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晚年為何沒有得到朱元璋重用?

劉伯溫晚年為何沒有得到朱元璋重用?追夢小書童2018-09-14 20:30:17

就憑他自己說的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說明他很狂妄。皇帝都不喜歡大臣居功自傲,他反了皇帝大忌!還有就是朱元璋本身就有飛鳥盡良弓藏之心,在亂世需要陰謀家,在和平之世,陰謀家就是一種威脅,不懂張良和范蠡的退隱,就是他的不智!

劉伯溫晚年為何沒有得到朱元璋重用?黃壟茶書軒2021-01-08 07:58:30

因為劉伯溫不得天時、不得地利、不得人和。由此可見,“人的命,天註定”,即使才華如劉伯溫這樣亙古罕見,也無能為力扭轉乾坤!

在民間號稱“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載”,料事如神,“一統天下,勝過諸葛三分”的劉伯溫,晚年不僅沒有得到朱元璋的重用,沒有得到朱元璋公候封賞(在馬皇后的再三勸說下,僅受封一個二等誠意伯爵位),甚至還過得非常悽慘,戰戰兢兢,若履薄冰,依然被毒害致死,差點被誅滅九族。

不得天時,就是做了前朝的官;不得地利,就是不像李善長、胡惟庸一樣是朱元璋的老鄉;不得人和,就是遇到了朱元璋這樣多疑的主子,一旦成功了就排斥前朝的官員,又得罪了李善長和胡惟庸這樣的權臣、黨臣、佞臣。

像張良、范蠡那樣,天下一定,即隱退江湖,永不現身,其實是劉伯溫的不二選擇。可惜,他沒有這樣做。智慧的劉伯溫不是不懂不想,只是不堅決!“一念之間,誤了終身”。

這是一個令料事如神的奇人沒有料到的結局!真是引人嘆息!發人深省!

劉伯溫晚年為何沒有得到朱元璋重用?蒼茫大地顧煒斌2018-09-15 21:40:36

朱元璋晚年不重用劉伯溫,原因如下:

一、劉伯溫性格直爽又孤傲、任性。

性格決定命運。你先看劉基是怎麼加入朱元璋的陣營的。

至正二十年四月,胡大海攻下處州。胡大海奉令去請葉琛、章溢、劉基。前兩個受到邀請,立馬就到。而劉基卻不尿他,胡大海上報朱老大,朱老大得知劉基懂天文,親自派使者孫炎去召,劉基竟回贈一把寶劍給孫炎,孫炎一臉嚴肅:劍當獻天子,斬不順命者。劉基光棍不吃眼前虧,暫時夾著尾巴來到朱老大身邊。

當太平失守的訊息傳到應天,朱老大所有謀士都主張放棄應天,只不過大多數謀士主張逃跑,少部分主張退守紫金山。

當問到“算命先生”劉基時,劉基歇斯底里地叫喊:那些說要投降和逃跑的人應該立刻殺掉!你們就這麼膽怯嗎?先誘敵深入,再伏兵攻擊即可打敗陳友諒!一味逃跑,無臉稱臣!

這個主張無疑是正確的,但你初來乍到,把自已當朱老大啦,真是不拿自己當外人!

再看劉基和朱元璋在建國後的一次關於丞相李善長接任者人選的密談。

楊憲如何?有才無量,不可以。

汪廣洋如何?此人淺薄,不可。

胡惟庸如何?他現在是頭小牛,將來一定會擺脫牛犁的束縛!

朱老大冷冷說:看來只有先生能擔當了。

劉基答:我不是不可以,但我嫉惡如仇,皇上慢慢選吧!目前諸人,臣誠未見其可也。

洪武三年,朱老大把他趕回了鄉下。

二、朱元璋較信任的還是淮西集團,朱老大是董事長,劉伯溫是浙東集團的頭領,朱元璋讓他任御史大夫,只不過是用他來制衡淮西集團公司總經理李善長等家鄉元勳。

朱老大開國大封爵,同為文臣,老鄉李善長授韓國公,被稱第一功臣,年俸四千石;算無遺策、屢立戰功的劉基只被封誠意伯,俸祿二百四十石。朱老大是想用劉基來抗衡李善長的。

三、劉基軍事政治上的前瞻性不亞於朱老大,甚至有時還超過朱老大。

上文提到的,在老大與陳友諒第一次PK時,他力主誘敵深入、伏擊友諒。最終利用康茂才詐降,在龍灣設伏幹掉陳友諒二萬多軍隊、俘獲大船百餘艘。

在張士誠降元進攻小明王韓林兒、劉福通所在的安豐時。朱要救,擺出兩條理由:韓林兒是我名義上的皇帝、安豐是南京門戶。

劉基堅決反對,也擺理由:韓林兒沒利用價值,救出來不好處理;主力打安豐,陳友諒來,咋辦?朱老大氣吼吼去啦,結果安豐失守,韓林兒救回,後來儘管廖永忠下手讓韓林兒溺亡,但老大總難逃弒君惡名。而陳友諒直赴洪都!幸虧朱文正名將風流,拼著老命守住洪都!

……

劉基為元璋稱帝獻計獻策,打天下時他被元璋當成智囊,老大坐穩天下後,自然對劉基深為忌憚。因為劉基已對皇權構成威脅。怎麼可能真正重用劉基呢?你劉基有大本事、再有大權在手,到時哪頂才能壓住你?我決不能讓你坐大!

劉伯溫晚年為何沒有得到朱元璋重用?

劉伯溫晚年為何沒有得到朱元璋重用?

劉伯溫晚年為何沒有得到朱元璋重用?

劉伯溫晚年為何沒有得到朱元璋重用?小柯談事2018-09-14 12:49:23

首先感謝問答的邀請,民間有句諺語就是五百年前諸葛亮,五百年後劉伯溫,可見劉伯溫的才能可以和諸葛亮相提並論。我們知道劉伯溫是朱元璋手下主要謀士,也是明朝的開國元勳,常常可以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可是為什麼到了晚年並沒有受到朱元璋的重用,反而處處受排擠和打壓呢?

劉伯溫晚年為何沒有得到朱元璋重用?

在韓信死前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城已破、謀臣亡。這句話完全可以提現在劉伯溫的身上,天下未定之時,朱元璋急需大量人才輔佐自己,所以那時對劉伯溫加以重用、言聽計從。可是明朝開過以後,朱元璋就開始對功臣百般冷落、甚至殺戮。說明朱元璋就是典型的那種能共患難,卻不能同享福之人。

劉伯溫晚年為何沒有得到朱元璋重用?

朱元璋為人本來就生性多疑,對自己手下的朝臣並不放心。再加上有些開國將領居功自傲,於是朱元璋起了殺心,大肆屠殺功臣。有一天太子朱標都看不下去了,於是問朱元璋為什麼這麼做?朱元璋讓朱標拿起了一根棘杖,朱標看仗上好多的刺,很是為難。朱元璋回答只有把刺砍掉才能拿起來,可見大殺功臣也是為朱標繼位鋪好的道路。可惜朱標早逝,朱元璋選了朱允炆繼位,知道這位皇太孫生性善良,肯定鎮不住手下的人,所以更不放心。

劉伯溫晚年為何沒有得到朱元璋重用?

而劉伯溫也受到朱元璋的冷落,告老還鄉,算是保住了性命。後來劉伯溫生病,朱元璋讓胡惟庸送去補藥,吃過藥的劉伯溫病情加重,最終因病去世了,有傳言是朱元璋下的毒。

劉伯溫晚年為何沒有得到朱元璋重用?執斧談史說事2018-09-14 13:26:39

號稱知前後五百年的軍師劉伯溫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張良,可是在幫助朱元璋奪取江山後卻很快被其冷落不得不告老還鄉,後來更是被心狠手辣的朱元璋派胡惟庸帶來的御醫給毒死了。

被民間神化的劉伯溫(劉基)原本是一名進士出身的元朝舊官吏,後來因為看不慣元朝統治腐敗就辭官回家了,而此時正處於天下大亂群雄並起逐鹿天下的元末時期,劉伯溫在蟄伏期間也密切關注著天下的局勢。

當佔據應天(南京)的紅巾軍一支起義軍領袖朱元璋邀請他出山時,劉伯溫馬上獻上了自己醞釀已久的“時務十八策”這樣的大手筆,制定了幫助朱元璋一統天下的總方針,從此就如漢時劉邦的張良一樣不斷獻出奇謀幫朱元璋奪取天下。

劉伯溫晚年為何沒有得到朱元璋重用?

其中就包括了分析陳友諒和張士誠等人性格特點針對性的提出先取陳友諒後滅張士誠避免兩線作戰,趁劉福通韓林兒在中原和元軍主力決戰脫離他們自立但仍打他們旗號,先定東南再揮師北伐一舉消滅元朝等一系列正確的戰略性方針政策。

劉伯溫晚年為何沒有得到朱元璋重用?

尤其是當陳友諒大軍大舉進攻朱元璋之時其它人都主張投降或者逃跑,唯有劉伯溫指出陳友諒是在自取滅亡勸朱元璋趁機一舉將其消滅,後來朱元璋果然先後消滅了陳友諒、張士誠和方國珍等人一統東南建立明朝,然後趁元軍兩大主力擴廓帖木兒和孛羅帖木兒混戰之機出兵北伐輕易的滅亡了元朝。

劉伯溫晚年為何沒有得到朱元璋重用?

明朝建立後擔任御史中丞的劉伯溫又幫助朱元璋制定了《大明律》和衛所制度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後來剛正不阿執法嚴明的劉伯溫沒有理會李善長的求情處斬了其犯法的親信李斌,遭到了尖酸刻薄的李善長記恨於是就聯合了一大幫人不斷在朱元璋面前說劉伯溫壞話誣陷他。

劉伯溫晚年為何沒有得到朱元璋重用?

而朱元璋也因為劉伯溫提出的乞雨措施執行後依舊沒有下雨而遷怒於他,於是就開始逐漸疏遠起這位幫其打下江山的軍師了,看到苗頭不對的劉伯溫趕緊以妻子病逝為由告老還鄉了,而巴不得他滾蛋的朱元璋自然是很快放行了,此後劉伯溫就再也沒有得到重用了。

劉伯溫晚年為何沒有得到朱元璋重用?

其實劉伯溫被逼告老還鄉表面上是因為乞雨失敗被朱元璋遷怒,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劉伯溫在黨爭中屬於失敗的一方,當時朝中存在以劉伯溫為首的浙東集團和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集團兩大政治勢力,而朱元璋顯然是更偏向於由自己老鄉組成的淮西集團,因此對浙東集團採取打壓態度,只不過最終心狠手辣的朱元璋為了自己的江山永固對淮西集團也沒有放過。

而劉伯溫後來被朱元璋召回京城後也最終難逃朱元璋的毒手,一次當劉伯溫感染風寒後朱元璋派就故意派其政敵胡惟庸帶御醫前來給他治病,結果劉伯溫在吃了御醫的藥後反而身體不舒服病情加重了最終病死,所以很多人都認為是朱元璋派御醫毒死了這個比自己還聰明的軍師。

死後的劉伯溫被民間傳的越來越神乎其神逐漸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傳說其是神仙下凡得了天書前來輔助真命天子平定天下的,還能夠預測未來創作了和推背圖齊名的燒餅歌這樣看起來有點荒誕的奇書,總之關於劉伯溫的傳說許多都近於神話和鬼怪奇談。

劉伯溫晚年為何沒有得到朱元璋重用?洛水清風2018-09-14 22:17:14

劉伯溫在大明的建立過程中,給朱元璋出謀劃策 ,居功至偉。朱元璋曾贊氣為“我之子房”。朱元璋稱帝后,封劉伯溫為御史中丞,實際上就是言官的頭,專門提別人意見的。因為劉伯溫嫉惡如仇,又直言不諱,得罪了以李善長、胡惟庸為代表的淮西集團。而這些人在抓住劉伯溫的一點小過錯後,便肆意擴大,詆譭。朱元璋應該心知肚明,但淮西集團勢力過於強大,他又不敢輕易得罪,只能對劉伯溫“賜歸”。

劉伯溫晚年為何沒有得到朱元璋重用?靜夜思1605191962018-09-14 22:51:22

劉基只是一個謀士,而且投奔朱元璋的時候,朱元璋已經處於事業的上升期,算不上和君王共過患難,他最後只封了一個“誠意伯”。劉基的本事被小說家誇大了。劉基如果太突出,估計死的會更慘,能在家鄉走完人生旅途,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