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葬是可能的

厚葬是可能的美麗青春您真痘2018-07-07 19:38:35

現在提起罪孽深重的大宦官第一人選非9000歲的魏忠賢莫屬,崇禎上位後逼魏忠賢自盡而亡,舉國歡騰。崇禎在煤山自縊前,卻令人厚葬已死10多年的魏忠賢,這究竟唱的哪處呢?

厚葬是可能的

1627年8月,天啟皇帝朱由校駕崩,因天啟帝生前無子嗣,按照“兄終弟及”的慣例,年僅16歲的朱由檢繼承了皇位,年號崇禎。

朱由檢在位期間,大明已經千瘡百孔,危機四伏。外有東北亂局,內有東林黨爭,土地兼併,民不聊生,國庫空虛。李自成起義、東林黨人的猖獗,造成了朝政基本癱瘓,國家機器基本停擺。

魏忠賢是明朝末期的最有名的宦官,成為宦官後他服侍的主子是東宮太子朱常洛的王才人,而王才人給朱常洛生下了長子朱由校(天啟皇帝)。朱常洛於1620年登基,登基僅一個月便暴斃而亡,其長子朱由校登基進入天啟年間。也下因此關係魏忠賢深受明熹宗朱由校的寵愛,地位日漸上升。後以假傳聖旨等方式,使得明熹宗朱由校缺乏子嗣,朝中事無鉅細,必須派人飛馳到魏忠賢面前請示,經他認可方可辦理,熹宗雖近在咫尺,卻無人請裁。

厚葬是可能的

真是朝廷上下,只知有魏閹,不知有皇帝。

短短四五年間,魏忠賢已至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被稱為九千九百歲。依附於他的人為獻媚討好他,甚至為他修生祠,共計40座。朝中大臣見到他都要行叩拜禮,透過內操軍擴張、建立“東廠”,自此基本控制了朝政。

魏忠賢因此徹底打垮了東林黨,一統江湖,魏忠賢雖專權僭越,但政令暢通、邊關軍隊及時足額髮放軍餉、國庫充盈、避免文人空談擾亂民心、汙染朝堂。朝廷裡的文官在魏忠賢面前一個個都是孝子賢孫,說一不二,誰敢不出錢。

魏忠賢死後,全國三個月收到各省稅銀不過幾萬兩,國庫一無所有,崇禎幾次下令官員們捐款都收效甚微。李自成佔領北京之後,嚴刑拷打達官顯貴,最後得到真金白銀高達七千萬兩,明朝一年稅收僅五百萬兩左右,僅僅在北京的京官們的家產,就等於朝廷十幾年的收入。

厚葬是可能的

魏忠賢深知靠農業稅收不上什麼錢,杯水車薪。因此魏忠賢繼承了萬曆年間的礦稅,鹽稅,茶稅,關稅,以工商稅為主。並在災害時免除賦稅,內庫撥款賑災,讓農民無比感激;而幾十年未修的黃河水道,也在魏忠賢指揮下的開始修建起來,國家穩定。

魏忠賢死後文官操縱朝政。不向士紳、富人納稅,轉而向老百姓徵稅! 各地無論是否有災,賦稅照舊,一分不少,以前的欠稅,還要補交。 據記載浙江的茶葉稅從魏忠賢時期的20萬兩削減到史書記載的12兩。此時明朝遼東戰役要錢、自然災害要錢、平叛農民起義要錢。但個文官集團及大地主等不但一毛不撥,反而變本加厲的貪汙賄賂。農民被逼無奈,各地農民起義不斷。

崇禎在消滅魏閹後,沒能建立其自己的權威和執政團隊去代替魏閹的地位,朝堂重新被誤國東林黨人佔據,反而助長了東林黨人的勢力和囂張氣焰。

至此他認識到東林黨人的誤國和無恥,悔恨交加,同進信任並陪伴在身邊的就是王承恩等幾個太監,也就他們真心為帝王, 崇禎一直到死的最後一刻,都重複著一句話:“諸臣誤我”,“文臣人人可殺”

1644年也是上吊自盡前幾個月。崇禎命人收葬魏忠賢遺骸。厚葬與香山碧雲寺。但這時只可惜大廈將傾。悔之晚矣!

我是美麗青春您真痘:碼字、原創不易,如喜歡請隨手點贊、轉發、評論。祝您萬事順遂!

厚葬是可能的希望星晨582988692019-05-25 23:06:40

似乎匪夷所思,然而鐵板釘釘:崇禎臨死的前5天,派人厚葬了大太監魏忠賢。

崇禎的哥哥明熹宗臨死前叮囑、提醒他,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顯然要弟弟注重魏在軍國大事方面發揮作用。

但,崇禎由於個人的經歷,對魏忠賢培植勢力,欺上瞞下,貪汙腐化,排除異已,貪權納賄早了如指掌,對其所作所為深惡痛絕,認為他的存在是明朝的一場浩劫。

所以,他上位伊始,就大刀闊斧,三下五除二剷除了魏忠賢及其黨羽勢力,並將魏忠賢貶去安徽鳳陽守陵;魏在赴任的旅途中自縊而亡,餘怒未消的崇禎又下令對他有屍體千刀萬剮。

1644年(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率大順軍兵臨城下,京城危在旦夕,朝臣人心恐怕,太監曹化淳脫口而出“使忠賢在,國事必不至此!”。

這一吶喊,勾起了崇禎對哥哥臨死前語重心長交待事項的回憶,頓時心潮起伏,思緒飄飛…

曾經,剷除魏忠賢黨羽,讓他贏得了天下仁人志士的喝彩,使東林黨人歡欣鼓舞后走上了治國安邦的崗位,也是他引以為榮的政治工程;

但魏忠賢死了之後,國家依然內憂外患嚴重,依然糜爛腐朽無止境,自己發誓勵精圖治,要建立一個強大的大明帝國的夢想在風雨飄搖中破碎了。

曾經,兵部尚書楊嗣昌獻計,對外與清議和穩住陣腳,抽出軍力“十面張網”先鎮壓農民軍,這彼有見地的攘外安內主張讓他心動,然而尚未實施,就遭洩密,引得一邦大義凜然的書呆子們爭先發聲,堅決不與夷狄溝和,不給祖宗的臉抹黑………這可行方案還沒嘗試就擱淺了

為暫避李自成的兵鋒,崇禎曾考慮遷都南京,然而,群臣“以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祖訓應對,最後也胎死腹中………

實幹興邦,空淡誤國,…

不得不說,儘管魏忠賢陰暗自私,但他有行政手腕,殺伐果斷,敢於擔當,真如哥哥臨終前所說“可計大事”,然而這樣的政治強人卻被被自己弄得死無葬身之地!

梳理千頭萬緒,崇禎在絕望中,也許認識到了自己感情用事,給帝國帶來了萬劫不復的災難,也許懷念魏的現實、清醒與嚴謹,如果魏忠賢在,雖不能力挽狂瀾,但不至於使國家在短時間內有傾覆之災……

崇禎痛定思痛,悔之晚矣,得出“諸臣誤國”的結論,在

上吊前5天,懷著難以揣摩的複雜的心情,私下令人收拾魏忠賢的遺骸,秘密厚葬於香山碧雲寺……

厚葬是可能的代牧益州閻文平2018-08-08 04:38:58

明代馮夢龍撰《燕都日記》記載,李自成攻陷北京前夕,大廈將傾之際,崇禎帝念及魏忠賢昔日的事功,在太監曹化淳建議下,收葬魏忠賢的遺骸於香山碧雲寺(後於康熙四十年,即1701年被搗毀)。

《明季北略》卷二十記載:崇禎十七年農曆三月十四,即崇禎自殺前五日,“壬寅,南京孝陵夜哭。三月初一日起,日色兩旬無光。是夜風色陰慘,沙塵刮天。起舊司禮太監曹化淳戴罪守城,上密旨收葬忠賢遺骸。”

但《明史》、《崇禎長編》和《崇禎實錄》等明朝正史均未見相關記載,此說的真實性存疑。

所以我的看法是,先明確了是不是,再問為什麼吧。

厚葬是可能的Y路程2020-05-27 12:18:50

明朝末年,宦官當道,朝廷派系林立。國家連年征戰,以致國庫虧空。而萬曆皇帝長年不上早朝,朝政大權掌握在宦官魏忠賢手上。

厚葬是可能的

由於魏忠賢是閹人,所以一般歷史上對於閹人當政都是持負面評價。魏忠賢取得皇帝的信任後,基本上就相當於今天的首相職位,獲封九千歲,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當時的朝廷,基本上魏忠賢說了算,有事只需要向皇帝報告即可。而魏忠賢不是一個草包,魏忠賢當政期間,由於魏忠賢是內監,不屬於任何黨派,大力鎮壓文官集團,任用有能力的人去邊關對抗胡人,並且魏忠賢大力清除文官集團政敵,一定程度上殺了一些對朝廷沒用的人。

厚葬是可能的

崇禎殺魏忠賢,不管是從當時看,還是從現在看,都沒有什麼錯誤可言。在朱由校眼裡,魏公公除了是個工具,還是忠心耿耿的老奴。所以朱由校說魏公公“恪謹忠貞,可計大事”,無可厚非,但這評價的含金量恐怕相當有限。何況朱由校本身就是個四六不靠的主兒,既沒有朱老四那麼洞悉人心,也沒有朱厚熜那麼洞察人性。

厚葬是可能的

在朱由校死之前。曾拉著兄弟朱由檢的手機說:魏忠賢忠誠可靠。可接受大用。其實這段話所言不虛。倒不魏忠賢有多少好。而僅僅是由於有魏忠賢在才能夠使得大明存活。由於什麼這樣說呢?有朱元璋廢棄丞相準則後。朝廷是文官一家獨大。把握實權。失去了控制或平衡。

厚葬是可能的

總之歷史上官大的,無論犯啥罪死的,都會有人厚葬吧,我個人覺得。畢竟以前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厚葬是可能的

厚葬是可能的

厚葬是可能的

厚葬是可能的

厚葬是可能的月下0鬱金香2018-07-08 16:18:01

魏忠賢,中國明朝末期的宦官。他是市井無賴出身,為了躲避因賭博欠下的債款選擇淨身進入皇宮成為了一名太監。進入皇宮之後,他結交了太監王安,得到了王安的幫助和保護。後來在甲子庫當差,有很多油水拿,逐漸富裕起來。他命運的轉變是因為結交了皇帝乳母客氏。皇帝非常信任這兩個人,很多事情交給魏忠賢處理,魏忠賢也逐漸涉及朝政。魏忠賢和客氏二人串通一氣,狼狽為奸。魏忠賢被封為“九千歲”,還在民間收養了很多的“義子”。魏忠賢受命東廠提督,勢力逐漸擴大,和那些不為清流所容的外朝官僚形成了對立的政治派別。朱由檢上位後,聽從了東林黨的迷惑,處死了魏忠賢。

厚葬是可能的下午歷史茶2018-07-19 07:56:46

謝謝邀請。

崇禎16歲登基執政時,整個明朝就已是內憂外患,風雨飄搖,病入膏肓了。

崇禎

在位的17年,儘管勤勉敬業,全力與明末文官集團抗爭,但是終未逃過國破自縊的悲慘結局。

厚葬是可能的

然而,崇禎皇帝在臨死前5天,做了一件令人驚訝詫異之事,命人厚葬魏忠賢。將死之人,為何有這樣反常的舉動呢?反映出他當時怎樣的思想和心境呢?

厚葬是可能的

一是對當初的追悔。

大家知道,當初崇禎在天啟七年繼位登基之後,就開始對皇兄最信任重用的大太監魏忠賢下手了。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就扳倒了魏忠賢,叫他到鳳陽祖陵為皇兄守陵,之後又下令抓捕魏忠賢即刻押送回京,魏忠賢得知,萬念俱灰。次日凌晨,上吊自殺。此後開始討伐閹黨,大規模清算亂政太監。

厚葬是可能的

17年後的今天,崇禎已是外有圍兵,內無良臣的光桿皇帝,在聽了隨從太監曹化淳說的“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的話,勾起他當初除掉魏忠賢的追悔。魏忠賢畢竟比東林黨人那幫人更能幹、更有用。也許此時想起了皇兄臨終對他講的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的那番話。

厚葬是可能的

二是對能臣的渴望。

崇禎臨終之前寫下“諸臣誤國”,“文臣人人可殺”,這也許是他17年執政的深刻體會,這時他可能更加領悟皇兄臨死前讓他重用魏忠賢的深意。

厚葬是可能的

朱由校說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如此高的評價絕不會是信口一說,是他多年從政對魏忠賢的評價,更重要的是他更瞭解魏忠賢在處理重大問題上的清醒和果斷,特別是在維護大局、知人用人、獎罰分明等關鍵問題上的突出表現。

厚葬是可能的

魏忠賢確實是個理政強人,勇負責敢擔當有手段,能夠力排眾議,能讓一哭二鬧三上吊的文官們把嘴閉上,使國家機器高效運轉,而不至於成天在爭議扯皮中度日,說到底能幹事、能幹成事。國破思良將。現在國家瀕臨滅亡之際,崇禎一定感嘆,魏忠賢式的能臣良將在哪裡?

厚葬是可能的

三是對文臣的鄙視。

崇禎執政的17年,用的清一色東林黨人,現在國家將亡,他對東林黨人失望痛恨至極。他所用的東林黨除了人品高潔,自命清高,高談闊論,互相攻擊以外,並沒有其他本事,他們永遠對別人的辦法說三道四,橫加指責,自己卻又一籌莫展,有例為證。

厚葬是可能的

比如,楊嗣昌為解決難以同時應付的內憂外患問題,提出先與滿清議和以贏得時間,集中精力解決內患。應該說這是解決困局的一個不錯的舉措。然而文官知道後,個個大義凜然,聲稱議和就是丟祖宗的臉!最終導致先安內再攘外的計劃無法實施,徹底陷入內外交困的被動局面。

厚葬是可能的

還有在北京城破一個月前,崇禎曾考慮遷都南京,避免被李闖部隊包了餃子,這也不失為一個不得已的正確辦法,然而這幫文官支援的與反對的爭吵不休,莫衷一是。崇禎也舉棋不定,呆在紫禁城坐等李闖王來包圍。

厚葬是可能的

東林黨就是一幫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攪屎棍子。崇禎死前哀嘆:“文臣皆可殺”,“此皆文臣誤我”。 此時,他更加鄙視這幫文臣,想起了魏忠賢。一定追悔不該不聽皇兄的話而幹掉魏忠賢,不該唯獨重用的東林黨。

厚葬是可能的

17年的掙扎仍未逃出亡國的命運,如果魏忠賢不死,也許明朝不會這麼快滅亡。他懷念魏忠賢,痛恨東林黨,思慕能臣良將!但什麼都晚了,能做的只有厚葬魏忠賢了。

厚葬是可能的日慕鄉關2018-07-07 22:30:24

無論是《明史》、《國榷》、《罪惟錄》都沒有記載此事,崇禎上吊自殺前重新厚葬魏忠賢的說法最初來自馮夢龍的《甲申紀事》中,據《甲申紀事》中的《燕都日記》記載:

厚葬是可能的

辛丑十三日,增各門兵。……起復內臣曹化淳,密旨收葬魏忠賢遺骸。化淳昔事忠賢。奏言:

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上惻然,傳諭收葬忠賢骸首

。嗚呼!此真謬舉矣。

馮夢龍是明末清初人,《甲申紀事》寫於1644年,共十三卷,附錄一卷,彙集記載甲申之年史事的諸多野史,其中有兩卷是馮夢龍自己寫成。《甲申紀事》在清代乾隆“文字獄”期間遭到禁燬,但並未絕跡。由於《甲申紀事》大部分是道聽途說,且馮夢龍文學家的身份,其真實性大打折扣,崇禎厚葬魏忠賢一說一般不為後世史學家採信。

厚葬是可能的

除了《甲申紀事》,《明季遺聞》也對崇禎厚葬魏忠賢一事做了記載,《明季遺聞》寫成於清代順治年間,作者鄒漪是當時著名詩人、文學家吳偉業的弟子,《明季遺聞》的史料來源,大多來自官方邸報、時人著述和本人的親見親聞,所以歷來被史學界重視,其可信度很高。

《明季遺聞》卷一《北都》記載北京城破之前崇禎皇帝:起復太監曹化淳守城。又命收葬魏忠賢骸骨。

雖然歷史觀點不統一,但在日慕鄉關看來,此事雖不見於正史,卻可信度極高。

厚葬是可能的

(1)崇禎後悔殺魏忠賢

從正史記載來看,魏忠賢是奸臣無疑,他貪汙腐敗,結黨營私,黨同伐異,明朝末期的社會問題有相當一部分可以歸罪魏忠賢,但魏忠賢雖然倒行逆施,卻對大明王朝政權忠心耿耿,有他在可以打壓那些紙上談兵的清流,至少雙方可以相互牽制互相制衡。魏忠賢倒臺後東林黨上臺,看似忠心耿耿實則腐敗無能,不能沒有扭轉局面,反倒雪上加霜,這讓崇禎幡然悔悟,治國要的是結果,縱然是貪官汙吏,只要能保住江山就是忠臣,而那些清流個個誇誇其談,卻空談誤國,兩相比較,厚葬魏忠賢也就不足為奇。崇禎死前高呼:“諸臣誤朕”“文臣人人可殺”就是這種心態的體現。

厚葬是可能的

(2)正史為尊者諱

魏忠賢是被崇禎親自下令處死的,如果崇禎自己給魏忠賢平反,無疑是自己打臉,崇禎面臨城破可以自我檢討,但史學家卻文過飾非,把此事隱去。且修史之人多半是清流出身,他們的立場決定了不會待見魏忠賢,加之清廷以明朝繼承者自居,為了拉攏漢人,樂得這些讀書人文過飾非,把滅國的鍋統統甩給魏忠賢,製造一種前朝昏庸的景象,一來一去,魏忠賢這事就成為公案。

我是歷史達人日慕鄉關,歡迎關注!

厚葬是可能的坐看東南了2018-12-10 17:42:38

厚葬是可能的

崇禎皇帝劇照

崇禎皇帝上吊前,到底有沒有安排人重新厚葬魏忠賢?這個在史料上已經不可考察真偽。正史沒記載,野史記載了。其實,有沒有記載這個事已經不重要了。我們來簡要回顧一下往事:

1。萬曆怠政。

萬曆為什麼怠政?萬曆皇帝沒有這個精力和那些滿嘴跑火車、張口就來的文官們鬥下去了。不管什麼事情,都能爭得吐沫橫飛,正事反而不認真辦。總之,萬曆皇帝不是祖父嘉靖皇帝,不會屠殺大臣,萬曆皇帝只好躲起來,眼不見心不煩。但是國家的事情總要有人做啊,長期這樣下去國家是要完蛋的。

厚葬是可能的

萬曆皇帝畫像

2。天啟皇帝的努力。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

,萬曆皇帝在遼東集合了11萬大軍,企圖一舉殲滅努爾哈赤的主力,結果明軍5天之內土崩瓦解,

損失兵員五萬多人,騾馬數萬匹,明朝大傷元氣,從此轉為守勢。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

,萬曆皇帝駕崩,兒子朱常洛只當了一個月皇帝就去世,15歲的朱由校即即位。上臺第二年,遼東重鎮遼陽和瀋陽相繼陷落,形勢十分嚴峻。

這時,少數民族土司

奢崇明聚集了數萬人在四川叛亂,在天啟皇帝和魏忠賢的排程下,基本平定叛亂。天啟皇帝和魏忠賢(朕與產臣)花了大價錢一邊構築了寧錦防線,一邊由毛文龍率數萬人在鴨綠江口的皮島駐守,一前一後,牽制後金,皇太極不敢率軍到明朝搶掠。

這些是天啟皇帝高瞻遠矚的成績,也是魏忠賢執行有力的結果。明朝這個時候可以說是轉危為安。

厚葬是可能的

天啟皇帝朱由校 魏忠賢的老闆

3。崇禎皇帝的臭棋。

崇禎皇帝一上臺就幹掉了魏忠賢閹黨集團,崇禎皇帝讓太監遠離政治,將派往各地的監軍全部撤回,而東林黨全部回來。但不久毛文龍不明不白就被袁崇煥處死,殺毛文龍,我一直認為是崇禎的主意。毛文龍死後,戰略平衡被打破,此後皇太極的人

五次

到明朝搶錢,把明朝當成取款機。這是崇禎皇帝的第一次慘痛教訓。

後面,

崇禎二年(1629年)十一月,崇禎皇帝對文臣集團越來越失望,

太監再次受到皇帝重用

。崇禎皇帝對大臣們說:“諸臣欲實心任事,朕也何需此輩?”翻譯一下:你們要是真心實意工作,我又何必用太監來監督你們?說明崇禎皇帝已經意識到光靠東林黨是沒有用的,但是崇禎皇帝始終不敢培養魏忠賢這樣的大太監。

厚葬是可能的

他寄希望文官裡面能產生大人物,他紀念張居正時說:“得庸相百,不如得救時之相一”,期望能出現張居正一樣的內閣首輔。但是崇禎皇帝又不懂的人才是要培養的,威望是要皇帝幫助造勢造出來的。

所以崇禎一朝,沒有權傾一時的內閣首輔,也沒有魏忠賢式的大太監。朝政無人幫助提綱挈領,壞事無人幫助出面做,不聽話的官員無人幫助打壓、調離甚至處死,需要壯士斷腕的時候無人幫助下決心和統籌安排,比如遷回南京。

以上種種,讓崇禎皇帝深感無助。

厚葬是可能的

我看了《明熹宗實錄

》,我

認為天啟皇帝當皇帝的水平和他的

木匠水平一樣高。天啟皇帝朱由校的三個兒子都死了,因為沒有兒子,弟弟朱由檢將接班,臨死前,天啟皇帝交代弟弟信王朱由檢,有兩句話最出名,相信大家都知道。

第一句:來來來,吾弟當為堯舜之君。

第二句:王體乾和魏忠賢忠心耿耿會辦事,可堪大任。

天啟皇帝這兩句會話是有深意的。

第一句話的意思是:當皇帝要愛惜自己的名聲,皇帝是各方的主人,是天子,努力要有堯舜一樣的好名聲,有好名聲才能服眾,才能威服四方。

厚葬是可能的

魏忠賢劇照

第二句話的意思是:王體乾和魏忠賢會辦事,又忠誠。今後自己不好出面、不方便下手的事,比如殺人、要錢等,就讓他們去辦,你自己可以做做木匠,裝做不知道就行了。 心氣很高的朱由檢並沒有好好琢磨哥哥朱由校說的這兩句話。崇禎皇帝上臺一個月後,就消滅了魏忠賢集團,處死了魏忠賢。

東林黨回來了,從此,崇禎皇帝面對的就是一群老油條,死守祖宗家法,不變通,錢從哪裡來不管,反正不能加稅;他們要麼一身正氣,視死如歸,但對攘外安內的大事束手無策;他們要麼出工不出力,裝傻充愣。從此,大明朝不再有好日子,直到崇禎皇帝上吊身亡,明朝滅亡。

厚葬是可能的

李自成進北京

崇禎皇帝很後悔

崇禎皇帝既然會懷念張居正,那同樣會懷念哥哥朱由校,他一開始看不起

哥哥朱由校

重用太監魏忠賢,認為那不是明君所為。但事實證明,看別人殺豬很容易,自己殺只雞都很難。既然會懷念哥哥朱由校,既然崇禎皇帝后來又開始用太監,那必然會想到魏忠賢。

崇禎皇帝后來一直說,“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

”,說明崇禎皇帝對這些文官確實失望透頂了,他把文官集團當成明朝滅亡的罪魁禍首了。而崇禎皇帝的這些文官幾乎都是魏忠賢當年的敵人,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如此看來,崇禎皇帝到後來終於明白:魏忠賢才是自己的朋友。

話說到這裡,崇禎皇帝上吊前到底有沒有安排人重新厚葬魏忠賢,還重要嗎?

厚葬是可能的饞嘴肥貓說古今2018-07-07 23:12:03

真可惜,不但崇禎厚葬魏公公是假的,事實上,連崇禎那封催人淚下的遺詔都是假的。

挺有意思的,感覺某些人為了拯救明朝已經快急出病來了。

厚葬是可能的

先是毛文龍島主救國論,意思是要讓毛島主當大明王朝的兵馬大元帥,必定能平復遼東。可惜毛島主被殺,否則大明必一統全球。

又出來魏公公救國論,說魏公公死得可惜,要是活著,大明王朝就可以遍地黃金,滿山肉包子,士兵的餉銀多得背都背不動。

想像力還是夠豐富的。

在這些人的夢想中,大明王朝就是靠這些島主和沒有小丁丁的國家棟梁們一代代撐起來的。

當然,我們也因此就明白了,怪不得明朝這麼黑暗和窩囊。

真可惜,這個故事是編的。

厚葬是可能的

《明史》、《國榷》、《罪惟錄》、《明季北略》都沒有這個記載。

鄒漪的《明季遺聞》有這麼一段記載:

【起復太監曹化淳守城。又命收葬魏忠賢骸骨。】

但是,

曹公公有充分的證據證明自己當時並不在北京。

崇禎是不是認錯人了,莫非是魏公公的鬼魂?

《明季遺聞》的作者鄒漪肯定是個百分之百的明粉,為什麼?因為他大罵孫傳庭。書中這樣記載:

【時自成已據全洛,直窺陝西。總督孫傳庭,故將家子,然

性怯懦,不知兵,好大言。

九邊精銳,悉隸麾下。】

還把潼關失守的責任推給了孫傳庭,說崇禎下旨命他“憑關固守,勿事浪戰”,而孫傳庭不聽。

【十月初六日,傳庭開關延敵,賊伏精銳關前,引傳庭出,遂奪關入,三秦頓失。】

真是黑白巔倒,是非不分!這種連廁紙都不如的文字,居然也有人信!

厚葬是可能的

還有個更令人悲傷的事情,連崇禎遺言也是假的。就在《明季遺聞》此書中記載:

【司禮太監王之心跪帝膝前,引帶扼脰同死。所御元色鑲邊白綿細背心有御筆血詔雲:

“朕在位十七年,薄德匪躬,上邀天罪,至虜入內地四次,逆賊直逼京師,諸臣誤朕也。朕無顏見祖宗於地下,將發覆面而死,

任賊分裂朕屍,勿傷我百姓一人

”】

同樣的內容出現在馮夢龍的《甲申紀事》中:

【朕在位十有七年,薄德匪躬,上邀天罪,致虜陷內地三次,逆賊直逼京師,諸臣誤朕也。朕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以發覆面而死;

任賊分裂朕屍,勿傷我百姓一人

。】

大家注意了,《明史》是這樣記載崇禎遺書的:

【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

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

。】

大家應該明白了,清修《明史》,這個壯懷激烈,令人感動落淚的崇禎遺書居然是

抄編

的!

除了“虜”字被刪,其它的都是

照抄小說

厚葬是可能的

那麼真正的崇禎遺書是什麼樣的?

《烈皇小識》記載:

【袖中書一行雲:“因失江山,

無面目見祖宗於天上

,不敢終於正寢”又一行雲,“百官俱赴東宮行在”】

《甲申核真略》 記載:

【“因失江山,

無面目見祖宗

,不敢終於正寢”

“百官俱赴東宮行在”】

《明季甲乙兩年匯畧》記載:

【“因失江山,

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

,不敢終於正寢” “百官俱赴東宮行在”】

《烈皇小識》、《甲申核真略》 和《明季甲乙兩年匯畧》三本書中的記載是完全吻合的。

據《甲申核真略》 的作者左諭德楊士聰說,他也是聽一個親眼見到毅宗屍體的周姓宦官這樣說的。這個周姓宦官還問他“啥是行在?”。由此可見,這遺書的內容不可能是宦官編出來的。

楊士聰還對那些亂七八糟的遺詔大力闢謠,說“諸臣誤我”、“分屍”等都是編造的。明朝當時的官員楊士聰、趙士錦和錦衣衛指揮王世德的《崇禎遺錄》都從來都沒有提到什麼“諸臣誤我”和“勿傷百姓”。

厚葬是可能的

真不好意思,讓各位明粉們失望了。崇禎沒那那麼高尚,從頭到尾都沒有提到“

百姓

”兩個字。

而心裡從來都沒有放著“

百姓

”,恰恰是明朝覆滅的真正原因!

厚葬是可能的天寧閣2018-07-18 08:51:39

厚葬是可能的

謝謝悟空邀請。

1627年(天啟七年),明熹宗朱由校臨死前叮囑即將繼位的弟弟朱由檢說,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弟弟朱由檢卻沒有放在心上。

魏忠賢結黨營私,貪權納賄,虐殺異己,可稱明朝一場浩大的內亂,但是魏忠賢有手腕,敢擔當,能夠排除黨爭的干擾,使朝廷機器能夠正常運轉,是個“理政強人”。

崇禎即位不到一年,剷除了魏忠賢的黨羽,一紙詔書將魏忠賢貶去安徽鳳陽守陵;魏忠賢在今河北阜城的旅館中自縊而亡,崇禎又下令對他分屍;其閹黨260多人或處死,或流放,或終身監禁…

1644年(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大兵包圍京師,京城危在旦夕。上吊前幾天,太監曹化淳痛哭著和他說了一句話:“使忠賢在,國事必不至此!”也使他想起哥哥朱由校說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這句話,心起波瀾,思緒紛飛…

崇禎剷除魏忠賢黨羽,是他一生引以為傲的政績。但魏忠賢死了之後,十幾年來國事仍然糜爛,一天天走下坡路,天下沒有太平,萬民沒有樂業,明朝沒有富裕強大。

兵部尚書楊嗣昌曾主張對清朝議和,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張網”之策鎮壓農民軍,未嘗不是一招。然而不慎洩密,朝野沸騰,君子們“大義凜然”,說什麼也不能跟夷狄議和,切莫丟祖宗的臉…

崇禎曾考慮遷都南京,暫避李自成的兵鋒,這是不得已而為之,也遭到大臣們的反對,支援南遷與反對南遷的吵作一團,朝廷上終日空發議論,什麼事也沒幹成…

他反覆問自己:真的錯殺了魏忠賢?

崇禎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重新評價魏忠賢,肯定有他的私情,也許他認識到了魏忠賢在處理大事的清醒和果斷,在維護大局的關鍵問題上很有作為,比起身邊飽食終日庸庸碌碌的大臣們好到哪裡去了。如果魏忠賢在,雖無法扭轉積重難返國勢日衰的大趨勢,但也不至於在短時間內讓大明迅即覆滅。

崇禎只好坐在紫禁城,寫下“諸臣誤國”4個字,等著李闖王殺來…

大勢已去,大廈將傾,當崇禎聽到曹化淳說的話,也許他終於領會了哥哥朱由校臨終囑咐的深刻含意,也許他幡然醒悟,但已精神崩潰,無力迴天。

崇禎上吊前5天,懷著極為複雜的心情,命人秘密地將魏忠賢的遺骸厚葬於香山碧雲寺,也許是他對魏忠賢價值和功績的重新評估,也許是他這個窩窩囊囊皇帝的最後懺悔。

[圖片、資料源於網路,如侵權請告之,立馬刪掉相關部分]

厚葬是可能的如是史社2018-07-18 03:02:51

這是淒涼悲傷的故事。

大明朝除了開國皇帝朱元璋,應該再找不出第二個皇帝如崇禎這般不要命的勤政,希望能將自家天下治理的國泰民安了吧。哥哥明熹宗朱由校彌留之際,把江山交給崇禎朱由檢時,就曾經告誡自己的弟弟朱由檢:魏忠賢“恪謹忠貞,可計大事”。

當時朱由檢一定會小心聽著,但心裡實在不能認同。“魏忠賢擅竊國柄,奸盜內帑,誣陷忠良,草菅多命,狠如狼虎。”些才是朱由檢要說的話。

厚葬是可能的

於是,崇禎即位第一件事就是要辦了魏忠賢!他成功了,萬眾歡呼,崇禎內心也覺得看到了大明覆興的曙光。於是東林黨人又重新大模大樣走上朝堂,天天說著絕對正確但卻與當時亂世毫無用處的大道理。崇禎又重新啟用了一批太監,來平衡這種勢力。

明朝大概從“存心不良”的設定“東西廠”開始,就免不了個個皇帝都會跟太監們,有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崇禎也勤勉,每個明主做的事我都做了,為什麼還天災四起,六下“罪己詔”也無用;起義不斷;吃著俸祿的大臣們又毫無建樹呢?

在紫禁城被李自成包圍之前,他跟這群天天講聖人談治國的大臣們商量,遷都南京,以避其貨。這在南北宋是有先例的,未必不可能。這群人陳述著如南遷有三利三弊,死守也有三利三弊,然後分成兩撥開始吵架。崇禎厭煩了,這事一耽擱,就沒有出路了。

厚葬是可能的

國破前五天,心腹太監曹化淳痛哭著和他說:“使忠賢在,國事必不至此!”史書記載:上惻然,傳諭收葬忠賢骸首,墓址選在魏忠賢生前早已看好的香山碧雲寺。

崇禎大概是想起了:哥哥做了一輩子木匠,還能牢牢把控政權,都是用了魏忠賢的緣故吧。雖然魏忠賢罪不容誅,但他很能幹,很忠心。他雖然結黨營私,排除異己,但有他在,好歹有人辦實事。至少在朋黨之爭裡,他能牢牢保證國家機器的運轉。那些相互攻擊,自命清高,又一文不肯捐出救國的東林黨人,一定會被魏忠賢掘地三尺,找出銀子來,繼續養著軍隊的。

厚葬是可能的

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飲酒長嘆:“苦我民爾!”崇禎安排好太子去向,給大明留下最後的血脈之後,逼死皇后、貴妃、懿安張皇后,數位妃嬪,砍掉長平公主雙臂,一劍刺死六歲的昭仁公主。自己帶著十餘名太監往外跑,奈何所有門都被緊閉不納不開,守軍俱散。

崇禎帝在前殿鳴鐘召集百官,卻無一人前來,崇禎帝說:“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然後在景山歪脖樹上自縊身亡,死時光著左腳,右腳穿著一隻紅鞋。時年33歲。身邊僅有提督太監王承恩陪同。

厚葬是可能的

寫崇禎總會覺得很淒涼,他好像絕立於一塊孤石之上,四顧茫茫。他大喊一聲:“還有誰?”永遠都沒有人應答。絕世孤獨,莫過於此。

我是專注歷史原創的如是。關注歷史,關注如是。

厚葬是可能的澹奕2018-07-18 23:41:53

崇禎帝朱由檢當年繼位之前,在兄長天啟皇帝榻前,朱由校對朱由檢道:“魏忠賢是個非常有才能的人,恪謹忠貞,可計大事。”當時的朱由檢唯唯諾諾答應了朱由校,然而登基後不到一年,朱由檢誅殺魏忠賢與一眾閹黨,並將之視作自己最大功績之一。

厚葬是可能的

然而多年過去,明朝的江山並沒有因為魏忠賢被剷除而得到任何的改善,反而明末激烈的黨爭愈演愈烈,明朝國力江河日下。

魏忠賢雖然結黨營私,排除異己,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魏忠賢是個非常有能力的人。明朝後期朋黨之爭不斷,魏忠賢的閹黨勢力卻仍舊能排除干擾迅速有效行事,相對於自命清高的東林黨勢力,魏忠賢要實用得多。

厚葬是可能的

崇禎十七年,闖王李自成的大軍即將兵臨城下,明帝國的江山岌岌可危。朱由檢兢兢業業勤政十多年,仍舊無法挽回明王朝的命運,其心腹司禮監掌印太監曹化淳道:“使忠賢在,國事必不至此。”

崇禎帝越想心中越慌亂,覺得是自己一時衝動錯殺了魏忠賢。派人收斂魏忠賢的屍骨厚葬,也是崇禎帝在明帝國分崩離析之前的無奈之舉,以求心安罷了。

厚葬是可能的

厚葬是可能的張生全精彩歷史2018-09-11 08:46:58

崇禎皇帝上吊自殺前,讓人重新厚葬魏忠賢這件事,是不是真的呢?我先表明我的觀點,然後我再來證明我的觀點。

我覺得這個記載的真實性非常高。為什麼呢?

厚葬是可能的

(崇禎劇照)

第一,記載的史料非常多。

關於這個記載,我們能找到很多史料。比如《崇禎遺錄》《甲申核真略》《明季北略》《燕都日記》等等十多種。而且這些史料都集中出現在明朝滅亡的那幾年,寫史料的人又是在不同的地方,不會是在書上以抄轉抄的。既然出現的史料非常多,應該這件事並不是空穴來風。

第二,寫史料的人有親身經歷或親耳聽見。

比如寫《崇禎遺錄》的,是明朝末年的錦衣衛指揮僉事王世德。他差不多是崇禎皇帝的貼身侍衛,對崇禎的情況非常清楚。李自成攻進北京城的時候,王世德還拿著尚方寶劍,砍殺那些不抵抗的將領。後來,他舉家逃到江南,隱名埋姓,寫了這本書。

除此外,馮夢龍寫的《燕都日記》這些,雖然不是親身經歷,但馮夢龍是在1644年,以日記體的形式記載下來的,而且是隨聽隨記。既然是隨聽隨記,應該是當時這樣的傳說非常多。

《明季北略》是明末史學家計六奇寫的,他寫《明季北略》是從1663年開始的。那時候各種流言已經傳遍,他還把這件事記載下來,可見他認為這件事是真的。

厚葬是可能的

(魏忠賢劇照)

第三、崇禎皇帝說這句話的可能性比較大。

為什麼說崇禎皇帝說這句話的可能性比較大呢?

其一,崇禎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按史料記載,崇禎說這句話是在他上吊自殺前的第五天。那時候,崇禎一定知道李自成攻破北京是遲早的,他死是遲早的。他甚至在那時候,也思考過死的方式。人在將死的時候,一般都會饒恕一切,目的是為了到另一個世界去的時候,大家遇上了,互相好說話。武則天鬥了一輩子,在去世前,還下令饒恕王皇后和蕭淑妃,放過她們的家人,就是這個表現。

崇禎雖然處死了魏忠賢,但是,他實在與魏忠賢也沒有什麼深仇大恨,不過是他想把權力從魏忠賢的手中奪過來而已。因此,在那時候饒恕魏忠賢,說一句對魏忠賢好的話,也是可能的。

厚葬是可能的

(李自成進京)

其二、崇禎對現有大臣的不作為深惡痛絕。

崇禎在死的時候,都一直認為,自己是個好皇帝,是大臣們不作為。比如他在最後一次鳴鐘上朝,而大臣不來的時候,他就說:“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吊死在煤山的時候,他還在衣服上寫道:“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

既然崇禎認為是現有的大臣不作為,他懷念魏忠賢,也是順理成章的。畢竟魏忠賢雖然專斷,但是,他執政的時候,執行力還是不錯的。朝中沒有出現互相扯皮拆臺的事情。只要執行力不錯,就能夠把李自成和清軍打下來。

其三,崇禎想要籠絡人心。

崇禎雖然感覺他可能會滅亡,但他肯定還想做最後一搏。而在百官不作為的情況下,籠絡更多的人,讓他們為保衛大明江山出力,就是崇禎的那時候的想法。因此,那時崇禎說那個話,也是正常的。

(參考資料:《崇禎遺錄》《明季北略》《燕都日記》等)

厚葬是可能的宋安之2018-07-08 01:06:29

崇禎帝命人厚葬魏忠賢只是野史謠言罷了。

根本不可能是真的,所以一切以崇禎帝厚葬魏忠賢來分析延伸的都是不懂裝懂的屁話。

而且大致看看崇禎帝這一生,他這種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怎麼可能會在臨死之前厚葬魏忠賢,那豈不是說他之前除掉魏忠賢是錯誤的了。

具體分析我之前回答了兩次相關問題了,在這裡就懶得多說了。有興趣的可以翻翻我的問答去看看,沒興趣的就算了。

希望大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要輕信謠言。

厚葬是可能的明離子2018-07-20 11:19:11

明思宗朱由檢,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悲情的末代帝王。

他是歷史上少有勤儉自律的皇帝,但嚴重的性格缺陷,也讓他的諸多為大明續命的努力付之東流。

崇禎皇帝16歲登基,當時的大明,正值內憂外患、風雨飄搖的前夕,文官集團的勢力已經足以和皇帝抗衡,而崇禎上臺的第一件事,便是除卻魏忠賢一黨。

厚葬是可能的

朱由檢天啟七年登基,剛剛登基,便撤去魏忠賢內外一切職務,發配鳳陽祖陵,途中又發出逮捕令,魏忠賢萬念俱灰,上吊自盡,朝內閹黨被大規模清算。

大明朝的帝王、宦官、文官集團就此打破,文官集團的勢力進一步擴大,其內部的黨爭更是愈演愈烈。

公元1644年,崇禎在準備去景山上吊自盡的時候,卻做出了一件讓人驚詫的事情:厚葬魏忠賢。

臨死前還要給自己打個耳光,究竟為何?

源自一個太監的一聲哀嘆。

曹化淳,是崇禎朝最受崇禎信任的宦官,朝堂的文臣開始爭相請假,為自己的後事謀劃,皇帝的政令被限制在紅牆之內,曹化淳看到這四面楚歌的場景,說了一句:“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

如果擱在以往,崇禎皇帝聽到了這話一定會斬了曹化淳。但此時的他,對於文臣集團已經失望透頂。

厚葬是可能的

回想起來,似乎魏忠賢的閹黨,要比東林黨這幫人更能幹,更務實。

東林黨復出後,取消工商業者的稅收,還借剷除魏忠賢的時機,取消了海外貿易稅、礦稅、鹽稅、茶葉稅等。

是,你東林黨是以天下百姓生活為己任,但你們卻忘了,國家的運轉是需要稅收的!更何況,你東林黨取消的都是些什麼?老百姓的稅收也不見你取消啊。

於是這些稅收沒有了,讓大明朝財政出現危機,只能向普通百姓加稅。

官逼民反,始作俑者,東林黨也!

明亡亡於流寇,歸根結底,亡於東林黨!

所以,我想崇禎想到這些,厚葬魏忠賢也就不奇怪了。

厚葬是可能的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厚葬是可能的王不解2019-04-29 10:02:05

這是個謠言。崇禎死前,並沒有派人厚葬魏忠賢。這個謠言的製造者,是明朝的馮夢龍——就是寫《喻世明言》等“三言”的那個小說家。小說家言,豈可信乎?

厚葬是可能的

不過,這個謠言也反映了一點情況:崇禎殺魏忠賢,是對是錯?

我的答案是,若是能用之,勝過殺之。

明朝是個很有意思的朝代。皇帝動不動就可以打大臣們的屁股(梃杖),但大臣自始至終都沒有被皇帝馴服。

尤其是到了明朝中後期,大臣們與皇帝頂牛的事兒不絕於史冊。大臣只要在禮法上佔理,就敢與皇帝進行曠日持久的鬥爭。

比如嘉靖初期的“大禮議”事件。嘉靖想把自己的生父抬進太廟,升級為皇帝,大臣們就是不答應;比如萬曆年間的“國本之爭”,萬曆皇帝想要冊立自己喜歡的幼子當太子,可大臣們拿出“立長不立幼”的祖訓,堅決不答應。

諸如此類事件,大大小小,一直存在著。

基於此,明朝皇帝想出一個辦法:抬升太監的地位,讓司禮監掌印太監和秉筆太監與文臣們抗衡。

這個辦法其實不錯,達到了某種生態平衡。

魏忠賢,就是在這個大前提下逐漸坐大的。

厚葬是可能的

魏忠賢的問題,在於聲勢過於煊赫了。他不但蓋過了文臣,也蓋過了皇帝。但這也不能全怪魏忠賢,要怪就怪天啟皇帝太廢柴。

崇禎上位後,魏忠賢是主動投降的。由此可以反證,哪怕煊赫如魏忠賢,也沒有造反的能力。

但是,崇禎還是殺了魏忠賢。

其實,殺了魏忠賢並沒多大關係。有關係的是,文臣藉機反撲,以清理閹黨的名義,幾乎摧毀了太監繫統。

平衡因此被打破。

厚葬是可能的

從此,崇禎開始了與文臣曠日持久的鬥爭,並在生命的最後寫下了“文臣個個可殺”這樣幼稚的句子。

抱怨是沒用的。苦果都是自己親手栽種的。

厚葬是可能的歷史雜貨鋪2018-07-28 19:31:32

目前史學界並沒有崇禎重新厚葬魏忠賢的說法,可以說是無稽之談,只是一些文人編造出來的罷了,這個故事是這樣說的,崇禎在亡國之際,身旁有個小太監哭著說,這個時候魏公公要是還在就好了,崇禎立即意識到魏忠賢的重要性,可是又無能為力,只能讓人去重新厚葬魏忠賢來表示自己的後悔。

厚葬是可能的

這個說法最早是一本叫《甲申紀事》的書,書的作者是馮夢龍,此人算是小有名氣,可把他的書當成史書來讀可不行,他能夠接觸到帝王嗎?他就知道的那麼清楚嗎?說白了連野史都不是,只是他自己一廂情願認為崇禎是那樣想的,所以才這樣寫,可偏偏很多人就把這件事當做正史來看非常可笑。

厚葬是可能的

崇禎皇帝在亡國之際焦頭爛額,哪有精力吩咐人去厚葬魏忠賢,更何況除掉魏忠賢算是他的一件功績,皇帝誰會說自己錯了?真的厚葬魏忠賢,那不是當著天下人打自己一耳光?就算崇禎再怎麼不行,也不會傻到這樣做,因此歷史上並沒有重新厚葬魏忠賢這件事,這些都是文人墨客們自己想象出來的。

厚葬是可能的

當然了大家既然覺得魏忠賢殺錯了,那肯定魏忠賢也有過人之處,即使他是個大惡之人,排除異己,殘害同僚。可他也是有能力的,他對其他人特別狠,可是他對皇帝還是很忠心的,因為明朝的制度決定了,他再有權利,皇帝一句話依然能夠決定他的生死。

厚葬是可能的

諷刺的是,如果仔細去看看魏忠賢的做過的一些事,可以得出他的能力是大於崇禎的,崇禎的確是個非常勤奮的好皇帝,可他能力不足也是不爭的事實,崇禎真的不適合做個帝王。最後說一句歷史上,崇禎是沒有重新厚葬魏忠賢的。

厚葬是可能的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厚葬是可能的老衲侃春秋2019-01-15 07:35:12

厚葬是可能的

明朝自萬曆以來,黨爭不斷,東林與宣黨、昆黨、齊黨、楚黨、浙黨之間互相攻擊,終於導致天啟年間閹黨專政的局面。

1627秋八月,朱由校駕崩,信王朱由檢繼位,即崇禎皇帝。崇禎繼位後,嘉興貢生錢嘉徵上表,彈劾魏忠賢十大罪:一與皇帝並列,二蔑視皇后,三搬弄兵權,四無二祖列宗,五克削藩王封爵,六目無聖人,七濫加爵賞,八掩蓋邊功,九剝削百姓,十交通關節。奏疏呈上後,崇禎下詔,魏忠賢覲見。魏忠賢來到後,讓內官讀給他聽。魏忠賢聽後,大為恐懼,回去後自縊身死。

厚葬是可能的

魏忠賢一死,清算閹黨集團的行動開始了,閹黨一倒,東林黨就順勢崛起了。

所以終崇禎一朝,他重用的都是滿口仁義道德,只會清談的東林黨人。

明末時期,南北發展差異巨大,北方依舊主要以傳統農業為主,而南方的工商業則極為發達。東林黨人這夥群體,他們代表了當時江浙商人和地主豪強的利益,他們一得勢,馬上取消或降低了海外貿易稅、礦稅、鹽稅、茶葉稅等稅種的稅負。

工商稅的減少,導致國家收入銳減。為了彌補這個虧空,西北農業稅大大加重,百姓苦不堪言。

厚葬是可能的

明末由於小冰河時期的影響,天災不斷,再加上遼東戰事緊張,朝廷處處要用錢,導致國庫極為緊張。於是朝廷支出的重擔,就又硬壓在了農民身上,農業稅從張居正時期的二百萬兩,後來擴大了十倍,達兩千三百萬兩,這還是在各地大災小災不斷的情況下,這導致北方百姓,尤其是西北百姓苦不堪言,簡直到了賣子賣女也交不起稅的地步,百姓活不下去,豈能不造反。

國內農民大起義如火如荼,關外崛起的滿清勢力也虎視眈眈,大明朝廷頓時陷入這種內憂外患的困境中。

厚葬是可能的

公元1644年3月初,李自成起義軍兵臨城下,大明王朝岌岌可危。崇禎帝在這種風雨飄搖的境況下,下了“罪己詔”,公開向全國老百姓對他十七年的執政治國作了深刻的檢討:

一,承認強徵暴斂,稅負過重:17年來,遼東和中原的戰事,調兵措餉,實在是不得已的事。連年征戰,賦稅加派增多,本意是想安民,結果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是朕的過錯;

二,承認失察民情,民不聊生:貪官汙吏乘機巧取豪奪,刻意盤剝,造成民生困苦。朕深居內宮,不能體察,是朕的過錯;

三,承認用人不當,腐敗氾濫:將領懦弱,士兵驕縱,不肯拼命殺敵,反而對百姓燒殺搶掠,視為仇敵。朕任用非人,致使毒瘡潰爛,是朕的過錯。

幾大“朕的過錯”,言之鑿鑿,情之切切,讀起來的確讓人為之動容。

然而,這一切都晚了,晚了。

厚葬是可能的

國家面臨危難之際,最缺的就是軍費。為了籌錢,崇禎低三下四向宗室、大臣們要求,讓他們捐銀子以共赴國難。結果出人意料,內閣首輔只捐了500兩,太監首領卻捐了一萬兩!崇禎本意是認捐總額達到100萬兩,以應戰爭急需。捐三萬為上等,可是誰曾想沒有一個捐過三萬的。而且還有做得更絕的,在房子前掛上一個“此宅急售”的牌子,目的就是在說:皇上看看,我沒錢。

面對這樣一幫清流和守財奴,崇禎真是無語了,也真正的寒心了。這使他不由得想起明熹宗時期的往事來。

厚葬是可能的

明熹宗不理朝政,朝廷的一切大權,都由魏忠賢全權代理了。但其作為大明王朝的忠實奴才,還是很有眼光的。他能夠認識到遼東與京師唇齒相依的關係,否定龜縮山海關的決議,積極支援孫承宗的推進戰略;後期任由袁崇煥督師遼東。

當時關外的戰爭形勢一片大好的背後,其實還是錢在起作用,他最大的能力之一就是的確有這個理財能力。

明末,天下金銀盡聚三吳。針對工商業、對外貿易發達的江南地區,魏忠賢調整稅收政策,恢復了萬曆末年,被東林黨廢除的工商稅、海稅,並且沒有給農民加賦。在河南遭災時,還能免除賦稅,幾十年未曾修過的黃河水道,開始維修;而且專門找東林黨人投資的“壟斷企業”收刮。

但是現在這些都沒有了,

剩下的就是一幫整天仁義道德掛在嘴上,國家危難時卻不捨得拿出一點家資的守財奴!

厚葬是可能的

1644年3月14日,看到聖上那難看的苦瓜臉,司禮太監曹化淳感嘆的說:“忠賢若在,時事必不如此!”這話說得讓人好生感嘆,崇禎有所醒悟,密令曹化淳“收葬魏忠賢遺骸”。(《明季北略》清·計六奇)

公元1644年3月19日,在李自成攻進北京前,崇禎來到故宮後面的煤山,在一顆歪脖樹上自縊身亡,死時光著左腳,右腳穿著一隻紅鞋,年僅33歲。

臨死前,他留下了遺詔:“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這就是崇禎在這個世界上發出的最後的聲音,最後還不忘自己是一國之君,

他的職責就是要愛護和保護自己的百姓!

厚葬是可能的

結語:

公認的大明朝勤政皇帝有兩個:一個是開國皇帝朱元璋,另一個就是朱由檢。

但是,這麼一個勤勉的皇帝,卻沒有保住大明的江山。

大明朝因為什麼滅亡的,崇禎自己總結,“諸臣誤朕”“文臣人人可殺”,此話發人深省。而崇禎所說的文臣,就是指東林黨了。

國家危難之際,滿朝大臣湊不齊一百萬兩銀子。難道大臣們真沒有錢嗎?非也,李自成進京後,不說廢話直接拷打,這一下他們捐出了多少錢?

整整7000萬兩,夠多少年的軍事用度!

厚葬是可能的

現在回想起來,崇禎執政時期,他所面對的敵人主要來自三個方面:

其一為以東林黨為首的文官集團,其二為崛起的後金(清),其三為農民起義軍。這三者缺一不可。

看完這些,說東林黨誤國,對不對?

參考資料:

《明史》清·張廷玉

《明季北略》清·計六奇

老衲侃春秋嚴正宣告:原創作品,禁止非法轉載!

厚葬是可能的當代曹植2020-05-27 13:06:41

因為他到那時才意識到魏忠賢的重要性。

在朱由校死之前。曾拉著兄弟朱由檢的手機說:魏忠賢忠誠可靠,可受大用。

土木堡之變後,由於開國功臣及靖難功臣之後,被一網打盡,文官自此坐大。

於是皇帝有意扶植宦官來與文官集團平衡。

魏忠賢善於虎口拔牙,每年光都是商業稅都會收上去上千萬兩白銀。

魏忠賢死前,說:“我死今後,大明必亡。”

在崇禎走頭無路之時,宦官曹化淳講了一句話——“忠賢若在,時勢必不至此”。

崇禎此時終於明白,但悔之晚矣!

忠賢二字,足以詮釋此人一生!

厚葬是可能的

厚葬是可能的健康一線2018-07-31 10:37:11

這種無稽之談,真的是考驗智商了吧。所謂謠言,說得人多了,就自然把他當成真的。還有就是崇禎皇帝的髒水也太多了吧,什麼鍋都能扣上去。去翻史料翻古籍後才發現,很多都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