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八股文了解多少?有什麼看法?

你對八股文了解多少?有什麼看法?雨夜v風聲2019-05-28 15:15:33

提起八股文,我們印象通常都不太好。

寫文章嘛,本來是為了表達某個意思,但是八股文可不是為了表達。一篇八股文的好壞,根本不看你到底寫了什麼意思,因為所有的意思都不能超過古人聖賢已經說過的範圍。重要的是形式,也就是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這八個部分,所以叫八股文嘛。每個部分要講究對仗,講究音韻,甚至字數都規定好了。

從我們今天寫文章的角度去看,八股文格式死板、內容乏味、嚴重束縛人們的自由發揮,實在難以忍受。

但明清兩朝的科舉考試都以八股文為主。這麼糟糕的考核方式,為什麼會堅持這麼長時間呢?

過去對這個問題的解釋,要麼是說是封建統治者要束縛人的創造力,要麼說這是中國文化“劣根性”的體現。但是這些解釋,很蒼白,是思維懶惰。

我們首先應該考慮一下,古人面臨的現實條件是什麼。八股文是科舉制下的文體。那科舉要解決的問題是啥?是要在大一統的帝國內,在全國範圍內選拔人才。所以,考試形式必須適合中國地域遼闊,各地自然條件、文化基礎、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巨大,這個基本現實。在古代的技術條件下,地域遼闊就意味著資訊傳播不便。所以,科舉考試的內容和形式就儘量不要調整,要長期固定甚至僵化,因為任何變化都要經過很多年才能傳遍全國。地域遼闊還意味著,全國各地在許多方面都差異巨大。一項全國性的考試,其內容和形式就不能超出各地的“公約數”,不能帶有明顯的地方特色。那就除了流傳千年的“四書五經”了!

還是批評八股文,不考實際的學問。

可是要知道,考實際學問,就沒有辦法在各地之間找到最大公約數。就拿農業來說,北方和南方的農業大不相同,你到底考什麼地方的農業學問呢?其他諸如兵制、行政管理、司法審判、財政預算等等,各地的差異就更大了。當時根本不可能在一張考卷上,出題考全國的人。

除此以外,朝廷還要考慮一項重大因素,那就是窮富差異。如果科舉考試的內容“多元化”,或者需要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素質,那些貧寒子弟根本就出頭無望。只要學生刻苦用功,有幾本書、能吃上窩頭就行了——沒有刻本書,手抄本也可以。只拼笨功夫,這就給窮人家的孩子能夠參加科舉,創造了條件。

當年的科舉考試也一樣。雖然這種考試製度有種種缺點,但是,窮人、社會底層透過科舉翻身的機會確實是最大的。

正是透過“八股取士”這種死板的考試製度,再加上省際之間的比例協調等等配套辦法,中國這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實現了各個地方、各個階層的人都有機會躋身國家統治階層。所謂“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這種考試製度在這個龐大國家的深層,建立起了持久的內在聯絡。在中國國家體系的維持上,在各地人們之間同屬一個國家的認同感上,科舉制度及八股文的作用是怎麼高估也不過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