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語故事中“紙上談兵”有什麼典故嗎?能講講它的故事嗎?

中國成語故事中“紙上談兵”有什麼典故嗎?能講講它的故事嗎?看不懂的20182019-12-05 14:30:45

70

紙上談兵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指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但戰國時期沒有發明紙張,所謂的兵書應該記載在竹簡、木簡或者縑帛上。這個成語很可能是後人根據這個這個故事總結的。

中國成語故事中“紙上談兵”有什麼典故嗎?能講講它的故事嗎?楂楂紅2019-11-29 22:11:41

“紙上談兵”這個故事由來己久,眾所周知趙括是個只會說大話,卻把兵帶入深溝的罪人,成為千古笑談。孰不知,趙括失利有他的難處。

中國成語故事中“紙上談兵”有什麼典故嗎?能講講它的故事嗎?

趙括,兵法理論,口頭語言表達可算一流,得到趙王的認可,讓他代替名將廉頗統帥三軍,與秦軍決一死戰。誰知秦王使詐,暗中派名將白起與之對壘。但趙括並沒慫,指揮將士東擋西殺。苦於戰鬥力有限,向友軍求援,友軍卻作壁上觀,“坐山觀虎鬥”。無奈,趙括身先士卒,勇猛如虎,盡力拚殺,做到了一個主帥應做的一切,卻無力迴天,難逃帥死兵滅之劫。

中國成語故事中“紙上談兵”有什麼典故嗎?能講講它的故事嗎?

總之,無論過程如何曲折動人,但結果卻蓋棺定論,由其是戰爭——勝王敗冦。趙括落下後世的“說大話達人”稱號。

中國成語故事中“紙上談兵”有什麼典故嗎?能講講它的故事嗎?

中國成語故事中“紙上談兵”有什麼典故嗎?能講講它的故事嗎?曾經打馬過草原2019-12-04 18:42:32

趙括紙上談兵的帽子是摘不掉了。

其實,漫長的秦趙對決的拉鋸戰中,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留下強悍趙軍本來是有機會和秦一絕雌雄的。怎奈,因為小小上黨郡,趙慧文王貪婪,昏庸,孟嘗君讒言誤國。加之趙奢已故,廉頗老矣,無將可用。國力又不允許長期陳重兵據守,趙國只有冒險一博。

換上年輕將領本沒有錯,趙括也絕非等閒之輩。錯就錯在他的對手是偷偷換上陣的千年不遇的殺神武安君白起,面對的又是源源不斷補給的秦虎狼之兵和趙國上下低估了秦昭襄王不勝不休的戰略決心。

長平一戰,七國震動,天下大定,從此再也無人可以阻擋秦軍東進的步伐,客觀上也為七國紛爭畫上句號,為中國統一程序奠定了基礎。

趙括是歷史塵埃裡的悲劇人物,他身上揹著其實不是他一個人的罪與罰。還有那個殺伐時代所有的悲哀,作為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他一人擔了所有惡名去。

中國成語故事中“紙上談兵”有什麼典故嗎?能講講它的故事嗎?鄉間農夫俊哥2019-11-29 05:27:17

紙上談兵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指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我後文故事就不多說,前面有十幾位作者寫的都是一樣故事。

指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但戰國時期沒有發明紙張,所謂的兵書應該記載在竹簡,木簡或者縑帛上。這個成語很可能是後人根據這個故事總結的。

中國成語故事中“紙上談兵”有什麼典故嗎?能講講它的故事嗎?劉玲子candy2019-11-30 18:13:38

這是一個歷史故事,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司馬遷在《史記》裡說:“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

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年輕時研習兵法,談起兵事來頭頭是道,就連他的父親趙奢也難不倒他,他認為讓他帶兵打仗一定會所向披靡戰無不勝。

中國成語故事中“紙上談兵”有什麼典故嗎?能講講它的故事嗎?

後來,趙奢死後,趙王受秦將反間計所迷惑,讓趙括接替廉頗為大將。在長平之戰中,趙括只知道根據兵書上的方法來指揮戰鬥,卻不能因勢利導審時奪勢地加以變通,結果被秦軍打得暈頭轉向最後敗得一塌糊塗。趙括在亂軍中被流箭射死,跟著白白葬送無辜性命的還有趙國的40萬大軍。

其實,趙國這個慘痛的損失本來可以避免的,怪只怪起趙王一意孤行不聽勸告,耳根子又軟還不會辨別是非。在趙王起用趙括為將時,趙括的母親就給趙王上書,勸趙王收回王命放棄重用趙括的決定。

趙母在書中說:“始妾事其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飲而進食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予軍吏,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於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父子異志,願王勿遣。”

知子莫若母,趙括平時的為人外事和言談舉止及其對待部下的態度與其父親差的不只是一個檔次的問題,簡直是天壤之別。天時地利人和才是取勝的關鍵,人心齊泰山移。可是,趙括這麼自私的人怎麼可能讓士兵們心服口服奮勇殺敵呢,更別提他還沒有親臨戰場經驗?!趙母本是肺腑之言,奈何趙王卻聽不進去。

中國成語故事中“紙上談兵”有什麼典故嗎?能講講它的故事嗎?

藺相如也說:“括徒能讀其父書,紙上談兵傳,不知合變也。”後來,人們就把只會墨守成規照搬書本不會靈活變通的人稱為紙上談兵。要知道,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實踐才能出真知,閉門造車是行不通的。

中國成語故事中“紙上談兵”有什麼典故嗎?能講講它的故事嗎?

我是劉玲子candy,希望我的回答能引起您的共鳴,歡迎評論區留言,我們一起學習。

中國成語故事中“紙上談兵”有什麼典故嗎?能講講它的故事嗎?老蘇939562019-11-29 04:57:10

紙上談兵,不切實際,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為將用兵之道,必需理論實踐相結合,孔明揮淚斬馬謖,馬謖因死背書本,不靈活運用,致街亭失守,自己也丟了性命。

文革時期,“四人幫”橫行,大刮共產風,於是便有了養豬大過牛,糧食畝產5000斤的紙上談兵似的空話。

中國成語故事中“紙上談兵”有什麼典故嗎?能講講它的故事嗎?

中國成語故事中“紙上談兵”有什麼典故嗎?能講講它的故事嗎?遊子dream2019-11-28 23:24:07

成語紙上談兵想必世人早就耳熟能詳,然而對於它的典故或許就鮮為人知了。

話說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有一小兒名為趙括,自幼熟讀兵書,沒事還會與父親切磋幾句,總能佔據上風。儘管如此,趙奢對其不免有些擔心,因為打仗不光憑書上的兵法,關鍵要靠臨陣應變能力,他覺得兒子趙括過於依賴兵書,沒有實戰經驗,將來不上戰場還好,一旦被派用兵,必敗無疑。後來趙奢去世,秦國派將軍白起進犯趙國,當時趙王命老將廉頗為帥加以阻擋,廉頗雖老,可志在千里,他運籌帷幄,採用拖延戰術,令秦軍糧草殆盡,自動撤退。白起見勢,想了一招反間計,命士兵在趙營喊話,說廉頗已老,懼怕出戰,不久必敗,還是派趙括當統帥。很快這話傳到趙王耳裡,趙王果真派了趙括出戰,雖然遭到多人的勸阻,可趙王決心已定,不日趙括便去軍營替換了廉頗。他改變廉頗的策略,完全照搬兵書,一步步跳進白起設計的陷阱裡。終於在對戰中被亂箭射死,幾十萬士兵所剩無幾,知道大帥已死,紛紛丟械投降,自此趙國一蹶不振,再無翻身之日。

此為紙上談兵的由來。從中我們可以學到,人要實事求是,不切實際的空談註定無法獲得好的結果。

中國成語故事中“紙上談兵”有什麼典故嗎?能講講它的故事嗎?華軍abc2019-11-29 16:02:11

中國成語故事中“紙上談兵”有什麼典故嗎?能講講它的故事嗎?我的回答是:

中國成語故事中“紙上談兵”有什麼典故嗎?能講講它的故事嗎?

“紙上談兵”最早語出著名古典小說《紅樓夢》:“現有這樣詩人在此;卻天天去紙上談兵。”其作為成語的典故故事卻是:

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河北邯鄲人)曾以少勝多,大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他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張口愛談軍事,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公元前259年,秦軍又來犯,趙軍在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附近)堅持抗敵。廉頗負責指揮全軍,使得秦軍無法取勝。秦國施行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佈“秦軍最害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話。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死搬兵書上的條文,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果四十多萬趙軍盡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身亡。

中國成語故事中“紙上談兵”有什麼典故嗎?能講講它的故事嗎?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誇誇其談,要有實戰的經驗。我記得自己輔導孩子做小學數學作業時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數學題問:“要在路邊栽樹,路長10米,每1米栽一棵,可栽幾棵?”。我給孩子誇誇其談,講了許多除法運算的道理,最後列出了這道題的算式:10÷1=10(棵)。孩子把算題結果交給老師評判,老師卻打了紅“x”,同時也給孩子講了道理:原來10米長的路兩端都是要栽樹的。聽了孩子的講述,我突然也有了自己只會“紙上談兵”的感覺了,慚愧之餘,我便鑽研起了小學數學,後來給孩子輔導再沒有了這種現象。

中國成語故事中“紙上談兵”有什麼典故嗎?能講講它的故事嗎?

中國成語故事中“紙上談兵”有什麼典故嗎?能講講它的故事嗎?優先推薦2019-11-30 08:40:15

紙上談兵是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根據列傳記載:戰國時期趙國的趙奢曾經以少勝多,大敗入侵者的秦國大軍。後來被趙慧文王提拔做上卿。

趙奢有個兒子叫趙括,從小就熟讀兵書,對軍事上誇誇其談,十分的驕傲!自己認為自己最會用兵,天下無敵!

然而趙奢卻對自己的兒子十分的擔心;認為自己的兒子並不懂實際用兵,只是紙上談兵!

趙奢就與趙國的國王趙慧說:其子無實才,是個不可以用的之人!並且趙奢還說:趙括最好以後趙國別用此人,如果用了一定會誤國!

果不其然,在趙奢死後。秦國入侵。趙國在長平應戰,由廉頗指揮,在廉頗指揮下秦軍是寸步難行。所以秦國知道這樣下去對秦國十分不利,就使用反間計。

秦國派人偷偷的潛入趙國散佈謠言說:廉頗老矣,根本抵擋不住秦國大軍!趙國有廉頗指揮總有被消滅的一天!秦國最怕的就是趙括,趙國軍隊要是有趙括指揮的話,秦國軍隊就會立即撤退等等!

趙國君主趙慧果然上當,就讓趙括取代了廉頗指揮軍隊!

但趙括就是個只有理論沒有實踐的人,自己認為熟讀兵書,結果死搬硬套,沒有一點靈活運用的思想!

其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趙國的幾十萬軍隊不但被秦國消滅,自己也被秦國軍隊用箭射死!

紙上談兵的典故告訴我們:任何事情都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理論只有用在實踐中才能靈活運用!發揮其特有的特長!或者紙上談兵只會誤事誤國!

中國成語故事中“紙上談兵”有什麼典故嗎?能講講它的故事嗎?俞州夢中人2019-11-29 11:01:27

紙上談兵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說明理論聯絡實際的重要性。

“紙上談兵”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講述的是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曾以少勝多,打敗入侵的秦軍,被趙惠文王提拔為上卿。他有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出口成章,對於軍有不凡的瞭解,別人往往說不過他,因此趙括變的很驕傲,自以為天下無敵。然而他的父親趙奢卻甚是擔憂,認為自己的兒子只是空有理論,並且說:“將來趙國不用他為將也就罷了,如果用他為將,一定會使趙軍遭受失敗。”

果然,公元前259年,秦軍來犯,趙軍在長平堅持抗敵。秦國知道拖下去對自己不利,於是施行反間計,派人到趙國散佈“秦軍最怕趙奢的兒子趙括將軍”的訊息,趙王上當受騙,派趙括替代了廉頗。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到長平後完全改變了廉頗的作戰方案,結婚四十多萬趙軍被殲滅,他自己也被秦軍箭射而亡。

中國成語故事中“紙上談兵”有什麼典故嗎?能講講它的故事嗎?許家那個人2019-11-28 22:27:35

我是許家那個人,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紙上談兵”這個成語有什麼典故?

“紙上談兵”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它的意思是

只知道空談理論,不知道根據實際情況做出判斷。

中國成語故事中“紙上談兵”有什麼典故嗎?能講講它的故事嗎?

它的典故是這樣:戰國時期,趙國名將趙奢有一子名叫趙括,自幼熟讀兵法,有的時候他的父親在謀略上都比不上他,所以自認為自己天下第一。秦國攻打趙國時,趙王認為趙括很有本事,便讓領兵出征。結果他去後,一直按著兵書上操作,沒有根據現實實際情況做出合理的部署。秦國名將白起故意先佯裝打敗仗,引誘趙括上鉤,沒有想到他不知是計,還以為自己很厲害,結果中了埋伏,造成大軍內無糧草外無救兵。趙括準備突圍卻被,秦軍萬箭射死,首將一死,大軍全軍覆沒。

中國成語故事中“紙上談兵”有什麼典故嗎?能講講它的故事嗎?

透過這個典故,我們應該有所啟示:

不管做任何事情,不能眼高手低,也就是說光有理論而忽視實際情況。要把理論和實際相結合,不然只能是害人害己。

物質決定意識,

應該一切從實際出發

,紙上談兵就是沒有從實際情況考慮,結果只能是失敗,而且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只有把兵法結合實際情況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中國成語故事中“紙上談兵”有什麼典故嗎?能講講它的故事嗎?

中國成語故事中“紙上談兵”有什麼典故嗎?能講講它的故事嗎?故事一籮筐6032019-11-29 13:36:38

前些年,在山西省晉城高平市西北一帶,耕種的農民經常發現累累白骨。後經專家考證,此為戰國長平之戰被白起坑殺的趙軍遺骨。紙上談兵的故事就與這場戰役有關。初,趙將廉頗堅守不出,消耗敵軍,無懈可擊。後,秦用反間計,使趙王棄老將廉頗而用飽讀兵書、誇誇其談的趙括。趙括年輕氣盛,投趙王速勝之好,換將出擊,示弱於秦。秦佯敗誘敵離陣,遂分割圍殲。

此戰趙國元氣大傷,加速了秦國統一六國的程序,同時也留下了趙括紙上談兵的千古名談。

中國成語故事中“紙上談兵”有什麼典故嗎?能講講它的故事嗎?光輝歲月2019112019-12-01 22:14:48

書到用時方恨少

中國成語故事中“紙上談兵”有什麼典故嗎?能講講它的故事嗎?蘭蘭手抄筆記館2019-11-29 15:18:06

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戰國時期,一名叫趙括的將領飽讀兵法古書,沒有實戰經驗,在一次用兵打仗中,脫離實際,指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戰國時期,趙國有一員大將名叫趙奢,他屢立戰功,被封為馬服君。趙奢的兒子名叫趙括,他小時候就學習兵法,談論用兵打仗的事頭頭是道,趙括曾經跟他的父親趙奢議論過用兵打仗的事,趙奢不能駁倒他,但也不說他好。

趙括的母親覺得很奇怪就問趙奢其中的原因,趙奢很擔憂地說:“打仗,是生死攸關的事,兒子雖然熟讀兵法,但是沒有實戰經驗,只會紙上談兵,將來若是率軍打仗,恐怕會遭到慘敗。”

後來有一次,秦國派白起為將,統率百萬雄兵討伐趙國。趙國命大將廉頗,也率四十萬大軍在長平阻擊秦軍。廉頗知道秦軍人馬眾多,糧草運輸困難,不利久戰。他命令趙軍憑險固守,以便讓秦兵不戰自退。

秦趙兩國軍隊在長平相峙許久,仍然不能有所突破,白起無計可施,眼看糧草接濟不上,急得六神無主。於是,有將士獻計讓他派人到趙國散佈流言,說秦軍根本不怕廉頗,最怕的是趙括。趙王不知是計,立即命趙括為將,代替廉頗。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但趙王堅持。

趙括到了前線,全部變更了軍法,輕率地任用軍官,用書上所學的理論與秦軍展開正面交鋒,結果因為不變通中了秦軍的埋伏,趙軍四十餘萬全部被俘,後被白起設計坑殺。趙國元氣大傷,不久被秦將王翦滅掉。

中國成語故事中“紙上談兵”有什麼典故嗎?能講講它的故事嗎?

中國成語故事中“紙上談兵”有什麼典故嗎?能講講它的故事嗎?軍迷菌2019-12-01 22:50:48

趙括從年輕的時候起就學習兵法,談論用兵打仗的事,認為天下沒有人能夠抵擋他。趙括被封為大將軍即將出兵的時候,他的母親上書告訴趙王說:“趙括這個人不可以讓他當大將。”趙王已經打定主意。

趙括代替了廉頗(lián pō)擔任抗秦大將後,將原有的紀律和規定全部更改了,並將原來的軍官進行了撤換和重新安排。

擴充套件資料

歷史評價

藺相如:“括徒能讀其父書紙上談兵傳,不知合變也。”

趙奢:“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即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

趙母:“始妾事其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飲而進食者以十數,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予軍吏,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向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於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父子異志,願王勿遣。”

司馬遷《史記》:“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

徐鈞:“少年輕銳喜談兵,父學雖傳術未精。一敗誰能逃母料,可憐四十萬蒼生。”

中國成語故事中“紙上談兵”有什麼典故嗎?能講講它的故事嗎?

中國成語故事中“紙上談兵”有什麼典故嗎?能講講它的故事嗎?愛車力邦汽配2019-12-03 22:56:36

“紙上談兵”這個成語準確地說最早出現在《上下五千年》第40節“紙上談兵的趙括”。這也是根據《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典故出來的。中國最早的紙出現在東漢末年,由我們衡陽人蔡倫發明。那麼三百多年前的戰國時期是還沒有紙的,所以說不上紙上談兵。

中國成語故事中“紙上談兵”有什麼典故嗎?能講講它的故事嗎?

俗話說成者為王敗者寇,趙括在長平一役折兵45萬,自己也被秦兵亂箭射殺,也就怪不得後人拿“紙上談兵”來損他了。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起用白起為主帥,對韓國發起攻擊,秦軍迅速佔領了野王(今河南泌陽),截斷了上黨郡(山西長治)與韓都的聯絡。上黨的守將令精幹騎手帶上地圖到趙國獻城,如是趙孝成王派軍隊接收了上黨。

中國成語故事中“紙上談兵”有什麼典故嗎?能講講它的故事嗎?

秦昭襄王看到到手的肥肉給趙孝成王叼了,咽不下這口氣,兩年後,公司前260年,準備充分的秦國再次出擊,這次秦昭襄王用王齕為上將,迅速派兵包圍了上黨。趙孝成王派老將廉頗出馬,率軍二十萬去解上黨之圍。當趙軍到達長平(今山西高平縣附近)時,上黨已被秦軍攻克,並且秦軍乘勝向長平方向逼近。廉頗馬上在長平駐紮,挖深壕溝,高築城牆,不論秦軍怎樣謾罵,就是不出戰,做好了持久戰的準備。王齕深知自己長途奔襲,糧草和後援難以為繼,馬上派親信向秦昭襄王討教計策。秦昭襄王招範睢問計,範睢說“要打破這種僵局,只有調離廉頗”。

中國成語故事中“紙上談兵”有什麼典故嗎?能講講它的故事嗎?

幾天後,趙國國都邯鄲到處都有人議論廉頗,說廉頗老了,只能當縮頭烏龜,浪費國家的錢糧。趙孝成王看廉頗老是不出戰,心裡也急呀,又聽了這些風言風語,更加沉不住氣了,他召集文武百官,商量把廉頗從長平換回來。其時趙國武將老的老,死的死,稍年輕的又有衝勁的也只有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趙括因長期跟隨趙奢研讀兵書,又到處開兵法研讀班,而且所講又很有見地,在趙國軍界還是很有影響力的,於是大家都舉薦趙括做主帥替代廉頗。這個時侯趙括的母親站了出來,她在大殿上對趙孝成王說“老將軍臨死的時候囑咐我,括兒談打仗用兵往往輕描淡寫,沒有一點實戰經驗,他腦子裡都是一些兵書上的空理論,真正上了戰場都是瞬息萬變的呀。趙王不用他為將則罷,如果有一天用他為將,就會把趙國帶入深淵”。趙孝成王看到這麼多的大臣舉薦,這時哪裡聽得進一個老婆子的話進。於是把虎符交給趙括,讓他領兵二十五萬,即刻向長平進軍。

中國成語故事中“紙上談兵”有什麼典故嗎?能講講它的故事嗎?

趙括到了長平後,第一件事就是點兵點將,大開城門,向秦軍討戰。秦昭襄王見趙孝成王上當,馬上暗中命令白起為主帥,一個是經驗老到的老狐狸,一個是毛裡毛燥的楞頭青,其實這場仗不用打也能看出輸贏了。白起佈置手下,同趙括打只能輸,不能贏。這樣幾次小戰役下來,趙軍連連獲勝。把個趙括樂得,更加不把王齕放在眼裡了。白起見時機成熟,用六十萬大軍編織成了一個大囗袋,用小部分人馬做誘餌,邊打邊退,一直把趙括的四十五萬人馬引入腹地。趙括在被圍的四十六天裡,做了五次突圍,最後一次身先士卒,在帶兵突圍時被秦軍亂箭射死。主帥一死,剩下的官兵都紛紛投降,但是投降也沒有能免他們一死,趙軍四十五萬人馬戰死的戰死,投降的都被白起坑殺在了長平。

中國成語故事中“紙上談兵”有什麼典故嗎?能講講它的故事嗎?

中國成語故事中“紙上談兵”有什麼典故嗎?能講講它的故事嗎?從一個有故事的人2019-11-29 08:04:50

馬術一生跟隨諸葛亮。算是諸葛亮的關門大弟子。奈何?只有紙上談兵。

中國成語故事中“紙上談兵”有什麼典故嗎?能講講它的故事嗎?

中國成語故事中“紙上談兵”有什麼典故嗎?能講講它的故事嗎?小旋風2019-12-03 15:00:55

紙上談兵: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典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趙括(?-前260年),嬴姓,趙氏,名括。戰國時期趙國人,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熟讀兵書,但缺乏戰場經驗,不懂得靈活應變。 趙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中,趙國中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老將廉頗。

中國成語故事中“紙上談兵”有什麼典故嗎?能講講它的故事嗎?楓影探索2019-11-28 21:54:11

紙上談兵,讀音是zhǐ shàng tán bīng,是一個漢語成語,指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典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將白起進攻韓國,佔領了野王(今河南沁陽)。截斷了上黨郡(治所在今山西長治)和韓都的聯絡,上黨形勢危急。上黨的韓軍將領不願意投降秦國,打發使者帶著地圖把上黨獻給趙國。

趙孝成王(趙惠文王的兒子)派軍隊接收了上黨。過了兩年,秦國又派王齕(音hé)圍住上黨。

趙孝成王聽到訊息,連忙派廉頗率領二十多萬大軍去救上黨。他們才到長平(今山西高平縣西北),上黨已經被秦軍攻佔了。

王齕還想向長平進攻。廉頗連忙守住陣地,叫兵士們修築堡壘,深挖壕溝,跟遠來的秦軍對峙,準備作長期抵抗的打算。

王齕幾次三番向趙軍挑戰,廉頗說什麼也不跟他們交戰。王齕想不出什麼法子,只好派人回報秦昭襄王,說:“廉頗是個富有經驗的老將,不輕易出來交戰。我軍老遠到這兒,長期下去,就怕糧草接濟不上,怎麼好呢?”

秦昭襄王請范雎出主意。范雎說:“要打敗趙國,必須先叫趙國把廉頗調回去。”

秦昭襄王說:“這哪兒辦得到呢?”

范雎說:“讓我來想辦法。”

過了幾天,趙孝成王聽到左右紛紛議論,說:“秦國就是怕讓年輕力強的趙括帶兵;廉頗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們所說的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小時愛學兵法,談起用兵的道理來,頭頭是道,自以為天下無敵,連他父親也不在他眼裡。

趙王聽信了左右的議論,立刻把趙括找來,問他能不能打退秦軍。趙括說:“要是秦國派白起來,我還得考慮對付一下。如今來的是王齕,他不過是廉頗的對手。要是換上我,打敗他不在話下。”

趙王聽了很高興,就拜趙括為大將,去接替廉頗。藺相如對趙王說:“趙括只懂得讀父親的兵書,不會臨陣應變,不能派他做大將。”可是趙王對藺相如的勸告聽不進去。

趙括的母親也向趙王上了一道奏章,請求趙王別派他兒子去。趙王把她召了來,問她什麼理由。趙母說:“他父親臨終的時候再三囑咐我說,‘趙括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兒戲似的,談起兵法來,就眼空四海,目中無人。將來大王不用他還好,如果用他為大將的話,只怕趙軍斷送在他手裡。’所以我請求大王千萬別讓他當大將。”

趙王說:“我已經決定了,你就別管吧。”公元前260年,趙括領兵二十萬到了長平,請廉頗驗過兵符。廉頗辦了移交,回邯鄲去了。

趙括統率著四十萬大車,聲勢十分浩大。他把廉頗規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廢除,下了命令說:“秦國再來挑戰,必須迎頭打回去。敵人打敗了,就得追下去,非殺得他們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邊范雎得到趙括替換廉頗的訊息,知道自己的反間計成功,就秘密派白起為上將軍,去指揮秦軍。白起一到長平,佈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幾陣敗仗。趙括不知是計,拼命追趕。白起把趙軍引到預先埋伏好的地區,派出精兵二萬五千人,切斷趙軍的後路;另派五千騎兵,直衝趙軍大營,把四十萬趙軍切成兩段。趙括這才知道秦軍的厲害,只好築起營壘堅守,等待救兵。秦國又發兵把趙國救兵和運糧的道路切斷了。

趙括的軍隊,內無糧草,外無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連天,無心作戰。趙括帶兵想衝出重圍,秦軍萬箭齊發,把趙括射死了。趙軍聽到主將被殺,也紛紛扔了武器投降。四十萬趙軍,就在紙上談兵的主帥趙括手裡全部覆沒了。

中國成語故事中“紙上談兵”有什麼典故嗎?能講講它的故事嗎?張郎才盡2019-11-29 17:11:39

約盤棋吧!咱也來個紙上談兵[鼾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