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又關於膠東年俗的資料?

誰又關於膠東年俗的資料?使用者870903567942019-05-12 15:04:32

膠東年俗•事歷(1)——蒸年糕,年年高萊垍頭條

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以往,主婦們大約自臘月初八後就要忙著張羅過年的食品了。年糕的式樣有方塊狀的黃、白年糕,象徵著黃金、白銀,寄寓新年發財,人們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頭條萊垍

北方的年糕或蒸或炸,多用小黃米磨粉製成,是以往人們慶豐收的美食。但即使在北方,年糕的口味仍舊因地而異。山東人用黃米、紅棗蒸年糕。北京人喜食江米或黃米制成的紅棗年糕、百果年糕和白年糕。河北人則喜歡在年糕中加入大棗、小紅豆及綠豆等一起蒸食。而南方的年糕則甜鹹兼具。萊垍頭條

年糕作為一種食品,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據說最早的年糕是為年夜祭神、歲朝供祖先所用,後來才成為春節食品。年糕不僅是一種節日美食,而且歲歲為人們帶來新的希望。正如清末的一首詩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諧聲制食品,義取年勝年,籍以祈歲諗。”萊垍頭條

膠東年俗•事歷(2)——貼年畫討彩頭萊垍頭條

春節貼年畫的習俗,如今依然存在。萊垍頭條

進入臘月臨近春節的市場,俗稱花花集。我頗有興致地前去遊逛了幾趟,偌大的春聯、福貼攤位上,賣年畫的只有一家,而且畫的種類很單調,與過去花花集上一望無際、琳琅滿目的年畫種類,可就大相徑庭了。條萊垍頭

在我上小學之前,《三國演義》中的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空城計以及《水滸傳》、《封神演義》中的很多情節都已記得滾瓜爛熟,這都是得利於年畫的薰陶。記得,小時候過春節時,除了穿新衣戴新帽放放鞭炮之外,就是盼著看新年畫了。那時除夕晚上吃了餃子之後,就圍坐在張貼一新的年畫前,聽老人一幅一幅地講故事。什麼狸貓換太子啊,梁山伯與祝英臺啊,牛郎與織女啊等等,一出一出,像看幻燈片似的,特別有味。可別小看這些年畫,很多歷史和民間文學知識,都能令少年終生難忘。站在花花集上,我想念著過往那些蘊含著傳統文化的連環畫式的年畫。頭條萊垍

膠東年俗•事歷(3)——燒芝麻秸聚金銀財寶條萊垍頭

平常我們習慣用“芝麻開花節節高,”來形容生活蒸蒸日上的景象,但在膠東一些地方,還有過年燒芝麻秸聚集財寶的習俗。萊垍頭條

農家在播種莊稼時,特地在田邊地角耬上幾壟芝麻,芝麻成熟了,曬爆出子粒,過年時炒熟了搗成細末拌好冷盤灑上一些,調劑菜的香味(尤喜拌海蜇),剩下的秸稈帶著一串串的皮殼,捆成一捆捆,留著過年好燒,但芝麻秸不是一般的燃料,傍年做什麼吃的都很上講究,過了臘月二十三,就要忙年了:發麵、做粘高粱米乾飯(年年高)、隔夜飯、包餃子,三十晚上煮芋頭炒花生,芋頭母象徵聚寶盆滿鍋,花生象徵長生不老。做這些過年吃的時候,都需燒芝麻秸,有多的多燒,沒多的燒上一把。燒火也有講究,老人在灶下燒火,若有人進來,把芝麻秸丟進熊熊的火苗上,口裡唸叨著:“芝麻秸大張口”,來人馬上要回答上:“金銀財寶往裡走。”來的若是生人(貴人),說出的話更難得,更靈驗。這就是所謂的,借貴人的口氣,圖未來的吉利。萊垍頭條

膠東年俗•事歷(4)——立春吃春餅萊垍頭條

立春吃春餅是中國一種古老風俗。晉代已有“五芋盤”即“春盤”,是將春餅與菜同置一盤之內。唐宋時立春吃春餅之風漸盛,皇帝並以之賜近臣百官,當時的春盤極為講究:“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直萬錢”。民間也用以互相饋贈。萊垍頭條

春餅發展到今天,形制隨地而異,食用時間也因地而別。有烙制、也有蒸制;或大如團扇,或小如荷葉夾。條萊垍頭

立春日吃春餅稱為“咬春”。民間在立春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鮮蔬菜,既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時寶鏡》記載:“立春,食蘆、春餅、生菜,號‘菜盤’。”可見唐代人已經開始試春盤、吃春餅了。所謂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是一種燙麵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擀成薄餅,烙熟後可揭成兩張。春餅是用來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昔日,吃春餅時講究到盒子鋪去叫“蘇盤”(又稱盒子菜)。盒子鋪就是醬肉鋪,店家派人送菜到家。盒子裡分格碼放燻大肚、松仁小肚、爐肉(一種掛爐烤豬肉)、清醬肉、燻肘子、醬肘子、醬口條、燻雞、醬鴨等,吃時需改刀切成細絲,另配幾種家常炒菜(通常為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若有剛上市的“野雞脖韭菜”炒瘦肉絲,再配以攤雞蛋,更是鮮香爽口),一起捲進春餅裡吃。垍頭條萊

膠東年俗•事歷(5)——素窗綻紅花萊垍頭條

過去春節,家家都在視窗上下功夫,把窗口布置得鮮豔如新,很有喜慶的味道。垍頭條萊

老式的窗都是白紙封的,過年圖吉利,人們便在視窗貼上大紅的福壽字,在窗頂上掛一排紙剪的過窗錢,來辟邪、求吉利。後來又出現了十二生肖、五子登科、娃娃喜慶圖等名目繁多的窗花樣式,並有了專門的剪紙手藝人。頭條萊垍

窗心位置,人們一般喜歡貼上五子登科窗花,也有的貼上梅花等,四角貼上福、壽字,然後均勻地佈置上這一年的吉祥物,狗年貼狗,虎年貼虎。萊垍頭條

有的婦女更巧,剪兩個大公雞或者兩隻虎,用線繩拴住尾巴,固定在窗兩邊,再用兩條線繩,各拴住動物的頭部,兩條線透過一個銅錢的中間,拉到窗外,窗外有一根一米長的伸出去的固定木棍,木棍頂端下垂一根線,線上綁著玉米皮或者樹葉子,從雞頭拉出的線繩拴在葉子上。風一刮,葉子活動,拉動線繩帶動雞頭抖動,風越大,雞頭越活躍,兩兩相湊相鬥,非常逼真,彷彿在演木偶戲。有時鬥得激烈,纏在一起,還得用手掰開它們。萊垍頭條

視窗上邊還得貼上一溜紙剪的過窗錢,綠的紅的搭配起來,從外面透過白紙看,朦朦朧朧的,讓人生出無限的遐想。頭條萊垍

膠東年俗•事歷(6)——除陳布新迎大年垍頭條萊

臘月二十三日是辭灶節,又叫掃塵節。萊垍頭條

掃塵節,也叫掃塵日。據說此節源於堯舜時代的“掃年”習俗。原本是古代人民驅除病疫的一種宗教儀式。到了唐代,“掃年”之風盛行,成了祈求新歲平安吉祥的一種活動,以後才發展成為掃塵節。由於是一種清潔衛生和除害滅病的文明習俗,所以便流傳下來,久而不衰。萊垍頭條

掃塵節,北方叫“掃房”或“掃屋”,南方叫“撣塵”或叫“打洋塵”,東北叫“大洗(喜)日”。這天,家家戶戶都要進行大掃除,洗刷傢俱,粉刷牆壁,糊窗戶,貼窗花,掛年畫,除陳布新,迎接新春佳節。掃塵節又叫小除夕、過小年。萊垍頭條

掃塵節為什麼會和辭灶節在同一天呢?傳說,古人認為每個人身上都附有三個屍神,如影隨行。這三個屍神喜歡搬弄是非,經常在玉皇大帝面前造謠生事,把人間描述得一團漆黑。一次,他們密報玉帝說,人間在詛咒天帝,欲謀反。玉帝大怒,降旨三尸下界查勘,將欲謀反人家的屋簷下,以蜘蛛織網為記號,又命王靈官務於除夕之夜下界,凡遇有蛛網記號的人家,一律滿門斬殺。三尸的行徑被灶王爺發現,大為震驚,急忙與灶王奶奶商量了一個解脫辦法。他叮囑人們,在他辭灶上天庭之後,家家戶戶都要進行大掃除,撣去蛛網,除去汙跡,擦淨門窗,把宅院內外收拾得煥然一新。等到王靈官除夕下界察看時,發現家家戶戶窗明几淨,燈火輝煌,人們無比歡樂,根本找不到劣跡之記號,心中十分驚奇,急忙奏明玉帝。玉帝聽後大為震怒,將三尸神永拘天牢,不得再到人間作惡。玉帝還決定,每年臘月二十五日親自下界視察民間。為了感激灶王爺為百姓除難免災,也為了迎接玉皇大帝下界視察,所以民間一年一度的大掃除總在辭灶節期間進行。萊垍頭條

實際上,民間春節的掃塵,倒不一定拘泥在二十三或二十四日。譬如萊州習俗,進了臘月門就可以掃屋,但必須選擇一個吉日。如果是日不方便掃塵的話,也可以象徵性地先掃一下樑頭,以後隨便哪天都可以掃了。有的人家連掃帚都不用綁,就用一棵幹高粱秸的根子,除掃一下屋內的大梁,也算是掃過了。老百姓認為,過了掃塵節,天天都是好日子,哪天都可以掃屋。有諺語說:“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糊窗戶;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殺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快打酒;三十日,包餃子。”在這個臘月“日程表”上,有兩天與掃屋有關,足見人們對掃塵節的重視。頭條萊垍

膠東年俗•事歷(7)——年根兒忙年忙頭條萊垍

來到年根兒,家家戶戶都在“忙年”。萊垍頭條

咱膠東這兒的風俗,一般過了小年,就要開始蒸年糕,寓意年年高。接下來,就要做花餑餑,大棗餑餑了。在農家,做餑餑是一件很累的活,首先和麵就很有講究。面要調得筋道,還要稍微硬一些;然後放到溫暖的鍋裡或炕頭上醒面。這樣要經過一宿的時間,面才能醒好。再就是揉麵。這可是個力氣活,一般要讓家裡的老爺兒們幫著幹。在過去,做花餑餑的花是很細心的,紅花綠葉,都要搭配得當。另外還要做大棗餑餑,農家又叫它“棗眼餑餑”。上鍋蒸的時候也有講究,先燒開鍋裡的水,然後將醒好的餑餑放進去,再燒25分鐘到半個小時。臨出鍋的時候,要放放氣,從老輩兒傳下來的風俗,意思是閨女出嫁後不受氣。萊垍頭條

到了年底,一天忙似一天。蒸完了餑餑,還要包包子,而且要多做,到了正月,就專門吃現成的。臘月二十八九,家家戶戶要炸面魚,俗稱“炸鍋”也有同時炸一些麻花,酥條等。這兩天,大街小巷到處充溢著炸面魚的油香味兒。到了晚上,還要烀豬頭,烀豬下貨,打豬皮凍,雞凍等;往年生活條件差,正月裡來了客人,豬皮凍也拿上桌,招待客人。大年三十的上午要貼年畫,封門對兒,又叫封門。在封門之前,要把缸裡挑滿水,因為封門之後,就不能再往家裡搬東西了。條萊垍頭

膠東年俗•事歷(8)—過年要說吉利話頭條萊垍

臘月二十七八,家家戶戶正忙著迎大年。迎年期間,人們不僅要精心準備吃的、穿的、用的等各種物品,就連說話用辭也都要格外用心。萊垍頭條

為了過一個安樂祥和的春節,以求得精神和心理上的安慰,千百年來,膠東民間產生了許多約定俗成的禁忌語。譬如,農家蒸大餑餑時,忌說“裂了口”,要說“笑了”;過年(過小年)煮餃子時忌說“破了”,要說“掙了”;物件不慎掉落在地,忌說“碎了”,要說“歲(碎)歲(碎)平安”; 農家蒸大餑餑時通常要燒炕,炕蓆因過熱而自燃,忌諱“炕燒糊了”,要說“炕燒得旺”。年關臨近,賣鞭炮的多了起來,鞭炮市上會發生意外,這時要說鞭“升了”,忌諱說鞭“炸了”或“響了”。萊垍頭條

另外,小年過後直至正月,“死”、“壞”、“不好”等不吉利的字眼深為民間所忌諱。條萊垍頭

關於這,還有個故事。很久以前,有個財主非常講究過年期間都要說吉利話,他總叮囑同村一個叫發財的傻子說:你正月初一早早來我家敲門,我一說“誰啊?”你就說“發財來啦”。頭幾年,發財早早來敲門報上“發財來啦 ”財主開門給賞錢,財主家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這一年,由於下雪,發財趕路時不小心摔了一跤,一瘸一拐地來到財主家。財主照常在院裡問發財來了嗎?發財正疼得難受呢,就沒好氣地說:還發財呢,倒黴吧!從此,財主家日漸衰敗了……萊垍頭條

膠東年俗•事歷(9)—餑餑高巔巔日子甜上甜萊垍頭條

“二十八,把面發,蒸餑餑,過年啦!”臘月二十八日,是民間蒸過年餑餑的日子。過去,蒸年餑餑有許多說道,講究個吉利喜慶。餑餑要蒸得白淨、起發、高巔、造型好,象徵日子興旺。民謠曰:頭條萊垍

過了小年過大年,蒸鍋餑餑供祖先。萊垍頭條

餑餑蒸得白又白,明年是個豐收年。垍頭條萊

餑餑蒸得高巔巔,日子過得甜上甜。垍頭條萊

餑餑蒸得開口笑,全家幸福又平安。萊垍頭條

做年餑餑還有一些禁忌。除了發好面以外,還要多用紅棗和紅糖,寓意紅紅火火早發家。蒸餑餑的燒材最好用農作物的秸稈,如高粱秸、芝麻秸、大豆秸等,燃燒時能發出“噼裡啪啦”的響聲,表示火爆、吉利。蒸餑餑時,最怕外人進屋來“踩”,“踩”了的餑餑就不起發了。萊垍頭條

年餑餑的形狀和用途也有說道。供神靈和祖先的有:發紙大餑餑、棗餑餑和元寶。民謠曰:萊垍頭條

發紙大餑餑,就做這一個。萊垍頭條

頂上一個“鼻”,塞上棗一個。萊垍頭條

內包一銅元,越聚錢越多。萊垍頭條

伴隨紙錢燒,留在“發紙窩”。萊垍頭條

發紙,是正月初一早晨煮好餃子後,由家長帶領全家在天井裡祭拜的儀式,要對天地眾神供上棗餑餑、餃子,燒香,燒紙,祈求神靈賜福降祥。發紙窩子是用土坯事前壘好的,用來燒紙錢時防火、防雨的。發紙大餑餑就放在這個窩裡同紙錢一起燒,燒完後仍留在窩裡,到初三早晨才收起來。萊垍頭條

棗餑餑比發紙餑餑小,用以供奉祖先、財神、菩薩和天地眾神,每組五個,其擺法為:底層三個頂朝上,二層一個頂朝下,三層一個頂朝上。另一類年餑餑是“壓鍋”用的面魚、面富貴。“壓鍋”,就是除夕夜不空鍋。吃完年夜飯,鍋裡放上新箅子,再放上表示吉利的面元寶、面魚、面富貴、豆腐和年糕,意為年年有餘糧。萊垍頭條

如今,講迷信和供奉神仙那一套舊習俗早就消失了。祭祀祖先的習俗雖有保留,但也淡化了許多。年餑餑還是要蒸的,只不過花樣少了一些。萊垍頭條

膠東年俗•事歷(10)—濃濃年味煙臺情萊垍頭條

除夕夜“望春、盼春”。除夕這一天,家中要做供養(即祭祖)的準備。在請家堂之前,先在正房的中間擺好八仙桌子,牆上掛上的“家堂軸子”,是一幅祭祀專用的中堂畫。桌子上擺上九樣貢品,每樣上面點綴一些芹菜葉子。然後擺上酒盅、茶具、筷子等,在中間擺一個香爐,一切就算是收拾停當了。萊垍頭條

在鍋臺上擺上貢品香爐,灶王爺被稱為“掌鍋老爺”。香是一小扎為“一管”,整齊碼放在香爐旁,把紙錢、香連同家堂摺子,用簸箕端著,再拿一掛鞭炮,就開始“請家堂”了。先是點燃三柱香,插在地上,嘴裡要念叨著先人們的名字:“過年了,都回家過年吧。”磕頭、放鞭炮,家堂算是請了。收拾好摺子,舉著幾根點燃的香在大門和院子裡各插一根,寓意是順著香火回家。第一道程式完成後,還要上香、上茶、上酒,供桌兩邊的椅子不能坐,院子裡不能隨便灑水、掃地,這些都要特別叮囑孩子們注意的,以免冒犯神靈。垍頭條萊

除夕夜守歲,被稱為“熬年五更”,希望“平安到年底”。婆婆一早就準備“蒸米飯”,公公去準備紙錢和香,“發紙馬”是除夕晚上的隆重儀式。每間屋子的大門口、水井、禽畜的欄圈,都要燒紙錢,感謝祖先一年的庇佑。燒紙用的燒火棍,要拿到雞窩裡攪一下,據說是可以保證來年六畜興旺。餃子包好了,先煮幾個去供奉,剩下的每個人象徵性地吃點,沒有煮的水餃留著年初一吃,意在新一年有吃不盡的東西。萊垍頭條

初一的早晨,先放一掛鞭炮,在院門口橫放一根“攔門棍”。吃過新年的第一頓飯,就可以挨家挨戶去拜年了。拜年一直要持續到初五之前,“破五”之後就各自忙著自己的事情去了。頭條萊垍

膠東年俗•事歷(11)—守歲壓腰保平安萊垍頭條

過年給壓歲錢,也叫守歲錢,是膠東乃至全國流行最廣的習俗。不過今天給守歲錢,和當初的本意已大不一樣了。條萊垍頭

有關守歲錢的來歷,傳說古時有一種小妖怪叫“祟”,專等大年三十晚上出來,用手偷偷去摸熟睡的孩子的頭,被摸過的孩子往往嚇得大哭,頭疼發熱,甚至變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這天亮燈坐著不睡,叫做“守祟”。有一對夫婦老年得子,視為心肝寶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銅錢用紅紙包著,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夫妻倆守在旁邊不敢閤眼。半夜裡,忽然一陣陰風吹來,門開燈滅,“祟”剛伸手去摸孩子的頭,枕頭邊就迸發出道道金光,嚇得“祟”一溜煙逃跑了。第二天,夫妻倆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跑“祟”的事告訴了大家,以後大家學著做,孩子就太平無事了。萊垍頭條

原來,八枚銅錢是八仙變的,暗中保護了孩子。因為“祟”與“歲”諧音,之後,紙包的錢逐漸演變為“守歲錢”,簡稱就是“守歲”了。到了明清,人們以彩繩穿錢,編成一條龍的形狀,用來驅邪壓怪,謂之“壓歲(祟)錢”。長輩對小孩拜年時給的錢,亦稱壓歲錢,或壓腰錢(主一年不缺錢花)。這一習俗延續至民國時期,大戶人家用紅紙包一百文銅錢,賜給晚輩,寓意“長命百歲”。對已成年的晚輩,紅紙包裡則放一枚銀元,寓意“一本萬利”。新中國建立後,銅錢停用,則改用紙幣,雖然也叫壓歲錢,但已沒有驅邪壓怪的含義,只取其壓腰的意義了萊垍頭條

膠東年俗•事歷(12)—壓灶壓囤壓水缸垍頭條萊

百姓過年,家家戶戶都希冀生活過得富足有餘。這一美好的精神訴求就深深地蘊含在過年壓鍋灶、壓糧缸、放壓(水)缸錢這一古老習俗當中。垍頭條萊

過年壓鍋灶、壓糧缸,要用麵塑的魚和聖蟲。早在臘月二十八日,家家戶戶都要蒸上幾鍋大餑餑,還要蒸些面魚、瑞餅、團圓餅、豬頭、聖蟲之類的麵塑。面魚和瑞餅是用面模(音mú,俗稱“榼子”)磕出來的。蒸好的大餑餑、面魚、瑞餅等涼透以後,女主人掐一截麥秸莛,蘸著紅顏色往上著色。這樣,描出來的大餑餑、面魚、瑞餅愈發顯得鮮亮光彩。頭條萊垍

年夜飯過後,家家忙著壓鍋灶。龍口境內壓鍋灶多用面魚和花魚。所謂“花魚”,就是將買回來的鹹廷巴魚浸泡、切塊、勾芡,爾後放在油裡烹炸而成。無論是面魚和炸花魚,都寓意連年有餘。按照龍口坊間的說法,鍋裡既然有了餘頭,灶口裡也就不能空著。於是,家家忘不了在灶口裡添塊大木頭,用來“壓灶口”。條萊垍頭

在壓鍋灶的同時,龍口農家喜好用聖蟲壓糧囤(或麵缸)。聖蟲用面捏製而成,眼睛用花椒粒填充,背上盡是小刺,口裡還銜著一枚硬幣,活潑可愛。因聖蟲的“聖”與“剩”諧音,農家用它來壓糧囤,寓意吃陳糧,即糧食年年有剩餘。條萊垍頭

除夕夜,家家進間屋裡水缸盈滿。主人把一些硬幣扔進水缸,據說放了壓缸錢,可保農田一年不會幹旱,農家五穀豐登有餘錢。萊垍頭條

總之,大年夜裡壓鍋灶、壓糧缸、放壓(水)缸錢等種種民俗事象,充分反映出千百年來龍口百姓對幸福美好生活孜孜不倦的追求。萊垍頭條

膠東年俗•事歷(13)—龍口過年撒馬草萊垍頭條

舊時過年,龍口百姓家沿襲除夕夜裡撒馬草的習俗。筆者認為這一習俗是源於民間對馬的尊崇。舊時,馬享有“義畜”的美譽,無論是拉大車運貨,還是拉水車澆地,都離不了馬。而且,一旦將其和英雄人物相提並論時,馬還是會被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為民間敬若神明(實際上,項羽與烏騅馬之間、關羽與赤兔馬之間、秦瓊與黃驃馬之間,無不演繹出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傳奇故事)。這一點,《龍口市志》所載“舊時黃縣城中有馬神廟”,即是很好的例證。萊垍頭條

大年三十黃昏時,家家上墳把老祖請回家過年。晚飯過後,趁著夜色將財神、喜神、福神、貴神、平安神諸神請回家。據說,神仙們都是騎著神馬而來,既然諸神已經請進了家門,那麼神馬自然也不能怠慢,正應了老百姓的那句話,“有神吃的,也得有馬吃的”。萊垍頭條

這時,各家男人開始忙著撒馬草了,那些秋收時留下的成捆的稈草(即谷的秸稈),從廂房裡搬了出來,沒預備稈草的人家儘可以用豆秸充當馬草,但撒馬草的順序一律從進間門開始往外撒,一直撒到大門口,馬草撒好後,有的人家會把轆轤架子置於街門過道處,也有的人家將磨棍或扁擔等擱在院子裡,當作“攬馬樁”。萊垍頭條

有趣的是,農家在撒馬草之前,提早將雞趕進窩棚,在窩裡備足飼料,一直關到大年初三清晨才放出,以免它們玷汙了馬草。初一、初二兩天,家中長者會將笤帚藏起來,誰也不能動笤帚掃馬草,也不能掃地。大年初三一大早,家家送神後,方能掃馬草,要一邊嘟囔著“一掃金,二掃銀,三掃掃出個聚寶盆”之類的吉利話,一邊將馬草從街門口往進間門的方向掃,據說這是往家裡“掃元寶”。萊垍頭條

膠東年俗•事歷(14)—五更拜年萊垍頭條

春節最熱鬧的,當屬初一五更拜年。頭條萊垍

子夜時分,家家忙著準備五更飯。放過鞭,吃了飯,大人孩子穿上新衣服,出去拜年。黑燈瞎火的,打個手電或者提個燈籠,先去爺爺奶奶叔叔伯伯家裡問好磕頭,再去同族長輩家裡。走著走著,就自然有了領頭的老大哥,自覺排起了隊,一家家拜年。孩子每進一家,問了好,就得到三兩塊糖,或者一兩毛錢。領頭的大哥們大聲喊著好,在主人的盛情邀請下,坐在炕沿上,喝上一杯白酒,搛幾口菜,尤其嚐嚐肉凍的味道。我們棲霞人過年,家家都會打一盆肉凍,就著喝酒,那是一絕。到誰家都會讓你嚐嚐這個菜。頭條萊垍

有一年,村裡有一家五更時分死了個小毛驢,主人守著死驢,哭喪著臉,心疼得不行。拜年的進了院子,連聲喊著“過年好、過年好!”主人也連連喊著:“好、好、好!大家同好。”打那兒以後,我們村有了條歇後語:“過年五更死了驢——不好也得說好。”垍頭條萊

如今,村裡有了電燈,生活富足,每天都跟過年一樣。五更拜年的少了,都起得晚了,千年沿襲的風俗習慣也漸漸淡化了。萊垍頭條

膠東年俗•事歷(15)—大年初一看新婦萊垍頭條

龍口一帶有大年初一看新媳婦的舊俗。過去,不少農家選擇在臘月辦喜事。因為時隔不久,即是新春。新年新開端,新人新生活。大年初一看新媳婦,喜上加喜,雙喜臨門,老百姓就圖個吉利。萊垍頭條

早在年前,新人的房間就被裝扮一新。牆壁粉刷得光彩耀人;牆上貼一大紅“囍”字;屋內貼一副“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的賀聯;窗上貼的是紅窗花。屋頂是新紮的仰棚,粉紅色的花紙飾以蝴蝶戲牡丹圖案,為新居平添幾分喜慶。炕上鋪的是由紅、黃二色高粱篾編織而成的高粱席。因高粱的“梁”與“良”諧音,“席”與“媳”諧音,“梁席”寓意“良媳”即好媳婦。居室門框上垂掛一幅新門簾。殷實人家選用華麗的緞面做門簾,上面或繡一大紅“囍”字,或繡一對栩栩如生的蝴蝶。萊垍頭條

緣何新人居室的仰棚及門簾要採用蝴蝶圖案?這得從成語“瓜瓞綿綿”說起。《詩•大雅•綿》曰:“綿綿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它講述的是葫蘆創世說,即人類出生於葫蘆瓜。傳說遠古時,洪水氾濫,伏羲、女媧兄妹躲入葫蘆避水,倖存於世,並相婚孕育成人類。“綿綿瓜瓞”的“綿綿”是延續不斷的樣子;“瓜”指大瓜,“瓞”指小瓜。“瓜瓞綿綿”涵義為瓜始生時小,但其蔓不絕,會逐漸長大,綿延滋生。後引用為祝頌子孫昌盛。因“蝶”、“瓞”諧音,人們常借蝴蝶圖案來表述祈福求子的祝頌之意。萊垍頭條

大年初一早上,村裡的老婆婆們爭著看新媳婦,一來要好好端量她長得啥模樣,二來要瞅瞅她的針線手藝。按龍口當地的婚俗,過去,閨女出門子(方言,即出嫁)時,孃家一般要陪送八床褥子、八床被。陪送的被褥整整齊齊地碼放在炕尾的被擱子(一種條桌,下面帶抽屜,上面擱被)上。萊垍頭條

初一早上,新媳婦端坐炕上,跟進屋的三嬸子二大娘們相互拜年問候。在看媳婦的老婆婆心裡,能拿得起針線活兒的媳婦,才是持家的好媳婦。於是,新娘身上的穿戴、被擱子上陪嫁的被褥、新人居室的門簾,無不成為她們議論的話題。孩子們跟在老婆婆身後趕熱鬧,新媳婦屋內壓窗臺的吃食,如花生、地瓜糖、瓜子之類,總是被小孩子們搶個精光。萊垍頭條

大年初一看新媳婦這一民俗事象,承載著人們對新婚夫婦的美好祝願和殷殷關切,饒有趣味。萊垍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