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四大美食家?

民國四大美食家?紫牧瀾2021-05-02 21:52:21

譚延闓人稱“民國政壇不倒翁”、“民國第一吃家”。

汪曾祺被譽為是“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他身上有一種文人雅士的閒適、恬淡和從容。

梁實秋,原名梁治華,浙江餘杭人,中國著名散文家、翻譯家、文學批評家等,此外他也是民國有名的美食家。

王世襄是最後一位離世的民國美食元老,也是當代京城著名的學著性烹飪高手。

民國四大美食家?友誼樹412021-05-02 21:51:29

孟子說”君子遠庖廚“,許多人理解為讀書人應該遠離廚房,不能以烹食為樂。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孟子的本意是廚房通常都會宰殺雞、鴨、牛、羊,君子應當有悲憫之心,不能與殺戮為舞,遠離的目的是“眼不見為淨”。

真正瞭解此意的文人墨客,不會受囿於聖賢被誤解的隻言片語,因而,從古至今,往往是讀書人中出美食家,而且不乏精通廚藝的,例如蘇軾、陸游等。

自清朝李漁、袁枚之後,民國時期的飲食文化依舊興盛,美食家層出不窮,許多上流社會的文人對美食的追求都自餐桌延展至筆墨之中。例如才女張愛玲,曾言人生三大憾,其一就是鰣魚多刺。

不過在真正的美食家面前,張愛玲充其量只是個挑剔的吃貨,在民國時期,可以冠以美食家頭銜的人,也只有以下幾位了:

譚延闓

譚延闓人稱“民國政壇不倒翁”、“民國第一吃家”。他不僅僅是民國時期著名的美食家,同時從某種意義上說,沒有譚延闓,就不會有現在湘菜的面貌。

譚延闓特別愛吃,我們從梁實秋的散文中也能看到他對吃的執著追求,例如他愛吃乳豬,不惜重資空運品種良好的乳豬。足見他對食材的苛刻。他還民國著獨創“譚家菜”,成為湘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他的“組庵菜”(譚延闓,字組庵)更是津津樂道,稱其為“組庵特菜”、“組庵大菜”。

組庵菜系中,最出名的當為“組庵魚翅”和“組庵豆腐”。像這些至今為人津津樂道的名菜,自然是與它的發明者有巨大關係,正所謂:“人不以菜名,菜卻以人名。”

汪曾祺

(1920年3月5日至1997年5月16日)

汪曾祺被譽為是“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他身上有一種文人雅士的閒適、恬淡和從容。他不僅是小說家、散文家、戲劇家,而且是書法家、繪畫家、美食家。著有美食散文《五味》。

汪曾祺素有美食家之稱,他每到一處,專走小街偏巷,品嚐民間小吃,每每陶醉其間,自得其樂。不僅如此,他還有一手精湛的烹飪手藝。拌薺菜、燒小蘿蔔、塞肉回鍋油條,這都是他的拿手菜。他說:“我不愛逛商店,愛逛菜場,看看那些碧綠生青、新鮮水靈的瓜菜,令人感到生之喜悅。”汪曾祺深知美食三味,那些尋常小食一經他的點睛之筆,無不令人垂涎,感慨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汪曾祺筆下,美食不再是尋常的果腹,而是一種文化、一種境界、一種藝術、一種態度。

梁實秋

梁實秋,原名梁治華,浙江餘杭人,中國著名散文家、翻譯家、文學批評家等,此外他也是民國有名的美食家。別以為文人風雅,不可能成為饕客,不過樑實秋卻用行動證明,斯文儒雅的文人,也會成為“飯桶“。

梁實秋私下有超乎常人的口腹之慾,在清華大學就讀期間,他曾創下一頓飯吃十二個饅頭、三大碗炸醬麵的創舉,這種例子不能美劇,堪稱“治世之饕餮,亂世之飯桶”!當然,吃得多不能成為真正的美食家,梁實秋不僅愛吃,渴望飽腹之慾,同時也很懂吃,為此還寫了不少有關美食的散文,集結成冊,即《雅舍談吃》道出了他對食物的鐘情於考究。

王世襄

王世襄是最後一位離世的民國美食元老,也是當代京城著名的學著性烹飪高手。文人學庖是一種雅士之樂,善吃、善做、善品評,是王世襄在美食方面的另一半“絕學”。

烹飪是王世襄人生中最大的樂趣。他常常自己採購食材,哪個鋪子能買到最好的食材,王世襄如數家珍,他常常和那些去菜場買菜的飯店大廚探討廚藝,讓人誤以為他也是個大師傅。王世襄說自己搞收藏選購物件常用“直覺”來判斷,做飯的風格也是秉承這個宗旨。他自稱“做菜不拘一格,勿論中外古今,東西南北,更不管是什麼菜系,想吃什麼就做什麼,以意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