊戌變法奠定了理論基礎。

康有為為什麼不直接提出新思想而要託古改制?戈爾吉吉2020-03-25 14:18:24

以前讀歷史讀到康有為維新變法時常提到一個術語叫“託古改制”,那時的老師好像沒怎麼舉例子,只是用帶有貶義的語言籠統簡略地說明。我也人云亦云,有些看不起康的作假。

偶然間,看到這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才得以管窺蠡測,略知它的大概。

其實,託古改制也不是始於康,在此之前,很多的改革,很多的變法,很多的改制,也都是這樣子,需要“託古”,包括孔子所謂的“述而不作”,實際上還是在“述”三代制度特別是周的制度時,自己進行再創作再發揮;包括王莽的恢復“井田制度”;包括皇帝的“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奉天,從某種意義看來也是“託古”的變種……

孔子說詩可以興觀群怨,也是講到詩歌的言外之意,也是對詩歌的再創作再發揮,實際也是先“託古”,詩經很多篇目也被“活用”到國與國的外交禮節甚至政治交往上,所謂“不學詩,無以言”。詩經廣泛地運用賦比興的手法,使得它本身就很容易引發聯想和獲得啟發,因而廣泛地運用到國與國的交往當中。

後代的詩歌也很好地傳承和發揚,比如“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原來只是寫景,人們卻從中感悟出“新事物孕育於舊事物當中”的哲理,比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即可是寫景也可是議論,人們從中感悟出“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的哲理······

這些都是對原詩的再敘述,再創作,再發揮,何嘗又不是“託古改制”呢?

中國重視歷史,所以重視經驗;又因為中國重視經驗,反過來,中國特別重視歷史,所以總是希望從先古先人那裡獲取歷史和經驗,哪怕是篡改先古先人的原意,所謂“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即是。

這也許就是“託古改制”的原因吧。

這樣看來,其實也不可小覷康有為,中國太相信“祖宗之法不可變”,太相信“天變足畏”、“祖宗足法”和“人言足恤”,所以太容易因循守舊,太容易閉關鎖國,太容易閉門造車,所以必須從祖宗那裡尋找“破天荒”的言論,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從而獲取新的前進的勇氣、動力和希望!

康有為為什麼不直接提出新思想而要託古改制?

康有為為什麼不直接提出新思想而要託古改制?

康有為為什麼不直接提出新思想而要託古改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