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著名起義軍領袖張獻忠,為何要在谷城接受招撫?

明末著名起義軍領袖張獻忠,為何要在谷城接受招撫?大福讀史2018-10-19 23:59:09

很簡單,谷城這個地方緊挨武當山,來往香客密集,很適合刺探訊息。此外,谷城處於大巴山的邊緣,若張獻忠起事不利,則可以迅速退入深山。恰好,起義軍經常走安康到漢中、商洛山的這一段大山,路熟。

明末著名起義軍領袖張獻忠,為何要在谷城接受招撫?

張獻忠收撫谷城不是真心實意的當順民,其原因是因為明朝為了對付起義軍不惜呼叫京師禁旅以及精兵強將,以配合楊嗣昌的四正六隅十面網的戰略部署。

四正六隅十面網:以陝西、河南、湖廣、鳳陽為四正之地,四地巡撫以剿為主,防備為輔;陝西延綏、山西、山東、應天(南京)、江西、四川為六隅,六巡撫以防備為主,協助剿敵為輔。同時,為籌措軍餉,楊嗣昌還向崇禎帝提出徵加剿餉二百萬兩。後軍費不足,楊嗣昌又提出再徵練餉七百三十萬兩。

明末著名起義軍領袖張獻忠,為何要在谷城接受招撫?

於是,當明軍圍堵之勢漸成之時,各路起義軍連敗之下被趕入了河南圍死。在湖北飽略一番的張獻忠此時正欲北上為群雄解圍,但是在偷襲南陽時卻意外遭遇了剋星左良玉。一番交戰之下,張獻忠因為馬快才得以倖免,但是身負重創,急需調養。此外,接受招安後,他又擔心朝廷對他下黑手。同時,羅汝才與其他起義軍還未接受招撫,還在河南與湖廣邊境對抗明軍,萬一明軍下黑手,張部可以就近得到接應。需要說明一點,張獻忠在古城接受招撫,但是卻沒有駐紮在古城而是駐紮在谷城石花鎮,這一住就是四年。

明末著名起義軍領袖張獻忠,為何要在谷城接受招撫?

谷城與老河口隔漢江相望,地處川陝鄂豫四省交界處的大山邊緣,是自古進出漢中、安康、四川的水陸交通要道。谷城境內除漢水外,有大小河流106條。從谷城到均縣、房縣、勳陽、襄陽均可憑藉水利往來。同時,正是因為此地水運便利,從商人角度來看,在貨物運輸方面,水運運費比陸運運費低,所以此地的商業亦十分發達。

明末著名起義軍領袖張獻忠,為何要在谷城接受招撫?

石花鎮谷城縣城五十里之遙,地處白河與溪河的交匯處。此外,石花鎮又是進出武當的門戶,香客往來頗多,商賈亦多自此入漢中、安康、四川。張獻忠可以憑藉人員雜亂將間諜混入其中,一邊聯絡其他義軍。當然,張獻忠還考慮一點,那就是石花鎮四面有城牆,萬一明軍偷襲,可以憑險據守。

明末著名起義軍領袖張獻忠,為何要在谷城接受招撫?歷史的小學生2018-07-10 20:53:42

感謝悟空問答官方邀請!張獻忠谷城接受招撫主要是因為當時兵敗,勢單難支,不得已採取的一種權宜之計,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當時在思想上確實發生了動搖。因為一連串的失敗使他對革命前途產生了消極情緒,恰好此時明朝對義軍的招撫也緊鑼密鼓,張獻忠在兩方面因素的影響下最終接受了招撫。張獻忠的受招撫對當時的農民運動造成了非常惡劣的影響。儘管他的受撫同劉國能和李萬慶等直接叛變革命不同,既沒有改編軍隊,也沒有放下武器,保持了相對的獨立性,但他在各部義軍中畢竟是一個聲名顯赫的人物,很多義軍奉其為領袖,他的受招撫在客觀上動搖了農民起義軍的軍心,導致很多義軍叛變了革命,有的甚至成了屠殺義軍的急先鋒。

下面講講此事的來龍去脈,崇禎十年八月,張獻忠在河南南陽地區被左良玉的官軍擊敗,並且自己也負了傷,他就把部隊拉到了湖北麻城、蘄州一帶同劉國能部匯合。十二月,明總理熊文燦派遣一度捲入農民軍的生員盧鼎進入張獻忠和劉國能的營中進行招降。張獻忠當即表示願意歸順朝廷,但並沒有定下具體日期。在這之後的十二月二十八日和第二年的正月初八日,明朝太監劉元斌兩次向朝廷報告張獻忠願意接受招撫。正月初九日,張獻忠率部進佔湖北谷城,並把劉國能部下計程車卒趕走,貼出告示稱:

“本營志在匡亂,已逐闖兵(指劉國能部,他外號闖塌天)遠遁。今欲釋甲歸朝,並不傷害百姓”等等。

同時他又把當地士紳耆老拘集到一起為他聯名作保,表示願意歸降朝廷。透過這份告示我們可以得知此時的張獻忠已把自己當成了官軍中的一分子,他說“

志在匡亂”,

其實他就是那個所謂的“亂”,也同時表明了將要加入剿滅起義軍的行列。

做完上述事情後,他又用重金賄賂貪財好貨的熊文燦。熊文燦大喜,向朝廷建議招撫張獻忠,並派張大經監其軍。但張獻忠不願

“解散歸農”

,而嚮明使說道:

“願帶兵馬七千、步兵三千合萬眾以剿賊自贖。”

熊文燦以為已經招撫成功,於是呼叫張獻忠四千之兵,但張獻忠以剛剛受撫,部隊軍心未穩為藉口拒絕出調。兵部尚書楊嗣昌認為張獻忠並非真心歸降,建議讓其出兵攻打李自成和馬守應的起義軍作為真心歸降的條件。如其不從,就趁其不備主動剿滅。崇禎帝認為張獻忠主動來降實屬不易,而且又擔心官軍假如不能剿滅其軍反而引火上身,也會影響其他心懷觀望的義軍,於是依了張獻忠允其歸降。

招降大事定下來後,張獻忠移營於谷城外十五里的白沙洲。雖然明政府要求其

“內歸農解散一萬八千一百三十五人,精兵一萬一千名”,

但實際上張獻忠拒不奉詔,而且

“造房數百間,買地種麥,與民間兩平貿易”,

並每個城門安排士卒盤查進出人員,表面上是為了防範其他義軍趁機作亂,實際上是為了監視明朝當局的行動。張獻忠的作法引起了明朝內部一些官員的擔憂,他們認為既然已經歸降朝廷就應該把部下遣散才對,或者趕赴前線參與剿滅農民起義軍。這樣擁兵自重,又拒不執行朝廷的政令,早晚會養虎為患。但崇禎帝認為張獻忠雖然沒有去剿滅其他義軍,但造房種田過起了正常日子也挺好,至少眼下無害。大臣們看到皇帝都這樣說了,也就不敢再多言了。

前文講過張獻忠的歸降明廷給其他義軍造成了非常惡劣的影響,在他之後的其他義軍如順義王、羅汝才、混十萬、整十萬、十反王、託天王、小秦王、過天星、紫微星、射塌天、一字王、馬守應、革裡眼、左金王、劉希堯、藺養成也主動放下武器向朝廷乞降,使河南、湖北兩省的百姓又重新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也極大瓦解了農民起義軍的力量和削弱了對反對勢力的衝擊。

明末著名起義軍領袖張獻忠,為何要在谷城接受招撫?季我努學社2018-07-10 20:49:16

張獻忠,字秉忠,號敬軒,混號黃虎,是明末著名的農民起義軍領袖。其為陝西延安府柳城澗人,出身貧苦人家,“父業屨,母織蓆”。因為其出身貧苦,故而張獻忠並未受到良好的教育,自然也就不能透過科舉走仕途之路。張獻忠曾經做過捕快,被革職之後又投奔軍隊從軍。在軍中,張獻忠仍然受著歧視和壓迫,後因事在軍中犯法,本應按律處斬,但當時的軍官陳洪範為其說情,張獻忠因而免死,其後便逃離軍中。

明末著名起義軍領袖張獻忠,為何要在谷城接受招撫?

張獻忠塑像

在當時,明朝的統治已經走向沒落,張獻忠逃走後對官府有著強烈的不滿與仇恨,便於崇禎二年組織人馬起義。張獻忠起兵時憑藉的是“米脂十八寨”,在他的領導下,義軍的實力不斷擴張,發展成為陝北地區最為強大的一股農民軍勢力。到他起義的第二年,張獻忠已經成為率眾二十萬的強大勢力。崇禎六年,官軍大力圍堵農民軍,張獻忠等人的處境一度十分危急。在這種情況下,張獻忠一方面採取詐降策略麻痺官軍,另一方面利用冬天黃河結冰,率眾突出包圍,挺進河南。面對農民軍的壓力,明廷十分緊張,“密發黃金八萬,銀十萬賂建虜”,以期能夠“款建虜之後,可撤兵中原,以討流寇”。明廷集中了大量的軍事力量,開始清繳農民起義軍。此時,張獻忠率軍開始流動作戰,突破明軍的包圍,突出到安徽地區,攻破明中都鳳陽,焚燒了明廷的皇陵和龍興寺,震驚朝野。

明末著名起義軍領袖張獻忠,為何要在谷城接受招撫?

崇禎皇帝

崇禎十一年,張獻忠在明軍的攻擊的下遭遇失敗,駐屯在谷城,被明軍所包圍。此時的張自忠為了避免滅亡,利用首輔薛國觀和熊文燦的貪財,以重金賄賂,讓他們幫忙招撫“文燦既得所欲,為之請官、請愉、請關防”,向朝廷建言招撫張獻忠,並最終獲得了崇禎皇帝的批准。“張獻忠等淮赦死殺賊立功,著聽總理前排程,其加銜給晌,並責成阮之鈿安插事宜”。此時熊文燦已經獲得了招撫張獻忠的權力,並且成為了張獻忠的“保護傘”。

明末著名起義軍領袖張獻忠,為何要在谷城接受招撫?

張獻忠“江口沉銀”

在谷城期間,張獻忠在谷城“不放兵,不應調,不入見”,並且領取了十萬人的兵餉。保持了較強的獨立性。對於反對招撫的官員,張獻忠也利用當時的形勢將其擊敗,獲得了良好的環境。在谷城期間,張獻忠對於明廷的官員和勢力防範嚴密,其所屬軍隊一直保持警惕的狀態,連耕種都帶刀而行。崇禎十二年五月,借河南饑荒之際,得以喘息修養的張獻忠再舉義旗,起兵反對明朝的統治,並大敗左良玉。

參考資料:

1。 張顯清,張獻忠“谷城受撫”評析,中國明史學會專題資料彙編,1991

2。 田培棟,怎樣看待張獻忠在谷城的“偽降”問題?,北京師院學報,1979年02期

3。 傅玉璋,關於張獻忠降明問題,文史哲,1980年02期

回答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鄭成志

明末著名起義軍領袖張獻忠,為何要在谷城接受招撫?

明末著名起義軍領袖張獻忠,為何要在谷城接受招撫?天涯看點歷史號2019-05-03 20:22:19

明末著名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從崇禎年間起義,到最終建立大西政權,成為割據一方的梟雄,他的起義生涯可謂起起伏伏,多次投降明朝,後又反覆叛明,這固然和其狡猾的個性有關,但是張獻忠更多的還是從形勢的變化來考慮自己的行動方向。

明末著名起義軍領袖張獻忠,為何要在谷城接受招撫?

張獻忠

崇禎十一年(1638年),張獻忠又一次來到了人生的低谷,這一年朝廷調遣左良玉、陳洪範等人率領大軍進攻張獻忠駐紮的鄖襄山區,張獻忠率部迎戰。但是,左良玉已經是張獻忠的老對手了,對張獻忠瞭如指掌,所以張獻忠的計策被左良玉識破,結果張獻忠大敗。張獻忠本人在作戰中額頭中箭,所幸自己的養子孫可望拼命將其救下,才得以逃脫。

但是整支部隊損失慘重,兵馬死傷無數,又被明軍尾隨追擊,張獻忠部過了很久才擺脫了明軍,回到鄖襄山區的谷城修整。然而,禍不單行,農民軍的另一支重要軍隊——李自成部也在川北戰敗,損失慘重,這無疑增加了張獻忠部的壓力,因為明軍不需要再去顧忌李自成部。

明末著名起義軍領袖張獻忠,為何要在谷城接受招撫?

山區

正在張獻忠焦頭爛額之際,想到了一個屢試不爽好的辦法——詐降。當時負責剿滅農民軍的最高長官是“六省軍務總理”熊文燦,他昏庸無能、貪財,無力用武力平定農民軍,所以他一向希望透過“招撫”手段來平定農民起義,在取得了對張獻忠的勝利之後,他更加堅定了這一想法。而這正中張獻忠下懷,於是張獻忠“假借招安名色”詐降熊文燦。

但是投降後的張獻忠並沒有閒著,而是想著如何東山再起。而在這段時間內,他主要乾了三件事情。

首先,張獻忠保持了自己部隊的相對獨立,並且從熊文燦那裡索要了不少軍餉。張獻忠投降後,表面上對明朝官員們“跪拜有禮節”,但實際上卻“不放兵、不應調、不入見制府”,而且堅決不離開自己的根據地谷城。而且“投降”後張獻忠就向熊文燦索要十萬人的軍餉,但是熊文燦哪裡能夠拿出這麼多錢,但是又不得不給錢,於是熊文燦給了兩萬人六個月的軍餉。而張獻忠得到軍餉後,依然不足,便在當地徵糧,並且徵收渡口稅等,在合法的外衣下補充了軍隊的收入來源。

其次,張獻忠在谷城附近大肆擴充自己的軍隊。崇禎年間,天災人禍,到處都是饑民,張獻忠便打著“官軍”的旗幟,將這些饑民招攬到自己的部隊中來。除了基本的戰士之外,張獻忠還注意吸收一些知識分子以彌補軍隊智囊的不足,本地的潘獨鰲、徐以顯等人就是在這個時候投入了張獻忠的麾下。有了戰士和智囊的補充,張獻忠部隊的實力不降反增。

明末著名起義軍領袖張獻忠,為何要在谷城接受招撫?

明軍劇照

最後,有了足夠的人數之後,就是提高軍隊的質量,而張獻忠採取的辦法就是訓練。張獻忠和潘獨鰲等人研究了孫吳兵法,並用來訓練部隊,“每日自上而下,迴圈不已”。在裝備上,張獻忠的部隊還製造了三眼銃、狼牙棒等武器裝備,整支部隊的戰鬥力得到了明顯的提升。

崇禎十二年五月,張獻忠在谷城重舉義旗,熊文燦連忙派遣左良玉等人前來鎮壓,但是此時的張獻忠經過一年多的修整,已經今非昔比,不久“良玉大敗奔還,軍符印信盡失,棄軍資千萬餘,士卒死者萬人”。

在谷城大敗之後的張獻忠無疑陷入了人生的低谷,但是他卻使用了“詐降”的權宜之計,並且暗中努力,不斷積攢自己的實力,終於走出低谷,並且一舉擊敗明軍,重新走上人生巔峰,這一點也值得我們大家學習。

參考文獻:《張獻忠傳論》

明末著名起義軍領袖張獻忠,為何要在谷城接受招撫?稻香居士2019-01-26 18:17:37

張獻忠幾次反反覆覆的降明叛明,他的目的是為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在農民軍和官府之間遊走,誰的勢力大就倒向誰,

明末著名起義軍領袖張獻忠,為何要在谷城接受招撫?武戊2019-01-26 12:07:23

谷城除了地理位置好之外,還有一個好處,就是附近尚有一些還沒有歸順的起義軍,如果朝廷變臉,張獻忠就可以和他們一起反抗,這樣就免除了自己因為兵力少而被朝廷輕易剿殺的隱患。谷城不僅靠山,而且還臨近漢江,境內共有100多條河流,這些河流交錯在一起,形成了十分發達的水路交通,這樣一來張獻忠就又多了一條緊急的時候可以逃生的道路。而且因為水運便利,價格也十分低廉,很多人都透過水路來運輸貨物,使得這裡的商業發展的也不錯,如果他在這裡修養,就能夠趁機多掙一些糧餉,為之後的戰鬥做準備。

因為各方面的原因,谷城中有很多外面來的人,有的是想要拜神的香客,有的是來做買賣的商人,人員的數量多,構成也比較複雜,這樣一來,張獻忠就很容易得到外面的訊息,而且如果想要派人出入小城也不會太惹眼,方便他和外界聯絡,為自己以後的再次反叛做準備,這些來往的人就是最好的掩護。

可以看出,張獻忠是一個非常狡猾的人,即便是兵敗投降也要選擇一個最有利於自己的地方,不得不說谷城這個地方他選的很對,就是在這裡他不僅養好了自己的傷,還壯大了隊伍的實力,最終又一次反叛了明朝,建立了自己的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