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李鴻章的臨終詩?

如何理解李鴻章的臨終詩?柏國漁溪2018-08-20 21:27:33

李鴻章臨終還不忘刻意標榜自己,讓質疑者也挺難為情的。難怪其後嗣人等透過各種手段和渠道,不遺餘力地為他歌功頌德。事實上,市場經濟條件下,李合肥所留下的物質財富,別說洗白自己,就是顛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發展歷史,也是綽綽有餘的。洗吧,反正中國歷史長河中有的是水。

如何理解李鴻章的臨終詩?西嶽頑石2018-08-24 15:13:29

謝邀。我們先來看看李鴻章的臨終詩——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猶未息,請君莫作等閒看。

如何理解李鴻章的臨終詩?

百年之後,讀之不免傷感悲嘆。李鴻章,是一個苦逼的填坑俠,又是一個悲催的背鍋俠。我發現很多人總是以黑白二元論的觀點看待歷史,有好的便一定有壞的,忠臣的對立面便是奸臣,這種單細胞的思維定勢是對歷史最大的侮辱。

李鴻章之所以臭名昭著,有很多誤國、賣國的稱號,多半拜他的頂頭上司慈禧所賜。當時的清廷搖搖欲墜,四處漏水,李鴻章猶如一個焦頭爛額的補鍋匠,縱然全力以赴,卻心有餘而力不足。

好比義和團運動,起因就是一群神棍自詡可以上天入地,刀槍不入,抵擋洋槍洋炮云云,誓將洋人的一切牛鬼蛇神趕盡殺絕。慈禧此時也被列強欺負的夠嗆,就利用義和團民對抗列強,並且信誓旦旦的向十一國宣戰。

如何理解李鴻章的臨終詩?

一向顧全大局的李鴻章也看不下去了,做出了人生當中第一次明目張膽的抗旨,

此亂命也,粵不奉召。

於是各省紛紛效仿,拒絕慈禧的宣戰詔書,南方各省報團取暖,搞了一個

“東南互保”

,各省甚至秘議,一旦慈禧和光緒遭遇不測,由李鴻章擔任臨時大總統出面主持大局。

你看,李大人並非只是清廷的走狗吧,慈禧此舉無疑是頭腦短路的一次抽風而已。李鴻章拒不奉詔,其實完全符合當時中國的國情和利益的,他還是為中國,為百姓著想的,可即便如此,他依然被當時的國民罵為禍國殃民的賣國賊。

最終,義和團和清軍被列強摁住一頓暴揍,慈禧和光緒一看大事不妙,狼狽不堪的逃往西安,八國聯軍殺入北京,“庚子國難”爆發。誰來收拾這個爛攤子啊?只能李大人填這個坑了。

如何理解李鴻章的臨終詩?

李鴻章在談判桌上全力與洋人斡旋,數次壓價,急的幾次口吐鮮血,還要忍受國人鋪天蓋地的指責和謾罵,因為歷來即使皇權有錯,國人也不敢多言,只能將所有的不滿和怒氣發洩在他的身上。

李鴻章頂著巨大的壓力,在人生的最後時刻,不得不做了一件遺臭萬年的事情——在《辛丑條約》上代表清政府簽字。當時國人看待歷史的思維定勢,在不平等條約上簽字就等於賣國賊,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等於崇洋媚外,全然不顧形勢比人強,也不深究造成不平等條約的始作俑者和根本原因。

李鴻章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做出以下的總結:

“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一間淨室,雖明知為紙片糊裱,然究竟決不定裡面是何等材料。這就是他一輩子幹的事情,支撐著一個將傾大廈半個世紀。”

如何理解李鴻章的臨終詩?

有一句話說的好,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李鴻章在政治漩渦當中斡旋了大半輩子,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有些事情他真的無能為力。我們設身處地的站在他的立場考慮一下,如果你是李鴻章,上有皇命在身,下有百姓施壓,內有清廷派系林立,暗流洶湧,外有列強狼子野心,虎視眈眈,捫心自問,你做的會比他更好嗎?

當年,黃興曾求見過李鴻章,開門第一句就問:

“你為什麼不幫我們趕走清廷,恢復漢人江山?”

李鴻章沉默良久,說道

:“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吧。”

這句話透露出李鴻章對於時局深深的無奈,和對歷史深刻的感知。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我們應當站在當時那個年代的時代背景看待歷史,而不是整天以愛國者的姿態對歷史橫加指責。在中國,愛國喊的兇的人往往最吃香,最受支援,當時康有為和翁同穌整天將愛國掛在嘴邊,可事實呢?他們的貢獻哪點比得上李鴻章?

心若頑石,帶刀修行;無材補天,落魄江湖。我是西嶽頑石,碼字不易,請關注我。

如何理解李鴻章的臨終詩?成都大同汽車文化2018-08-18 23:51:24

前幾年閱讀梁任公先生的《李鴻章傳》,第一句話就被震驚了:天下唯庸人無咎無譽。接著通宵看完了整本書,讀完感慨頗多。

一個人在時代的洪流面前是如何的渺小,所以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更加令人欽佩。

李鴻章是曾國藩的學生,他在曾的影響下和幫助下才走上了歷史的舞臺;他曾經意氣風發,當年高唱著“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慾封侯”,而在臨終的時候,只能夠寫下“秋風寶劍孤城淚”這樣的詩句,讓人為之動容。

1901年,這位晚清重臣,走完了他七十九歲的一生,也留下了無數的爭議。

他在臨終之際,寫下了一首詩,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來分享,全詩如下: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徵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紛未已,諸君莫作等閒看。

詩的名字就叫《臨終詩》。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自從成為曾國藩的幕僚開始,他就沒有停歇過。早年應付內憂,中年之後應對外患,而且辦洋務,籌備新軍,更是在晚年簽訂了眾多的不平等條約。在他的彌留之際,他回顧自己的一生:死真的難嗎?當然不難,但是國家前途未卜,自己撒手人寰,怎麼能夠放得下心來。

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

李鴻章有沒有見識,當然有,而且在他所處的時代,他完全可以領先那個時代,但是他知道,他的所有抱負和計劃還能夠在一個相對穩定的國家裡面實現,面對著眼前的這個國家,他只能哀痛國家的疲弱,表現出對百姓的同情,而這一切,他不甘心卻沒有辦法。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徵旗大將壇。

秋風吹著寶劍,日落照著旗子和大將壇,這些場景不禁讓人落淚。這是他的感情所在,他深切明白自己能力的渺小,自己的無能為力。孤臣淚,是他的肺腑之言。他忠於這個朝廷,這個國家,可惜再也不能為它做事了。

海外塵氛紛未已,諸君莫作等閒看。

他面對國家的困境悲傷,沉痛,外國人對我國的侵略還沒有停止。所以對後人給予了希望,他希望後來者不要袖手旁,努力去改造這個國家。

詩中表達了他的無奈與悲傷,讓人心碎,叫人流淚。

如何理解李鴻章的臨終詩?歷史風暴2018-08-31 15:28:40

李鴻章,晚清重臣,靠鎮壓太平天國起家,在曾國藩、左宗棠等人死後,他就成了當時最被朝廷倚重的漢臣。曾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辛丑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如何理解李鴻章的臨終詩?

在當時,認可李鴻章的人稱他為東方脾斯麥(柯納德),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伊藤博文)

不認可李鴻章的人認為與李鴻章並列是他的恥辱(脾斯麥)。對中國而言,十個法國將軍,也比不上一個李鴻章壞事!(左宗棠)

李鴻章對自己的評價是大清國的裱糊匠。

如何理解李鴻章的臨終詩?

李鴻章臨終詩如下: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閒看。

要理解這首詩,首先要知道他的性格特徵。

搶劫平民財產完成原始積累,殘酷鎮壓太平軍

李鴻章靠鎮壓太平天國起家,就不得不說他在這場戰爭中的所作所為了。他所率領的淮軍裝備洋槍洋炮,在面對太平軍的時候往往能以少勝多,所以堪稱當時中國戰鬥力最強的部隊。與他的老師一樣,李鴻章在鎮壓太平天國的時候每佔領一座城市,就大肆擄掠,給當地的老百姓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說他們為賊兵也不為過。據估計,李鴻章財富的最高值時身價足有3500萬美金,這和他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的原始積累是分不開的。

如何理解李鴻章的臨終詩?

可能3500萬美金在今天並不驚人,但在李鴻章時代可以稱得上是全球鉅富了,當時3500萬美金可以買下5個阿拉斯加還搓搓有餘。而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過億的富翁洛克菲勒那時剛剛成立標準石油公司,還只是個年輕的小老闆。

如何理解李鴻章的臨終詩?

(阿拉斯加州171萬平方公里,5個阿拉斯加州就是855萬平方公里)

李鴻章在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中另一個汙點就是屠殺太平軍俘虜,當時李鴻章在攻打蘇州的時候,利用城內將領的矛盾許以太平軍將領郜永寬高官厚祿,於是郜永寬殺掉主帥譚紹光開城投降。但事後,李鴻章違背諾言不僅殺掉郜永寬,還大肆屠殺已經歸順的太平軍,以至於洋槍隊首領戈登都看不下去了!也是這件事,讓脾斯麥對李鴻章極為鄙視!

與對內的殘酷相比,李鴻章對外則以妥協退讓為主,盡力避免和外國人發生衝突,哪怕割地賠款!

李鴻章屬於典型的內戰內行外戰外行。與左宗棠與侵略者寸土必爭不同,李鴻章對外多采取妥協退讓,以至於在優勢情況下仍然不惜割地賠款息事寧人。所以,左宗棠頗為看不上李鴻章!

如何理解李鴻章的臨終詩?

(左宗棠)

1870年代,日本出動軍隊登陸臺灣島,李鴻章不敢派兵驅逐。在日本巡邏隊和朝鮮發生衝突的時候,李鴻章做了縮頭烏龜。在面對剛剛明治維新的日本都不敢拿出一戰的勇氣,在甲午戰爭中避戰自保也就不難理解了!

李鴻章的這一性格,讓他在晚清時期難有作為,同時也覺得生不逢時。這是因為,在國內他能夠呼風喚雨,擁有施展抱負的舞臺,但每每列強幹預他就嚇得噤若寒蟬,不得不委曲求全。

瞭解到李鴻章的性格,就不難理解李鴻章這首詩的意思了。

勞勞車馬未離鞍

:李鴻章死於1901年11月7日,年初在於列強就《辛丑條約》談判時,已經重病在床,大口大口的吐血,簽完條約後不久既去世。他把整個後半生都獻給了滿清!

臨事方知一死難

:在《辛丑條約》談判過程中,列強只願意和李鴻章談判,耗盡了李鴻章生命最後的元氣,但他在死前必須完成這一艱鉅任務!

三百年來傷國步

:到1901年,大清自努爾哈赤起兵算起已經300年,和李鴻章一樣也已經到了油盡燈枯的地步!

八千里外弔民殘

:國家內憂外患殘破不堪,李鴻章深知南方越演越烈的革命風暴將會在不久之後席捲中國,結束滿清統治。

秋風寶劍孤臣淚

:作為大清的忠臣,他多想手提寶劍蕩平革命黨人,為大清向天再借五百年。可惜心有餘力不足!

落日旌旗大將壇

:大清人才凋零,很快就會滅亡了!

海外塵氛猶未息

:大清滅亡後,列強將會向狼群一樣撲向新生政權,分割天下。

諸君莫作等閒看

:這場危機將會影響到所有的人,誰都跑不掉!

如何理解李鴻章的臨終詩?一天往往一生2018-08-21 23:43:47

謝謝邀請。當一個人即將離開塵世時,總會對自己的一生作許多清晰或不清晰的閃回,一般人會叨叨絮絮地將人生一點一滴地抖個敞亮,而過去有知識的就會將一生的經歷,體會和對後人的希望用一首絕命詩濃縮式地表達出來,其中的名人們由此給歷史留下了許多珍貴的記錄。

特別當一位名人離去時如果正處在特殊的事件中或特殊的時代背景裡,就會給後人帶來或唏噓不已或爭論不休的話題。辛丑九月,清末著名權臣李鴻章嘔血死於燕都之賢良祠,據傳,臨死前惓念危局,老淚縱橫,留下了這首頗讓後人無比感慨的絕命詩: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閒看。

這首詩無論是否是李鴻章真實口述,確是好詩。該詩無例外地回顧了李鴻章的一生事業的艱辛,忙於國事的體會和對後人的期望。講述了自己一生為國操勞,四方奔走,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慨嘆幾百年來國勢衰微,民生多艱,個人竭盡孤忠卻難以力挽狂瀾;希望後繼者當心國外勢力以免國家局勢無法挽回。全詩蒼涼沉鬱,悲壯憂思,仔細閱讀,真彷彿有諸葛亮《前後出師表》的一腔憂國憂民卻無奈時局無以向人述說的悲涼氣概。那麼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我們要如何更深入理解這首詩呢?

如何理解李鴻章的臨終詩?

我們先看看李鴻章在21歲考入京城躊躇滿志時寫的一首詩篇:

《入都·其一》

丈夫隻手把吳鉤,意氣高於百尺樓。

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慾封侯。

定將捷足隨途驥,那有閒情逐水鷗。

笑指瀘溝橋畔月,幾人從此到瀛洲?

何等氣魄和目空一切的自信,有老師如曾國藩,有同僚如左宗棠,張之洞,中興四臣,手擁天下雄師淮軍,北洋水師,執洋務運動之牛耳,當時之世,有幾人哉?不料進入後半生,大半時間東奔西跑補鍋,心力交瘁,無人理解。國勢越補越漏,越想各方協調卻背下“賣國賊”罵名。雖然大權彷彿在握卻無法讓大船駛向正確航線,隨時有觸礁的危險。在此情況下,一個青年時誓要“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慾封侯”的人物,到老來不僅自己功成名就的基礎千瘡百孔奄奄一息,而自己死後會有什麼名聲留給後人,李鴻章也沒底。作為近代對世事有著相對清醒認識的李鴻章死時真有些死不瞑目,內心絕對是不甘的。我們不能以現代人的思想去要求李鴻章,李鴻章對大清還是有深厚的忠君愛國感情的,所以詩裡充滿了不甘但無奈的情緒,還是想寄希望將即沉的船拯救。但無可奈何花落去,10年後,大清在內憂外患中滅亡,李鴻章的絕命詩到真成為了大清臨亡前的見證。

如何理解李鴻章的臨終詩?

如何理解李鴻章的臨終詩?舜陳先生2019-02-12 12:43:15

錯了!錯了!錯誤大大啦!!!

這詩是康有維寫的!

李、康,同朝推洋務,改革同心!

八千里外弔民殘,,,康當時流亡歐州,

知李去世感慨而作這一首悼亡詩!

李中堂油盡燈枯之時還能寫詩???

讀懂詩意就知是維新頭子老康寫的!!!

如何理解李鴻章的臨終詩?淵源1663390882018-08-19 13:18:34

馬車前的馬鞍還沒離開馬。比喻事業未成的無奈!事情到這樣地步,才知道難免一死。為大清國幾百年發展慢感到悲哀。為民族的衰弱感到哀疼。秋天吹這寶劍。孤城淚流滿面。落日照著旗幟和點將臺。外國對我們的侵略還沒有停止?大家不要冷眼旁觀。~~李鴻章對大清國事的悲哀。自己臨終的無奈。和希望後人的努力。

如何理解李鴻章的臨終詩?飛龍在天2312727232018-08-19 17:06:42

感謝邀請!作無題詩一首:千瘡百孔腐敗清,鴻章糊裱計欲新。首善之區狼煙起,八國聯軍攻北京。燒殺掠強無人敵,《辛丑條約》賠巨銀。《馬關條約》割臺灣,洋務運動一場空。

如何理解李鴻章的臨終詩?逐魂梟2018-08-25 09:25:52

1901年,李鴻章簽訂了《辛丑條約》,之後就死了。臨死前,他給遠在西安的慈禧和光緒上了一道奏摺,奏摺內容很簡單:外修和好,內圖富強,或可漸有轉機。此外,臨終之際,他做了一首詩: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閒看。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首詩是李鴻章的內心寫照,道出了無盡的悲涼和無奈。秋風孤臣,說的當然是諸葛亮,諸葛亮一生為了復興漢室而奮鬥,然而最終卻落了個悲涼的結局。李鴻章估計認為自己臨終時的心境跟諸葛亮臨終時差不多,他們的境遇也一樣。

如何理解李鴻章的臨終詩?

(甲午戰敗,李鴻章簽訂《馬關條約》)

李鴻章師承曾國藩,加上胡林翼和左宗棠,四人並稱為同治中興四名臣。他們四人都是出自湘軍系統,只是後來左宗棠和李鴻章脫離了湘軍,自成體系。胡林翼死得最早,太平天國還沒滅時他就死了。之後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成了大清的重臣,鎮壓了太平軍、捻軍,又興辦洋務。三人雖然有分歧和衝突,但是他們的理想和抱負是一致的,就是傳統士人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們治的國是大清國,平的天下也是大清的天下。然而他們面臨的時代卻並非諸葛亮所處的時代,大清朝已經不適合歷史的發展潮流,按照黑格爾的觀點,彼時君主專制下的中華文明已經是一個殭屍,早該一把火燒了(當然了,黑格爾原話不是這樣的)。在殭屍片中,殭屍都穿清朝服飾,這證明了集體無意識層面,大家都把清朝當做殭屍。

李鴻章屬於體制內的人,他是既得利益者,他忠於已經是殭屍的大清,並且拼命給這個殭屍續命,他認為自己所做的跟諸葛亮一樣。他雖然辦洋務,但是在他眼中,那終究不過是一件器物而已,而傳統文化的觀念是“君子不器”,意思是君子是不會被器物所困住的,說白了,李鴻章辦的近代企業,跟古代的工匠沒什麼區別。他並沒有認識到近代工業背後隱藏著的更加先進的文明,他並不認可西方文明的優越性,他只承認西方文明在器物上的先進,所以洋務派一直堅持中體西用。

如何理解李鴻章的臨終詩?

黑格爾說的其實也不對,中華文明本身具有內在的生機,只是在君主專制下,變成了一具殭屍,一旦打破君主專制,注入新鮮血液,就能重新煥發出生機。不過李鴻章並未看到這一點,不只是李鴻章,整個統治階層都看不到這一點。君主專制導致的保守和僵化如此強大,自鴉片戰爭到庚子事變,將近六十年的時間,統治階層都沒有能認識到問題所在。甲午戰爭算是打醒了一批年輕人,但是戊戌政變,又把這批年輕人趕了出去。戊戌政變剛剛過去,就發生了庚子事變,這一回,專制殭屍似乎被打醒了,然後十年後的皇族內閣證明了殭屍的腦袋依然沒有變,最終不得已,只能靠革命的一把火燒了這具殭屍。

如何理解李鴻章的臨終詩?尉尉54382018-08-31 17:29:52

大清外交第一人,籤條約時親王去,外國人都不認,覺得不夠格,點名非李中堂大人不可。中堂當啦幾十年的糊裱匠,難呀,真的不容易,弱國無外交,中堂每次都吧條款裡的不合理要求減到最底。為大清立啦大功。可以說晚清最大的功臣,支撐啦晚清三十多年。最後的爵位是侯,個人感覺小啦,應該是公,才合適。就因為中堂大人是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