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向死往生,道家喜生厭死?

佛教向死往生,道家喜生厭死?問道華夏2020-08-27 12:32:53

世人重生死,王羲之說: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 。生死之事,令他感慨萬端,沒人能擺脫掉這個命題,仔細想想真是悲痛莫名啊!

佛教向死往生,道家喜生厭死?

王羲之《蘭亭序》

為什麼說到王羲之呢?

因為王羲之時代是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融合的時代,佛教中國化也是在這個階段奠定的基礎,佛家研究道家思想成為風尚。因此,對於生死,兩家有著相同或相近的看法,佛家的“向死往生”其實包括兩個方面,即“生之準則”和“死之態度”。

隨著漢朝大一統王朝的結束,儒家之學漸漸失去往日的光環,士大夫試圖尋找新的“安身立命”之所,於是轉向老莊之學,形成了一種全新的學術風潮,人們稱之為“魏晉風度”,這種風潮從漢末一直蔓延至兩宋之間,此後被宋明理學取代。王羲之家族世代好道,這從他的書法名帖中便可窺見一斑。

佛教向死往生,道家喜生厭死?

王羲之書《黃庭經》

佛家生死觀

佛教自從進入中國,從來沒有遠離道家和儒家思想的影響,因此佛家的生死觀被打上深深的中國烙印。但也保留著它自己的特色。佛教認為,“生”與“死”都是一種業相,即眾生因妄想執著所產生的虛幻的、可恨的外相,眾生若能離念靈知、妙明真心便可不生不死。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道後說的第一句話是:“奇哉!奇哉!一切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佛教讓人修行,以開發自己本具的如來藏,透過不斷的“由迷轉悟”“返妄歸真”等,進而出離生死輪迴“了生脫死”,“究竟成佛”。

因此,“向死而生”中的“死”即是“往生”, 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對於佛而言,今生不過是一個跳板,是由此及彼的一個過渡,是由濁惡至淨善,由愚痴到智慧,由凡轉聖的交接,了卻此生,是唯此為大的一樁大事。“向死而生”還隱含著一種深刻的人生態度,就是如何為“往生”作準備,如何積累豐厚的“資糧”以順利往生。

佛教向死往生,道家喜生厭死?

向死而生

“生”的態度

所謂“資糧”就是“信願行”,信,就是相信西方極樂世界的存在,相信佛的存在。

在佛家看來,“信”是道元,是功德之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所以,沒有智慧的業力凡夫要以謙卑的心態來尊奉和信仰佛,要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

願,是“發願”,

將此生作為自己無量劫來的最後一次輪迴,人的生、老、病、死,成、住、壞、空,一切都是無常的。因此“往生”才是永遠的“家”。

在那個“家”裡,沒有眾苦,唯有諸樂,具有無盡的莊嚴,總之今生所有的憂慮煩惱盡皆化為雲煙,一切喜樂無所不備,無所不足。

“行”,其實就是念佛,

不管是大聲念小聲念,朝暮不聽,唸唸有詞,一萬遍不少,十萬遍不多,心中常駐佛,不懷佛外念,當妄念產生,當下就要消滅。

能不能往生極樂世界, 就看有沒有信願,如果只念佛號而不具足信願,雷打不動,能唸到風吹不入、雨打不溼,也是枉然,不得往生。

佛教向死往生,道家喜生厭死?

想生就得“作將死想”

要時刻將“死”字掛在心頭,不管何時何地,不管順境逆境,都把這個“死”字銘記, 時刻觀想自己是將死之人, 如此才會生起懇切的生死之心,進而產生堅固的信願。如此才能往生極樂世界。

道家生死觀

中國傳統文化重生輕死,包括孔子在內無不如此,孔子說“不知生,焉知死?”。生死更是道家關注的重點領域,從老子到莊子、列子、文子,歷代道家人物無不將生死作為討論的重點。

道家論生死:重生但不厭死

對於生死,老子講的是規律,是亙古不變之法則,是自然大“道”,宇宙萬物,除了“道”亙古如斯,周行不殆之外,沒有任何物質可以“長生不死”,生老病死乃自然規律,自是不可抗拒,但人可以透過修煉體道,達到“長生久視”之目的。“死而不亡者壽”是既善養生,也善待死的結果,這是道家修煉的最高境界:既重生,也不厭死。

佛教向死往生,道家喜生厭死?

“死而不亡者壽”,涉及老子養生觀、人生觀、以至宇宙觀的重大課題。莊子雲:“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的“生死”如同天的“夜旦”,皆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死而不亡”是指精神,是“道”。人的肉體總是要死亡的,這一論點與“上帝造人”、“死後昇天”宇宙觀截然不同。不要將老子思想混同於宗教。道家講自然規律,宗教講生死輪迴,道家講“本”,後者講“人”,天差地別,不是一回事。

西漢河上公把“死而不亡者壽”解讀為“無怨惡於天下,故長壽“,這是養生解讀法。而三國王弼則解讀為”身歿而道猶存“,這是哲學解讀法。但此二人均不涉及宗教,不像道教那樣談”白日飛昇“之事。

佛教向死往生,道家喜生厭死?

為何會有多種解讀?

其實不止兩種。歷來注老者甚多,佛家甚至比儒家還多,佛家多從哲學,儒家多從政治。而道家也有重於西漢河上公的,此類注家以道家養生角度解老;也有偏重於王弼的的。但無論如何解讀,都沒出老子思想範疇,因為《道德經》涵蓋天地人文,涉及修身養生、治國用兵、宇宙法則等諸多方面。

河、王二注,各具千秋,若能互為補充,更能發人深思。他們一個說”死而不亡“即”身歿而道猶存“;一個說,得道者”無怨惡於天下,故長壽。“

道教

則是另闢蹊徑,將老子哲學範疇的“道”神格化,使抽象的“道”具象為有欲有言,有喜怒哀樂,對人有教導、遣使、誡禁、主人生死,賞善懲惡,鎮邪制頑的人格神。張道陵《老子想爾注》認為:善保精氣就可以實現仙壽。

佛教向死往生,道家喜生厭死?

"死而不亡"是道家生死觀的靈魂

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人的生路是:自知、自勝、知足、強行,然後達到“死而不亡”之目的。

對此,莊子解釋道:”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吾以死。

故善養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意即善養生者,必定善待死,

既"善養吾生",又"善吾死",此乃道家生死觀指靈魂。

道家將“道德治世”、“死而不亡”作為養生的最高層次, 老子在“修之於身,其德乃真”的基礎上,提出漸次昇華的修養境界:“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若能從修己到修之於天下,普渡眾生出苦海,使國家得富強,使人民享安康,壽命就可以與天地長久,與日月同輝,其精神與勳業,便是“死而不亡”,此乃“死而不亡者壽”的真義所在。臧克家說“有的人活著 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著”,便是對“死而不亡”的通俗解釋。

佛教向死往生,道家喜生厭死?

過度養生的悲劇

老子說:“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動皆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

人,出世為生,入地為死。而王東嶽的解讀是:人從一出生就奔著死亡而去。無論解讀正確與否,都是一個客觀事實,佛家的生死觀與老子這句話確屬不謀而合,或許是由此借鑑而來。惜命對於人類而言,是一種本能,所不同者,在於對待生命的態度和方式,有的人,生活方式有利於生,有的則相反,還有的過分重視生命,“以其生生”反而有害於生命。

“生生之厚”者,可謂屢見不鮮,尤其是當下,所謂的養生之學氾濫,無心內求,過度外求,動輒吃藥打針,把生命託付於醫藥,盲目依賴保健品,堅信其能延年益壽,結果越“厚生”,身體越差,導致“求生者死,求死者生”的可悲局面。

佛教向死往生,道家喜生厭死?

如何養生

老子說“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道家視人物一體,身心合一,不可相離。又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感官刺激,外物也,當去之;生存所需,本源也,當取之。所謂“為腹不為目”並非“飽食終日,無所用心”,恰恰相反,老子希望人人“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長生久視”。老子的“為腹不為目”實乃少私寡慾、節制慾望之意。

“蓋聞善攝生者,路行不闢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焉。”

善於養生者重視生命,但並貪生怕死,也不是盲目排斥。“兕虎”、“甲兵”借指兇險之物,“善攝生者”從不避諱兇險的存在,但卻不會傷到他。何以故哉?“以其無死地焉。”超乎生死之外,死,何足懼哉?

佛教向死往生,道家喜生厭死?老崧2020-08-27 10:36:30

靈魂修煉的每一個階段都是下一階段的基礎。

基於這個原理,佛教面對大眾之苦,面對大眾心裡的絕望,點化他們,可以把希望放在一世,這就是忍苦修來生。

同樣基於這個原理,道教面對的是人群中的優秀分子,直接把這一世的修煉完成,直到獲得擺脫輪迴的道果,也就是羽化昇天。

同樣的原理,佛祖針對智慧下層,尤其是針對感性層,所謂的空,是感性向理性的轉化;所謂的禁口訓練,是為了增加大腦中的理性思維。

而道家針對智慧中層,也就是理性層,修煉目標是理性與感性融合後的自洽圓滿。

綜合起來,佛教的悟性之練應該放在青春期之前,道教的命體之練應該放在青春期。而儒家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安身修身、立命齊家、治國平天下,是貫穿了入世前的佛道兩家的體系並且進行了入世的發展。釋道儒的核心天然性的可以融合為一體,非核心部分各有旁枝發展成為特色。

比如,欲儒家的天人合一,首需佛家的心性修煉到極致,也就是深禪定,然後以張載的【四為】統合心態;欲儒家的自洽圓滿,首需道家的周天迴圈與密宗的中脈串七輪達成表裡如一。有了前面的基礎,再加上對物質化規律、心靈化人際、哲學等研究,就可能實現自洽圓滿,進而達到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既是理念,也是實證。

佛教向死往生,道家喜生厭死?漢醫宗祖2020-08-27 09:55:45

把你是問號❓換成!感嘆號,就可以了[我想靜靜],人是一種動物,與其它動物品種相比之下,人最怕死,人最不知道死亡時間,有人說“萬物之中人最靈”,我的家訓說;“人靈自我,笨於識物”。所以人類創造出來很多“信仰”,當人類明白什麼是自然而然,什麼是自然法則,人類就去追求眞理二字了,現在人類僅僅只是知道“順生逆死”,卻不知道“逆生順死”的真理,不知道人類是一個逆自然法則而存在的唯一物種。人類在自我生存下是一個對自然法則極其破壞的物種。所以人類製造創造了“信仰”來敬畏自然。然而這些處心積慮的“信仰”在人類自我意識下都是蒼白無力的,人類只有認識什麼是自然,什麼是自然而然,什麼是大象無形,才能得到“信仰的徹底解脫。

這裡我不是反對人類的“信仰”,而是希望人類在信仰中認識自然法則,理解自然規律,尊重大自然,自然法則不是迷信某種信仰而所能及。

佛教向死往生,道家喜生厭死?持名2020-08-27 08:42:41

佛教離苦得樂。道教羽化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