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賢得勢僅三年,是否足以對明朝政治造成足夠惡劣的影響?

魏忠賢得勢僅三年,是否足以對明朝政治造成足夠惡劣的影響?於無聲處2020-07-11 00:59:25

魏忠賢得勢僅三年,是否足以對明朝政治造成足夠惡劣的影響?

魏忠賢得勢僅三年,是否足以對明朝政治造成足夠惡劣的影響?

恰恰相反,魏忠賢當權以後不僅沒有造成所謂“足夠惡劣”的影響,而且明帝國的邊疆形勢和財政情況還有所好轉。真正給帝國造成“足夠惡劣影響”的,恰恰是自詡“清流”的、魏忠賢的對頭——東林黨人。

客觀地看,對於政治鬥爭而言,沒有絕對的“好“和”壞”、“忠”與“奸”,魏忠賢當權後,用殘忍的手段整死了十幾個東林黨人,後來東林黨反攻的時候,又同樣殺了一批“閹黨”。兩派政治力量展開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雙方下手都比較重。

這裡面的恩怨是非,如果單純以東林黨的記錄來作為評判,恐怕難以明斷。既然雙方都打著為天下為國家的旗號,都指責對方“亂政”,那麼最好的標準,還是應該看他們透過政治鬥爭打倒對手以後,是如何來施政的,以及施政的實際效果如何。

通俗點說,就是“別看廣告、看療效”。

魏忠賢上臺前,東林黨喪師失地

魏忠賢垮臺後,東林黨玩完明朝

魏忠賢得勢僅三年,是否足以對明朝政治造成足夠惡劣的影響?

魏忠賢上臺前,東林黨也是當權三年,但造成的惡果,對比魏忠賢的三年嚴重得多 。

至於後來魏忠賢完蛋後,東林黨人作為“清流”更是一直當權,以至於清朝人修的《明史》無恥地稱之為“眾正盈朝”,那麼這些所謂的正人君子們造成了什麼樣的後果呢?

——後果就是,明朝作為最後一個漢人王朝, 長達276年的江山社稷以皇帝自盡的方式終結(比清朝267年還長),崇禎留下的遺言是:

“文臣皆可殺”。

實事求是地講,東林黨就是一個腐敗無恥的政治集團,其成員大多具有道學家一貫的偽善特徵,嘴上說的冠冕堂皇,就象現在的某些“公知”一樣,說的東西與寫的東西非常能打動人,而背後根本不關心人民的死活,盡幹一些無恥愚弄大眾的交易。

東林黨在魏忠賢之前當權的三年,主要就幹了兩件事,一是把萬曆徵收商稅的稅監給廢除了;第二就是把遼東遼西丟了,喪師十萬、失地千里。

他們出於黨派私利,讓熊廷弼英雄無用武之地,犯下了失地的死罪,然後官僚集團按程式判處他死刑,等待皇帝最後批准。

可一轉身,我們熟悉的一幕發生了,這個官僚集團又收受熊廷弼的鉅額賄賂,為他保命。他們嘴上喊著要促進國家政治清明,喊得真是震天響,可真正掌權以後,既不反腐敗,也不抑制土地兼併,更不打擊商業壟斷,天天熱衷於排除異己拼命斂財、拼命給大商業資本減稅,加徵的軍餉全部攤派到最窮苦的農民身上,除此以外,啥正事兒都不幹。

他們在魏忠賢上臺前集體把持中央權力三年多,乾的正事還不如海瑞一個人在應天巡撫任上七個月乾的多。這種愚弄大眾同時又裝著一身正氣的政治集團,要說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是清正廉明之士,你相信嗎!?

魏忠賢嚴刑整肅東林貪腐集團

降低田賦並禁止官僚壟斷商業

魏忠賢得勢僅三年,是否足以對明朝政治造成足夠惡劣的影響?

而魏忠賢當權以後,首先是以嚴刑峻法整肅東林貪腐集團,我們先不管這是不是政治鬥爭的需要,但其結果就是一大批貪汙腐敗分子被送進了監獄或者被抄家;第二,就是在天啟皇帝的示意下,恢復了太監監軍制度,建立了一個獨立於文官體系來指揮戰爭的系統,讓中央繞過文人官僚有了制約地方軍頭的權力。 這直接導致了天啟年間,明朝守住了九邊一線,後金勢力從未成功入關過。

在內政方面,天啟五年十月,楊漣、左光斗、袁化中、魏大中、周朝瑞、顧大章等“東林六君子”下獄死後三個月,天啟皇帝就下詔(在魏忠賢建議下)提出了幾條在現在看起來也非常理智的改革措施:

第一條,是降低田賦負擔

:“天下田賦因比年東西未寧,軍興費重……小民困累極矣。其免天下宿逋一年。以補紓目前新舊並徵之苦……小民拖欠者盡行蠲免”;

第二條,是降低人民養馬的負擔

。因為馬戶需要寄養朝廷的軍馬,一旦馬匹生病、死亡或者被認為變得瘦弱了,就會被要求賠償,很多人因此傾家蕩產。詔書下令,以後出現類似情況,如果經過勘察,養馬戶“無作踐情弊”的,“準免陪補”;

第三條,就是增加商稅來充當軍費

:“各路關津隘口,商貨經由處所,曾經萬曆二十七年等年設立徵榷者,近因新舊兵餉詘乏至極,暫議開復”。這就把萬曆年間新增的商稅而被東林黨廢除的部分重新恢復了;

第四條,禁止地方官僚集團私自從商業活動中抽分

。“有擅立牙行、私抽稅錢、網利病民者,撫按官嚴行查革參奏重治”。

所謂“擅立牙行、私抽稅錢”是地方官僚比較喜歡乾的事。他們一方面反對國家依法徵稅商稅,另一方面壟斷地方商業活動謀利。

這裡補充一句,有人說不該加重商稅,但對天啟皇帝和魏忠賢來說,不給商人加稅就意味著給窮人和農民加稅,面對後金的軍事威脅,如果不能採用果斷的雷霆手段,該收的稅收不上來,讓在前線浴血奮戰的將士吃不飽穿不暖,那就是對國家和人民不負責任的做法。

魏忠賢倒臺前內政和戰爭都有改觀

天啟皇帝不是一個昏聵無能的皇帝

事實上,天啟皇帝去世的時候(也差不多就是魏忠賢倒臺前),對後金戰爭的局面已經相比東林黨人的時期,有了很大的改觀。寧遠之戰和寧錦之戰雖然談不上是什麼勝利,但畢竟重要的城市是守住了,沒有出現瀋陽、遼陽和廣寧那種奸細給敵人開啟城門失守的情況。

此外, 天啟皇帝又命令魏忠賢把喜峰口等長城北部的關口整修一新,加以重兵防禦。薊門、山海關的堅固防守配合毛文龍後方進攻的抗金戰略基本成型。後金正面強攻無法取勝,後方又面臨威脅,內部遼民逃亡叛亂不止,糧食緊缺,在戰略上開始逐漸處於被動態勢。

除此以外,魏忠賢還用了兩年的時間,花費了五百多萬兩銀子,把萬曆二十五年被雷電擊毀的三大殿修建完成了(至今的保和殿大部分就是那時修的)。而萬曆皇帝時期想要修,文官集團給出的預算一開口就是一千五百萬兩銀子,嚇得萬曆皇帝到死沒敢開工。

《熹宗實錄》中有記錄的天啟皇帝出席早朝,與大臣們討論政務的次數就有一百九十多次,平均每個月兩到三次。東林黨執政時期,整肅東林黨時期和魏忠賢完全掌權的時期,上朝的頻率都差不多。

崇禎皇帝對哥哥並不以為然

死後諡號為明思宗含義深刻

魏忠賢得勢僅三年,是否足以對明朝政治造成足夠惡劣的影響?

對文官集團腐敗無恥的瞭解,天啟皇帝知道,但是即將繼位的信王朱由檢(後來的崇禎皇帝)不知道。

作為藩王,按明帝國的祖訓,朱由檢是完全不能過問朝政的。兄弟之間感情挺好,逢年過節朱由檢都要進宮向哥哥請安。但這種禮節性的聯絡,完全不能提供任何有效的資訊溝通,讓朱由檢知道真實的宮廷內務和高層決策機制。

這種情況下,東林黨資訊單向透明的威力就發揮出來了。他們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到處宣傳魏忠賢如何聯合客氏迷惑皇帝、迫害忠良,在宮內殺死寵妃、迫使皇后墮胎,甚至圖謀篡位等等,把魏忠賢描寫成了心理變態、禍國殃民的“權閹”。

因此,到了天啟皇帝彌留之際,握著朱由檢的手囑咐他魏忠賢如何可用的時候,朱由檢雖然表面點頭稱是,內心卻完全不以為然。在他看來,自己這個哥哥已經被魏忠賢迷惑,暈了頭、中了邪,竟然臨死還要為魏忠賢這種極品太監說好話,真是昏庸到頂!

最後,天啟死後,崇禎覺得已經佈置成熟了,將魏忠賢發往孝陵閒住。

魏忠賢一走,東林黨立刻發動大規模的彈劾,之前楊漣的“二十四罪”又被翻出來重新彈劾一次。崇禎皇帝立即決定,派錦衣衛去將魏忠賢逮捕回京受審。在錦衣衛還沒有到的時候,魏忠賢知道訊息,在半路自縊身亡。

這裡並不是說太監集團就有多好,問題是,魏忠賢死後,東林黨人失去了制約!

東林黨的反擊是極為殘忍的。魏忠賢雖然死了,仍被下令肢解,懸頭於河間府。客氏先是被髮往浣衣局洗衣服,沒過多久又被下令用鞭子活活打死。魏忠賢的親信魏良卿、侯國興、客光先等都被處死,並暴屍街頭,還抄了他們的家。那些與魏忠賢結盟的官員們被打成“閹黨”,包括兵部尚書(相當於國防部長)崔呈秀在內的二十五人被處決,十一人被判處充軍戍邊,其餘二百餘人分別被判流放、徒刑、革職等處罰。東林黨全面起復。在清朝人記錄的歷史中,朝廷再次出現了天啟初年那種“眾正盈朝”的局面:政治清明、人才濟濟,國家似乎大有希望……

那麼真實的情況又是怎樣的呢?

東林黨上臺,除了人事變革以外,就是把魏忠賢在位期間的“惡政”統統加以廢除,最重要的當然是減免鹽課和商稅,保障大鹽商和其它即得利益集團的權利。然後,對魏忠賢製造的各種打擊貪腐的“ 冤案” 加以平反,黃山採木案中的吳養春一家,沒收的財產六十多萬兩銀子,從國庫裡撥出來全部退還給吳家,其他各種被貪汙罪名整肅的東林黨人的財產,也都一一翻案退還。

這樣一整,中央財政馬上就非常缺錢了。

東林黨人提出了兩個方略,第一是減少軍費開支;第二是裁撤部分驛站。東林黨的根據地東南地區的驛站很重要,當然不能隨便裁,但是西北地區的驛站,實在是沒什麼用,所以就被大幅度裁撤了。

這兩個方略很快就引發了兩件堪稱蝴蝶翅膀微微顫動的“小事”。

第一件“小事”是軍費被壓縮以後,遼東軍餉很快就不夠了。

崇禎元年的八月,寧遠爆發兵變。當時寧遠守軍的糧餉已經拖欠了四個月,計五十三萬多兩銀子。新上任的遼東巡撫畢自肅連續九次上疏,請求撥付買馬款、買軍械款、賞金、月餉,但戶部沒有下撥任何資金。士兵們衝進遼東巡撫衙門,將畢自肅、總兵朱梅等捆綁起來索要糧餉,衙門裡面的敕書、旗牌、文卷、符驗等,散碎狼藉,蕩然無存。畢自肅無力解決,上吊自殺。

寧遠兵變發生的時間,距離天啟皇帝去世已經一年,距離魏忠賢自殺已經八個月。而糧餉的拖欠時間是四個月,其責任顯然在崇禎皇帝和重新當權的東林黨頭上,怪不到魏忠賢頭上。魏公公當政的時候軍餉都是按時足量發放的,從來沒有因為缺餉發生過兵變。

第二件“小事”就是西北地區的驛站被裁撤以後,

有個叫李自成的驛站工作人員失業了。他走投無路,選擇了造反。

這兩件事在當時還看不出來對明帝國有什麼影響,但後來大家才知道它們會帶來多麼嚴重的後果。

——————————————————————————————————————-

最後,來一個非常灰色的結尾:

崇禎皇帝在人生的最後一天,曾經問過參與清算魏忠賢的大太監曹化淳對魏的評價,曹化淳說“若忠賢在,事必不如此”,崇禎聽後默然。

崇禎死後,他的曾經的臣子們擁擠在新主子的門前,竟無人替他收殮,當然更無人提出修建陵墓和給與這位漢人王朝的末代皇帝諡號,但最後的勝利者清朝給了他陵墓和諡號。

這就是至今仍在北京郊區的“思陵”。

諡號為“思”,諡號裡什麼叫“思”呢?

官方的註釋是:

“外內思索

追悔前過”——

是為“思”。

魏忠賢得勢僅三年,是否足以對明朝政治造成足夠惡劣的影響?

圖片據網路,侵刪。

參考資料:

《明史》

《熹宗實錄》卷64

《明會要·食貨五》

《熹宗實錄》卷68

魏忠賢得勢僅三年,是否足以對明朝政治造成足夠惡劣的影響?山野村夫3802020-06-10 13:39:39

雖三年時間,但禍及天下,特別是對朝庭正直有作為的重臣,造成巨大的傷害,此足以對大明的政治與安寧,造成重大的影響。

魏忠賢得勢僅三年,是否足以對明朝政治造成足夠惡劣的影響?鐵馬冰河wu2017-11-27 12:34:02

魏忠賢得勢僅三年,是否足以對明朝政治造成足夠惡劣的影響?

天啟初年,明朝政壇悄然崛起了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這股勢力由於和皇帝有密切關係而膨脹極快,並迅速對晚明政治產生了重大影響,這就是明史上赫赫有名的魏忠賢太監集團。

魏忠賢和天啟帝朱由校的奶媽客氏相勾結,組成了朝中最具勢力的“ 閹黨” 團伙。天啟帝朱由校性喜嘻遊,他不僅痴迷木工活,而且對騎馬、射獵、養貓、鬥狗、蹴鞠、聽戲、舞劍、花鳥蟲魚等無一不感興趣,據傳其木工技藝已經爐火純青、至臻化境,幾乎達到了工藝美術大師的水準。朱由校整日埋首打造傢俱,還流連於聲色狗馬中不可自拔,魏忠賢加意誘導,極天下之所能供皇帝一樂。在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中,朱由校漸漸忘掉了江山社稷、列祖列宗、天下黎庶,更忘掉了自己是一國之君。

魏忠賢得勢僅三年,是否足以對明朝政治造成足夠惡劣的影響?

謝邀!為人狡黠且野心勃勃的魏忠賢最希望朱由校將其愛玩的天性發揮到極致,自己好從中漁利,專權擅政。

明代自朱元璋廢相權後 ,便不再設立丞相一職,而是讓位卑權重的給事中來監督皇帝,因此皇權空前強大,也空前孤立。明中期後,皇帝利用“帝王心術”管理朝政,也即利用朝臣之間的爭鬥與矛盾來駕馭局勢,進而掌控權力,因而導致明中晚期的黨爭愈演愈烈,並難以羈縻、控制,最終引火上身、反遭其害。黨爭之激烈,甚至影響了立儲這等國之大事,乃至怪事迭出,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發生了“梃擊、紅丸、移宮 ”三案,史稱晚明三大奇案。

這三起突發事件都是有人在幕後策劃並推波助瀾,最後演變成激烈的權鬥與黨爭,各派相互攻訐、指責, 造成政壇動盪,牽連大批朝臣下臺或慘死,搞得朝野人心惶惶、一派烏煙瘴氣。

魏忠賢得勢僅三年,是否足以對明朝政治造成足夠惡劣的影響?

天啟帝朱由校靠“移宮案”上位 。即位後的他忙於玩樂,荒廢了政事,魏忠賢乘機盜取了批奏之權,他口銜天憲,狐假虎威,威壓群臣。對己不利之事以皇上的名義批駁,謀私亂政之事也以皇上的名義強令執行,他大權獨攬,令出必行,朝臣們雖諮議洶洶,但對拉大旗作虎皮的他亦無可奈何。

隨著明末黨爭的升級, 明廷政局形成了東林黨和閹黨兩個勢同水火、針尖麥芒的分野。

史載,天啟四年七月,東林黨的代表人物楊漣、周朝瑞、左光斗、魏大中、熊廷弼、顧大章等人被下獄拷虐致死。趙南星被充軍,後死於戍所。

魏忠賢得勢僅三年,是否足以對明朝政治造成足夠惡劣的影響?

明史載:東林黨是江南士紳集團的代言人,發源於東林書院。這些知識精英“講習之餘,往往諷議朝政,裁量人物”,其言論被時人稱作清議,在當時具有很廣泛的社會影響力。東林黨人以君子自詡,並經常裹挾社會輿論對朝廷施壓,對朝政進行諷喻與攻擊,臧否、褒貶官員的為人行事,不光影響很大,實力亦不可小覷。

被架空的皇帝則依靠心腹太監,並扶植、網羅東林黨的對立派如楚系、浙系組成了閹黨集團。他們以巨閹魏忠賢為代表, 利用其掌握的特殊權力與皇帝的鼎力支援,無所不用其極地將東林黨人排擠出政局,並對其骨幹分子進行大肆捕殺。

之後,東林黨人基本被剿除殆盡,閹黨勝出。魏忠賢依靠高壓和濫捕濫殺建立起了至高無上的威權,基本將朝廷的內外大權盡數掌控。

魏忠賢得勢僅三年,是否足以對明朝政治造成足夠惡劣的影響?

史載,東林黨失勢後,魏忠賢勢焰熏天,儼然成了太上皇,所缺的只是名義而已。魏忠賢嚐到了權力獨攬的美妙滋味,他的黨羽們亦跟隨他雞犬升天,撈得了巨大的好處。魏氏閹黨實力雄厚,炙手可熱,內廷有王體乾、李朝欽、王朝輔等30餘個大宦官為左右死黨。外廷則有文官崔呈秀、吳淳夫、田吉、李夔龍、倪文煥為羽翼,號稱“五虎” 。武職則有許顯純、田爾耕、楊寰、孫雲鶴、崔應元等十人主持刑殺,人稱“五彪”。吏部尚書周應秋、太僕寺少卿曹欽臣等十人認賊作父 ,甘做鷹犬,人稱“十狗”。其他的幫兇、走狗還有“十孩兒”、“四十孫”等等。

明王朝在魏、客閹黨的把持下,賣官鬻爵、貪贓納賄、濫封濫蔭、諂媚爭寵、高壓專制,吏治壞到了極點,大明朝政暗黑蔽日、一塌糊塗。

魏忠賢得勢僅三年,是否足以對明朝政治造成足夠惡劣的影響?

客觀的說,東林黨人為官清廉,具有為理想獻身的犧牲精神,人品使人景仰,行為卻不足為訓,甚至有很多為人詬病之處,在他們的身上集中暴露出知識分子致命的弱點與天生的軟肋、缺陷。東林黨人大都有道德潔癖,嫉惡如仇,但也使明末的內訌、黨爭愈演愈烈,最終無法收拾。東林黨的興衰浮沉,是一曲令人遺憾、聞之悽愴的悲歌。

以魏忠賢、客氏為核心的閹黨自不必說,就是個不折不扣的邪惡集團。他們排斥東林黨,穩穩地控制了朱由校,在明廷激烈的權鬥中已經高奏凱歌、穩操勝券。之後,所有的奏疏,不論言辭如何激烈、議論多麼針砭時弊、陳述如何尖銳,只要對閹黨不利的,皆如泥牛入海,杳無聲息。無論是東林黨還是閹黨,種種黨爭都是為了否定而否定,於國之大勢只有百害而無一利,其最終結果就是將早已風雨飄搖的明王朝加速推入萬劫不復的深淵。特別是禍亂朝綱、 為患劇烈的魏忠賢閹黨, 更是朝大明身上已經潰爛發炎的傷口狠狠撒了一把鹹鹽,使大明這艘早已千瘡百孔的破船漏屋以加速度傾覆坍塌。

魏忠賢得勢僅三年,是否足以對明朝政治造成足夠惡劣的影響?

原創作品 僅供參考 剽竊必究

插圖源自網路

魏忠賢得勢僅三年,是否足以對明朝政治造成足夠惡劣的影響?大白的淺度思考2020-06-29 19:23:33

當然對政壇非常不好,你看魏忠賢,一個太監,穿藩王的衣服,出行萬人儀仗。滿朝的乾兒子,全社會為他建生祠。並稱九千歲。你覺得好不好。

再看看魏忠賢把那些為人正直,滿懷報國之心的東林黨迫害的不要不要的。

毫不客氣的說,要不是,東林黨受到魏忠賢的迫害,明朝早就被毀在天啟朝了,哪輪到崇禎什麼事。

Ps:論排場,論勢力,魏忠賢怎麼及得上前朝的張居正?張居正出行的轎子就52平米,有走廊,會客廳,臥室甚至廁所。不僅在京城內行動,還時常坐著轎子回老家。omg。為啥不認為張居正破壞朝綱呢?

魏忠賢得勢僅三年,是否足以對明朝政治造成足夠惡劣的影響?土豆到底去哪裡挖2019-10-01 22:51:18

魏忠賢就是大明王朝最大的背鍋俠。

大明王朝自朱元璋起,特別是洪武年間誅殺胡惟庸,廢除丞相一職,很多後來的禍根就此埋下,就像多米骨牌一樣,推倒第一張,後來的歷史不過是按它的既定的軌跡執行而已。

丞相一職在朝春秋時代就開始設定,這是因為王權可以透過世襲繼承,管理國家的能力卻無法同時產生,有時候君主還在襁褓中就繼承了王位,而國家的執行不能等孩子長大才恢復正常執行,所以出現了國家的所有權和治權的分離,即君權和相權兩權分離,比如秦始皇屬於一代雄主,統治能力超強,但依然任命丞相李斯協助他管理國家。在中國朝傳統文化裡,皇帝只是代表天命所歸,實際治理國家是以丞相為代表的由專業團隊來完成,比如管仲被稱為“春秋第一相”,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霸主。丞相是行政之首,統領百官對皇帝負責,又稱君臣共治,這在宋代直接是皇帝都明面承認的事實。他是專制社會的標誌之一。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丞相制,意味著中國專制社會就進入最高階段:獨裁。

獨裁這東西雖然是大權定於一尊,皇帝可以乾綱獨斷,這意味著你就要對天下負責,這對於皇帝本人的履職素質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除了勵精圖治,宵衣旰食,還必須有超群出眾的馭人之術來駕馭群臣,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可能不成問題,但後來的這些子孫基本不具備這些素質,頑劣乖張,智弱任性,多疑猜忌,有視治國為兒戲的皇帝,有幾十年不上朝的皇帝,有幾十年不見大臣的皇帝,有文盲皇帝和木匠皇帝,既然不信任大臣,宦官政治就登場了。明朝太監無所不能,監視大臣,監視百姓,即便是打仗都有太監當監軍,軍隊統帥根本沒有實際權力,明英宗年間發生的“土木堡之變” ,皇帝被蒙古也先部俘虜,就是太監王振惹下的禍,王振想讓軍隊從他家地界上透過以在家鄉人前顯擺,又擔心踏壞他家的莊稼,結果軍隊大亂,蒙古騎兵趁機攻擊,明軍近五十萬人敗於兩萬蒙古騎兵鐵蹄下。

魏忠賢亂政的原因就是因為木匠皇帝朱由校不務正業,一心一意在後宮做傢俱,國家總要有人管理,太監魏忠賢就捨我其誰,挺身而出,承擔起天下的重任,整個大明王朝被他管理得井井有條,可見雖然是太監,他遠比朱元璋的子孫更稱職,至於關於他的惡行,其實是其政敵東林黨政治抹黑的結果。比較詭異的是,後來的歷史學家認為,魏忠賢不死,明朝不會滅亡。在明末的那個特殊的歷史節點上,不論魏忠賢個人的立場如何,但是他對於整個明朝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魏忠賢雖是宦官,但他得勢時也從未危機皇家,而且大明內部穩定,也沒有什麼叛亂,反倒魏忠賢被處死後二十年內部外部便出現了各種事情,號稱除朱元璋,朱棣以外大明王朝唯一勤政有為的崇禎皇帝,在清除魏忠賢及其餘黨後,直接把江山玩丟了,算是開了歷史的玩笑!

魏忠賢當政時增加了礦稅、商稅等等,這些稅說實話和大多數普通老百姓一點都不沾邊,收稅的目標針對的是一些大地主、商人、世家大族等社會上的有錢人。而這又恰好損害了東林黨的利益,因為這些士大夫們正是這些世家大族階級的代表人物。魏忠賢此舉的意義所在,就是從官員和富人手中掏錢,相當於劫富濟國。但是他死之後,東林黨人取消商業稅等,數次加收農業稅,可以說是橫徵暴斂,直接逼反天下,製造出了李自成、張獻忠等掘墓者。魏忠賢不死,明朝不會滅亡。在明末的那個特殊的歷史節點上,不論魏忠賢個人的立場如何,但是他對於整個明朝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因為明朝最大的問題是,廢除丞相後,皇帝智弱而權重,用句民間粗話說就是皇帝太他媽笨了,大明王朝就是活生生笨死的!

魏忠賢得勢僅三年,是否足以對明朝政治造成足夠惡劣的影響?

魏忠賢得勢僅三年,是否足以對明朝政治造成足夠惡劣的影響?鴻英222020-07-02 21:36:38

明朝後期專制主義的封建統治腐朽沒落,皇帝不理朝政,只圖享樂,到熹宗時候,宦官委是忠賢獨攬大權。他結黨營私,貪汙受賄,無惡不作。他還掌握著錦衣衛,東廠等特務機構,爪牙遍佈全國,用來監視官吏活動,鎮壓人民反抗,人民稍有不滿就會遭到殺害、剝皮、割舌等酷刑,把廣大人民逼進水深火熱的境地。加上地主階級大肆掠奪土地,九成農民失去了土地農民淪為佃農,擔貿著沉重的地租。又加上陝西連年交荒,農民吃草根、白泥土,農民實在活不下去,官逼民返,終於暴發了農民起義一一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幾十支農起義軍。

魏忠賢得勢僅三年,是否足以對明朝政治造成足夠惡劣的影響?齊天小聖1434322922017-11-24 16:35:43

事實勝於雄辯,很多人戴著有色眼鏡太看待太監這個特殊的群體,思維是建立在歧視的基礎上,自然不管怎麼樣都會排斥和抹黑太監的,扣之閹黨的帽子!很少是以事實真相為基礎去理性思考問題!就像當年美國白人歧視黑人一樣,不管黑人怎麼努力怎麼奮鬥怎麼去努力做個好人還是一樣被扣上黑奴的大帽子百般刁難和排斥!

太監只是生理上和常人不同,不代表本性上就一定是壞的,歷史上好的有名的太監數不勝數,比如漢朝的太監蔡倫發明了造紙術,明朝鄭寶太監鄭和七下南洋開闢人類第一次大航海等等!

歷史上太監集團雖然也不少掌權的時候,但歷朝歷代卻從來沒有過太監謀朝篡位的例子,或許這也是皇帝在用人的時候,也更傾向於信賴太監集團的原因吧,太監集團相對於大臣們更加的可靠!所謂的正常人一旦掌權謀朝篡位的數不勝數,比如曹操篡漢,趙匡胤黃袍加身等等!

魏忠賢雖然是出身宦官,被後世百般抹黑,但事實勝於雄辯,史書不敢以事實來提及,那就是魏忠賢當權時期,從來沒有謀朝篡位過,從才沒有危及皇家,他當權時期,大明內部穩定,從來沒有過叛亂,外部邊關無事,沒有任何外敵入侵,反倒魏忠賢被處死後二十年,大明內部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李自成百萬大軍兵臨北京,張獻忠農民軍攻破四川,外部滿清虎視眈眈,八旗鐵騎入關南下滅了華夏!

要不說事實有時候總是顛覆人們傳統認知,所謂的讓人瞧不起的太監在位時候,天下太平無事,反倒太監扳倒了,天下大亂了,明朝也因此丟了江山!

如果說魏忠賢真的有野心,真的危及皇家,又怎麼可能剛剛登基的羽翼未豐屁股都沒坐穩的崇禎上臺第一件事就能輕鬆扳倒魏忠賢一黨,沒有任何阻力和抵抗,魏忠賢一黨又怎能束手待斃,坐那等死?最初崇禎並沒直接殺掉魏忠賢,只是剝奪他一切,讓他退休回鄉養老,回鄉半路上有人對崇禎告密,說魏忠賢不思悔過,一路上還招搖過市,崇禎大怒派兵追拿,得到訊息的魏忠賢竟然立刻在路上驛站上吊自殺了!

顯而易見,栽贓嫁禍,有的人就像置魏忠賢於死地,如果魏忠賢真的像人們說的權傾朝野,充滿野心,又怎麼可能那麼容易就束手就擒,還那麼容易就自殺了,既然手裡那麼大權利並且黨羽遍佈朝野和全國,又為何不困獸猶鬥,反撲鬥個魚死網破?

就像漢朝掌握天下兵馬大權的大將軍何進要誅殺十常侍,被十常侍提前得到訊息,立刻組織反撲,反倒誅殺了大將軍何進!按照正常人思維,人家都要殺你了,誰會坐以待斃?肯定想盡辦法拼個魚死網破,更何況權傾朝野,黨羽遍佈朝廷和全國,擁有絕對權利的魏忠賢,如果魏忠賢想,殺了羽翼未豐剛登基的崇禎也不過是不費吹灰之力而已,怎麼可能那麼容易就束手就擒?事實真相只有一個,那就是魏忠賢壓根就沒有任何野心,到死都是忠於大明皇家,哪怕手握天下大權天下之兵,君讓臣死,也心甘情願接受,不做任何反抗!

崇禎這個二逼殺錯人又不是就這一次,袁崇煥怎麼死的,大明後期抵禦滿清最後的頂樑柱,常年在關外和滿清作戰,捍衛大明北方防線,寧遠一戰,大炮還轟死了滿清老祖宗努爾哈赤,寧遠作為大明在關外最後的唯一據點,如魚刺入喉插入滿清,滿清寢食難安,為大明進可攻退可守,作為日後出關剿滅剷除滿清威脅的前進據點,正是戰略位置重要,努爾哈赤親率滿清全國之兵來攻寧遠,結果袁崇煥親率守軍死守,大炮轟死了努爾哈赤,讓滿清未來二十年不敢進犯大明,維護大明北方防線二十年高枕無憂,可作為大明後期唯一的屏障頂樑柱袁崇煥不是死於滿清敵人之手,卻被崇禎這個二逼聽信讒言,懷疑袁崇煥有二心要謀反,被千刀萬剮凌遲處死了!袁崇煥一死,大明北方防線徹底崩塌,日後滿清入關在無障礙,踏平華夏,飲馬黃河,勢如破竹!

崇禎這個二逼也沒落得好下場,最後走投無路,上吊在煤山歪脖子樹,可笑的是,他臨死時候唯一陪在身邊死心塌地忠心耿耿不離不棄的反倒是太監吳承恩,在最後一次伺候主子自殺後,吳承恩對著崇禎屍體跪地痛哭,在主子附近樹上也上吊自殺,隨主而去,後來滿清入北京,感念於吳承恩忠心護主,把吳承恩和崇禎同葬,讓他在九泉之下也能陪伴主子!並追封吳承恩名爵!

太監被世人無情鄙視和謾罵,可主子真有難時,那些所謂的正常人滿朝文武沒有一個挺身而出,李自成大軍破城,崇禎下令拼命敲召集上朝的鐘,讓大臣們入宮保護自己,結果敲了一天沒一個來的,崇禎沒轍了,騎著馬帶著兩個太監在城裡到處跑,挨家挨戶敲大臣們的家門,希望讓自己進去避難,結果各個大門緊閉就是不讓進去,走投無路絕望到了極點的崇禎,最後落魄來到了煤山上吊自盡了,時刻不離左右不離不棄的只有太監吳承恩,陪伴主子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

難怪崇禎臨死才活明白過來,感慨,如果魏公在,不至於今日啊!死到臨頭了才想起魏忠賢,可世間哪有後悔藥?當初下令剁了魏忠賢的時候,春風得意時有沒有想起魏忠賢的忠?

崇禎這個二逼,不分忠奸,不會用人,自以為是,剛愎自用,被朝臣們忽悠的天天迷迷糊糊的,大明不亡那才是世界上最奇怪的事了!外部滿清虎視眈眈隨時破關南下,內部百萬農民起義軍已經成了氣候逼近京師,到了這個田地,就算神仙都救不了大明!氣數已盡,無力迴天!

魏忠賢主內,袁崇煥主外,作為大明後期最後的兩個頂樑柱,都被崇禎給剁了,還自以為明君的崇禎,實則二逼,白活幾十年,到了臨自殺一刻才終於活明白,誰忠誰奸才看清楚,可沒有回頭路了!真是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一個人品行和是否忠心,跟他身體沒有一毛線關係,跟他的心有關係,太監雖然身體缺失,但不代表他的心也缺失,縱觀歷史歷朝歷代,從來沒有過太監謀朝篡位記錄,從才沒有過威脅皇家江山的時候!

雖然歷朝歷代開國之時都立過規矩不準太監干政,但卻始終避免不了後人寵愛太監,哪怕滿清慈禧太后最信賴最貼心的也是內務總管太監李蓮英!

李蓮英一生都在皇家度過,一輩子伺候皇家,在慈禧太后去世後,他也生無可戀,料理完慈禧太后後事,守陵四十天後,也申請退休了,主子已去,奴才心已死,在無可留戀的事,苟延殘喘殘年退休歸鄉養老!李蓮英對慈禧的忠,天下無人能比,雖然眾人嘴上高呼萬歲,但內心裡的忠卻遠不如太監!

太監作為特殊的階層,由於生理上的缺失,沒有子嗣,沒有家室,一般很小幼兒時就淨身入宮,懂事起就在內宮皇家度過,自己父母什麼樣可能都沒任何印象,皇家就是他們的家就是他們的親人,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長期相伴,太監對皇家潛移默化出特殊的複雜的感情,皇帝既是自己的主子,又是自己唯一的親人,皇帝皇子多,皇帝自己都記不清自己有多少兒子,皇子往往一年都見不到父皇幾次,從小到大都是身邊貼身太監一把屎一把尿伺候到大的,太監可以說一把手把皇子帶大,看著皇子從幼童到日後登基為帝,貼身伺候不離左右,可以說最懂皇帝的除了貼身太監,再無他人,什麼脾氣什麼性格什麼想法,對於皇子,自己親生父親可能都沒什麼印象沒什麼感情,把貼身太監當自己父親一樣的特殊感情,難怪皇帝樣樣都很依賴依戀信任身邊的太監,喜怒哀樂什麼心裡話什麼煩惱都喜歡對太監傾訴,都喜歡徵詢太監意見,這也是太監階層容易掌權的原因所在,皇帝的極度信任,放心把大權交給太監處理,因為除了太監皇帝實在找不到其他可以值得信賴的!皇帝對太監也存在複雜的情感心理,即是奴才又是親人,一個把自己從小伺候到大,幾十年勤勤懇懇的人,是不可能害自己的!長這麼大,親生父皇可能見過的次數十個手指頭都能數過來,可每天睜開眼看到的第一個人是貼身太監,自己吃喝拉撒身邊伺候的是太監,自己開心還是煩惱陪在身邊的是太監,每天直到睡覺閉上眼睛看到的最後一個人也是太監,天長日久,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就算一條狗陪在身邊數十年也都會有感情,更何況人乎!

表面上是君臣,內心裡骨子裡其實比親人還要親,皇家就是太監的家,皇帝就是太監的親人,為皇家辦事就是為自己家辦事,除了皇家,太監再無家可去,太監能不對皇家忠心耿耿?這也是太監階層雖然經常把持朝政,卻從來沒有過謀朝篡位的心裡原因吧,他把持朝政也是為主分憂,為君辦事,忠心耿耿!當然會讓滿朝文武嫉恨!堂堂身體健全的人豈能被生理缺失的太監領導著,大肆抹黑!

人是一個有感情,有著豐富情感世界的生物,不管皇帝還是太監也是人,自然也有人的複雜的情感活動,數十年的朝夕相處,皇帝和太監已經形成一種千絲萬縷不可分割的情感紐帶,這種關係已經超越了傳統的階級和政治界限,君臣界限,而是昇華為一種親情,對外仍然是君臣之分,但對內就是如同家人!

漢朝皇帝劉邦就喜歡躺著頭枕在太監大腿上接見大臣,宋朝行軍打仗都要派個監軍,權利凌駕於所有將領之上,而監軍職務往往都是皇帝的貼身太監,幾十萬大軍遠征,也只有貼身太監監控著,皇帝才放心,否則在老祖宗上演黃袍加身一幕!

說魏忠賢有二心,純是冤枉了他,魏忠賢忠心護主,一心為大明江山盡心盡力,捍衛和維護大明!魏忠賢在時,內部太平無事,朝廷財政盈餘,外部邊關無患,皇帝高枕無憂!魏忠賢不靠增加農民賦稅來保障朝廷財政收入,靠商業稅和富人募捐方式,當時大明已經出現資本主義萌芽,江南商業繁榮,商業稅能增加很大一筆收入,同時給富人徵稅又能縮小貧富差距!可魏忠賢死後,崇禎被代表了富人地主和商人利益的東林黨人忽悠,取消了商業稅也取消對富人徵稅,導致朝廷入不敷出,只能依靠增加百姓賦稅方式,結果民不聊生百姓破產,活不下去的農民被迫揭竿而起,社會兩極分化嚴重,富的冒油財富越積越多的富人地主和商人不用繳稅,窮的連溫飽都保證不了的窮人卻承擔了全部賦稅,還要不斷的增加賦稅,西北連旱十八年,朝廷不但不賑災,反倒不斷增加賦稅,魚米之鄉的商業繁華的江南卻無法救濟西北,朝廷財政枯竭,連軍餉都開不出來,軍費都得靠打白條!最終導致李自成和張獻忠農民軍在西北崛起!

魏忠賢肯定也不是完人,也有一些不好的地方,但至少他在大是大非問題上還是做的很好,在關係到大明江山問題上還是做的很到位,比如在抵禦滿清這個關係到國家安全,魏忠賢甚至不惜提拔以前詆譭抹黑過自己的將領,不計前嫌,就因為有將才照樣重用提拔!只要能鞏固大明邊防!魏忠賢還提拔了一些出身貧苦的讀書人,讓這些出身貧寒的人也有施展才能的機會!

這也是魏忠賢當權二十年,大明內部穩定,外部無憂的原因吧,在主方向上,魏忠賢始終能恪盡職守,分辨大是大非!

要非要給魏忠賢找點罪狀,都是一些不痛不癢的,比如有點愛慕虛榮,有點奢侈講究排場等,試問世人哪個不如此?畢竟人無完人,誰也不是聖賢,追求完美!但在捍衛大明江山這個根本原則性問題上,魏忠賢做的很夠格很到位!

魏忠賢心裡清楚,農民貧苦,在他們身上是不能再壓榨了,否則必將生亂,但朝廷也需要錢,解決朝廷財政問題上,他解決方案是從富人身上搞錢!這點就說明魏忠賢是有頭腦的人!就因為如此,得罪了代表富人地主資本家利益的東林黨人,口誅筆伐!

古今多少事,盡付笑談中,魏忠賢早就死了,也可以蓋棺定論了,客觀評價魏忠賢這個人,他有奸的一面,這並不否認,但也有忠的一面,在大是大非面前,他有原則性,在捍衛大明江山問題上立場還是很堅決!

站在皇帝角度,魏忠賢對得起皇家,是有功於大明,是值得信賴和所託之人!就如同孫策死的時候對孫權交代後事,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郎!魏忠賢主內,袁崇煥主外,至少還能保住大明江山太平無事!

崇禎只不過徒有其表,剛愎自用,其實並無治國用人之才,力量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治國用人並非只是書本上那麼理想化,厚黑學還是很重要的,崇禎有心中興大明,卻無力迴天,崇禎並不會用人,也分不清楚忠奸,雖然自己非常勤儉,但天下之大光靠皇帝一個人是撐不起來的,這也是用人的重要性

魏忠賢得勢僅三年,是否足以對明朝政治造成足夠惡劣的影響?月上千帆2020-07-02 15:49:43

明朝一直靠宦官集團來衡制文官集團,並不是從魏忠賢開始的。一朝天子一朝臣,崇禎打掉魏忠賢本也不可厚非,但是他沒有再扶植另外一個魏忠賢來制衡文官集團,這才是最大的敗筆。結果就是導致東林黨一家獨大。

因為東林黨曾經被魏忠賢打壓的抬不起頭來,後來話語權落到這些人手中,自然對天啟和魏忠賢大加抹黑。

實際上,從另外一個層面講,打掉了魏忠賢才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魏忠賢得勢僅三年,是否足以對明朝政治造成足夠惡劣的影響?瘋趣樂園2019-08-02 14:05:37

閹黨禍國,無需翻案!

重整道德的十字軍

相信肯定有不少人糾結於東林黨的問題。

在下淺談一二,

其一,

東林之功過是非,自明季至當代,從未蓋棺,褒揚者不乏,指斥者亦存;

其二,

在下對東林黨的評價亦頗有微詞,但對當今網路甚囂塵上的“崇禎朝東林黨廢除商業稅關稅”觀點更是不值一哂,完全是捕風捉影。

東林黨在野時主持公論,訾議朝政,贏得頗高的社會聲望;當政後,主要精力消耗於內部紛爭,甚少實績。

魏忠賢得勢僅三年,是否足以對明朝政治造成足夠惡劣的影響?

故而美國學者Hucker對東林運動有過精闢論斷:

“明末東林運動的失敗,代表傳統儒家價值與現實惡劣政治勢力鬥爭的一個典型,他們是一支重整道德的十字軍,但不是一個改革政治計程車大夫團體。”

作為政治集團的東林黨:

東林黨救世信條:

尊經重道。

東林黨經濟要求:

體恤富民。

東林黨當政後的主要措施:

搜舉遺秩,布之庶位。

黨同伐異,排斥異己,打擊宿敵齊楚浙宣昆黨,迫使其倒向魏忠賢。

針對政治經濟積弊,亦採取改良措施,但綜合來看,收效甚微。

自我分裂與大清洗

天啟年間黨爭鳥瞰圖,明末黨爭之酷烈,歷代唯有東漢黨錮之禍可與之相提並論,與晚明國運相始終,遺毒無窮。

萬曆年間,黨爭大興,“爭國本”使其趨於尖銳化,逐步形成東林黨與以浙黨為首的齊、楚、宣、昆諸黨聯合體,東林黨人稱之為“邪黨”兩大派系。

黨爭形式主要由廷推閣臣、京察、言官攻劾三者為主。

焦點主要集中在“國本”與“三案”上。

整體而論,東林黨在萬曆年間始終未曾得志。

魏忠賢得勢僅三年,是否足以對明朝政治造成足夠惡劣的影響?

光宗臨終之時,楊漣受顧命,之後與左光斗等一班東林黨人驅逐李選侍,擁立熹宗。

自此東林黨受到重用。

天啟初年,內閣、都察院、吏部、兵部、禮部等要職均為東林黨人所把持,東林權勢,盛極一時。

東林黨甫一執政,便試圖對日益險惡的國事予以補救改良,例如平東事,薦舉熊廷弼任經略;發內帑以解決遼東欠餉;為彌補國用不足,加派遼餉雜項、鹽課等專案,但又因民間貧苦,天啟二年下令免天下帶徵錢糧二年等。

但綜合來看,改良收效甚微,這是因為,對於這時的東林黨人來講,他們的主要精力已經被牽涉到無休止的黨派之爭中去了。

拙劣的政鬥

前文已提及明末黨爭形式多由京察等為主。

萬曆年間的數次京察,東林黨與齊楚宣昆諸黨互有勝負,但東林黨在萬曆最後幾年處於極端劣勢中。

天啟三年,值癸亥京察,主持者為東林黨人張問達、趙南星等,東林黨佔據優勢。

在此次京察中,東林黨人對邪黨人物大肆罷黜,最典型的是所謂“四凶”,即齊黨、楚黨的領袖人物,分別為亓詩教、趙興邦、官應震、吳亮嗣。

曾經與東林黨不合的官員也遭罷黜。

癸亥京察後,東林黨似乎已經透過種種手段將原先的邪黨以及不合政見者驅逐出朝。

然而,萬萬沒想到,這一幫新舊政敵竟會紛紛投靠魏忠賢,瘋狂報復。

事實也證明的確如此,天啟四年夏,在癸亥京察中遭驅逐的徐大化投靠魏忠賢,並在此後持續不絕。

魏忠賢得勢僅三年,是否足以對明朝政治造成足夠惡劣的影響?

天啟四年後,魏忠賢集團冠蓋如雲,聲勢大振,並開始了對東林黨的大清洗。

對此,《明史》曾議論道:“

明代閹宦之禍酷矣,然非諸黨人附麗之,羽翼之,張其勢而助其功,虐焰不若是其烈也。”

天啟四年初,東林黨人內部明顯分裂為兩大陣容:

一為東林核心人物及其依附於他們的親隨人等,主要人物有趙南星、高攀龍、楊漣、左光斗、魏大中等;

一為因利益不均而遊離於主流之外的邊緣派人士,並開始在各種問題上怨憤不平。

終於在天啟四年初形成了極大的內訌,不僅重創東林黨自身實力,亦為閹黨集團的反攻提供了一個絕佳機會。

四年二月,吏科都給事中出缺,若依照序列底布,劉宏化當為首位,阮大鋮居次,魏大中處於末位。

此三者皆東林中人,本為東林門戶內部之事,卻引發爭奪。

最終魏大中在核心人物的支援下獲得成功。

此後東林內部又爆發了因贛籍東林人與主流人物的糾紛。

東林黨內部的派系鬥爭最終釀為大禍,阮大鋮與贛籍東林黨人傅櫆等先後倒戈投向閹黨集團,東林黨人的脆弱核心地帶全面暴露。

魏忠賢得勢僅三年,是否足以對明朝政治造成足夠惡劣的影響?

由以上二節亦可得出,

所謂閹黨集團,不過是集聚在魏忠賢身邊、以齊楚浙等黨人與東林邊緣派人士所組成的政治集團。

天啟四年,副都御史楊漣上疏彈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由是徹底激怒魏忠賢,決心將東林黨趕盡殺絕,其黨羽也想借機報復,以瀉舊恨。

崔呈秀曾語魏忠賢“東林將害公”,並進《同志錄》,所列皆東林黨人。

王紹徽炮製《點將錄》等獻給魏忠賢。

自此閹黨對東林黨大清洗拉開帷幕。

首輔大學士葉向高被迫辭職,趙南星、高攀龍等東林黨骨幹先後被罷免,閹黨上位。

天啟五年,興“六君子之獄”;天啟六年,再興“七君子之獄”;天啟六年,編纂《三朝要典》,使為“三案”翻案。天啟年間,明朝統治行將就木,內憂外患日益深重,朝堂之上卻仍以黨爭清洗為要,令人扼腕。

黨爭對戰局的影響

天啟年間的遼東戰局,與以下三人關係密不可分: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換言之,天啟年間遼東局勢,多是由此三人苦苦支撐。

魏忠賢得勢僅三年,是否足以對明朝政治造成足夠惡劣的影響?

欲明辨遼東戰局中魏忠賢及其閹黨的作用,只需理清魏忠賢與此三人關係即可。

整體而論,天啟年間的遼東局勢對於明朝已十分不利。

彼時,建虜處於攻勢,每戰必有所得;明軍處於守勢,每戰必有所失,即便有所謂的寧遠錦州大捷,但都是限於區域性,其象徵意義要大於實際效果,對全域性並無決定影響。

有此大敵當前,魏忠賢及其閹黨集團亦不能不予以重視,然而由於明朝組織制度幾乎失控,財政破產,再加閹黨集團的短視與昏聵,統觀全域性,最終導致遼東戰局每況愈下。

熊廷弼是江夏人,屬楚黨,但他與東林黨的關係很密切。

萬曆三十六年,熊廷弼巡視遼東,已敏銳察覺到努爾哈赤將成心腹大患,他曾上疏道:

“(努爾哈赤)城郭用廬飲食性情與遼同,所志在我土地。”

萬曆三十七年,熊廷弼便開始著手加強東線邊防,並安撫蒙古。

萬曆四十七年,薩爾滸之戰起,明三路喪師,大敗,此役標誌明朝對遼東戰略由進攻轉為防禦。

此後,開元、鐵嶺連續淪陷,遼東東界堅城全無。

天啟初年,東林黨始主政,力圖扭轉遼東敗局。

魏忠賢得勢僅三年,是否足以對明朝政治造成足夠惡劣的影響?

在經略一職人選上,東林黨人、大學士劉一燝力薦熊廷弼:

“即如熊廷弼守遼一年,奴酋未得大志,不知何故首倡驅除,……今日急著,非經熊廷弼不能辦此事。”

在東林黨人的支援下,天啟元年六月,熊廷弼再次經略遼東。

然而熊廷弼上任後,卻發現兵權盡歸王化貞之手,熊廷弼

“徒擁經略虛號而已”

,出現了“經撫不和”的巨大問題。

主要分歧是:熊廷弼主守,王化貞卻“絕口不言守”,力主出戰,終致廣寧慘敗。

廣寧失守後,王化貞與熊廷弼同時被逮捕入獄。

楊漣等議:

“廷弼奉守關之旨,不可謂逃,又不可與化貞同列。”

三法司會審,顧大章堅決支援熊廷弼,指出廣寧失陷

“難盡諉廷弼之掣肘,盡抹廷弼之先見”。

最終熊廷弼、王化貞一併論死。

《明史》記載道,熊廷弼讓汪文言賄賂內廷四萬兩方才請求緩刑,然而熊廷弼終究與閹黨不合,

“魏忠賢大恨,誓速斬廷弼。及楊漣等下獄,誣以受廷弼賄,甚其罪。……帝怒,遂以五年八月棄市,傳首九邊。”

崇禎元年,工部主事徐爾一上疏為熊廷弼申冤。這一份奏摺被收錄在《明史》裡,內有對天啟初年關於經撫不和及廣寧失守的分析,並伸張熊廷弼的功績,有興趣可以查閱。

談遷曾在《國榷》中評價熊廷弼經略遼東:

廷弼在遼,詰榮固圉,殘疆為之氣色,建虜再入,皆不得逞,其所措置,猶有方略可觀,餘人不能及也。

《明史》載:

光宗崩,熹宗初立,朝端方起事,而封疆議起。御史馮三元劾廷弼無謀者八、欺君者三,謂不罷,遼必不保。詔下廷議。廷弼憤,抗疏極辨,且求罷。

崇禎二年欽定魏忠賢閹黨逆案,馮三元名列其中。王化貞後投靠閹黨。

如此御邊賢能,因朝廷黨爭,並遭魏忠賢嫉恨迫害,最終落得“傳首九邊”的悲慘下場!

廣寧失陷後,朝中輿論譁然,

“大張撻伐”

之論頓時喑啞,以兵部尚書王在晉為首,紛紛主張放棄遼東,退守山海關。

閣臣孫承宗力陳“議守關外”,並在王在晉調離後自請督師。

孫承宗督師四年,正是在這四年裡,未見建虜大舉興師之記錄。遼東戰局隱有轉機。然而好景不長,天啟四年六月,楊漣上疏彈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標誌東林黨與閹黨矛盾公開激化。

此一時期的孫承宗與魏忠賢關係,孟森先生《明史講義》中寥寥數語已大致勾勒:

“忠賢亦以承宗功高,欲親附之,遣中官劉應坤等齎帑金十萬犒將士,而賜承宗坐蟒膝襴金幣,併為忠賢申意。承宗不與交一言,忠賢始恨之,至是益不能安其任矣。”

孫承宗是葉向高的門生,閹黨成員羅織《東林黨人榜》,孫承宗名列其中。

楊漣上疏彈劾魏忠賢后,黨爭加劇,閹黨大規模清洗東林黨人,孫承宗欲借巡視薊州昌平之機入京為東林黨進行陳述,魏忠賢甚懼,乃三道飛騎阻其入覲。

之後,

“孫承宗亦以所用總兵官馬世龍誤信建州降人劉伯漒言,襲取耀州,敗於柳河,失副參兩將及兵士數百,遂於是年十月罷督師職,代以閹黨高第”

天啟五年十月,孫承宗被撤職;天啟六年正月,努爾哈赤大舉興兵,西渡遼河。

魏忠賢得勢僅三年,是否足以對明朝政治造成足夠惡劣的影響?

看出因果關係來了麼?!

高第上任後,認為關外不可守,令盡撤移關內,袁崇煥不從。

高第自己撤兵入關,袁崇煥獨守寧遠。

曾有評論說:

由於閹黨撤換孫承宗導致遼東防務戰略改變的潛在損失,不亞於天啟二年廣寧等地的陷落。

孫承宗去職後,努爾哈赤即發動攻擊。《明史》載:

“我大清知(高第)經略易與,六年正月舉大軍西渡遼河。”

寧遠被圍時,高第擁兵不救,事後卻虛冒戰功,被撤職,代之閹黨王之臣。

孟森先生《明史講義》記錄以後之事:之臣故忌崇煥,而已崇煥新有功,不敢發,及時詰崇煥辱國通敵,朝命之臣內任本兵,專倚崇煥。

繼而建州兵又至,攻錦州,滿桂、趙率教卻之。

忠賢使其黨論崇煥不救錦州為暮氣,遂罷崇煥,再任之臣為經略。

寧錦大捷後,鹿善繼曾感慨:

“即寧錦戰守,折長勝之鋒,多尋仇之氣,飲水思源,城是誰修,火器誰所教,道將是誰所用,豈不明明具在。”

可笑的是,寧錦大捷之“源”孫承宗督師,早已在天啟五年,因遭魏忠賢的嫉恨而去職了!更為可笑者,寧遠錦州大捷後,袁崇煥竟也遭罷黜!

熊廷弼御遼有功,卻因身陷黨爭漩渦,被閹黨迫害致死!

孫承宗督師遼東四年,成果斐然,卻遭陷害下臺!

袁崇煥孤守寧遠,廷議卻還在為戰守而舉棋不定,閹黨派來的經略高第、總兵楊麒坐視不救,袁崇煥也最終因受閹黨排擠而去職!

黨爭對遼東戰局的惡劣影響,閹黨對遼東戰局的掣肘。

明代後期募兵制與軍費

明代後期軍伍的來源只要有二:

衛所和招募。

這是因為隨著衛所軍大量逃亡,至明代中期,衛所制逐步鬆弛,不得已以招募代替。

以弘治年為例,永樂時期全國衛所定額270萬人,至此逃亡數目已過半。

募兵制始於正統二年;弘治年間,開始在陝西大量募兵,正規軍色彩加重。

嘉靖時期,南倭北虜猖獗,軍隊亟需大量補員,募兵力度空前加大。

此後,募兵制佔據明代軍制的主導地位,但值得注意的是衛所制從未徹底解體,它一直存至明朝滅亡。

衛所體制下的軍費開支較小,募兵制大規模佔據主導後,養兵費急劇膨脹,最終超出國家財政負荷,終明一世無解。

按照明代國家財政體系來看,組織軍費的機構主要是戶部,但工部需要負責兵器,兵部主要保證軍服,戶部則主要供給軍餉。

透過由戶部從國庫調撥的軍費,稱為“年例”,由京運(即戶部太倉國庫撥付的庫銀)支付,然而隨著軍屯制度的破壞,以及募兵制度的推廣,年例數額不斷增多,弘治時,各邊年例僅約43萬兩,萬曆時飆升至480萬兩,萬曆之後,尤其是崇禎年間,流寇四起,建虜侵擾,作戰不斷,軍費支出幾達天文數字,引發嚴重的財政失衡。

空前膨脹的財政赤字下,軍費管理體系的混亂也十分致命。

供給計劃不周,管理不善,貪汙嚴重,使得本已捉襟見肘的明代軍費又大量流失,欠餉嚴重。

《熹宗實錄》記載,天啟六年,遼東三岔河士兵,

“全無衣甲器械,惟有張空拳以當白刃”。

士兵苦無收入,貧困飢餓,隨之引發一連串的譁變與逃亡,兵變匪,朝廷只得繼續募兵剿匪,以致軍餉赤字缺口愈來愈大,如此惡性迴圈,最終導致明朝財政全面滑向破產的困地。

明代軍費支出以養兵費為主,另有軍官餉銀、馬政費、軍事工程建設費、兵器製造費等。此外尤其注意的是,明代軍費較前代出現了兩大變革:

其一為以銀兩為本為的貨幣軍費取代了以制錢為本位的貨幣軍費;

二是軍費的貨幣化程度較前代有很大提高。

國家財政貨幣收入的增加,以及連年的戰爭,使軍事貨幣規模不斷擴大。

魏忠賢得勢僅三年,是否足以對明朝政治造成足夠惡劣的影響?

史載,弘治正德年間,軍費開支僅為43萬兩;萬曆四十六年至泰昌元年為672萬兩;崇禎初中期為500萬兩;峰值出現在崇禎十一年,是年達到空前的1960萬兩,大大超出國家財政貨幣量,致使明朝陷入空前的國防危機與財政危機中。

萬曆四十六年,開始徵收遼餉,以應對焦頭爛額的軍費開支;天啟元年,東林黨始主政,遼餉增加雜項加派等;天啟六年,魏忠賢執政期間,開始實行遼餉預徵制,即每年十月開始預徵次年遼餉的十分之三,農民負擔沉重,苦不堪言,再加天災頻頻,西北經濟完全崩盤,最終釀成澄縣民變,由此揭開明末流寇之亂。

三餉與崇禎朝賦稅

前文軍費開支篇中已簡略提及遼餉,現進而做一歸納:

所謂三餉,即“遼餉”、“剿餉”、“練餉”的徵收。

其中遼餉加派始於萬曆四十六年,當年議定每畝田賦加派3釐5毫,四十七年議定再加3釐5毫,四十八年再加派2釐,崇禎四年,再加3釐。

崇禎十年,因流寇之亂,加派“剿餉”;崇禎十二年,加派“練餉”。

此外,崇禎八年曾加派“助餉”。

天啟六年開始,還實行遼餉預徵制,農民負擔進一步加重。

天啟元年,東林,因遼東戰局持續惡化,遂始於田賦加派之外,首次加派雜項遼餉,範圍非常廣泛,大致包括雜項、鹽課、關稅、蘆課等。

據《皇明世法錄》統計,天啟三年雜項加派共計2650516兩。

崇禎年間,在增派地畝銀的同時,雜項、鹽課、鈔關、蘆課的加派也續有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

天啟五年,因國家財政困難,戶部尚書李起元奏請再設鈔關,徵收什一稅,是年共計徵收439900餘兩。

史書記載,李起元為官清廉,聲威極高,不偏不倚,魏忠賢曾欲拉攏,不從。

換言之,李起元並非閹黨。

天啟年間的閹黨與東林黨火拼,未曾牽涉其身。

時下網路,有關思宗起用東林黨,全面廢除商業稅的傳言甚囂塵上。

然而此說法難經推敲。思宗本人對黨爭行為十分敏感且痛恨,在崇禎朝內閣大學士任職最久的溫體仁周延儒皆非東林黨人。

魏忠賢得勢僅三年,是否足以對明朝政治造成足夠惡劣的影響?

崇禎元年,朝中推舉內閣大學士,溫周互相勾結,攻訐被提名的東林領袖錢謙益,致其致仕,思宗也曾當面斥責東林黨人會推不公。

己巳之變後,袁崇煥下獄並最終處以凌遲,與閹黨興風作浪亦不無關係。

由此可見,即便閹黨勢力消亡後,東林黨也再沒有恢復其在天啟初年”眾正盈朝“的盛況。

孟森《明史講義》道:元年正月,大計天下吏……是時柄國者皆忠賢遺黨,無感頌言東林者……而閹黨猶持政局,動以計陷右東林者。

二年三月,始定逆案。

據《明史·食貨志》記載:崇禎初,關稅每兩增一錢,通八關增五萬兩。三年復增二錢,惟臨清僅半,而崇文門、河西務俱如舊。戶部尚書畢自嚴,議增南京宣課司稅額一萬為三萬。南京戶部尚書鄭三俊,以宣課所收落地稅無幾,請稅蕪湖以當增數。自嚴遂議稅蕪湖三萬兩,而宣課仍增一萬。三俊悔,疏爭不能已。九年複議增稅課款項。十三年增關稅二十萬兩,而商民益困矣。

此外,以崇禎十二年,徵收“練餉”為例:

除田賦外,專案繁多。

照畝加派,畝徵一分,共加徵4811800兩

賦役所核,得700000兩

兵部所裁站銀,500000兩

關稅量增,200000兩

鹽課,400000兩

契稅,240000兩

贓罰銀,200000兩

典稅,30000兩

公費節省,10000兩

以上各項合計7091800兩,其中田賦佔比為79%。

閹黨集團的政治遺產

魏忠賢得勢僅三年,是否足以對明朝政治造成足夠惡劣的影響?

在史書與後人研究中,魏忠賢及其所操縱的閹黨,遺留下一樁樁觸目驚心的、災難性的政治遺產。

今據苗棣先生《魏忠賢專政研究》一書,簡略概括四點如下:1。

混亂、破敗的邊防,熊廷弼傳首九邊,孫承宗被迫致仕,袁崇煥解甲歸田,自此,遼東防務益加混亂,邊事益加無人。

除遼東以外,西北、西南的局勢在天啟年間也一直相當糟糕。

蒙古諸部常入塞搶掠;西南情況更是危殆,對起於天啟初年的安邦彥奢崇明叛亂更是束手無策,直至崇禎二年才弭息。

2。混亂、困窘的財政,皇宮三大殿自萬曆中期之後一直廢棄不用,天啟五年,國家財政已瀕臨破產,魏忠賢卻慫恿熹宗重建三大殿,工程持續兩年多,耗銀無算。為緩解財政危機,魏忠賢加派“稅差耗餘”,又加“帶徵”、“捐助”、“搜刮”等專案,以天啟六年四月事為例,魏忠賢命南京搜刮各府庫銀解充殿工及兵餉。

毫無計劃性節制性的各種搜刮完全耗光明王朝各級府庫,並造成了大筆的赤字虧空,給原本便雪上加霜的明朝財政造成無以彌補的重創。

魏忠賢得勢僅三年,是否足以對明朝政治造成足夠惡劣的影響?

3。餓殍遍野的民間慘景、走投無路的破產饑民以及結眾搶掠的逃卒,稽之往史,天啟五年至七年,可查閱到的天災數不勝數,然而遍查天啟五年至七年的《熹宗實錄》,對災荒的奏報與賑災卻極為罕見。

翻閱翦伯贊先生《中外歷史年表》天啟六年一節,大型災禍幾乎遍及全國:是年六月,北京、宣大、山東、河南地震;北京大水,江北、山東旱蝗。入秋,河決淮安,江北大水。河南蝗。

天災不斷,貪官橫行,酷吏肆虐,饑民不得賑濟,賦役加派卻又不見減免,由是導致民變迭起。先是因閹黨逮捕東林黨人而激起的蘇州民變,而《明史·流賊傳)的起始記錄更是在天啟六年的八月,“陝西流賊起,由保寧犯廣元”。

而天啟七年三月爆發的澄縣民變則被史學界普遍視為明末全國性民變的開端。同時,援遼兵丁陸續逃回後,結眾搶掠,漸漸蔓延,最終與民變隊伍混合,醞釀著崇禎朝驚天憾地的流賊風暴!

魏忠賢得勢僅三年,是否足以對明朝政治造成足夠惡劣的影響?

4。黨爭、逆案、翻案魏忠賢自盡後,其身後所遺留的政治災難遠未結束。崇禎二年定逆案,名目牽扯甚多。

然而失去庇護的閹黨只得忍氣吞聲,在無聲中醞釀著翻案。

明末黨爭,雖非魏忠賢專制所引起,但卻由此而臻於極點,且一直未曾消失,其流毒甚至遺至南明。

如此腌臢不堪之閹黨集團,自出現以來便受世人唾棄,緣何時至今日卻興起了翻案狂潮?!

魏忠賢得勢僅三年,是否足以對明朝政治造成足夠惡劣的影響?

更多精彩內容,請移駕“歷史怪誕說”!

魏忠賢得勢僅三年,是否足以對明朝政治造成足夠惡劣的影響?艾迪特2020-07-04 10:10:34

首先魏忠賢得勢不是僅三年,其次魏忠賢是有本事、有能力的人,其功過不能以明末的東林文人的汙衊來評論。

魏忠賢得勢僅三年,是否足以對明朝政治造成足夠惡劣的影響?平民心態2020-08-12 11:13:05

沒有魏忠賢,明朝政治就好了嗎?難道宋朝和清朝政治都怨魏忠賢?一個人沒那麼大的能量吧。說到底,這種制度本身有問題。

魏忠賢得勢僅三年,是否足以對明朝政治造成足夠惡劣的影響?兵團戰士19492020-08-20 15:34:01

這個問題很簡單,沒有什麼惡劣影響!事實上魏忠賢當政三年險一險挽救了大明朝,如果他一直在朝就肯定沒有滿清什麼事了,滿清的滅亡基本是註定的!他當政時厲行反腐,全國幾乎無官不腐,他嚴厲處理東林黨這個重度腐敗集團,歷史上所謂六君子無不是這個集團的重要成員,熊廷弼知道吧,在東北乾的好好的,就是他們給架空的,直接導致丟失了遼東遼西,然後他們按律治罪抓了熊廷弼,並以此敲詐熊廷弼大筆銀錢,可惜事情敗露,也正是這幾十萬銀子才惹出了魏忠賢,因為他們無恥的把這個贓載給了當時還無權無勢的皇帝走狗,就是魏忠賢,被天啟皇帝抓住機會擺脫了傀儡地位,放出了魏忠賢,開啟了未來三年的閹黨統治,那麼魏忠賢的時代是什麼樣呢?重新整理吏治,反腐倡廉,恢復了被東林廢除的商稅,免除全國窮人百姓的賦稅雜役,發展新型馬政,為全軍提供優良軍馬,商稅徵收物件為地主商人鹽商士族幾乎全部既得利益者,只短短兩年就實現全國財政大盈餘,軍費充足物資豐富,復建了以喜峰口和山海關為核心的北方長城防線,確立了經濟戰,外交戰多管齊下,以防困為主,以利擾為輔的絞殺戰方略,滿清幾乎沒有生還的可能性,對了,魏忠賢還重修了北京城,包括原來的三大殿在內,整個北京城成了一個大工地,人民生活無憂,百姓有衣穿,有零錢,有學上!你說魏忠賢還是那個明史上記載的壞人嗎?歷史要客觀記錄,明史根本毫無價值,介紹一個讀明史的好辦法,如遇爭議,請反著讀!以上,謝邀

魏忠賢得勢僅三年,是否足以對明朝政治造成足夠惡劣的影響?消失的淚12019-08-02 16:47:16

忠賢秉政期間,排除異己,專斷國政,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對於封建王朝來說,他就是一個權傾朝野,肆無忌憚,目中無人的奸臣,他對與自己政見不合的人痛下殺手,以致朝堂上風聲鶴唳,無人敢言。魏忠賢倒臺後被列入中國歷史上十大奸臣之一,可見其影響之大,但魏忠賢也並不是一無是處,在抵禦後金方面非常強硬,而且不遺餘力的支援遼東防線,堅決反對退縮山海關一線,袁崇煥能在遼東放開手腳,與後金打得有聲有色,都是魏忠賢背後大力支援,關寧鐵騎在明朝困難時期軍餉總能足量發放,甚至能用上當時有點奢侈的紅衣大炮,袁崇煥對魏忠賢非常看重,並懷感激之情,曾與人聯名上書,要為魏忠賢修生祠,這也是後來袁崇煥被詬病的原因之一。縱觀明朝對後金的對抗,成績最突出的就是魏忠賢秉政的那一時期。

魏忠賢對毛文龍也是非常的支援,授毛文龍“欽差平遼便宜行事總兵官徵虜前將軍左軍都督”和尚方寶劍,對毛文龍進行黑市貿易、搶掠朝鮮邊民商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毛文龍也算幹吏,積極進取,開拓了旅順-義州一線的東江軍鎮,不斷騷擾後金盛京以東的城池。

寧遠達到這樣的戰果,關鍵是軍費的充足,魏忠賢最大的本事之一就是圈錢,明朝有湖廣熟天下足的說法,大明的經濟命脈主要集中在江南,江南在文化和經濟上都領先北方和大西北很多,於是魏忠賢看中了江南那些富戶巨賈,針對工商業、對外貿易發達的江南地區,從新設立了萬曆末年被東林黨廢除的工商稅、海稅;但他沒有給農民加賦。不但解決了財政困難,甚至撥款修築了黃河大堤。

以無錫東林書院為中心的江南官員很多,在朝中相互結成黨派,史稱東林黨。他們大多是江南名門望族,有的出自江南貢院,有的是花錢捐官,與魏忠賢作對的主要都是這群來自江南的東林黨。東林黨和現在灣灣的民進黨很像,專門挑刺,說話頭頭是道,一副憂國憂民,為民請命的樣子,他們似乎是正義的化身,深得民眾的讚許和支援,但實際上了前臺,基本上都是嘴炮,幹不了多少實事。

魏忠賢死後,重新掌權的東林黨立刻再次廢除切身利益相關的工商稅、海稅。對中西部的旱災置之不理;富庶東南的稅收廢除,卻派軍隊到貧亂交加的西北旱災區加賦、徵稅;對後金理想化的主和,不理解關外將士的疾苦~打勝了說你浪費國家錢~打敗了咔嚓你;對農民起義得過且過,無限招安,導致農民軍不能徹底剿滅,大名朝內外交困,財政困難。

崇禎皇帝也想扭轉不利局勢,於是向大臣們借錢,這些東林黨向來以清廉著稱,雖然私下裡沒少貪汙,一個個腦滿腸肥的,但在崇禎面前表現的兩袖清風,一貧如洗,借錢?沒有,清官沒錢。不過李自成進了北京,先製作了5000套夾棍,勒令明朝大官僚交出贓銀,叫做“輸銀助餉”,由劉宗敏、李過等主持,追贓助餉工作取得很大成績,共得銀七千萬兩。如果當初肯出七百萬輛,大明也不至於那麼快亡國呀!

魏忠賢雖然暴戾,對反對自己的人心狠手黑,做事獨斷專行,把攬朝綱,大搞一言堂,架空皇帝,為所欲為,但他確實也做了一些有助於大明江山維持的正事,如果魏忠賢晚死幾年,寧遠一線不會那麼吃緊,袁崇煥也不一定死,李自成也難以成事,大明江山說不定能多延續幾年。

中國古代歷史對忠臣和姦臣總是兩極分化,非黑即白,說要說忠臣身上也有毛病或者奸臣也做過幾件好事,立刻大帽子滿天飛,什麼替奸臣翻案,抹黑英雄,居心不良、是非不分,甚至破口大罵,髒話狂飆,好像罵的越歡就越有正義感一般。而事實上歷史是很複雜的,沒有一個一無是處的人緊靠溜鬚拍馬就能登上高位的,也不是每個英雄都是白璧無瑕,不排除有個別人全面否定英雄,會讓奸臣變成忠臣,但大多數人還是能正視歷史,客觀的看待人性的複雜,好的就是好的,毛病就是毛病,出在同一個人身上一點都奇怪。

魏忠賢得勢僅三年,是否足以對明朝政治造成足夠惡劣的影響?情歡江川2020-06-14 00:41:25

因緣際會,歷史上歷史人物的出現都有其特定的土壤和氣候。魏忠賢能把持朝政十幾年,自稱九千歲,是明朝特殊皇權的產物。

明朝不設丞相,皇帝集大權一身。太平時期久了,朱元璋的子孫逐漸嫌權大累身,為淫樂享受,乾脆將大權交由大臣,自個退居二線幕後指揮。為防皇權旁落,根據權術的槓桿力學原理,在朝中又製造了兩個矛盾團體,讓他們互相攻訐,撕咬,防止了一家獨大,相互制衡的目的。為掌握朝中大臣動向,又派出身邊最親近的人——太監,作為皇老子眼目和耳朵,監視大臣們的一舉一動。

魏忠賢正是這種特定的,皇權文化的產物。

催生魏忠賢的主人,正是天啟皇帝朱由校。

從朱由校的經歷和所為,絕對是個聰明絕頂的主子。會琴棋書畫,民間的各種遊戲都會,特別是做的一種好木匠活。做木匠活的工匠精神,恐怕連木匠的祖師爺魯班也自愧不如。朱由校對皇權的操作,也不亞於他的父親爺爺輩。他重用了魏忠賢,壓制了整天在耳邊䋈䋈叨叨自命清高,又辦不了實事的東林黨人。

重用了魏忠賢,朱由校享盡了皇帝的清福,木匠活的工藝,更是大為精進。可惜了由校皇帝所做的傢俱,如留到現在,一定是國家一級保護文物,一定能拍賣出鉅額高價。

魏忠賢沒有辜負由校之託,用執掌的大權,成功的打壓了東林黨人,維繫了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在關係國家安危的邊關大事上,積極籌措糧草,重用有能力的大臣,使後金不能入主中原一歩。

對魏忠賢的工作能力和成績,由校皇帝是滿意的。對魏忠賢建伺,稱九千歲,由校也就默許了。因為他知道,魏忠賢只是他圈養的奴才,對他是忠心的,沒有篡位的野心。

魏忠賢斂財,損公為私,培植私黨的種種不法行為,以由校的聰明,又豈能不知。可皇帝不同於平民百姓,他認為是小患而無大害。正因為魏忠賢有私心,有仇家怨恨他的人,才更聽命、服從、忠心於他。朱由校的權謀,在皇家的排位中,可謂獨標一幟。

對歷史人物的評價,不能脫離當時的時空。非黑即白的簡單兩分法,不能實事求是的評價其功過。魏忠賢忠乎!奸乎!大明的皇帝和和東林黨的文人是不一樣的。

魏忠賢得勢僅三年,是否足以對明朝政治造成足夠惡劣的影響?神秘圓月w2020-07-01 21:11:30

解讀明代的歷史,我們會談起明王朝的皇帝為加強中央集權,用宦官集權來制衡文官集團,進而形成兩個集團的相互制約局面。魏忠賢就是其中的一個例證,而他只不過是皇帝手中棋子而已,說他給明朝政治造成惡劣影響有點言過其實,是不客觀的,也是不準確的。

魏本人是個太監,只是皇帝的奴才之一,只不過是其聰明被皇帝所利用,用來打壓朝中文官集團。至於其權力很大,僅次於皇上號稱九千歲,這些都是皇帝默許與給予的權力遊戲,沒有皇權背後支援,他是不可能為所欲為,殘害朝中正直大臣,造成當時黑暗的政治環境。這都是皇權勢力造成的,魏本人只不過是個替罪羊而已。

明後期政治黑暗官場腐敗,百姓生活苦難是由於各種複雜社會原因造成的,如土地兼併現象嚴重,國家財政負擔重等等因素。不能把責任算到魏忠賢頭上,當然他也有壞的一面,但也不能讓其負完全責任,這是不合理的,也是歷史不能認同的。

魏忠賢得勢僅三年,是否足以對明朝政治造成足夠惡劣的影響?朱坤明2020-08-20 13:30:39

我認為評價一個人,和他的身份沒有關係,關鍵是他在職的時候,國家治理得如何?對外的戰爭能不能打贏?戶部有沒有銀子?這一點,在天啟皇帝執政的時候,魏忠賢幫助天啟皇帝朱由校很好地完成了任務。

魏忠賢得勢僅三年,是否足以對明朝政治造成足夠惡劣的影響?

的確在古代,後宮和太監不得干政,但是外舉不必親,內聚不避嫌。我認為只要是有本事的人就要大力的提拔,破格錄用。明成祖朱棣時期的太監鄭和,文武雙全,帶領明朝水師巡遊世界各地,鎮壓不服的部族,功高志偉,是個偉大的英雄。

魏忠賢只是一個太監,天啟皇帝朱由校的爪牙,對他可用可控,一切都在掌握之中。孫承宗、袁可立、熊廷弼、毛文龍、袁崇煥等在遼東地區打仗,從來就不缺銀子,這都是魏忠賢的功勞。

魏忠賢得勢僅三年,是否足以對明朝政治造成足夠惡劣的影響?

魏忠賢是個理財高手,把戶部治理的井井有條,遼東的將士糧餉充足,修建城堡、購買馬匹、盔甲、紅夷大炮都不缺錢,所以即使打了敗仗,也可以捲土重來。

遼東邊軍都害怕魏忠賢,有點類似唐玄宗李隆基時期的安祿山害怕李林甫,這就叫一物降一物。

魏忠賢得勢僅三年,是否足以對明朝政治造成足夠惡劣的影響?

魏忠賢得勢僅三年,是否足以對明朝政治造成足夠惡劣的影響?中山侃股2018-09-19 23:37:26

其實在魏忠賢上臺之前,明朝就已經有好幾任宦官專權的時期,王振、汪直、劉瑾都是出了名的大太監,那為什麼其他宦官專權就沒有造成像魏忠賢這樣的影響,其實是由於歷史的原因,崇禎皇帝在上位之前明朝已然是日薄西山,朝綱混亂,外不能禦敵,內不能除惡,在此種局勢下,魏忠賢上臺,面對著東林黨人的黨同伐異,只有透過強硬的手段才能理順朝政。

朱由校臨終囑託朱由檢是: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朱由校的言外之意,千萬不要殺魏忠賢,遇到大事的時候,他能夠幫助大明朝。但是崇禎帝朱由檢並沒有聽哥哥的,當上皇帝的時候,第一件事就是幹掉了魏忠賢。

可是頗具諷刺的是,在魏忠賢賜死後不久,明朝即陷入四分五裂的狀態,面對著李自成的起義,崇禎皇帝悲壯自殺了卻了一生!若魏忠賢當時還在,情況或許是另外一番景象,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魏忠賢得勢僅三年,是否足以對明朝政治造成足夠惡劣的影響?雲臺山閒人2017-11-28 01:01:26

魏忠賢(1568年-1627年),字完吾,北直隸肅寧(今河北肅寧縣)人,漢族,原名李進忠。後改名魏忠賢。明朝末期宦官。

魏忠賢由於他和控制輿論的文官集團的矛盾,被刻意的抹黑了。

他掌權時,明軍一掃萬曆末年遼東戰場的頹勢,戰爭勝多負少,大有光復遼東之勢。

袁崇煥的幾次戰功全在魏掌權時誕生的。

當時明軍的由於軍餉充足,所以士氣也比較旺盛,整個遼東局勢穩定向好。

遼東戰局形勢好轉的背後其實還是錢在起作用,魏最大的能力之一是收稅。向富裕的江南財團收稅是他的主要手段。也正是如此才引起了江南財團代言人——東林黨人的極大反對。當時北方災害不斷,魏忠賢還免除北方的賦稅,緩和了國內矛盾。所以,

魏忠賢當政期間,邊防不缺錢,國內也沒什麼人造反。

崇禎帝殺魏忠賢后,一家獨大的東林黨馬上免了江南的工商稅,江南鹽茶稅一年竟然只收了12兩。北方連年災害,而富裕的江南卻不收稅,國庫能有錢嗎?

天啟皇帝在的時候,有名的民變只有一次,就是蘇州五人墓碑記記載的那件事。但到祟禎後期

那都不叫民變了,直接是造反,有名的人太多了,張獻忠,李自成,高迎祥,是什麼闖王,闖將,闖塌天,無奇不有。

這時就要問了,為什麼天啟帝在世時魏忠賢亂政那麼厲害人民卻不造反,而崇禎後期卻那麼多人造反,要知道,天啟帝是愛木工,不理朝政,而崇禎卻是不貪財,不好色,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衣服上還打的補丁。所以說,

看歷史不僅要看書,還要用腦子去想。

李自成攻入北京的時候,崇禎帝撞鐘,文武百官無一覲見的,而唯一一個陪在崇禎帝身邊的人,就是我當今我們瞧不起的太監!!!

崇禎死前說過,朕非亡國之君,臣乃亡國之臣,這句話說的非常對,當年明月都說過,崇禎時候的大臣有兩種,一種是混蛋,一種是王八蛋,魏忠賢在的時候關寧防線得以組建,孫承宗,袁崇煥,滿桂,祖大壽委以重用,魏忠賢死後,孫承宗被罷,袁崇煥被殺。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你歷史把魏忠賢說的如何混蛋,明朝也不是亡在他手上的,把東林黨吹的多麼偉大,明朝就是亡在他們手上。

魏忠賢得勢僅三年,是否足以對明朝政治造成足夠惡劣的影響?凌風銀月2020-06-28 12:28:42

謝邀。

我一直覺得評判歷史事件或者人物不要以簡單的好惡去斷定。

而要結合所處的時間和背景,以及造成的後果去推斷,作出相對客觀的判定。

在當時大明王朝岌岌可危的情勢下。

魏忠賢沒有張居正的威望,才學也無法和張居正相提並論。文臣武將對宦官的認可度更是不能和可舉出身的張居正比。

但是魏忠賢成功作出了一些成績,這些成績與之後的大明王朝歷任內閣首輔中 算是非常不錯的。

為什麼拿魏忠賢和他們做比較,因為魏忠賢是權臣,而魏忠賢死了之後,大權就在崇禎手上了,其次就是內閣首輔。

首先我們說出發點,在這個角度上魏忠賢的出發點要比文臣們更為的純粹。那就是維護大明王朝的統治,大明在,權力就在,大明亡,一切都沒了。因為魏忠賢的宦官,他的權力中心在內廷,很多史料或者野史電視劇說魏忠賢要篡權當皇帝,扶植小皇帝繼續當權臣我信,當皇帝看看得了,正常想一下都明白權力的核心宦官是不可能的,這個並不僅僅是生理上決定的,更多的是文化上和思想上。宦官可以權傾天下,因為他們代表的是皇帝,但是覺得不可取而代之。而權臣們之所以能稱為權臣,有哪個是頭腦簡單的。

而文臣說的時候義正言辭,選擇的時候大部分都是會作出利益取捨,卑躬屈膝的活下去。

其他我們看成績。魏忠賢當政 其實際策略是打壓東南富商大賈,緩和中原地區的矛盾,西北地區剛柔相濟,所以國內形勢雖然很不樂觀,但是還算穩定,因為魏忠賢知道,殺富濟貧大明的基礎不會動搖,而殺貧濟富那大明就真的不行了。

後來東林黨復出,結果大家都看到了。話說的很漂亮,事幹到一塌糊塗。

再次我們看時代背景。這個我們就得說到底一下魏公公的不是了。

因為在一個王朝末期,沒有魏忠賢,其他的矛盾也不會少。魏忠賢死了,天下就大治了嗎,還是不是一團糟。而魏忠賢的權力之心導致所有的矛盾併發直接導向了這位大明王朝最有實權的人物。於是他成了所有的矛盾的爆發點,再加上了為了維護權力採取的極端措施和政敵的攻擊。連張居正死了都被清算,魏忠賢怎麼可能會長久。

舉個例子,一個公司董事長請來一位總經理,天天賺錢福利好,大家都說總經理好,忽然有一天不掙錢了,為了公司能活下去,強令大家加班,拿的錢多的加班多,錢少的次之,大家是不是怨聲載道。紛紛都罵這什麼破玩意。但是核心人員心裡明白,公司還能正常運作。

但是有一天,總經理倒臺了,新的總經理上任,要求每個人都996無限加班,這個時候離職的人就多了。人心不在了,業務更糟。公司不黃才怪。

魏忠賢得勢僅三年,是否足以對明朝政治造成足夠惡劣的影響?明明的意思2018-02-24 18:35:18

至少現在給閹黨翻案的開始多了,已經開始擺脫傳統歷史定調了,我就只補充幾點好了。

1,大名鼎鼎的東林黨其實也是閹黨,這是由大明朝的體制決定的。任何得不到內宮太監們支援的大臣和黨派都不可能在大明幹下去,因為大明有一個大名鼎鼎的司禮監。沒有司禮監的支援,你的任何決定和政策法規都不可能得到皇帝的支援和認可。而失去皇帝的支援和認可,你還能幹啥?

2,魏忠賢在天啟初期是被打壓的物件,東林藉助個內宮的勾結,接連兩次擁立大功,在朝廷內大肆安插同黨,打擊異己。天啟初年是有名的“眾正盈朝”,其他人等都受到打擊,從而造成反對東林的勢力大增。但盛極必衰,東林沒了對手就開始窩裡鬥。最後趕走了大佬葉向高的東林金牌打手楊漣就把眼睛盯到了唯一殘存的敵對勢力頭子魏忠賢頭上,一大批被東林排擠的各黨派殘餘都在借魏公公的庇護苟延殘喘。拿下老魏,東林就可以說是一統江湖了。

但是楊漣心太急太大,對魏忠賢的攻擊徹底暴露了東林黨的實力。使得天啟皇帝意識到朝廷中的權力制衡體系已經崩潰,東林黨是一家獨大,已經到了尾大不掉的程度。在此情況之下只能轉而支援魏忠賢的所謂閹黨,而得到皇帝支援的魏忠賢就此鹹魚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