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城當地流傳著什麼歷史傳說?

晉城當地流傳著什麼歷史傳說?板筋兒的日常2017-10-29 20:51:00

關於晉城這個城市的一些歷史傳說還是挺有意思的,我有同事是晉城人,沒事閒聊聽他說過幾段,今天查閱整理了一下,大致有如下:

白馬拖韁

歷史傳說故事。在晉城城區北15公里處有司馬山,又名白馬寺山。山上有卵石,外堅中空,搖有搖響聲,名馬鈴石。相傳,古時有一少年,寒冬上山砍柴,歸來遇一老者索柴取暖,少年慨然予之。老者贈少年一紙馬,稱:此乃神馬,如有所求,只念咒語即可照辦。少年黑夜返村,突然狂風大作,大雪紛飛,鄰舍皆嘆無法進山砍柴。少年依法念咒,紙馬突變白馬,上山馱炭而歸,眾皆驚奇。一地主得知,勾結歹徒深夜盜馬,被白馬踢翻在地,馬鈴散落。少年從睡夢中驚醒,躍上馬背,與白馬一道騰空而去。盜馬者附入深谷。從此,“馬鈴”遍山皆是,連原來的卵韁石也變成外堅中空、搖之即響的“馬鈴石”。後人在此山建寺,名白馬寺,司馬山亦更名白馬寺山。當地人稱此故事為“白馬拖韁”。此山為晉城縣四景之一。

崔珏審虎

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相傳崔珏乃隋唐間人。唐貞觀七年(633)入仕,為潞州長子縣令。據說能“晝理陽間事,夜斷陰府冤,發摘人鬼,勝似神明。”民間有許多崔珏斷案的傳說,其中以“明斷惡虎傷人案”的故事流傳最廣。故事說:長子縣西南與沁水交界處有一大山,名叫雕黃嶺,舊時常有猛獸出沒。一日,某樵夫上山砍柴被猛虎吃掉,其寡母痛不欲生,上堂喊冤,崔珏即刻發牌,差衙役孟憲持符牒上山拘虎。憲在山神廟前將符牒誦讀後供在神案,隨即有一虎從廟後竄出,銜符至憲前,任其用鐵鏈綁縛。惡虎被拘至縣衙,珏立刻升堂訊。堂上,珏歷數惡虎傷人之罪,惡虎連連點頭。最後判決:“啖食人命,罪當不赦。”虎便觸階而死。崔珏死後,百姓在多處立廟祭祀。陵川禮義鎮的崔府君廟為修建早、儲存完好的一處今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與沁水有關的歷史故事

竇憲,東漢章帝皇后之兄。任侍中、大將軍,操縱朝政,橫暴京師。竇憲以低價奪明帝之女沁水公主(沁水即沁水縣)園田。公主畏憲權勢,不敢計較。後章帝出巡,經過其地,指以問憲,憲支吾其辭。後被發覺,章帝大怒,嚴責曰:“貴主尚枉奪,況小民哉!國家棄憲如孤雛、腐鼠耳!”憲驚懼,皇后亦為之減服謝罪,使以所奪之田還予公主。

借人頭

又名高平關,民間傳說歷史故事。相傳後周名將高老鷂即高行周鎮守高平關。 後周皇帝郭威,小名郭雀兒。因諱高老鷂之名(雀鷹俗稱為鷂),疑其有不臣之心,便封趙匡胤為征討大元帥,命進兵高平關,斬高老鷂人頭覆命。趙父與高老鷂是結拜弟兄,此次受命,進退兩難。進捕巴公原後,令軍士安營紮寨,趙單騎隻身入關求見。言稱:“君命難違。若借得叔王人頭,巧奪兵權,殺昏君統一天下,不但此仇可報,天下百姓亦感叔王恩德。”高老鷂見趙氣宇軒昂,風度非凡,料定“將來定天下者必此人”,便以趙與其子高懷德、高懷亮結為生死兄弟,並推翻郭雀兒江山為民除害為條件,答應借人頭與趙。趙又將其小妹許與高懷德為妻。然後,高老鷂乘二子不防,拔劍自刎。趙匡胤披麻戴孝、重祭高老鷂後,用禮盒盛其頭,領兵回汴梁覆命。趙獻上人頭後,郭威見高老鷂雙目圓睜,鬍鬚抖動,似活著一般,嚇得大叫一聲,跌下龍位,口吐鮮血而死。後柴王繼位,封趙為兵馬大元帥。陳橋兵變後,趙匡胤稱帝,統一江山,國號為宋,封高懷德為大元帥。這一傳聞故事還被編成地方戲, 劇名《高平關》,亦稱《借人頭》。

孔子回車

民間傳說歷史故事。相傳孔子周遊列國,傳道講學,在鄭國遊說結束後,乘車直奔晉國。當他同隨行人員來到晉豫邊境天井關下一山村時,遇眾孩童玩築城於道中。孔子讓孩童讓路,孩童卻以只有車繞城而無城躲車的道理髮難,孔子為當地孩童的聰慧所感悟,便就此回車返鄭。此後,該地即更名攔車。但據史書所載,孔子並未來過晉國。

樂氏女成仙

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相傳在陵川與壺關交界處的赤壤山,有一名曰紫團的洞。半山腰某村住著一戶人家,姓樂名寶山,所生二女聰慧、賢淑,但不為繼母李氏所容,雖肆加虐待,二女仍無怨言。寒冬臘月,姐妹被逼單衣赤足上山菇,二人相抱痛哭于山野荒郊,直到淚盡血出,血浸入地變為苦苣,採摘而歸。炎夏酷暑,二人又被逼頂烈日揀拾麥穗難復母命,正在捶胸抹淚,忽然天邊飄來一片黃雲,將妹妹騰舉而上,緊接著一條黃龍呼嘯而下,又將姐姐馱上天空。此乃唐佔觀元處六月十五日之事。時樂氏二女姐方十五,妹僅十二。樂氏二女成仙昇天之事,震動了四鄉領裡,便在南山之立廟祭祀。廟即今陵川西溪之真澤二仙宮。此外,在晉城境內二仙廟還有數處。

李逵夢鬧天池嶺

《水滸全傳》中與晉城有關的故事。一百二十回本《水滸全傳》中寫道:宋江打下蓋城後,在宜春圃大擺慶功宴。李逵於酒醉酣睡中忽得一夢,夢見在閒步時行至一高山前,遇一身著黃袍的秀士,告他此處乃天池嶺。他在天池嶺先殺死幾個搶奪民女的歹徒,又在“文德殿”斫死蔡京、童貫、楊戩、高俅四名奸賊。於返回時在天池嶺復遇秀士,並授他“要夷田虎族,須諧瓊矢鏃”十字真訣。後依此計,宋江果破田虎。天池嶺在今晉城市市區東南9。5公里處。山上有山寨石城可容千人。

廉頗換馬

民間傳說地名故事。相傳戰國時,趙孝成王中秦國反間計,起用“紙上談兵”的趙括為帥,替代廉頗。廉頗在卸任前囑咐趙括:“秦軍千里奔襲,利在戰,應以守為主”,並將一份“守勢圖”交與趙括。趙括傲慢無理,不予理睬。廉頗憤怒之下,交出帥印,連衣甲都未及更換,便策馬奔趙都邯鄲。路過一村,百姓跪拜,廉頗這才發現自己仍頭戴帥盔,身披鎧甲,足蹬戰靴,便將三件鎧甲脫下。後人將這個村叫三甲村。 廉頗卸掉“三甲”後繼續前行,但沿途仍有百姓攔路乞留。原來,人們都知道廉將軍有“三白”。從白髮、白鬚和座下騎乘的渾身雪白的玉兔賽風駒上仍可認出。廉頗便忍痛換掉騎乘多年的白馬。後人把廉頗換馬的地方叫做“換馬村”。

秦築空倉

民間傳說地名故事。高平米山正西有座山嶺叫老馬嶺。相傳戰國時秦國為進攻趙國之長平曾屯兵於此。秦軍副帥王齙為穩定軍心和迷惑對方,令士卒用蘆蓆在老馬嶺搭起一個個空糧倉。誰知天不作美,一夜大風將這些空倉颳得七零八落。後來,人們便稱老馬嶺為空倉嶺。

十八匠

晉城市城區、郊區一些地名的合稱。唐、宋時期,晉城冶煉、鑄造、鍛打等手工業發達,手工業工匠眾多,村莊以工匠姓氏為名的有馮匠、呂匠、馬匠、苗匠、復匠、郝匠、候匠、謝匠、武匠、嶽匠、孟匠、孔匠、韋匠、金匠、左匠、牛匠、申匠、段匠,合稱十八匠。這些村名一直沿用至今。

舜耕歷山

地名歷史傳說。史書中有“舜耕於歷山”的記載。中國地歷山有數處。位於沁水、垣曲交界,在沁水縣城西45公里處的歷山,又叫舜王坪。上有舜王廟,周圍有溈、納二泉,有大洪池、小洪池,有狀如犁溝的遺痕。相傳,此即舜王躬耕處。又陽城縣西15公里處的獲澤即即雷澤。歷山西北之“可陶峪”相傳為“舜陶河處”處。

宋江徵蓋州

古典文學《水滸全傳》中在今晉城境內發生的爭戰故事。一百二十回本,《水滸全傳》第九十四回,描寫宋江被招安後,時值河北(即黃河以北地區)田虎造反,佔據州郡,改年建號,自稱霸王,打破蓋州(後改為澤州,即今晉城市),威脅衛州(今河南淇縣)。為平田虎之亂,宋天子敕封宋江為平北正先鋒,令其北上太行,攻取蓋州。 宋江先令副先鋒盧俊義率兵攻打蓋州要城陵川。李逵、魯智深等大敗陵川守軍,殺死田虎的守將董澄、沈驥,活捉偏將耿恭。耿恭“蒙不殺之恩”,依計帶領由宋軍偽裝的陵川軍卒,以陵川城陷,星夜帶殘部來投之名,詐開高平城門。宋軍將領李逵、鮑旭等及兵士近百人一齊殺入,守兵猝未及防,宋軍輕取高平,守將張禮被斧剁身死。盧俊義“出其不意,連破二城”後,宋江又統領大軍來至高平,隨即兵分五路殺奔蓋州。蓋州守將鈕文忠連戰失利,閉城堅守。宋江幾路軍兵“一連六、七日攻打不下”。後取聲東擊西、裡應外合戰法,攻入蓋城。鈕文忠棄城而走,“被魯智深一禪杖,連盔帶頭,打得粉碎”。時值“宣和五年的元旦”,宋江在蓋州城“大排筵席,慶賀宴賞”,“九十二個頭領,及陣將耿恭,都來賀節,參拜宋江”。是日擇定“初六日吉期”,分兩路,望東、西進徵,合圍威勝(今山西沁源),擒拿田虎。初六日,行將發兵,“忽報蓋州屬縣陽城、沁水兩處軍民拎縛陽城守將寇孚、沁水守將陳凱,解赴軍前”。宋江以寇、陳“知天兵到此,不速來歸順”罪,“斬首祭旗”,然後分兵進發。

唐太宗為王圭建廟

與沁水相關的歷史故事。王圭,唐大臣。初事建成,太宗李世民召為諫議大夫。推誠納善,每存規益。遷待中,與房玄齡、李靖、溫彥博、魏徵等共同輔政。官至禮部尚書,封永寧公(永寧為今沁水縣之古稱。之祖父王僧辯曾封永寧郡公)。王圭為官清廉,奉養甚薄。時制,三品以上官員當立家廟(古代於宗廟前置廟、後置寢。秦代始以寢起於墓側)。未立家廟而四時祭祀於寢。有職官上疏參劾王圭違制。太宗非但不問,反讓該職官為之立廟。以彰王圭清廉。

義士諫括

民間傳說歷史故事。相傳戰國時,趙孝成王誤中秦國反奸之計,起用趙括帥,替代廉頗。趙赴任後輕率出擊。深通謀略的史正等八名義士,向趙進諫,趙不聽,反扔掉諫書,把眾義士轟出。當趙括率兵出擊時,史正等義士又冒死攔路進諫,並斥責趙括有頭無腦,要趙軍或回營固守或從他們身上踏過。趙括怒,拔劍盡斬義士,後人於攔路進諫處立“八義士諫趙處”石碑,改村名為“八義鎮”,今屬長治縣。

民間傳說地名故事。相傳古時晉城北約10公里處有一王姓人家,其子善射,被眾人舉為王,其練武臺稱為王臺(今為晉城礦務局王臺鋪礦)。一日,王子見一隻色彩豔麗的大鳥從空中飛過,便緊緊追趕。追至一河邊,王子照著大鳥的翅膀拉弓搭箭,但射中的卻是一位姑娘的手臂。王子將姑娘扶回家療傷治疾,後結為夫婦。男耕女織,相敬如賓。忽一日,電閃雷鳴,天兵驟至。原來這姑娘是瑤池的金鳳凰下界,見天兵到來,姑娘又變作鳳凰帶著王子西飛。中箭後,落在二人初次相會的小河邊。見雷電將劈向王子,金鳳凰便抖動翅膀,蓋住了王子。只見金鳳凰的身子變得越來越大,鋪天蓋地,覆蓋了小河兩岸,化作了山脈、河流。從此,晉城大地就有了鳳凰山,有了丹河、沁河。“王臺鋪”、“鳳凰山”、“鳳臺縣”等皆因此而得名。

禹鑿石門

地名歷史傳說。位於陽城縣東南2。5公里處。兩山壁立如削,有斧鑿痕跡,澤水從中流過,故名石門。相傳為大禹治水時所鑿。

趙軍運沙

民間傳說地名故事。相傳戰國時,趙國為抗擊秦軍,派大將廉頗屯兵長平,在今高平市米山村西北的摩天嶺駐重兵。一日廉頗到摩天嶺察看陣地。發現山腰有大量黃沙,為迷惑秦軍,便令士卒用牛皮和葦蓆,在山中部修起一座座“糧倉”。又暗令士卒於夜間拉運黃沙,裝入倉中。秦兵見趙軍糧積如山,不敢輕易來犯,直到長平之戰趙軍大敗後,秦軍來起運糧食時,才發現倉中裝的全是黃沙。後人便將此山稱為大糧山,把摩天嶺改稱營防嶺。今存“廉頗屯”址。

部分內容轉自網路,請參考,歡迎補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