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帶孩子旅行的過程中,你最不能容忍的事情是什麼?

在帶孩子旅行的過程中,你最不能容忍的事情是什麼?悅讀育兒吧2017-09-22 17:13:10

“孩子從小就該去旅行。”這是童書出版人、《華爾街日報》兒童教育專欄作家三川玲的觀點(以下節選)

我覺得,帶孩子去旅行大概可以分成三堂課。

第一課,多元價值觀課。怎麼讓孩子擁有多元價值觀呢?一是閱讀,二就是旅行。讀萬卷書,不能死讀,那是呆子;行萬里路,也不能白行,那是販夫。讀書,要學會思考,旅行,也要深度旅行。兩者結合,才會真正發生作用。

第二課,多樣世界觀課。旅行,就是讓我們知曉,離開我們居住的地方,五十里、五百里、五千裡之外的地方,那裡的山是什麼樣的,那裡的水是什麼樣的,那裡的房子是什麼樣的,那裡的人是什麼樣的……最關鍵的,則是那裡的生活,究竟是什麼樣的。這些,就是不同地域、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風俗人們的真實生活。這些,所有的親眼所見、親耳所聞,來自對方的動作、對方的眼神、對方的內心的交流,都是無法在家裡可以體會到的。第三課,多重人生觀課。我相信,很少人在壯美的雪山腳下,會感受不到自然的偉大、生命的渺小;而也很少會有人,在開闊了眼界、壯大了胸懷之後,還會斤斤計較、睚眥必報。↑此文發出後,被境內外多家旅遊機構採納,三川老師調侃這是自己單篇收入最貴的文章。有意思的是,有家長聽了“童書媽媽三川玲”的講座,感慨頗多,回來寫篇文章表達自己的觀點:“兒童不要去旅行(以下節選)“人云亦云”和“人不雲,我亦不雲”在我們這個時代太多了,一篇被廣泛轉發的文章,不提經濟收入,就對讀者本身的影響來看,它的壞處就像它的好處一樣多。

不是隻有做飛機出門才叫旅行;沒有思考與慾望在先,不會有所謂的新發現;沒有榜樣,再多的安排都是徒勞;

“兒童要旅行”已經被妖魔化,又被這樣的大V強調之後,更是浩浩蕩大勢所趨。不明所以,不得始終,兒童不要去旅行,只是期望父母們不要“人云亦云”的帶孩子去,給孩子留些體驗,做她這個年齡該做的、想做的事情。“知乎使用者觀點(截選)“有條件的話,一定要帶孩子去旅行。為人父母,如果不能意識到應該讓孩子見識更廣闊的世界,而是把孩子禁錮在一個小圈子裡,是不夠稱職的。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天天讓孩子看探索頻道雖然不壞,但是也不如帶著他去趟非洲,當然我現在還比較窮,有錢的話我是一定要帶他去的。”“我的家庭並不富裕,母親在兩件事上不會吝嗇:讀書和旅行。但畢竟開銷都不低,也有親戚朋友“質疑花這些錢幹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愛好和教育方式,我覺得互相尊重就好。不過我現在能在博物館跑腿,多半要感謝走到哪裡都務必帶我去看博物館的母親能讓我體會藝術與文化的偉大的魅力。”“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行萬里路可是放在讀萬卷書後面的,讀了書之後再行路,相比沒讀書盲目地行路,效果要好很多。”“不要代替孩子思考,給予你以為他需要的東西。”“我覺得十歲以前,帶孩子去玩,是父母的一筆財富;十歲以後,帶孩子去玩,是孩子的一筆財富,又更是父母的一筆財富。”“低齡孩子的旅行,對走過什麼景點,看過什麼風景,並不是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在旅行中,她會遇到各種與居家時完全不同的生活上的變動。從而學著忍受適度的不適、排遣無聊的時光、在累和餓的時候也得堅持一下、跟他人結伴遊玩時如何愉快地玩耍、提出自己的要求也同時服從團隊秩序……這個是低齡孩子旅行最大的收穫。“”小孩子在旅途中領悟到的東西遠遠不是大人所能臆測到的。他從中獲得的經驗,經歷過的一些困難(打包行李,估計重量,plan好公共交通,去之前做功課,住hotel要注意的),見識過不同地方帶來的不同(美國下車要拉繩,香港下巴要喊有落,四川打車很多拼車的)不僅僅能讓孩子“看看”世界,更可以讓他在以後的生活中考慮更周全,在學業/事業上更open,不會對未知的事物望而卻步。“”首先,4歲之前去過的地方完全沒有記憶,如果不是因為有照片,我根本就不會知道我曾經去過這裡。所以太小的孩子帶出去旅遊的作用,其實就只是陪大人而已。其次,最討厭讓我寫日記!寫感想!寫遊記!最討厭問我有什麼收穫!最討厭大人跟我說——花了這麼多錢帶你出來旅遊,你什麼都沒學到,對得起我們花的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