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十三陵哪個儲存最好?

清朝十三陵哪個儲存最好?頻頻段2021-04-28 09:51:56

十三陵是明代13個皇帝的陵墓,位於北京西北郊昌平縣內,距京50公里,方圓40裡。1961年就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陵區前有一漢白玉雕成的石牌坊,建於1540年,結構宏偉,是我國現在石牌坊中最大最精緻的一座。明十三陵中,有一帝一後合葬的,如長陵;也有一帝二後合葬的,如定陵;還有一帝三後合葬的,如茂陵、永陵、昭陵;並有一個有帝無後的陵—德陵。目前,十三陵開放的景點只有四處:神路、長陵、定陵和昭陵。 神路兩旁的石像生是一組大型雕刻群,始建於1435年。有獅子、獬 、象、麒麟、馬各二立二坐,石獸後有武臣、文臣、勳臣12尊。在800米距離內,共有18對面面相向石像生,氣宇軒昂。

長陵在十三陵中,修建最早,規模最大,是其他十二陵所不及的。長陵的祾恩殿由60根楠木構架而成,是我國古建築中罕見的珍品,是我國現存最大的木結構建築之一,殺北京地區儲存下來的最大而又完整的明代建築。定陵為中等陵墓,規模次於長陵和永陵,但工程之精細,冠十三陵之首。定陵地宮全部用石砌成,多為青石,總面積1195平方米,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座有計劃發掘的帝王陵墓,出土了大量殉葬品。新開發的昭陵,重修於1985年。與其他陵的不同處在於它有一個進深8。1米,高6。75米形同新月的全封閉式月牙城,俗稱啞巴院。據說建陵初期,修建的工匠、民工都要等陵建成後到此處被迫吃藥,變成啞巴,以免洩露地宮秘密。儲存最好,未聽說被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