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孤獨的人會不會得抑鬱症?

常常孤獨的人會不會得抑鬱症?使用者43109279472016-12-09 11:50:33

孕晚期情緒特不穩定,不知道寶媽們在家裡有沒有這樣的,但我感覺我快得抑鬱症了。因為嫁得遠,孃家遠,自己的朋友同學也都不在,這邊沒什麼朋友,有誰試過,開心沒人分享,難過無處訴說,連不舒服都自己忍著不可以給別人說,說了別人還怪你嬌氣、麻煩,拿著電話都不知道打給誰,撒個嬌都被當成神經病,那麼大個肚子跑不見一整天什麼的都不會有人去找,連電話都不會有人給我打問問在那,沒人問過我有沒有那不舒服,沒人關心過我在想什麼,想吃什麼,想要什麼,連預產期他們都沒人知道是什麼時候,每天只要我願意的話可以一整天不用說話,反正也沒人和我說,就算有人在家他們也希望我當個乖巧的啞巴,沒有任何要求,他們給什麼吃什麼,叫我幹什麼我就去幹就行,剩飯剩菜放一週了也得吃,自己衣服自己洗還得洗老公的,連寶寶胎位不正也怪的我說是我睡覺不好好睡害的,好累哦,真的!

抑鬱症屬於情感性疾病,又稱神經症性抑鬱,是由生物、心理、社會因素引起,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為主要症狀的神經症,患者常伴有焦慮軀體不適和睡眠障礙。

抑鬱症的臨床表現有如下幾點:

1。 抑鬱心境。這是抑鬱症患者最主要的特徵,輕者心情不佳、苦惱、憂傷,終日唉聲嘆氣; 重者情緒低沉、悲觀、絕望,有自殺傾向。

2。 快感缺失。對日常生活的興趣喪失,對各種娛樂或令人高興的事體驗不到樂趣。輕者儘量迴避社交活動;重者閉門獨居、疏遠親友、杜絕社交。

3。 無明顯原因的持續疲勞感。輕者感覺自己身體疲倦,力不從心,生活和工作喪失積極性和主動性;重者甚至連吃、喝、個人衛生都不能顧及。

4。 睡眠障礙。約有70%~80%的抑鬱症患者伴有睡眠障礙,患者通常入睡無困難,但幾小時後即醒,故稱為清晨失眠症、中途覺醒及末期失眠症,醒後又處於抑鬱心情之中。伴有焦慮症者表現為入睡困難和惡夢多,還有少數的抑鬱症患者睡眠過多,稱為“多睡性抑鬱”。

5。 食慾改變。表現為進食減少,體重減輕,重者則終日不思茶飯,但也有少數患者有食慾增強的現象。

6。 軀體不適,抑鬱症患者普遍有軀體不適的表現。患者常檢查和治療不明原因的疼痛、疲勞、睡眠障礙、喉頭及胸部的緊迫感、便秘、消化不良、腸胃脹氣、心悸、氣短等病症,但多數對症治療無效。

7。 自我評價低。輕者有自卑感、無用感、有無價值感;重者把自己說得一無是處,有強烈的內疚感和自責感,甚至選擇自殺作為自我懲罰的途徑。

8。 自殺觀念和行為,是抑鬱症最危險的行為。患有嚴重抑鬱症的患者常選擇自殺來擺脫自己的痛苦。

9。 其它。老年抑鬱症患者還可能有激越、焦慮、性慾低下、記憶力減退等症狀。

如果你有持久的心境低落並伴有上述3種症狀,持續兩週以上,排除其它疾病後,便可斷定為抑鬱症。

我們不妨用上述表現對照檢查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行為規範,然後作出是否存在心理疾患的判斷。如果有了抑鬱症的徵兆,最好去找心理醫生諮詢。

抑鬱症的治療措施

心理疏導、行為療法、家庭療法、飲食療法、音樂療法、藥物治療。

抑鬱症主要改變人的情緒,不影響人的智力及身體發育。所以,已患抑鬱症的患者完全可以放心,只要積極治療,完全可以正常地生活工作。

“星期天抑鬱症”威脅獨居男女

夫妻長期兩地分居的人可能常常有這樣的體會:

莫明其妙的抑鬱情緒,常常會伴隨星期天等節假日闖入你的生活,你會感到孤獨煩躁、心神不寧,心理學家稱這種現象為“星期天抑鬱症”。

常常孤獨的人會不會得抑鬱症?

“星期天抑鬱症”既是心理疾病也是社會病。最重要的是無法解決星期天“想要做什麼和應該做什麼”這一心理衝突,夫妻長期兩地生活是抑鬱症產生的直接原因。如出國人員、外地打工族、異地做生意者,一到星期天、節假日看到周圍人家團聚、共享天倫之樂,焦躁情緒會尤為突出,往往會產生敵對心理。類似現象在一些特殊職業也時有發生,如海員、地質勘探、鑽井工人、警察等,因工作性質不同,星期天、節假日休息無規律,夫妻雙方時常不能在一起,再加上工作環境不盡人意,心中不滿無處發洩,最後形成心理重壓。

常常孤獨的人會不會得抑鬱症?

都市女性抑鬱症

由美國醫學協會發起的一項對10餘個國家和地區約3.8萬人的調查顯示,平均有5%的人患有抑鬱症,抑鬱症發病率最高的年齡段在25歲至30 歲之間,其中女性的比例明顯高於男性。這項調查的主持人——美國紐約精神病研究協會的莫斯曼博士據此認為,抑鬱症更容易困擾青年女性。我國90年代對7個主要省市的調查表明,約有27‰的女性患有精神障礙(其中抑鬱症位居首位),一半的女性病人在20-29歲發病。

青年女性之所以容易患抑鬱症,與社會環境因素的自身的心理、生理特點有密切關係。青年女性不像同齡男性那樣堅強,卻要承受同樣巨大的心理壓力,這可能是青年女性更容易患抑鬱症的直接原因。

常常孤獨的人會不會得抑鬱症?

抑鬱症與歸屬感

新近,美國密歇根大學的研究人員的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缺乏歸屬感可能會增加一個人患抑鬱症的危險。

研究人員給31名嚴重抑鬱症患者和379個社群學院的學生寄出問卷,問卷內容主要集中在心理上的歸屬感、個人的社會關係網和社會活動範圍、衝突感、寂寞感等問題上。調查發現,歸屬感是一個人可能經歷抑鬱症的最好預測劑。

常常孤獨的人會不會得抑鬱症?

歸屬感低是一個人陷入抑鬱的重要指標。

歸屬感不強,概括起來就是思想上無所寄託,生活上喪失信心,對親友無牽掛感。主要表現為:對自己從事的工作缺乏激情,責任感不強;社交圈子狹窄,朋友不多;業餘生活單調,缺少興趣愛好;不喜歡讀書看報,不注重汲取各種知識營養;缺乏必要的體育鍛煉。

警惕青少年抑鬱症

青少年抑鬱症發病率近年趨升,但人們對此病仍是“不識廬山真面目”。筆者曾對62位15-23歲“末診”於心理專科的患者作過調查,結果顯示,患者自身識別率幾乎為0,學校、家庭、社會對本病的識別率平均不足1%,一些綜合醫院的識別率僅為15%左右。青少年抑鬱症的種種表現,在非專科人士的眼裡,與思想品德,個性問題相混淆,或誤診為腦供血不足、神經性頭痛、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症、心血管系統及消化系統等疾病。但對專科醫生來說,這些症狀恰恰是青少年抑鬱症的特異性表現,為診斷與鑑別提供了重要依據。

常常孤獨的人會不會得抑鬱症?

青少年抑鬱症主要有六種表現:

一、坦途無悅。面對達到的目標、實現的理想、一帆風順的坦途,患者並無喜悅之情,反而感到憂傷和痛苦。如考上名牌大學卻愁眉苦臉、心事重重,想打退堂鼓。有的在大學學習期間,經常無故往家跑,想休學退學。

二、似病非病。患者一般年齡較小,不會表述情感問題,只說身體上的某些不適。如有的孩子經常用手支著頭,說頭痛頭昏;有的用手捂著胸,說呼吸困難;有的說嗓子裡好像有東西,影響吞嚥。他們的“病”似乎很重,呈慢性化,或反覆發作,但做了諸多醫學檢查,又沒發現什麼問題,吃了許多藥,“病”仍無好轉跡象。

常常孤獨的人會不會得抑鬱症?

三、不良暗示。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潛意識層的,會導致生理障礙。如患者一到學校門口、教室裡或工作單位,就感覺頭暈、噁心、腹痛、肢體無力等,當離開這個特定環境,回到家中,一切又都正常。另一種是意識層的,專往負面去猜測。如患者自認為考試成績不理想;自己不會與人交往;自認為某些做法是一種錯誤,甚至是罪過,給別人造成了麻煩;自己的病可能是“精神病”,真的是“精神病”怎麼辦等。

常常孤獨的人會不會得抑鬱症?

四、要換環境。可能在學校或單位發生過一些矛盾,或者根本就沒什麼原因,患者便深感所處環境的重重壓力,經常心煩意亂,鬱鬱寡歡,不能安心學習工作,迫切要求父母為其想辦法,調換班級、學校或工作單位。當真的到了一個新的地方,患者的狀態並沒有隨之好轉,反而會另有理由和藉口,還是認為環境不盡人意,反覆要求改變。

五、反抗父母。患者在童年時對父母的管教言聽計從,到了青春期或走上社會後,不但不跟父母溝通交流,反而處處與父母鬧對立。一般表現為不整理自己的房間,亂扔衣物,洗臉慢,梳頭慢,吃飯慢,不完成作業等。較嚴重的表現為逃學,夜不歸宿,離家出走,跟父母翻過去的舊賬(童年所受的粗暴教育,父母離異再婚對自己的影響等),要與父母一刀兩斷等。

常常孤獨的人會不會得抑鬱症?

六、自殺行為。重症患者利用各種方式自殺。對自殺未果者,如果只搶救了生命,未對其進行抗抑鬱治療(包括心理治療),患者仍會重複自殺。因為這類自殺是有心理病理因素和生物化學因素的,患者並非甘心情願地想去死,而是被疾病因素所左右,身不由己。

對青少年抑鬱症的治療,應以抗抑鬱藥物與心理治療並重為原則,單純靠藥物或靠心理諮詢都是不正確的。當藥物治療緩解改善了病情後,再配合心理治療,會使患者認識本病,改變認知,完善人格,增強應對困難和挫折的能力與自信。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根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