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王四載典故?

禹王四載典故?秋鳳霖2021-11-03 16:16:03

大約在4000多年前,中國的黃河流域洪水為患,堯命鯀負責領導與組織治水工作。鯀採取“水來土擋”的策略治水。鯀治水失敗後由其獨子禹主持治水大任。

舜帝說:“禹!你也談談高見吧。”禹拜謝說:“是啊,君王,我說些什麼呢?我整天考慮的是孜孜不倦地工作。”皋陶說:“哦,到底是些什麼工作?”禹說:“大水與天相接,浩浩蕩蕩包圍 了大山,淹沒了山丘,民眾被大水吞沒。

我乘坐著四種交通工具, 順著山路砍削樹木作路標,和伯益一起把剛獵獲的鳥獸送給民眾。 我疏通了九州的河流,使大水流進四海,還疏通了田間小溝,使 田裡的水都流進大河。

和后稷一起播種糧食,為民眾提供穀物 和肉食。還發展貿易,互通有無,使民眾安定下來,各個諸侯國 開始得到治理。”皋陶說:“是啊!你這番話說得真好。”

以後禹首先就帶著尺、繩等測量工具到中國的主要山脈、河流作了一番嚴密的考察。大禹在河北東部、河南東部、山東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考察。

一次,他們來到了河南洛陽南郊。這裡有座高山,屬秦嶺山脈的餘脈,一直延續到中嶽嵩山,峰巒奇特,猶如一座東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個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細流就由隙縫輕輕流過。

他還發現龍門山口過於狹窄,難以透過汛期洪水;還發現黃河淤積,流水不暢。於是禹大刀闊斧,改“堵”為“疏”。就是疏通河道,拓寬峽口,讓洪水能更快地透過。

禹採用了“治水須順水性,水性就下,導之入海“。高處就鑿通,低處就疏導”的治水思想。根據輕重緩急,定了一個治的順序,先從首都附近地區開始,再擴充套件到其它各地。

大禹決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開道。艱苦的勞動,損壞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損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傷了,有的上山時摔死了,有的被洪水捲走了。

可是,他們仍然毫不動搖,堅持劈山不止。在這艱辛的日日夜夜裡,大禹的臉曬黑了,人累瘦了,甚至連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腳指甲也因長期泡在水裡而脫落,但他還在操作著、指揮著。

在他的帶動下,治水進展神速,大山終於豁然屏開,形成兩壁對峙之勢,洪水由此一瀉千里,向下遊流去,江河從此暢通。

禹王四載典故?使用者98422256863672021-11-19 13:57:27

堯在位的時候,黃河流域發生了很大的水災,莊稼被淹了,房子被毀了,老百姓只好往高處搬。堯召開部落聯盟會議,商量治水的問題。他徵求四方部落首領的意見:派誰去治理洪水呢?首領們都推薦鯀(音gǔn)。

堯對鯀不大信任。首領們說:“現在沒有比鯀更強的人才了,你試一下吧!”堯才勉強同意。

鯀花了9年時間治水,沒有把洪水制服。因為他只懂得水來土掩,造堤築壩,結果洪水沖塌了堤壩,水災反而鬧得更兇了。

舜接替堯當部落聯盟首領以後,親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發現鯀辦事不力,就把鯀殺了,又讓鯀的兒子禹去治水。

禹新婚不久,為了治水,到處奔波。他吸取了父親的經驗教訓,採取了疏導的辦法,帶領百姓開渠排水,疏通江河,興修水利,灌溉農田。

傳說禹在治水的十三年當中,三次經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第一次,妻子生了病,沒進家去看望。第二次,妻子懷孕了,沒進家去看望。第三次,他妻子塗山氏生下了兒子啟,嬰兒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門外經過,聽見哭聲,也沒進去探望。他一直想著老百姓仍在遭受洪水的禍害,莊稼被淹,房子被毀,於是,三次經過家門都顧不上進去探望家人。他和老百姓一起勞動,戴著箬帽,帶頭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經過十三年的努力,大禹終於治好了水患,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種莊稼了。

舜年老以後,也像堯一樣,物色部落聯盟首領。大禹因為治水有功,就被舜選定為自己的繼承人。舜死後,大禹繼任了部落聯盟的首領,在他的治理下,部落和平,九州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