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詩人,陶淵明厭惡仕途,而李白杜甫卻汲汲於功名,好不掩飾自己想當官的願望,為什麼?

同為詩人,陶淵明厭惡仕途,而李白杜甫卻汲汲於功名,好不掩飾自己想當官的願望,為什麼?百國春秋2020-05-08 13:00:20

所謂知人論世。陶潛和李白杜甫生活在不同的時代。陶淵明生活在魏晉時的東晉;李白杜甫生活在唐代。魏晉名士風流,放浪形骸,率性而為,蔑視禮法,強調精神自由,喜言玄理清談,玄學自身就有得道成仙的神秘色彩,魏晉是個離亂的時代,隱逸之士退居山林,寄情山水。而且魏晉是門閥制度,選官靠的是門第,世家大族衣食無憂。受社會風氣的影響,貴族子弟以放浪形骸為曠達,超脫,而勤勤懇懇工作反而會被認為是俗吏。魏晉有著名的竹林七賢。而唐代實行科舉考試,中了進士能享受一些特權(徭役和賦稅),所以為了能過的好一點,就要刻苦讀書,求取功名。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風氣。

同為詩人,陶淵明厭惡仕途,而李白杜甫卻汲汲於功名,好不掩飾自己想當官的願望,為什麼?天涯坐看2019-09-15 00:38:14

事實與表象理解往往相反

李白、杜甫熱衷於入世,希望在仕途上有所作為,這似乎是有目共睹的。

而五柳先生一篇《歸去來兮辭》,讓不少人認為他厭惡仕途。

先看文章: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

只從文面上來看,陶公對掛印辭官,連夜歸鄉是何等的迫不及待!

簡直是鳥出籠牢,虎脫平陽,魚離淺灘!

心曠神怡,揚眉吐氣!

一般人都羨慕陶公的“讀書、飲酒、寫文章”;羨慕他優悠灑脫,淡泊功名的田園生活,當然,還敬佩他冰清玉潔、高風亮節!

我認為,這些都是陶公的表象,

強烈的弼時入世情懷

陶淵明是有弼時入世情懷的!而且比一般人都來得強烈!

只要深入讀五柳先生的詩文,瞭解東晉末年的社會,就會身同感受陶公的奮鬥、無力、無奈與絕望!

一、書香名門,家庭薰陶

陶淵明,別名陶潛,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出身書香門第,祖父陶茂為武昌太守,父親陶逸任安成太守。家境還算殷實,陶淵明勤奮好學,“自幼修習儒家經典”。

八歲那年,父親去世,家境逐漸敗落,十二歲母親也去世了,與妹妹相依為命,陶家生活陷入困境。

家庭的不幸,使陶淵明少年便立下了遠大抱負,於是,一個二十歲的毛頭小子便離開的家鄉,開始了悲壯的“宦遊”生涯。

可以說,陶淵明年少時是因為家道中落而奮鬥,希望在“仕途”上有所作為,但後來是現實毀滅了他的夢想!

二、少小猛志,離家宦遊

跟李白杜甫一樣,中國傳統的人文思想都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

沒有出將入相的壯志,沒有光宗耀祖的雄心,在中國古代,除了個別煉丹家,是沒有人拼了老命去讀書的,尋常人家孩子,至多混個不是睜眼瞎就行。

陶淵明是有遠大抱負的,雖然當時還沒有“科舉”制度,但他少年即“有猛志,不同流俗”,二十歲就遠離家鄉,在官場上雖然是做些抄抄寫寫的文案工作,但還是進入體制內,做了江州“祭酒”,這都是正兒八經的國家幹部呀!

這些最低層工作都幹得踏實,以後的“縣令”有什麼理由“掛印去官”?

三、統治者腐朽不堪,內亂開始

雖然年少時父母離世,但不妨礙陶淵明博覽群書,淵博的知識讓他養成了冰清玉潔的品格,隨著東晉社會的腐朽,個人品格與社會現實衝突越來越頻繁起來。

理所當然地,陶淵明跟上級領導關係也因此鬧僵了,上級領導隨便一個莫須有的“不堪吏職”,他沒多久就辭職了。

陶淵明的第一次辭職,也是因禍得福。

東晉末年,軍閥混戰,大書法家王羲之的二兒子王凝之,書法不錯,但工作能力不行,卻是陶公的領導,陶淵明辭職後不久,叛軍攻城,江州太守王凝之指揮不力,城池失守,全家被叛軍所殺,陶淵明在無意間躲過了這一劫。

接著,陶淵明又陸續換了幾份工作,在不同的軍閥賬下做參軍和幕僚,但陶公的個性,是不可能幹得長久的!

直到四十一歲那年,陶淵明總算謀到一個正經官職:彭澤縣令。

這是陶淵明官場事業的頂峰,可萬萬沒想到,僅僅幹了81天,陶淵明又辭職了!

起因是潯陽郡太守按慣例,派督郵到各縣巡視檢查工作。其實按現在流行的說法,就叫打秋風。

於是,陶公的小衝動來了,一句千古名言脫口而出:“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一賭氣,回辦公室把官印一封,留下一封辭職信,揚長而去。

出任彭澤令是自己主動求官的結果,他託了族叔陶夔的關係,屬典型的違法亂紀,但當時卻是正大光明的潛規則。雖然俗氣,陶公卻坦然承認。

從另一個角度,說明陶公不會厭惡仕途的。

之所以請求作彭澤縣令,是因為出現大規模的戰爭,天下還不太平,希望自己有所作為。

但陶公的美好願望被現實無情地粉碎了。

正好趕上妹妹的喪事,所以就按當時的規矩,“自免去職”了。

從此,陶淵明淡泊名利,醉心田園生活。

從立下“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人生宏願,到離鄉宦遊,先後五次為官,由此可見,陶淵明是“學而優則仕”的擁躉,當官才是正路。不會追求田園生活的。

四、內憂之至,引來外患

東晉“八王之亂”禍起蕭牆, “太康之治”灰飛煙滅。

中華民族從此風雨飄搖!統治者的腐朽與內亂,緊接著的,是引來外侮——“五胡亂華”!

這一次外侮,長達135年!

中華民族命懸一線,人口由二千四百萬驟減至不足四百萬!

陶公是多麼的憂慮悲憤,卻無能為力,只有無奈與痛苦!

陶公真的喜歡田園生活,厭惡仕途嗎?

晉朝制度,陶公這種身份(曾官至縣令),是終生免去一切稅役,並享受田園土地四十畝的!也就是說,對於貧窮如陶淵明的來說,仕途是唯一出路。

一般平民百姓,只能是胡人的“兩腳羊”!

但陶公在貧窮潦倒的淒涼中去世的,享年五十多歲!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陷入內亂,則百姓命如豬狗!

一個陶淵明又豈能迴天!

五、貧窮潦倒,不改其志

辭官歸隱田園的陶淵明,只能在文章中寄託、干預時政了。

一首《歸園田居》,字裡行間流露出對田園新生活的美好憧憬和興奮得意的心情。

但太辛苦了:“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地裡的活兒永遠幹不完,就一個字:累。

更嚴重的是,辛辛苦苦白忙了:“躬親未曾替,寒餒常糟糠。豈期過滿腹,但願飽粳糧。”

窮困潦倒,家徒四壁,一貧如洗,從此伴隨著詩人左右:“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

沒有任何稅役負擔的陶公尚且朝不保夕的,普通老百姓還有奔頭嗎?

但五柳先生對社會的美好願望依然強烈:至今撩撥人心的《桃花源記》,最能說明陶公這種希望入世弼時的心態了。

頗具傳奇色彩的《桃花源記》,描寫的就是陶淵明理想中的田園生活;就是他理想的社會,為之奮鬥的社會!

“銜觴賦詩,以樂其志。”在生活最困難的日子裡,陶淵明依然沒有停止自己的文學創作,他以歸隱後的生活為主題,寫了大量的田園隱逸詩歌,用純樸自然的語言和高遠脫俗的意境,向世人昭示他心中的理想社會,理想生活。

可惜的是,陶公僅是一廂情願!

有心栽花花不發,無意插柳柳成蔭,苦難相伴的陶淵明,沒能實現自己仕途的理想,卻為中國詩壇開闢了一片新天地,被後世尊為田園詩派的開山鼻祖,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陶公在天之靈,也算聊作安慰吧!

中華民族一直有一個夢,貫穿今日的中國夢,歲月靜好,讓我們一齊奮鬥,尋找那怡然自樂的世外桃源,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

同為詩人,陶淵明厭惡仕途,而李白杜甫卻汲汲於功名,好不掩飾自己想當官的願望,為什麼?

同為詩人,陶淵明厭惡仕途,而李白杜甫卻汲汲於功名,好不掩飾自己想當官的願望,為什麼?

同為詩人,陶淵明厭惡仕途,而李白杜甫卻汲汲於功名,好不掩飾自己想當官的願望,為什麼?

同為詩人,陶淵明厭惡仕途,而李白杜甫卻汲汲於功名,好不掩飾自己想當官的願望,為什麼?

同為詩人,陶淵明厭惡仕途,而李白杜甫卻汲汲於功名,好不掩飾自己想當官的願望,為什麼?

同為詩人,陶淵明厭惡仕途,而李白杜甫卻汲汲於功名,好不掩飾自己想當官的願望,為什麼?

同為詩人,陶淵明厭惡仕途,而李白杜甫卻汲汲於功名,好不掩飾自己想當官的願望,為什麼?明越清泉2019-09-20 21:08:33

五柳先生實際上很想做官,想有番作為的,可又生不逢時,受挫折多了,生悶氣,寫詩抒發一下心情而己。李白很天真,總以為當權者會重用他,實際上,唐玄宗有點看不起他,講他“窮相”把他列為優伶一類,杜甫太古板了,書生氣十足,不適合生死官場。

同為詩人,陶淵明厭惡仕途,而李白杜甫卻汲汲於功名,好不掩飾自己想當官的願望,為什麼?讀書燈下2019-09-14 18:15:12

事實上,“學而優則仕”不是個別詩人的心理,不是隻存在於陶淵明、李白、杜甫這些著名詩人之中,而是廣泛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中國古代文人所面對的共同心理。

詩人們讀書,做學問,寫文章,是為了什麼?不單是為了實現個人主張和價值,更重要的其實還是為了實現對天下民生的一點責任。所以大多數人的選擇都是寒窗苦讀,然後求取功名,繼而走上官場,透過仕途實現“治國平天下”的責任,這也的確是古代文人們扛在肩上的沉重責任。

同為詩人,陶淵明厭惡仕途,而李白杜甫卻汲汲於功名,好不掩飾自己想當官的願望,為什麼?

我們再看看,題中所說,陶淵明厭惡仕途,的確,陶淵明是厭倦官場的。但陶淵明是一開始就厭倦從仕的嗎?不是的。

陶淵明的人生階段可大致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是讀書治學,第二個時期大概持續了十三年,這一時期正是他從仕的時期,第三個時期才是隱居田園期。在第二個時期,陶淵明三度出仕,直到40歲的時候當了80多天彭澤縣令才立下“不因五斗米折腰”的flag,徹底告別官場,隱居不出。

他在《歸園田居》中說“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也正是他內心的寫照。(也因此有人說,這裡的“三十年”其實應為“十三年”)

同為詩人,陶淵明厭惡仕途,而李白杜甫卻汲汲於功名,好不掩飾自己想當官的願望,為什麼?

所以,陶淵明之厭惡仕途,是建立在他本身也是積極從仕之上的,他為天下民生做過努力的,只是所處的時代環境以及官場的做派令他並不能伸展自己讀書治學時所想要實現的抱負,所以才毅然決然地退而隱居。

陶淵明雖為“中國古代隱逸之宗”,但他並非沒有做過努力嘗試就退回山林田園“獨善其身”,而是積極從仕以後發現不能“兼濟天下”,所以才選擇忠於自我,去田園之間尋找人生的真意了。

而李白,千方百計做了供奉翰林,當上了皇帝身邊的御用文人,有人也說他算是“直達天聽”了。為啥還是“不為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且放白鹿青崖間”,歸根結底,還是現實與理想有了矛盾,當了官,也不一定能兼濟天下!

同為詩人,陶淵明厭惡仕途,而李白杜甫卻汲汲於功名,好不掩飾自己想當官的願望,為什麼?

所以,求取功名,積極入世,這在陶淵明,李白,杜甫這些人身上,其實是一致的,並不矛盾。

不只他們,在中國古代絕大多數的文人身上,都能看到類似的人生履歷。只是在走上仕途發現不可調和的矛盾之後,大家最終的選擇不一樣。

正所謂:當官不能濟天下,不如回家種地/修仙/寫詩/作畫/……蘇軾:讓開,我覺得我還能再搶救一下!

同為詩人,陶淵明厭惡仕途,而李白杜甫卻汲汲於功名,好不掩飾自己想當官的願望,為什麼?梧桐樹邊羽2019-09-13 17:40:43

同為詩人,陶淵明厭惡仕途,而李白杜甫卻汲汲於功名,好不掩飾自己想當官的願望,為什麼?

謝邀。

為何同為古典詩的創作者的陶淵明和李白杜甫,對出仕的態度卻完全不一樣?

出仕者必是詩人

其實,是不是詩人與是否希望出仕沒有任何關係。有些人不寫詩,依舊隱居成為隱士,只是沒有詩作表達,大部分人不知道罷了。有些人當了大官之後,不再寫詩,謹小慎微,避免禍從口出。如“江郎才盡”的江淹,如收燒自己作品的韋莊,仕途亨通之後的高適,這些人仕途通達之後就減少了內心感情的表達,不再寫詩。

所以,想不想當官,和寫不寫詩沒有關係。要知道在中國古代,不會寫詩的人根本當不了官的,首先過不了科考,就算舉薦出仕,不會寫詩也無法跟同僚、甚至君臣之間交流,那是無法在官場混下去的。

寫詩這件事,只有不願寫,沒有不會寫。中國官場中的文官可以說全都是詩人。

至於是否出仕是他們自身的人生態度,同時這種態度會從他們的詩作中反應出來。

同為詩人,陶淵明厭惡仕途,而李白杜甫卻汲汲於功名,好不掩飾自己想當官的願望,為什麼?

陶淵明為什麼不願出仕?

他可沒少當官,年輕的時候時常當官,又時常辭官。最終絕於仕途,當時的社會環境變化是主要原因。

陶淵明祖上是東晉名將陶侃。陶侃出身寒門,一路打拼到封長沙郡公,是寒門逆襲的典範。東漢末年直到唐朝,中國的政治一直是門閥政治,當時最大的門閥是“舊時王謝堂前燕”的王謝兩家。陶侃這個平民的崛起讓這些大門閥非常不爽,在琅琊王氏大將軍王敦當政時,把陶侃排擠到廣州當刺史。後來王敦叛亂,陶侃被啟用為徵西大將軍。陶,王兩家結下世仇。

陶淵明出身不錯,有出仕的資格,又有政治才幹,二十九歲出仕江州祭酒。他的頂頭上司卻正是琅琊王氏中國書聖王羲之的兒子王凝之。仇人相見,分外不爽。加上王凝之這個人非常不堪,他的老婆是聞名天下的才女謝道韞,都只能回孃家長嘆:

“不意天壤之間,乃有王郎。”

陶淵明便一身本事,也只能“不堪吏事”,憤然辭職。

這次辭職,是因為家族世仇和對王凝之的不滿,“不願仕”。

同為詩人,陶淵明厭惡仕途,而李白杜甫卻汲汲於功名,好不掩飾自己想當官的願望,為什麼?

後來的幾次出仕和辭官,與桓玄和劉裕爭權,喪母丁憂有關。等到丁憂完出門,東晉已經改朝換代,成為劉宋。作為東晉名臣之後,推辭出仕成為了一種態度的表達。

東晉政治混亂,朝代更替,是陶淵明不肯出仕的原因之一。這就是出於內心的堅守,“不能仕”了。

再加上他本身性格的原因,

“性本愛丘山”

,是他本人的真實寫照。

“少無適俗韻”

,他從小就看不上世俗社會的爾虞我詐,不願與這些人同流合汙。

多方面的原因加起來促成了五柳先生的一生田園歸隱。當然,最重要的還是社會環境問題,如果一片清明祥和,請他出山為民、為國效力,他未必不肯。還是社會、王朝的混亂和黑暗讓他完全對仕途失去了信心。

李白杜甫的求仕之路

李白、杜甫所處的朝代完全不同。他們所處的時代正是李隆基的開元盛世到安史之亂這段中國歷史上最繁華、最燦爛的時代,物華天寶,萬國來朝。

同為詩人,陶淵明厭惡仕途,而李白杜甫卻汲汲於功名,好不掩飾自己想當官的願望,為什麼?

用當下的話來說,當時的天朝狀態正是我們如今復興的目標。在這樣一個積極、昂揚、上進的社會形態之中,每一個年輕人都志氣高昂,契合時代的高歌。

在一個社會發展良性推進的時代,自信心會讓每一個熱血的文人煥發出經天緯地的願望,社會上太多的成就和輝煌會成為個後進者追逐的目標,為了王侯功業奮力向前。

在陶淵明時代,出仕、當官在高潔文人的心中是羞恥的,在盛唐王朝,為民生立命,成為朝廷命官,成為這個偉大王朝的一顆螺絲釘,卻是每一個年輕人的夢想。

李白是商人之子,早年在山中求學,自然也是學的聖人之道,努力求功名是儒家本色。但是由於出生低,不能科考,所以出蜀後自報國姓,並將山中讀書美化成求道,不斷干謁名人,希望進身為國家和朝廷服務,完成自己經國致世的願望。

可惜恃才傲物,性格決定命運,時運也不濟,理想未達即去世了。

杜甫情況有些不同,他是可以參加科考的,只可惜到了他這個時代,唐朝已經色厲內荏,有些虛張聲勢了。貪相當道,號稱“野無遺賢”,天下士子,一個不錄。

得不到的就是心裡所想。所以,李白、杜甫念念不忘的就是仕途顯達。

同為詩人,陶淵明厭惡仕途,而李白杜甫卻汲汲於功名,好不掩飾自己想當官的願望,為什麼?

其實這兩人做官是真的不行。都有過機會,李白曾在唐朝政權中心打了兩年閒工,卻被“賜金放還”,就是勸退了。這很明顯就是個不適合混官場的結局。而杜甫因為安史之亂投奔唐肅宗,當了左拾遺,卻因為情商低不久就被貶了。終其一生,再未入朝。

不要相信那些主角意識代入的野史。李白、杜甫詩文彪炳千秋,光耀萬年,可當官、管事,就是不行。

都是符合當時代的君子正途

總的來說,還是時代和社會環境的變化。魏晉南北朝亂世,君子高潔,明哲保身是大部分知識分子的認知,陶淵明只是走得更遠,表現出來厭惡仕途。

而盛唐之中,君子高潔,以為國為民、為天下盡力為標杆,李杜對仕途的追求無須掩蓋,這是正當的,好的追求,不需要回避。

都是君子正途,不過時代變化使然。

同為詩人,陶淵明厭惡仕途,而李白杜甫卻汲汲於功名,好不掩飾自己想當官的願望,為什麼?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喜歡請點贊並關注,謝謝。

同為詩人,陶淵明厭惡仕途,而李白杜甫卻汲汲於功名,好不掩飾自己想當官的願望,為什麼?好風讀書2019-09-11 22:11:09

謝謝邀請!

陶淵明厭惡仕途,其實說到底是討厭當時的官場規則,做官無法給他帶來成就感。

同為詩人,陶淵明厭惡仕途,而李白杜甫卻汲汲於功名,好不掩飾自己想當官的願望,為什麼?

陶淵明從小聰明,他是立志要濟世救民的,可是他生不逢時。東晉是一個動盪的年代,科舉選拔人才沒開始,豪門貴族把持著朝政。他的理想在現實中屢屢碰壁,只做一些參軍和祭酒之類的小官。

他最後一次辭官時也就是個彭澤縣縣令,不滿督郵的行徑,憤然離開。陶淵明那個時代官員薪水不高,官場黑暗,皇帝頻頻更換,讀書人得不斷重新站隊,所以不只是陶淵明,東晉很多文人都拒絕出仕。

同為詩人,陶淵明厭惡仕途,而李白杜甫卻汲汲於功名,好不掩飾自己想當官的願望,為什麼?

李白和杜甫不一樣,他倆生逢盛世,大唐王朝給了很多人夢想,李白和杜甫也一樣,所以他倆一直在積極求仕,希望能夠在政治上有所作為。

李白沒有科舉資格,為了做官是費勁周折。寫幹謁詩找人推薦,隱居起來蓄積名氣,最後終於被皇帝召見了,他吟誦著“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來到皇宮,皇帝封他為翰林待詔,就是就是個御用文人。

不到三年後,他被賜金還鄉,又唱著“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離開。最後李璘打著平定安史之亂的旗號作亂,李白稀裡糊塗加入,以為實現政治抱負的機會來了,結果李璘因叛亂被處死,李白被流放,他的政治理想再一次破滅。

同為詩人,陶淵明厭惡仕途,而李白杜甫卻汲汲於功名,好不掩飾自己想當官的願望,為什麼?

杜甫的理想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可惜他參加了幾次科舉考試都不成功,其中一次主考官李林甫以零錄取率完成使命,回覆皇帝說天下英才已盡被朝廷所用,可憐的杜甫,就算考第一名都沒機會。

杜甫做過工部侍郎,後世稱“杜工部”,不過那也沒有實際的工作讓他主持,他最終也無法證明自己的政治才幹。

所以說,陶淵明隱居,李杜求官,與個人性格、經歷有關,更與他們所處的時代有關。

同為詩人,陶淵明厭惡仕途,而李白杜甫卻汲汲於功名,好不掩飾自己想當官的願望,為什麼?謎石2020-05-05 19:35:40

出世or入世,是中國曆代文人一直糾結不休的一個話題,可以說從堯舜禹到元明清,歷代有識之士都在思考和踐行這個事情。所以問題問得很好也很典型。但是有一點不太合適,這個話題認為李白杜甫汲汲於功名、想當官,是一種不大好公開說的事情,好像想當官就是想為自己謀求私利,滿足私慾;可以說,題主是把現代相當一部分人的價值觀,直接帶入給古人了。

同為詩人,陶淵明厭惡仕途,而李白杜甫卻汲汲於功名,好不掩飾自己想當官的願望,為什麼?

不可否認古人想撈取功名的人也有很多人是為私慾的,但可恥的是想謀求私慾而不是當官本身,當官求功名這件事又沒有什麼見不得人不能說的。不但能說而且可以大說特說,因為這是古代從上到下建立的核心價值觀,儒生入世就是要求取功名,讀書考取進士,成為國士。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這是所有學子的追求。當官,首先是為君為國效命,其次是顯親揚名,最後也才是可以獲得相應的地位和財富。從隋唐開始建立科舉制度,就是要形成一種全體儒生的人生理想模式——“丈夫在世立功名”。

李白、杜甫、包括賈島、王維、孟浩然、孟郊等等絕大部分唐代詩人,無一不透露出自己求取功名的強烈願望。因為這是當時最推崇的主流價值觀,必須大書特書啊。

同為詩人,陶淵明厭惡仕途,而李白杜甫卻汲汲於功名,好不掩飾自己想當官的願望,為什麼?

“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

“富貴必從勤苦得,男兒須讀五車書”——杜甫

“日色才臨仙掌動,香菸欲傍袞龍浮。”——王維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孟浩然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

“功名富貴須待命,命若不來知奈何”——白居易

這些詩或直抒或暗表了詩人願意在帝王之側成就一番功名的心願。

既便被我們單獨列出來的邊塞詩,實際上反映的也是詩人們願意成就功名的願望,這個願望就是要邊關殺敵報國,還能說這只是求官求財嗎?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

“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離魂莫惆悵,看取寶刀雄。”——高適

“功名祗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參

同為詩人,陶淵明厭惡仕途,而李白杜甫卻汲汲於功名,好不掩飾自己想當官的願望,為什麼?

只要換個角度角度看,無論歌頌帝王的應制詩還是殺氣豪邁的邊塞詩,無論考中進士獲得功名而欣喜的詩,還是反覆求仕不成鬱郁不得志的感懷詩,歸根結底全都是“求取功名”的詩。功名,就是詩人光明正大的理想啊!你要用今天狹隘的想法去揣測這些詩人的心胸,那自然是完全不明白“幹嘛要把自己這麼見不得人的小心思給曝光出來”。

可是另外一方面,隱者比入世的賢者在古人價值觀中更受推崇。無論是急流勇退的隱者,還是始終不出世的隱者,都是最受尊重之人,上到帝王下到臣子,都以這些人為楷模。

從漢代開始,張良為劉邦建漢立下大功後選擇隱居,他品格就成為比只求功名的韓信等人要高階很多。

而歷史上許由、龐德公這些根本不參與人間功名的人則品階更高。

陶淵明做的官不大而迷途知返,選擇隱居,介於上面兩類隱者之間,那也是所有賢者欽佩羨慕的人物。

就是熱衷求取功名的著名唐代詩人當中,也有很多人最終選擇了退隱。比如賈島、王維都與佛結緣;孟浩然有瀟灑的仙家隱士的氣質。

同為詩人,陶淵明厭惡仕途,而李白杜甫卻汲汲於功名,好不掩飾自己想當官的願望,為什麼?

再來看他們的詩篇: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無弦,漉酒用葛巾。清風北窗下,自謂羲皇人。何時到慄裡,一見平生親。”——這是李白表達對陶淵明的仰慕之情。

“昔者龐德公,未曾入州府。襄陽耆舊間,處士節獨苦。豈無濟時策,終竟畏羅罟。林茂鳥有歸,水深魚知聚”——這是杜甫表達對漢末隱士龐德公的仰慕之情。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這是賈島表達對一位隱者的欽羨之情。

一方面看重功名,一方面仰慕隱士,這並非是唐人“精神分裂了”,而是一種“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人生理想寫照。你可以說這是一種“酸葡萄”心理,或者說一種“裝”,但在唐代,或者說古代所有王朝,都是把入世與出世並列誇讚弘揚!

人們在行動上多數傾向於入世,也就是當官立功名,畢竟這是人的基本慾望決定的;但在精神和理想層面,卻把知機隱退者的地位推崇得最高。

總之,以自己生活中那點為名為利的“小加九”去看待唐人詩作,自然想不明白,必須認識古人的價值觀才能理解其中的邏輯。

同為詩人,陶淵明厭惡仕途,而李白杜甫卻汲汲於功名,好不掩飾自己想當官的願望,為什麼?使用者136886721912019-09-11 14:09:52

謝謝邀請,談點淺見。陶淵明所處時代是東晉末年。東晉官僚豪門的腐朽墮落,令陶淵明噁心!掛冠而去,採菊東籬下,是他的心悅選擇。李白、杜甫生活在盛唐時代,雖然後來發生了安史之亂,但大唐盛世,是李杜的主要記憶。所以,李杜想岀仕報國也是自然的了。可以說,歷代大詩人,多數都懷有兼濟天下的理想(儘管他們當中有的人不是從政的料)。可見,純粹的不問國計民生的詩人,很難有佳作傳世。我們今天吟誦的那些古代著名詩詞,不是見證了這一點嗎?

同為詩人,陶淵明厭惡仕途,而李白杜甫卻汲汲於功名,好不掩飾自己想當官的願望,為什麼?LYOCELL2019-09-11 13:26:59

陶淵明不是厭惡仕途,是當大官沒能力,當小官又不願意,高不成低不就,又愛面子,所以只能擺出清高的樣子。古代讀書人,十年寒窗只為一朝金榜題名,做官,尤其是大官,那是光耀祖宗與家鄉的。讀書人追求仕途唯恐不急,哪會厭惡?厭惡的不是仕途,是不能心滿意足於仕途。

同為詩人,陶淵明厭惡仕途,而李白杜甫卻汲汲於功名,好不掩飾自己想當官的願望,為什麼?進士及第2019-09-11 12:59:26

謝邀。

陶淵明厭惡仕途,李白杜甫卻汲汲於功名,毫不掩飾當官的慾望,這是為什麼?

世人對他們的看法大多是從他們寫的詩裡找到的。對於這個問題,先說是不是,再說為什麼?

陶淵明喜歡當官嗎?

陶淵明所處的時代是東晉末到南朝的宋初,這個時候還沒有科舉取士,有的只是以門第分類的九品中正制。

同為詩人,陶淵明厭惡仕途,而李白杜甫卻汲汲於功名,好不掩飾自己想當官的願望,為什麼?

你出身世家就可以做大官,如果你出身寒門就難以出人頭地。

陶淵明幼時家世不差,但成年後其家族估計堪堪步入士族行列。陶淵明有做官的資格,但卻做不了大官。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陶淵明做的最大的官是彭澤縣令。

“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從這句話中能看出陶淵明不喜歡官場,他厭惡上司那種小人姿態。

故陶淵明有過仕途的渴望,但還是敗給了現實,從“不為五斗米折腰”開始,他就決定徹底告別官場了。

同為詩人,陶淵明厭惡仕途,而李白杜甫卻汲汲於功名,好不掩飾自己想當官的願望,為什麼?

而且此時東晉末天下動亂、官場黑暗,以陶淵明喜歡自由、田園詩意的性子是不喜歡被官場束縛的。

李白、杜甫的官場心態

李白有才名,連唐玄宗都尊重他,畢竟李白可是讓“力士脫靴”的狂人。

李白、杜甫生活在唐朝,此時天下相對太平,而且讀書人以科舉考試來實現功名抱負。所以,李白、杜甫是能施展才華和抱負的。

同為詩人,陶淵明厭惡仕途,而李白杜甫卻汲汲於功名,好不掩飾自己想當官的願望,為什麼?

李白官場失意,但又滿懷信心,這點他與陶淵明有很大的不同。

在《夢遊天姥吟留別》中李白寫到: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shàn)溪。謝公宿(sù)處今尚在,淥(lù)水盪漾清猿啼。腳著(zhuó)謝公屐(jī),身登青雲梯。

從這首詩裡可以看出李白有汲汲於功名的心態,而且毫不掩飾,其心胸之曠達令人敬佩。

杜甫年輕時也汲汲於功名,但年老後卻生活的悽慘。在唐朝讀書人透過科舉為官做宰、實現自己的抱負很正常。所以,這點杜甫跟李白也不免俗。

同為詩人,陶淵明厭惡仕途,而李白杜甫卻汲汲於功名,好不掩飾自己想當官的願望,為什麼?

杜甫經歷過官場黑暗、人生失意。他沒有像陶淵明一樣隱世,他直到老年後才看清官場、灰心意冷,所以這點是杜甫和陶淵明的最大不同。

同為詩人,陶淵明厭惡仕途,而李白杜甫卻汲汲於功名,好不掩飾自己想當官的願望,為什麼?

其實李白和杜甫汲汲於功名,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兩人都心懷家國天下,也就是說他們倆人都是非常愛國的。讓一個愛國的人隱居避世實在是不可能的事,這點從兩人的詩作中就能看的出來。

以上。

同為詩人,陶淵明厭惡仕途,而李白杜甫卻汲汲於功名,好不掩飾自己想當官的願望,為什麼?51194523342社會生2019-09-12 22:31:35

人各有志,不可強求。

李白、杜甫是詩人,同時又是政治家,所以他們憂國憂民,關心國家命運,替統治者分憂,但又得不到重用,所以苦悶。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寧願當農民,過田園生活,性格使然,所以他自得其樂,無憂無慮。

你說呢?

同為詩人,陶淵明厭惡仕途,而李白杜甫卻汲汲於功名,好不掩飾自己想當官的願望,為什麼?史鑑———天圓地方2019-09-11 13:32:14

良禽擇木而棲,鳳凰非梧桐不棲。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世之所有大成者皆有物之所託也。

觀飛龍在天無祥雲難有九天之志,鯤鵬展翅必有震海騰飛之凌雲;故世間萬物之靈者志有所託成其大者必以志達四海、懷柔萬物以天下為己任也…………

然志所不達者猶屈原之投汨羅江,午子胥之吊南門;陶淵明之南山終老……

人生百年猶白駒過隙,蜉蝣之朝生暮死……

生死存亡乃人之大事也,看革命之前仆後繼所為何者;無不以天下民生為己任。

天大地大惟民心為大……

同為詩人,陶淵明厭惡仕途,而李白杜甫卻汲汲於功名,好不掩飾自己想當官的願望,為什麼?

同為詩人,陶淵明厭惡仕途,而李白杜甫卻汲汲於功名,好不掩飾自己想當官的願望,為什麼?

同為詩人,陶淵明厭惡仕途,而李白杜甫卻汲汲於功名,好不掩飾自己想當官的願望,為什麼?

同為詩人,陶淵明厭惡仕途,而李白杜甫卻汲汲於功名,好不掩飾自己想當官的願望,為什麼?

同為詩人,陶淵明厭惡仕途,而李白杜甫卻汲汲於功名,好不掩飾自己想當官的願望,為什麼?

同為詩人,陶淵明厭惡仕途,而李白杜甫卻汲汲於功名,好不掩飾自己想當官的願望,為什麼?

同為詩人,陶淵明厭惡仕途,而李白杜甫卻汲汲於功名,好不掩飾自己想當官的願望,為什麼?

同為詩人,陶淵明厭惡仕途,而李白杜甫卻汲汲於功名,好不掩飾自己想當官的願望,為什麼?

同為詩人,陶淵明厭惡仕途,而李白杜甫卻汲汲於功名,好不掩飾自己想當官的願望,為什麼?中天月孤流2019-09-11 23:11:19

謝謝邀請

陶淵明和李杜對於仕途的熱衷程度不同很大程度取決於當時的政治環境。

陶淵明當時所處正值亂世,公元316年十一月,晉愍帝司馬鄴被漢趙所俘,宣告了西晉王朝的滅亡,但一些晉朝的舊臣並不甘於亡國的命運,317年,當時的司馬皇族最具實力和影響力的琅琊王司馬睿在南渡過江的中原氏族與江南氏族勢力的擁護下,在建康稱帝,史稱東晉。東晉是門閥士族政治,與北方的五胡十五國並存,統稱為東晉十六國。公元420年,宋武帝劉寄奴廢除晉安帝,由此進入南北朝時期。

同為詩人,陶淵明厭惡仕途,而李白杜甫卻汲汲於功名,好不掩飾自己想當官的願望,為什麼?

陶淵明決定放棄仕途歸隱田園時也曾下了很大的決心,透過其作品飲酒前四首就能知道,

衰榮無定在,彼此更共之。達人解其會,逝將不復疑。

衰榮沒有固定常在的,寒暑有代謝,人的思想隨之變化,我的思想只有樂觀豁達的人才能理會,我將不再持疑,跟隨自己的本心而行。

在其詩作 《飲酒·其四》我們可以看到此時的陶淵明就像一隻離群的獨鳥,日暮了依然獨自飛,徘徊猶豫沒有固定巢,因此夜夜哀鳴聲漸悲,這時的陶淵明內心的痛苦誰能知道,想來想去心中所要的還是:思慕清遠境,找到一棵孤獨青松,收起翅膀來依歸,寒風雖然強勁,能使樹木凋零,但繁茂青松卻始終不衰。既然得此青松寄身,那麼就永遠相依不違棄。佛家有云,人生八苦,最後一苦就是放不下,詩人放下一切所揹負的名利枷鎖,就得到青松得以寄身,更重要的是得到了一生輕鬆,一生逍遙。

飲酒·其四

魏晉 陶淵明

棲棲失群鳥,日暮猶獨飛。

徘徊無定止,夜夜聲轉悲。

厲響思清遠,去來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斂翮遙來歸。

勁風無榮木,此蔭獨不衰。

託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

同為詩人,陶淵明厭惡仕途,而李白杜甫卻汲汲於功名,好不掩飾自己想當官的願望,為什麼?

李白杜甫所處的時代正直著名的開元盛世,李白杜甫都是有真彩真材實料的人,當然希望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李白的《梁甫吟》中詩人就曾以太公以及西漢的酈食其自比,可見李白對於自身的實力相當有自信,因而熱衷於仕途也就無可厚非了。

君不見朝歌屠叟辭棘津, 八十西來釣渭濱。寧羞白髮照清水,逢時吐氣思經綸。 廣張三千六百釣,風期暗與文王親。大賢虎變愚不測, 當年頗似尋常人。

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 長揖山東隆準公。入門不拜騁雄辯,兩女輟洗來趨風。 東下齊城七十二,指揮楚漢如旋蓬。狂客落魄尚如此, 何況壯士當群雄。

同為詩人,陶淵明厭惡仕途,而李白杜甫卻汲汲於功名,好不掩飾自己想當官的願望,為什麼?

杜甫同樣是有真才實學的人,曾經自比揚雄,子建,因此李邕求拜見,王翰求作鄰居。

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李邕求識面,王翰願卜鄰。

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同為詩人,陶淵明厭惡仕途,而李白杜甫卻汲汲於功名,好不掩飾自己想當官的願望,為什麼?

同為詩人,陶淵明厭惡仕途,而李白杜甫卻汲汲於功名,好不掩飾自己想當官的願望,為什麼?柔然32019-09-11 12:36:30

陶淵明生於亂世,朝廷昏暗,吏治敗壞。士人離心,民生凋敝。像陶淵明這樣的知識分子如果不願同流合汙,自然是遠離官場為妙。李白,杜甫生於幾乎是整個中國歷史上最好的開元,天寶年間(直到安史之亂以前)。經濟發達,社會安定,吏治修明。況且,杜甫就是專為服務社會而生的人。即便是安史之亂後的艱難時世,他報效國家,拯救世人的痴心不改。你想,一個偷安遁世,不問蒼生的人怎麼配得上詩聖的稱號。

同為詩人,陶淵明厭惡仕途,而李白杜甫卻汲汲於功名,好不掩飾自己想當官的願望,為什麼?漁歌夜話2019-09-15 18:31:10

陶淵明因祖上名望地位,年紀輕輕即入仕為官,又屢辭屢為官。在士族當道,科舉未興時代,因家族地位和當時政治環境所限,陶公無論文采,政治能力如何,他都只能做基層官員,尤其在兩晉豪門治下的官員,更難施展個人理想抱負,最終歸隱絕於仕途,當時的政治環境是主要原因。

陶公祖上是寒門出身的東晉名將陶侃。一路打拼到長沙郡公。平民出身的陶侃同門閥們入朝為官,在門閥政治最興盛時代他就是個政治異類。“舊時王謝堂前燕”的兩大門閥家族之一琅琊王家王敦大將軍把持朝政時,將陶侃排擠至荒僻之地廣州當刺史。后王敦叛亂想自立,陶侃被朝廷拜為徵西大將軍徵招平息了王敦勢力。陶,王兩家從此結下世仇。

陶淵明二十九歲憑藉自身的政治能力和出身出仕江州祭酒。造化弄人,其上司正是琅琊王氏中國書聖王羲之的兒子王凝之。世仇相處怎可相安。處處刁難便為常事,因而長嘆:“不意天壤之間,乃有王郎。”陶淵明處處排擠。事事為難,只得憤然辭職。

兩晉時期,王謝兩家世代聯姻,權傾朝野,,得罪王家就只能永世不得翻身。陶公能採菊東蘺下,完全是因祖上己擠入朝廷,否則,想避世都無處藏身!

加之陶公志趣清高不願見官場的爾虞我詐,不屑與這些人同流合汙。更因性格崇尚自由,寄情于山水田原,“性本愛丘山”,“少無適俗韻”,促成了陶公最終歸隱田園。非陶公無能為仕。不願為仕,而是政治環境過於險,不願合汙的一種無奈中的明哲保身淡泊名利人生姿態而已。

李白杜甫的求仕之路

李白、杜甫所處的時代正是大唐乃至中國封建王朝最開放。開明。繁榮時期,即唐太宗的貞觀之治到安史之亂這段中國歷史上最繁華、最燦爛的時代,八方來賀,萬國來朝。

此題終於道出李杜終生奔波為汲取功名,毫不掩飾想入仕為官。文人學子,入仕為官是最佳出路,不是什麼誤入歧途,羞於見人之事!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學而優則仕,是天下讀書人的最佳歸宿,也是聖賢的初衷,更是文人施展才幹,實現人生理想的最佳舞臺!

李自年少出名,當今學術界一直宣揚李白蔑視權貴,豪放不羈,不願為功名俯首折腰,敢於反抗權貴。這純屬意識扭曲的夢臆結果!李白想做官同他文學成就不矛盾,更不可恥!

唐玄宗時期,科舉之門大開。李白卻終生都奔走各官員門下求舉薦仕途捷徑!終生求官,為什麼卻不去應試赴考呢?

行政官員要掌握多方面的能力,詩詞歌賦僅是官員。文人雅士的休閒方式而已。李白只能飲酒吟詩。恐落後世所指:志大才疏,僅會借酒作詩!至於如今說他為商人後代不可科舉,那是胡言亂語。

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四十二歲己過天命之年的李白經賀知章同太真公主舉薦。終於被玄宗宣召入宮,應景賦詩。可李白卻侍才傲物,他的所謂定國安邦之才沒得到玄宗認可,便消沉鬱悶消極怠工,終日酗酒爛醉,與玄宗高力士楊貴妃對幹!玄宗只好逐其出宮。

老天有心眷顧,他卻沒能把握好人生機遇,急功近利不願沉心做事,展露才華,過於自負,最終後半生重回蒿蓬窮途末路。在夢想和現實間苦苦掙扎!天命之年為功名還助紂為虐!最終貧病交加,客死它鄉!

杜甫比李白小七歲,情況有些不同,等他可以參加科考時,大唐朝綱已被宦官。權臣所控制,幾次科考,天下士子,一個不錄。但入仕的夢想一直未棄,一邊從商一邊廣交天下文人才子。後因杜甫在安史之亂時投奔唐肅宗,最終獲肅宗欣賞,援於左拾遺,卻因為能力過低不久被貶。終其一生,再未入朝。

其實杜甫。李白兩人。都有過機會,李白入宮兩年,卻被勸退了。說明他根本就不適合進入官場,不是借酒朦朧之中寫幾首歪詩就可以治國安邦。而杜甫因為安史之亂投奔唐肅宗,當了左拾遺,同樣因能力原因,不久就被貶出朝。終其一生,再未還朝為官。

同為詩人,陶淵明厭惡仕途,而李白杜甫卻汲汲於功名,好不掩飾自己想當官的願望,為什麼?

同為詩人,陶淵明厭惡仕途,而李白杜甫卻汲汲於功名,好不掩飾自己想當官的願望,為什麼?

同為詩人,陶淵明厭惡仕途,而李白杜甫卻汲汲於功名,好不掩飾自己想當官的願望,為什麼?

同為詩人,陶淵明厭惡仕途,而李白杜甫卻汲汲於功名,好不掩飾自己想當官的願望,為什麼?楚風堂主人2019-09-15 09:23:40

這兩人的生活時代不同,生活方式也不一樣。

陶淵明生活在晉司馬氏掌權時代,是最為黑暗的時代,士大夫官員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很多官員都掛印而去,過著雖貧困但相對安全的生活。竹林七賢,嵇康,向秀,都寧願遠離政治中心。

李白則生活在大唐盛世,政治賢明,知識分子都願意出仕,是當時的潮流。自古以來朝廷取仕都有兩種方式,一是舉薦制度,知識分子掛靠一高官舉薦,是先秦自古以來的做法。二是科舉取仕,考的是儒家經典。李白信奉道家和傳統舉薦,不屑於儒家科考。所謂(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古代知識分子的出路不像現在這麼多,(可以做生意,開公司,做媒體,寫專欄)。基本上都為朝廷效力來實現自己抱負。如果朝廷黑暗,做官成本太大,甚至危及生命時,則掛印而去,隱居山林或田園。

所以,陶淵明隱居也是明哲保身的方法。李白自薦也是實現自己抱負的的方法,我們不要用現代人的思想,想象古人。

同為詩人,陶淵明厭惡仕途,而李白杜甫卻汲汲於功名,好不掩飾自己想當官的願望,為什麼?國脈傳薪2019-09-16 11:16:45

因為陶淵明當過官,看到了當官的黑暗面,李白杜甫,一輩子沒怎麼正兒八經的當過官,只是當過一些所謂的官。

而且陶淵明是生活在亂世,亂世當官不容易,李白杜甫生活在盛唐,都是太平官,太平官令人嚮往。

其次就是性格原因,陶淵明隱匿,李白豪放張揚,杜甫有為國為民的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