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輔戰役是德軍贏得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輸掉了整個戰爭”,這個說法正確嗎?

“基輔戰役是德軍贏得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輸掉了整個戰爭”,這個說法正確嗎?小賀好劇2018-12-09 23:56:37

正確。不可否認,基輔戰役的意義是重大的,對整個二戰也都有巨大的意義。在這一戰中,德軍傷亡近15萬人,進攻莫斯科的時間也被迫延後了近一個月,德軍獲得了戰術上的巨大成功,卻在戰略上大大失策,錯過了進攻莫斯科的時機,使莫斯科戰役被迫進入冬季。

“基輔戰役是德軍贏得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輸掉了整個戰爭”,這個說法正確嗎?崎峻戰史2018-12-11 12:33:36

這個問題我來談談!“基輔戰役是德軍贏得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輸掉了整個戰爭”,這個說法由來已久,這一觀點的立論基礎是這樣一種假設:假如希特勒在1941年8、9月間沒有發起基輔戰役,而是讓中央集團軍群從斯摩稜斯克出發繼續向莫斯科進攻,可以在冬季降臨之前攻陷莫斯科,從而達到擊敗蘇聯的目標,進而扭轉蘇德戰爭的走向。

“基輔戰役是德軍贏得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輸掉了整個戰爭”,這個說法正確嗎?

1941年9月基輔戰役期間,第2裝甲叢集司令古德里安大將在前線聽取部下的彙報,他曾堅決反對發起基輔戰役,但最後被希特勒說服了。

其實,關於德軍是否應該發起基輔戰役,從1941年夏季直到今天,始終有人爭論不休。反對者認為拖延了向莫斯科的進攻,從而給蘇聯從遠東調集兵力,加強防守的時間,失去了結束戰爭的最佳機會;支持者認為,基輔戰役的勝利使德軍消滅了蘇聯在西部地區最強大的重兵集團,消除了此後向莫斯科進攻的側翼威脅,同時佔領了烏克蘭,奪取了蘇聯主要的經濟資源。這兩種觀點其實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由於德軍最終輸掉了莫斯科戰役,所以不應發起基輔戰役的觀點頗受贊同,而本題就是這種觀點的精闢表現。

“基輔戰役是德軍贏得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輸掉了整個戰爭”,這個說法正確嗎?

1941年7月底,德軍佔領斯摩稜斯克之後舉行升旗儀式,但圍繞這座城市的攻防戰鬥又持續了一個多月。

然而,筆者以為,即便是德軍沒有發起基輔戰役,能否奪取莫斯科其實還是個疑問。首先,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在7月中旬佔領斯摩稜斯克之後,未必能夠馬上就向莫斯科繼續推進。從“巴巴羅薩”行動開始以來,德軍部隊已經連續作戰長達一個月,衝在最前面的裝甲部隊尤其人困馬乏,早已遠離後方基地,而蘇聯交通設施落後,使得德軍後勤補給的困難不斷增加,一線部隊普遍面臨後勤問題,加上在德軍後方還有蘇軍殘餘兵力尚在抵抗,還需要時間等待後續梯隊的步兵師跟進,所以中央集團軍群在佔領斯摩稜斯克後需要休整,積蓄力量方能發起進攻。

“基輔戰役是德軍贏得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輸掉了整個戰爭”,這個說法正確嗎?

1941年8、9月間在斯摩稜斯克方向頑強戰鬥的蘇軍部隊,蘇軍持續的反擊和堅定的防守使得德軍向莫斯科的推進困難重重。

此外,在斯摩稜斯克被佔領後,蘇軍西方面軍、預備隊方面軍和布良斯克方面軍集結兵力發起了猛烈的反擊,從7月底到9月初,連續實施了三次大規模進攻,試圖奪回斯摩稜斯克,儘管未能達成目的,但消耗了德軍相當的兵力,甚至一度收復了斯摩稜斯克以東的葉利尼亞突出部(朱可夫在蘇德戰爭中的首次勝仗),因此,迫於蘇軍反擊的壓力,德軍也未必能夠馬上實施進攻。筆者以為,即使沒有發起基輔戰役,德軍中央集團軍群至少也要在斯摩稜斯克地區停留三週至一個月左右,在擊退蘇軍反擊的同時,積蓄進攻力量,最早也要在8月底才能重新開始向莫斯科的推進,大致比歷史上提前一個月。在這段時間裡,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受到實力所限,恐怕難以達成對蘇聯西南方面軍主力的合圍和殲滅,這樣在德軍向莫斯科推進時,其側翼依然會受到西南方面軍部隊的威脅,這是德軍統帥部不能不考慮的現實問題。

“基輔戰役是德軍贏得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輸掉了整個戰爭”,這個說法正確嗎?

1941年夏季向蘇聯腹地深入的德軍裝甲部隊,它們的快速推進有賴於良好的後勤保障,可是德軍越深入蘇聯境內,後勤問題就越嚴重。

就算中央集團軍群比歷史上提前一個月發起“颱風”行動,並且忽略西南方面軍的側翼威脅,德軍是否就能夠12月之前攻陷莫斯科呢?其實還是存在很大的變數,首先就是天氣,在今天談論莫斯科戰役的勝負因素時,冬將軍的威力實際上被誇大了,德軍對莫斯科的最後攻勢其實是在冬季降臨後,道路封凍,便於機動的情況下實施的,真正給“颱風”行動造成困擾的其實是俄羅斯秋季的雨雪天氣,讓道路化為泥濘,極大影響了德軍的推進和後勤補給,在歷史上德軍在1941年10月間完成維亞濟馬-布良斯克合圍戰之後,停滯了近兩週之久,直到11月中旬才重啟攻勢,就是因為秋雨導致的交通困難和後勤困境。所以,德軍即使提前進攻,也很難避開秋季“泥將軍”的阻撓,而在秋雨降臨前衝進莫斯科似乎比冬季降臨前更困難。

“基輔戰役是德軍贏得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輸掉了整個戰爭”,這個說法正確嗎?

1941年秋季,一輛德軍軍車在泥濘的道路上掙扎,其實秋雨的威脅要比冬季的嚴寒更大。

最後,還有一點似乎被很多人忽略了,那就是德軍奪取莫斯科城區的戰鬥需要多長時間。在歷史上,德軍只推進到莫斯科郊區,尚未攻入市區,而莫斯科是蘇聯最大的城市,擁有百萬人口,具有極大的政治軍事意義,以斯大林和俄羅斯人的性格,恐怕不會輕易將城市拱手相送,一場殘酷的巷戰肯定不可避免,那麼一年後斯大林格勒的噩夢會不會提前在莫斯科上演呢?如果考慮到這一點,那麼德國人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在1941年佔領莫斯科,從而結束戰爭。就算再退一步,德軍真的佔領了莫斯科,那麼斯大林和他的政權就會屈膝投降嗎?恐怕也未必。德國在蘇德戰爭中的失敗根源於對蘇聯戰爭潛力、動員能力和斯大林政權的抵抗韌性的低估。基於上述分析,筆者以為,基輔戰役使德軍輸掉整場戰爭的觀點是不正確的,值得商榷。

“基輔戰役是德軍贏得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輸掉了整個戰爭”,這個說法正確嗎?

1941年11月間,德軍步兵和坦克踏著積雪向莫斯科進攻,而在他們前面很可能是一座充斥著烈焰和死亡的城市。

原創不易,感謝支援,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軍事公眾號:崎峻戰史。

“基輔戰役是德軍贏得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輸掉了整個戰爭”,這個說法正確嗎?白楊樹下談歷史2019-06-11 08:08:23

蘇德戰爭爆發前期,納粹德國進行了精心準備。對蘇聯冬季的酷寒有著深刻印象的希特勒,原定將進攻計劃放在1941年的5月。然而,“不爭氣”的墨索里尼進攻希臘受挫,只得求助德國。解決完巴爾幹地區,進攻的時間被拖到了6月22日。

德國對蘇聯不宣而戰,350萬德軍分北、中、南三路大軍突然發起了進攻。“閃擊戰”再次發揮它凌厲的攻勢,北路的曼施坦因4天突擊320公里,中路的古德里安更是在8天深入腹地600公里。而南路的進展卻差強人意,這是怎麼回事呢?

“基輔戰役是德軍贏得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輸掉了整個戰爭”,這個說法正確嗎?

不“和諧”的突出部。

德軍的三路突擊方向中,南方軍群相對實力較弱。但無論的兵力總數,還是部隊的戰鬥素養,以及先進的武器裝備,都遠遠超過蘇軍。奇怪的是,在戰鬥中非但沒有顯示出“閃擊戰”的威力,反而進展不力、舉步艱難。

首先,斯大林的重點防守。烏克蘭擁有豐富的資源,是蘇聯的產糧區,而基輔是烏克蘭的首府,更是該國的工業基地和交通中心。也就是說,一旦丟失它就意味著失去了整個烏克蘭,將極大的削弱蘇聯的軍事實力。

“基輔戰役是德軍贏得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輸掉了整個戰爭”,這個說法正確嗎?

作為最高統治者,他深知基輔的存亡意味著什麼,並深信德軍的主要戰略方向是烏克蘭。於是,在南線部署的兵力實力最為強大。戰爭爆發前,由基爾波諾斯上將指揮的西南方面軍高達87萬人、坦克4500餘輛,戰機1600餘架。

其次,戰術指揮得當。基爾波諾斯上將是一位十分優秀的戰術家,他對德軍的閃擊戰術很有研究,在防禦部署上採取了縱深梯次防禦,並在防線上修築了大量的掩體,反坦克壕以及火炮支撐點,讓攻擊中的對手吃了不少的苦頭。

“基輔戰役是德軍贏得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輸掉了整個戰爭”,這個說法正確嗎?

當然,烏克蘭地區密佈的河流、沼澤成為阻擊對手的天然屏障。讓擅長快速突擊的德裝甲叢集頓時優勢全無,並且還要不斷地提防蘇軍對其側翼的衝擊。每天只能推進幾公里,並與中路裝甲叢集的距離越拉越大,與整體的攻擊線形成了一個倒三角形的突出部,顯得極不“和諧”。

這個不和諧的“突出部”,引起了蘇德雙方高度重視。

戰線上出現的大缺口,引起了朱可夫的高度關注。一旦對手在其後方穿插並形成合圍,那麼西南方面軍將面臨滅頂之災。於是,他向斯大林建議放棄基輔,將有生力量撤向莫斯科,保住實力最強的方面軍,但遭到了拒絕。

“基輔戰役是德軍贏得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輸掉了整個戰爭”,這個說法正確嗎?

同時,保持清醒頭腦的還有西南方面軍總司令布瓊尼,他曾2次建議後撤,但都被否決。並以消極避戰為名撤銷其職務,改由鐵木辛哥接替他的指揮。而朱可夫的堅持更是招致斯大林的厭煩,總參謀長一職被免去,降為預備隊方面軍司令員。

蘇德雙方圍繞著基輔展開了持續、激烈的戰鬥。20萬居民參加構築防禦工事,10多萬民兵上了前線。他們頑強抵抗,並伺機實行反衝鋒,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頂住德軍一次次的進攻。殊不知,一場危機正在悄悄地向他們襲來。

“基輔戰役是德軍贏得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輸掉了整個戰爭”,這個說法正確嗎?

由於南方集團軍群的明顯落後,也扯開了戰線空檔。希特勒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個全殲該地區有生力量的最好機會,但是他的決定也遭到了部下的反對,尤其古德里安更是提出,不要管基輔,攻下莫斯科再說。

可是,“官大一級壓死人”啊,固執的希特勒命令古德里安的第2坦克集團軍南下,包抄蘇軍的後方。面對德軍的戰術意圖,基爾波諾斯上將認為不能讓蘇軍走入絕境,於是冒著被送上軍事法庭的危險,擅自下令全線後撤。

“基輔戰役是德軍贏得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輸掉了整個戰爭”,這個說法正確嗎?

雖然此舉讓10餘萬蘇軍逃離地獄,但包圍圈中的蘇軍,根本比不過機械化的德軍,錯過了最佳的撤退時機,最終使西南方面軍遭到了圍殲,幾乎是全軍覆沒。65。5萬蘇軍成為俘虜,就連赫魯曉夫,也險些做了德軍的刀下鬼。

這場持續2個月的戰役,成為人類戰爭史上最大的一次圍殲戰。這樣的戰果,讓所有的人為之驚歎不已,也讓希特勒對自己的指揮能力更加自信和膨脹,覺得自己是一個軍事天才。自此,這位一戰的二等兵甩開那些職業軍人,親自掛帥並指揮整個東線的戰役。

“基輔戰役是德軍贏得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輸掉了整個戰爭”,這個說法正確嗎?

那麼,斯大林為什麼要堅持不撤退呢?

一是,對西南方面軍的實力高估。在他看來,他們可以說是蘇軍中實力最強的,有能力與對手一決高下。而且從戰役初期防禦的效果來看,他們也確實堅持了很長時間;同時,嚴厲的命令可以激發士兵們決一死戰的勇氣。

殘酷的現實是,蘇德兩軍在裝備方面的差距實在太大。蘇軍坦克部隊在最初就被消耗殆盡,又沒有預備隊,憑著單兵武器,在沒有裝甲部隊的掩護下,向對手發起“勞而無功”的衝鋒,士氣瓦解的更快。

“基輔戰役是德軍贏得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輸掉了整個戰爭”,這個說法正確嗎?

二是,強調以“空間換時間”。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進攻勢頭很足,而其側翼正好暴露在西南方面軍的面前,如果多采取襲擾戰術,積極攻擊其後勤補給線,可以遲滯對手的推進速度,為後方建立新的防線爭取時間。

更為重要的是,堅守基輔的政治意義重大。因為,從戰爭伊始,美英兩國就十分擔心閃擊攻勢下的蘇聯能堅持多久,如果和波蘭、法國一樣也迅速亡國,那麼他們接下來的日子也好過不到哪裡去,他們希望蘇聯能堅持下去。

“基輔戰役是德軍贏得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輸掉了整個戰爭”,這個說法正確嗎?

斯大林認為,如何體現東方大國價值觀的優越性,基輔的堅持就是很好的說明,就是要在世介面前、美英兩國面前展示自己堅持戰鬥的決心和實力。同時,也希望爭取到美國的援助。事實上,蘇聯贏得這場勝利,美國的援助起到了重要作用。

基輔戰役的是非曲直,一直以來都是人們熱議的話題,但不容否認的是,它確實達成了“以空間換時間”的目的,在該地區拖住對手2個月,將德軍引向寒冷的冬季。大家怎麼看?歡迎留言和討論。

參考文獻:《二戰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戰》

“基輔戰役是德軍贏得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輸掉了整個戰爭”,這個說法正確嗎?不沉的經遠2018-12-10 08:22:11

這一說法並不正確。

首先,所謂基輔戰役導致德軍輸掉了整個戰爭無非是說德軍應該先打莫斯科,而不應該先打基輔。但是並不是說先打基輔然後攻擊莫斯科失敗就一定先打莫斯科就能勝利。

關於基輔蘇軍對德國中央集團軍側翼的威脅這個一直有不同意見。相當一部分軍事專家也是認為在側翼有大量蘇軍的情況下,德軍向莫斯科的進攻可能會失敗。

其次,即使先攻擊莫斯科並且勝利也也不意味著德國能贏得戰爭。在蘇德戰爭爆發以後,美國已經宣佈蘇聯適用《租借法案》,英國也和蘇聯組成戰略上的同盟,蘇聯並不是孤軍奮戰。

在美國物資的不斷援助下,斯大林已經決心作戰到底。雖然佔領莫斯科對於蘇聯政治上影響很大,但是沒有基輔戰役,蘇軍損失會少的多,以斯大林的性格,根本不會考慮投降,戰爭還將會繼續下去。

而只要美蘇聯合,德國在二戰裡沒有任何機會取得勝利,一樣會失敗,這不是一兩場勝利能改變的。

“基輔戰役是德軍贏得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輸掉了整個戰爭”,這個說法正確嗎?

“基輔戰役是德軍贏得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輸掉了整個戰爭”,這個說法正確嗎?

“基輔戰役是德軍贏得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輸掉了整個戰爭”,這個說法正確嗎?

“基輔戰役是德軍贏得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輸掉了整個戰爭”,這個說法正確嗎?

“基輔戰役是德軍贏得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輸掉了整個戰爭”,這個說法正確嗎?

“基輔戰役是德軍贏得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輸掉了整個戰爭”,這個說法正確嗎?島主說事2021-03-06 09:55:08

“基輔戰役是德軍贏得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輸掉了整個戰爭”,這個說法正確嗎?這個問題要一分為二地看,德軍輸掉東線作戰並非一場基輔包圍戰就能改變戰爭走向,而蘇軍丟掉莫斯科,也不見得就沒有後發制人的能力。

首先,巴巴羅薩計劃從一開始就沒有完全打敗蘇聯的意圖,進攻基輔只是戰術方向的調整。

實際上,從擬定的巴巴羅薩計劃能看出,德軍也意識到蘇聯地大物博對閃擊戰帶來的風險,所以在進攻預設目標方面,並沒有將佔領蘇聯全境作為最終目標,而是將北起阿爾漢格爾、中到莫斯科東部古比雪夫、南到斯大林格勒直至阿斯特拉罕出海口。

之所以德軍要這麼設計,就是佔領了這條線以西大部分蘇聯國土,雖然面積只佔蘇聯的四分之一,卻等於拿掉了蘇聯70%的人口,80%的工業基地和幾乎所有能源和糧食主產地。

“基輔戰役是德軍贏得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輸掉了整個戰爭”,這個說法正確嗎?

所以,從巴巴薩計劃的企圖來講,只要德軍拿下了列寧格勒、莫斯科和基輔任何一個重要戰略支撐,都可以為整個作戰提供有力保證。而先打基輔還是先打莫斯科並不是德軍失敗的主因,這裡面取決於兩個關鍵環節,即蘇軍讓不讓德軍完全殲滅掉他的主力,德軍有沒有能力完全同時控制北中南三個作戰方向。

從這個層面講,即使德軍先進攻莫斯科,蘇軍必然會集整個東線主力決一死戰,這樣的話德軍不僅不能打贏莫斯科會戰,甚至還會在蘇軍南線和中線主力合力夾擊下,輸得更慘。

其次,莫斯科戰役失利,有氣候因素影響,關鍵還是德軍對閃擊戰打法過於樂觀。

人們一直關心的話題是德軍延緩一個月進攻莫斯科,而將重心放在圍殲基輔突出部80萬蘇軍上面。實際上,德軍推遲作戰計劃也不是這一次,早在1940年12月18日德軍統帥部下達第21號作戰指令時,計劃是1941年5月份進攻,卻因巴爾幹半島發生戰事,德軍不得不先解決這個後顧之憂,這才導致整個東線作戰推遲了一個月,要說氣候因素影響,這才是最致命的,因為1941年冬季作戰,不僅導致莫斯科戰役德軍非戰鬥減員較大,在其它作戰方向同樣遭遇這樣一個共性問題。

我們再來看看除了氣候因素影響,德軍在莫斯科戰役中的打法是否有問題呢?

從蘇軍方面來講,莫斯科戰役是他們打敗德軍閃擊戰不可戰勝神話的一戰,既然是神話,說明閃擊戰有過人之處。但在莫斯科戰役中,德軍雖然動用了第2、第3、第4三支裝甲叢集,卻並沒有打出閃擊戰的威力,說明以裝甲快速打擊的打法在這場戰役中失靈了,這才是德軍應該反思的問題。

“基輔戰役是德軍贏得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輸掉了整個戰爭”,這個說法正確嗎?

“基輔戰役是德軍贏得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輸掉了整個戰爭”,這個說法正確嗎?

一方面,莫斯科戰役打響時,德軍雖然在三個月中大量殲滅了蘇軍的有生力量,但殲敵三千自傷八百,自身也出現了大量傷亡和裝甲損毀嚴重的情況。

到莫斯科戰役時,古德里安的裝甲叢集並不是滿編作戰,打到一半就中途退出戰場也是迫不得已,再打下去他的裝甲部隊就要全部報銷,說明三個月來的連續作戰,德軍既沒有好好休整、後勤保障也跟不上來,戰鬥力已經到了極限。

另一方面,莫斯科戰役中,斯大林命令朱可夫前來指揮,沒有再沿用一味硬拼的打法,而是採取了正面防禦側翼機動作戰的方針,用持久戰和消耗戰抵消了閃擊戰的優勢。

而德軍仍然繼續使用裝甲叢集鉗形夾擊,這是戰術上的失誤。

從這個層面講,德軍在莫斯科戰役的失敗,氣候是有一定的影響,但不是主要的。關鍵還是德軍太依靠閃擊戰的優勢了。論兵力和裝備優勢,德軍自然是佔先的,但在士氣和打法上,蘇軍卻體現得非常靈活和敢打必勝。

第三,說德軍贏了基輔包圍戰卻輸了整個東線作戰是個藉口,實力不濟才是主因。

別的不說,德軍不是拿下基輔了嗎?後來又怎麼樣了呢?從1942年開始,整個東線作戰大部分都在南線伏爾加河和第聶伯河這兩河流域,直到庫爾斯克坦克決戰仍然還在這裡,可德軍為什麼丟掉了大片既有陣地呢?如果說德軍先進攻莫斯科,蘇軍南線80萬作戰兵力可是蘇軍最精銳的打擊力量,他們會給德軍帶來什麼?還是要從閃擊戰上找原因。

先看看閃擊戰從理論到實踐的過程。

二戰德軍的重新崛起是從1936年開始的,到1939年9月1日閃擊波蘭,僅僅只有三年的準備時間,到法國戰役結束,可以把它算作從理論到實踐的實驗階段,而這個過程也才不到四年時間,對於一場有史以來最大的機械化作戰,閃擊戰不可能一點漏洞沒有。

偏偏德軍把閃擊戰想得太天下無敵了,在進攻波蘭和進攻西歐的成功,使閃擊戰的光環掩蓋了許多缺陷和不足,這才為冒險發動蘇德戰爭埋下了伏筆。從這個角度分析,閃擊蘇聯是在沒有準備充分的情況下展開的。

“基輔戰役是德軍贏得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輸掉了整個戰爭”,這個說法正確嗎?

再看看閃擊戰在蘇德戰爭打響後的一系列表現。

從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到9月30日莫斯科戰役打響,滿打滿算100天時間,這算得是閃擊戰最輝煌的時刻,蘇軍幾乎喪失了前期部署在邊境作戰的80%的主力,就算是德軍後打莫斯科,憑當時的單兵素質和裝甲優勢,蘇軍完全不是對手,但為什麼德軍沒有這麼想呢?

一方面,德軍急於求成,並沒按巴巴羅薩計劃落實。

實際上,德軍費了那麼大勁擬定了作戰計劃,在實際行動中卻走了樣。如果在佔領基輔以後,德軍能在南線繼續打掃戰場,把南線鞏固好了,用烏克蘭的糧食和高加索的石油彌補德軍後勤補給和資源的不足,蘇軍想打多長就打多長,那戰場形勢完全是另一回事。

另一方面,德軍按佔領基輔、進攻列寧格勒再佔領莫斯科的思路進攻,是否有一條出路呢?

從巴巴羅薩計劃出發,先佔領列寧格勒是沒有錯誤的,既可以將北方集團軍群從圍困作戰中解脫出來,還可以爭取到芬軍南下作戰,對整個東線是有極大的幫助,可惜整個蘇德戰爭,北線德軍就打了那麼一場仗,結果還沒有成功。

從上面分析看出,德軍先打基輔還是先打莫斯科並不影響到整個東線作戰,反而是打得下守不住才是德軍的軟肋,其主要原因還是後繼無力。1942年2月莫斯科戰役結束,德軍4支裝甲叢集只有兩支繼續可以獨立執行作戰任務,到1943年1月時,整個東線德軍僅有495輛坦克可用,至於兵力不足和補給困難更是制約戰場作戰的主要原因。

“基輔戰役是德軍贏得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輸掉了整個戰爭”,這個說法正確嗎?天泉橋上隨緣客2018-12-10 02:14:25

在軍事層面上講,沒有道理。戰爭最重要的是消滅敵有生力量,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古今中外無論是軍事理論還是軍事實踐都有很多證明!至於不去消滅這股蘇軍直衝莫斯科能否讓蘇共垮臺,那只是假設而已。法國就是在巴黎還沒丟的時候就已經戰敗了……我個人認為即使德軍颱風早開始2月甚至佔領了莫斯科,毛子仍然會在斯大林鋼鐵般手腕領導下繼續戰爭!基輔的闖記錄的圍殲戰以及維亞斯馬合圍戰(也俘虜近60萬)等令人驚歎的戰例沒有取得全面打垮毛子的結果是毛子體量太大,超出了德國鬼子的能力。在1941年底之前,換作其它任何國家,這樣大的損失(3百萬左右的軍隊不復存在)早崩盤了,但毛子硬是踉踉蹌蹌抗過來了……

“基輔戰役是德軍贏得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輸掉了整個戰爭”,這個說法正確嗎?戀愛小飛機2019-03-15 18:32:18

看到很多人都說即便打下莫斯科蘇聯也不一定拿下戰爭,德國失敗是因為戰爭潛力和國力不足,彷彿這場戰爭,德國怎麼打都必敗無疑。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按照這種人的理解,德國不管怎麼打都必敗無疑,戰爭只需要雙方擺一擺家底,然後弱的一方投降好了,反正戰爭的勝負是由實力決定的,什麼抗美援朝之類的,根本不要去打了。

這是唯實力論的錯誤,弱者也可以戰勝強者,更何況當時的德國不弱,蘇德之間的差距遠遠小於當時中日差距和美日差距。

戰爭的勝負,特別是滅國級別的戰爭,並不是由雙方實力決定的,歷史上落後戰勝先進,弱小消滅強大的例子比比皆是,很多人都不明白這個道理。

希特勒輸掉戰爭,根本原因在於,貪小利而失大方向,說白了,元首窮怕了,德國嚴重缺乏維持戰爭的資源特別是石油,當德國不能一下子消滅蘇聯的時候,這場戰爭就已經輸了,以幾之短攻人之長,基輔被包圍的70萬蘇軍,高加索的油田,讓元首忘記了發動戰爭的目的,他的目的應該是以最快的速度擊敗蘇聯,而不是以戰養戰。

舉個例子,德國就像是一個手握匕首的精壯瘦子,蘇聯是個滿身肥膘的胖子,但手裡啥武器也沒有,兩個人打仗,瘦子趁胖子沒注意捅了他一刀,接下來應該馬上捅他心臟讓他死,可這時候瘦子看上了胖子家裡的金銀財寶,放下刀去拿錢了,過一會兒胖子已經緩過來,拿起家裡的棍子開打了,這時候瘦子再也不可能贏了,搶的金銀財寶也一點得不到,自己也會被胖子打死。

德國缺少優秀的戰略家。

戰爭開始的時候,蘇德不論軍力還是國力都差距不大,德國差的是戰爭潛力,德國唯一的勝算就是一下子把蘇聯打敗,拖入持久戰,必敗無疑。在戰爭初期取得巨大優勢,敵人丟盔棄甲的時候,不一鼓作氣直取心臟,反而按兵不動,從中路抽調精銳的裝甲師去包南路餃子,耽誤戰機,因小失大,折戟莫斯科,戰爭的天平已經向蘇聯傾斜了。

並不是拿下莫斯科蘇聯就馬上投降,就像人心臟被捅了一刀也不會立刻就死,失去莫斯科的蘇聯不管再做什麼都會困難很多很多,蘇聯人民是否還會同仇敵愾?黨組織還聽不聽蘇共中央的話?蘇聯士兵還會不準後退一步?美國還會不會援助蘇聯?,這些都可能隨著莫斯科的陷落而不復存在。

補充一點,蘇聯動員了幾千萬人參戰,戰爭結束的時候,蘇聯還有1000多萬軍隊,就是再來10個基輔殲滅戰也無法消滅蘇軍,而攻佔莫斯科的意義,遠遠超過10個基輔殲滅戰。

“基輔戰役是德軍贏得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輸掉了整個戰爭”,這個說法正確嗎?和煦齋書屋2019-07-07 22:25:14

這個說法不完全正確。基輔戰役確實是人類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這一戰,蘇聯軍隊居然傷亡二十萬,被俘虜六十六萬,這麼多俘虜,光想一想情景就知道有多壯觀了!德軍贏得乾脆漂亮,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包圍圈,包了一個大餃子。但是說基輔戰役贏了之後卻輸掉了整個戰爭,這個因果關係有點牽強。

“基輔戰役是德軍贏得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輸掉了整個戰爭”,這個說法正確嗎?

很多人認為,如果德軍不打基輔戰役,而是直接進攻莫斯科,會更容易擊敗蘇聯。先打基輔戰役,再打莫斯科,雖然贏得了區域性戰役,但是卻延誤了戰機,導致德軍進攻蘇聯時遇到極寒天氣,才有了德國最終的失敗。

“基輔戰役是德軍贏得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輸掉了整個戰爭”,這個說法正確嗎?

但是,基輔戰役是避免不了的。如果德軍直接進攻莫斯科,那麼蘇聯西部重兵集結的部隊不會坐視不管的。在德軍前進的路上,基輔一帶的蘇軍勢必會阻擊德軍的侵略,從而遲滯德軍的進攻,所以希特勒先打基輔也是不得不打。而且透過基輔戰役,德國還獲得了很多資源,這也是基輔戰役的重要目的。

“基輔戰役是德軍贏得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輸掉了整個戰爭”,這個說法正確嗎?

另外,即使德國先打莫斯科,也不見得就能贏得最後的勝利。當年拿破崙不也是佔領了莫斯科了嗎?最後不還是灰溜溜地撤回去了?蘇聯的戰略縱深非常寬廣,人員眾多,即使莫斯科被佔領了,還有很多加盟共和國的首府可以當做陪都,如同中國的重慶一般。而且蘇聯人員多,二戰結束了蘇聯還有一千萬的軍隊,蘇聯在西伯利亞還有豐富的石油資源。所以不論是士兵、人員還是戰略資源,德國都沒法和蘇聯比,因此基輔戰役打不打,對全域性的影響並不是太大。

“基輔戰役是德軍贏得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輸掉了整個戰爭”,這個說法正確嗎?

除非,蘇聯進攻莫斯科的時候,中國投降日本,日本能夠從東線同時進攻蘇聯,而且美國、英國等盟國還得袖手旁觀,所有這些條件都具備了,蘇聯被完全擊潰的可能性才會發生。顯然,這種可能性並不太大。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基輔戰役是德軍贏得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輸掉了整個戰爭”,這個說法正確嗎?老罈子448743842019-03-18 13:46:37

基輔戰役,是德軍統帥部預先沒有重點策劃的。戰前預定主要目標,就是拿下莫斯科。

但是,在戰爭突然打響後,由於蘇軍統帥部的猶豫不決,造成了基輔防禦戰線的混亂,一邊撤,一邊不撤,出現了一個如果要進行合圍,非常理想的大直角態勢。於是,德軍統帥部就毫不猶豫抓住了這個機會,一下子就吃掉了蘇軍幾十萬。

但,也就是因為這個勝利,德軍統帥部開始有點飄飄然,或者說,陷入了賭徒心態了。最大的失誤,並不是沒有下決心繼續攻打莫斯科,而是,為了攻下斯大林格勒(這個點位,當時並非那麼重要,主要因為是斯大林格勒有政治象徵意義),竟然把原計劃用於奪取高加索油田的部隊也改變路線,投入斯大林格勒方向。包括後來,明明是進攻很吃力了,就是不允許撤出來。

一開始,蘇軍統帥部也沒有準備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越打越大(當然,斯大林本人,也確實不想丟掉)。但後來發現這個地區的凸出部態勢,十分有利於從兩翼達成對德軍合圍。於是,蘇軍就在堅守斯大林格勒,誘使德軍不斷投入的同時,動用了統帥部戰略預備隊從兩翼向德軍側後,進行遠點向心的大迂迴,結果包了德國人的餃子,一下子吃掉了幾十萬德軍。

從此,蘇德戰爭的,攻守雙方的戰略主動權,就開始易位了。

“基輔戰役是德軍贏得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輸掉了整個戰爭”,這個說法正確嗎?空蕩—19792018-12-10 12:05:10

對於基輔方面軍德國沒辦法視而不見畢竟70萬人的武裝力量,如果先放著繞過去打高加索那麼要牽制很多力量。整不好再讓蘇軍來個中心開花。。。幹掉基輔方面軍沒問題的,有問題的是德國進入總動員有點晚。。。

“基輔戰役是德軍贏得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輸掉了整個戰爭”,這個說法正確嗎?魔狼fenrir2020-02-11 06:02:32

錯誤。如果德軍沒有贏得基輔戰役,就無法進攻莫斯科。

“基輔戰役是德軍贏得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輸掉了整個戰爭”,這個說法正確嗎?后羿不要2019-04-20 14:45:59

基輔戰役是德軍在巴巴羅薩行動中一次最成功的一次圍殲戰,從1941年8月21日到9月19日,在這一個月的時間裡,德軍俘虜了60萬的蘇聯士兵,取得了絕對的勝利。但這也讓德軍輸掉了整個戰爭。

“基輔戰役是德軍贏得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輸掉了整個戰爭”,這個說法正確嗎?

巴巴羅薩行動中德軍部隊分為南,中,北三路大軍,德國的將軍們認為應該讓陸軍集團中心快速向莫斯科進軍,消滅蘇聯主力,從而取得最終勝利。但這一計劃被希特勒拒絕了,相反,他從中部軍團抽調了大量兵力和資源用以加強南方軍團的實力,為圍殲基輔做準備。

希特勒並不認為莫斯科為進攻優先目標,因此,他堅持了原來的計劃,專心攻佔烏克蘭以獲取食物和工業資源。

“基輔戰役是德軍贏得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輸掉了整個戰爭”,這個說法正確嗎?

經過一個月的戰鬥,德軍如預期一樣佔領了基輔。隨後,德軍立即驅車前往莫斯科,可惜太晚了。秋天的降雨讓烏克蘭的道路泥濘不堪,軍隊難以前進。11月,道路變得足夠堅硬時,德軍得以繼續前進,但零下40攝氏度讓德軍士兵們難以忍受,大量計程車兵凍傷。

“基輔戰役是德軍贏得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輸掉了整個戰爭”,這個說法正確嗎?

因此,基輔戰役為莫斯科爭取了幾周的時間去完成防禦工作。如果德國沒有抽調中路軍團去攻打基輔,說不定莫斯科已經被攻下來了。

“基輔戰役是德軍贏得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輸掉了整個戰爭”,這個說法正確嗎?二戰英雄連2018-12-12 11:19:12

同樣例子就是1945年一二月份蘇軍在德國發動的奧德河戰役就是為了消滅德軍外圍的重兵集團,如果當時攻擊柏林,損失絕不會像4月份那麼大。但不消滅這個重兵集團。蘇軍側翼就會始終面臨德軍的威脅。

“基輔戰役是德軍贏得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輸掉了整個戰爭”,這個說法正確嗎?past穎甜2019-06-11 23:24:00

有一定道理,不過這個說法忽視了兩國強大的實力,尤其是蘇聯強勁的國防動員能力。

1939年9月德國入侵波蘭,英法對德宣戰(奇怪戰爭,英法只是發聲,兩國軍隊沒有任何行動)。隨後蘇聯為了建立與德國的戰略緩衝區,也出兵進佔波蘭,蘇德兩國再一次共同瓜分了波蘭。

“基輔戰役是德軍贏得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輸掉了整個戰爭”,這個說法正確嗎?

“基輔戰役是德軍贏得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輸掉了整個戰爭”,這個說法正確嗎?

隨著《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德軍集中主力轉向西線,繞過馬其諾防線,直撲英法聯軍背後,機械化部隊穿插迅速,法國投降,西歐平原被德國佔領。轟炸英國失敗,德軍開始全面準備蘇德戰爭,《巴巴羅薩》計劃應運而生,德國及其僕從國數百萬軍隊分成北中南三個集團軍群分別劍指蘇聯列寧格勒(今聖彼得堡),莫斯科,基輔(烏克蘭),試圖再次重演攻佔波蘭、法國的戰爭奇蹟。(閃擊戰理論)

“基輔戰役是德軍贏得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輸掉了整個戰爭”,這個說法正確嗎?

可這一次,德國失敗了。

德國準備不充分是其自身重要因素,蘇德戰爭爆發前,義大利(墨索里尼)發兵巴爾幹,試圖佔領希臘,結果“迫不得已”向同為軸心國的德意志求援,德國抽調了部分精銳增援南線意軍,進攻蘇聯的日期被迫推遲。

1941年6月22日,數百萬德軍撲向蘇聯,德軍進展迅速,蘇軍一敗再敗,損失慘重。(西方禍水東引,蘇德兩大強國爭霸歐洲大陸第一霸主必然有一戰)

為加快進佔基輔(烏克蘭糧倉),進而轉攻高加索地區,獲取高加索地區豐富的石油資源,德中央集團軍一個裝甲叢集奉調南下,南北夾擊基輔,蘇軍60萬兵力被圍困(基輔軍區曾想撤退,斯大林不同意),基輔保衛戰失敗,蘇聯軍力最為強盛的軍區被全殲,德軍戰果空前。

“基輔戰役是德軍贏得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輸掉了整個戰爭”,這個說法正確嗎?

“基輔戰役是德軍贏得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輸掉了整個戰爭”,這個說法正確嗎?

(希特勒為了戰爭資源也必須拿下烏克蘭)

時間的推移,莫斯科的嚴寒到來,接下來的莫斯科會戰德國失利,斯大林格勒會戰再次失利,蘇德戰場轉折點到來。德軍戰前雖然囤積了大量軍事物資,可德軍進佔蘇聯所制定的計劃仍然是速戰速決。低估了蘇聯強大的(國防動員)實力。

看看蘇聯,由於大清洗運動,蘇聯有經驗的軍官被大面積清洗,軍官損失嚴重。另一方面缺乏經驗的“年輕幹部”火速得到提拔,蘇聯空有龐大的軍事裝備,蘇軍素質遠不如德軍。

戰前,蘇聯最高統帥部多多少少收到了有關德國將“閃擊”蘇聯的情報,可最高統帥部不相信(也可以這麼說,蘇聯也沒有準備好同德國打大戰的準備,可德國先動手了☞蘇聯第三個五年計劃正在進行中)

“基輔戰役是德軍贏得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輸掉了整個戰爭”,這個說法正確嗎?

隨著戰爭的“一邊倒”,斯大林戰爭初期的指揮失利,蘇聯開始進行戰爭動員,以朱可夫為首的優秀軍事將領進入蘇聯最高統帥部,直接對斯大林負責,蘇聯龐大的戰爭機器開始火速運轉。

“基輔戰役是德軍贏得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輸掉了整個戰爭”,這個說法正確嗎?

“基輔戰役是德軍贏得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輸掉了整個戰爭”,這個說法正確嗎?

央視《大國崛起》紀錄片有這一段介紹:斯大林格勒的拖拉機廠迅速轉為生產坦克,工人直接開著坦克前往前線,做工粗糙的蘇軍坦克發動機運轉時間短,坦克除了能打炮能跑,其他的都不再重要;蘇軍戰機也是發動機能飛十幾個小時就不錯了,機身用木頭造。☞反正做工再精良,馬上也會被德軍擊毀,遲早也是一堆破銅爛鐵。有限的資源,充分保證了蘇聯裝甲叢集的產量,可以這麼說,德軍是被蘇聯源源不斷的裝甲叢集淹沒的。

“基輔戰役是德軍贏得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輸掉了整個戰爭”,這個說法正確嗎?

戰爭開始後,蘇聯將歐洲重要工業裝置遷移至西伯利亞地區,所以即使是戰爭最為危急的時刻,依舊“保持”著高速產能,而隨著庫爾斯克會戰的失利,東線德軍全面採取“守勢”。盟軍不間斷轟炸西歐工業區,德國戰爭機器開始走下坡路。

總結蘇聯衛國戰爭勝利的原因:

一,計劃經濟體制下,前兩個五年計劃,蘇聯工業產值歐洲第一,迅速從落後的農業國轉為強盛的工業國。確保了自身充足的戰爭實力。

二,以斯大林為首的蘇聯最高統帥部,抵抗堅決,斯大林在戰前失利後,而朱可夫等青年將領迅速成長,斯大林“放權”委以重任。

三,朱可夫等傑出軍事將領。蘇德戰場傑出軍事將領扎堆。閃擊戰理論與大縱深作戰理論平分秋色。

“基輔戰役是德軍贏得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輸掉了整個戰爭”,這個說法正確嗎?

“基輔戰役是德軍贏得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輸掉了整個戰爭”,這個說法正確嗎?

“基輔戰役是德軍贏得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卻輸掉了整個戰爭”,這個說法正確嗎?

四,蘇聯可怕的動員能力,戰前蘇軍損失慘重,數百萬軍人被俘(也有百萬轉為為德軍服務)。可人口優勢,廣闊的國土,充足的資源,使蘇聯始終維持“龐大的軍事實力”,新的軍級單位不斷建立。

蘇德戰爭,缺乏資源的德國堅持不了長時間打大戰。綜合國力的差距是德國戰敗的根本原因。

(中國持久戰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