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出現那麼多名將,大明為什麼還是亡了?

明末出現那麼多名將,大明為什麼還是亡了?陸較瘦796820392018-04-27 20:22:55

名將在多也擋不住歷史的腳步。棺材都已經抬出來,神醫也治不好一個癌症晚期的政府。

明末出現那麼多名將,大明為什麼還是亡了?老孫的火器工坊2018-05-21 09:36:52

明末也是個風雲莫測、英豪齊聚的時代,大明朝在這個時期上也是人才輩出,像什麼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盧象升、孫傳庭、曹文詔、祖大壽、洪承疇、吳三桂,個個都是天生將才,然而就是有這麼多人才在運動,大明也還是亡了,這就讓很多人覺得很可惜,有人就不禁發問了,有這麼多人才護著大明,為啥大明還是亡了?

明末出現那麼多名將,大明為什麼還是亡了?

腐敗

記得在電影《大明劫》裡面孫傳庭說過,李自成可以輸千千萬萬次,而他一次也輸不起。因為腐敗、官紳勾結、私吞土地、偷稅漏稅、欺壓百姓,大明政府從中央到地方這個時候已經腐敗到了極點,天天都有活不下去的百姓造反求生,而李自成的名號就是一面大旗,因此李自成從來不愁沒兵。而大明的精銳軍隊越拼越少,腐敗的軍政下士兵大多不堪一戰,這些個精英只要輸一場,就是路邊白骨了。

明末出現那麼多名將,大明為什麼還是亡了?

再者腐敗導致軍餉發不夠,當兵的也就不老實,投敵也好,搶劫也罷,整個一惡性迴圈,然原因都是腐敗。

黨爭

因為萬曆皇帝瞎搞事情加不作為,導致了明朝的黨爭自萬曆15年之後開始規模日益見長,最後到了不可收拾的局面,這裡站不對隊的人就會被攆走,太有個性的人就會被幹掉,熊廷弼就是太有個性,與東林黨不對付,被中央派了個人給壓著,這次鬧出這麼大事。

明末出現那麼多名將,大明為什麼還是亡了?

閹黨鬥倒了東林黨之後,孫承宗也因此被迫革職。自以為可以兩邊討好的袁崇煥,在危難之際也沒人站出來幫忙說話。孫承宗復職之後,又被東林言官罵到辭職。這些人才,空有一身本事,卻成了黨爭的犧牲品。

不愛國

東林黨人傲骨錚錚,卻也只是守自己那不值一提的氣節,絲毫沒有愛國意識。倒是這些猛人有國家存亡之憂慮,卻沒有多少人支援他們,還總是讓他們背鍋,如此政府,如此官員當政,國家豈有不亡之理。

明末出現那麼多名將,大明為什麼還是亡了?

明末出現那麼多名將,大明為什麼還是亡了?援庵講史2018-04-27 22:48:54

縱觀大明270多年的統治,你會清晰地得出的兩個結論:

明末出現那麼多名將,大明為什麼還是亡了?

1。從洪武開國到崇禎殉國,再到南明小朝廷覆滅,大明的臣子們都始終無法得知該怎樣成為皇帝的輔弼良臣,怎樣才能讓一個比一個奇葩的皇帝們成為明君。

明末出現那麼多名將,大明為什麼還是亡了?

2。大明的文武官員從來沒有取得過意見統一和相互協調的關係。大明的文官集團認為處理國事的最低階方式就是打仗,更有甚者認為將軍帶兵出征打仗,稍有異動就會有叛逆之事發生,文官防武官就像防賊一樣。除非事情真的已經沒有任何迴旋的餘地才會建議皇帝開打,即便這樣,也要私下裡建議皇帝派人監視外出打仗的將軍們。所以他們不僅對軍事嗤之以鼻,對武將們也是從心底裡瞧不上。所以明朝後期,但凡想要有所作為的武將必須私下裡和文官的首腦或是整個文官集團打成一片,譬如戚繼光與張居正的關係。到了明末,諸多名將想要成事必須討好甚至依靠閹黨。

明末出現那麼多名將,大明為什麼還是亡了?

明末的名將多如牛毛,很多名字閃耀青史,譬如:袁崇煥,熊廷弼,孫承宗,盧象升等等等等,他們的軍事能力毋庸置疑,他們的態度毋庸置疑,但是他們沒有辦法消除朝內勢同水火的黨爭,更沒有辦法讓皇帝走上正軌來中興大明,甚至他們本人都是黨同伐異的棋子和犧牲者,這是他們的悲哀之處,也是晚明的悲哀。

明末出現那麼多名將,大明為什麼還是亡了?

任何行動前的準備都得是耗盡所有努力和文官集團換來的,看似達成一致的背後,其實有無數雙眼睛盯著你,不是監督你,而是等著你犯錯,成為他們攻訐支援這次行動的另一黨派的證據。此等朝局之下,任你是什麼名將,都沒有用武之地的。

由此可見,晚明的名將即使再多一倍,也挽救不了大明的坍塌。

明末出現那麼多名將,大明為什麼還是亡了?pppoe2018-05-21 18:48:48

明朝末期的名將是要打折扣的。不是說將領能力不行,而是說兵。

先看看歷史上的常勝將軍帶的是什麼樣的兵。秦漢時期名將輩出,那時候的人頭記功,只要將領有才華能帶著他們打勝仗,軍隊就是虎狼。唐朝從太宗起,有戰功的兵將加官進爵不吝封賞,所以初唐才能四面擴張,直到唐朝晚期對周邊國家還是佔據優勢。宋很尷尬不說了。明朝最有戰鬥力的是戚家軍,由土兵組成,戚繼光從張居正那裡爭取來的好處分一分,士氣很容易上來。這些常勝將軍計程車兵,其實說白了一要有上升渠道,二是要能發財,兩邊都不佔讓當兵的賣命那是扯淡。

再看晚明,遼東軍餉是很多的,當然貪汙的更多,真正到士兵手裡能有多少。這就是說當兵沒錢。上升渠道就別說了,為什麼那些武將貪汙,因為沒有上升渠道,再有才一鎮總兵到頭了。見了低好幾級的文官先磕頭再說話。至於打仗,那得聽文官的。我想這種情況下武將多數心裡是不痛快的。袁崇煥為什麼殺毛文龍?就是想殺個總兵立立威,不然指揮不動這些老油條。一沒錢二沒官,功勞是文官的,拼命是自己的,換誰上去也是先保命要緊。看看明末歷史,亡國之前提起的都是誰,孫承宗、盧象升、洪承疇,全是文官,不否認他們的軍師才能,但是既然是文官佇列,與武將就不是一個思路。即使靠個人魅力讓三軍不畏戰,也更多的是悲壯。亡國之後呢,以前不起眼的各路總兵突然就爆發了。一路神擋殺神佛擋殺佛。變化的原因不需贅述了。

平遼,要的不是人和錢,要的是政策。讓有功將士真正得到封賞,不說給個王爺,至少讓士兵能擺脫跟奴隸似的軍戶,讓將領能與同品階的文官獲得同樣的政治地位。我想有了這些,組織一支不畏死,不懼戰的虎狼之師,結結實實跟後金打一仗,不論勝敗只要打出了悍不畏死的精神,滿人哪敢再正視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