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在中國近代史上為什麼出了那麼多名人?

合肥在中國近代史上為什麼出了那麼多名人?十項全能斜槓青年2017-09-13 13:22:31

合肥在近代史上湧現出李鴻章、段祺瑞、劉銘傳、張樹聲等多個名字,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在太平天國運動下,淮軍的崛起。

1861年,太平軍向上海進軍,上海守備清軍不能抵抗,外援英軍未到,當時的湘軍領袖曾國藩為兩江總督,總督江蘇,安徽,浙江,江西四省軍務,而湘軍當時駐紮在安慶,對太平天國的天京南京形成包圍之勢,無力分兵。但是上海地方官紳連番派代表向他求援,在這個節骨眼上,曾國藩便有了用湘軍制度練兩淮勇丁的計劃,即命他的得力幕僚和弟子李鴻章招募淮勇,於1862年3月在安慶編成一軍,稱“淮勇”,又稱“淮軍”。

其後,建成的淮軍乘英國輪船,闖過太平天國轄境,前往上海,與英、美各軍合作對抗太平軍。

淮軍成立伊始僅有六千五百人。

1862年4月5日-5月29日,十三營淮軍分七批抵上海後,又以外軍的支援和上海海關稅收購置洋槍洋炮,擴編部隊。

至1864年,淮軍先與英、法軍和常勝軍相配合,在上海附近對抗太平軍,繼配合湘軍在蘇、浙等地進攻太平天國。

太平天國天京陷落後,為防止湘軍坐大,慈禧太后對湘軍進行了大規模的裁撤,同時為了制衡曾國藩、曾國荃兄弟倆,開始扶持以左宗棠、李鴻章。

因此,在淮軍經過裁撤後,建制裡還有一百零四營,多達五萬餘人。1

之後淮軍作為清軍主力,在曾國藩、李鴻章率領下,先後在安徽、湖北、河南、山東、江蘇、直隸(約今河北)等地,與捻軍作戰,其中不斷湧現出以劉銘傳等人為代表的悍勇驍將。

在捻軍被鎮壓後,淮軍擔負北自天津、保定,南迄上海、吳淞,南北數千裡江海要地的防守。

李鴻章以淮軍勢力為基礎,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掌握了國家外交、軍事和經濟大權,成為晚清政局中的重要人物。

他興建北洋水師,提拔起劉銘傳、張樹聲為代表的一批心腹將領,成為清末權勢最為顯赫、最為出名的人物,其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與俾斯麥、格蘭特並稱為“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

而合肥也成為當時能人志士輩出的風雲之地。

其後的段祺瑞也是憑藉著北洋系出位,所以李鴻章是晚清合肥各種風雲人物興起的最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