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林悟道《韓非子-心度》 第十一章,易變,講了什麼?

紅林悟道《韓非子-心度》 第十一章,易變,講了什麼?紅林主人2021-12-06 09:00:28

紅林悟道《韓非子-心度》 第十一章 易變

紅林悟道《韓非子-心度》上一章韓非子給我們講了“治民無常,唯治為法”。現在看來,這句話確實先知偉大,現在全世界大多數國家都在依法治國,只是形式不同,但核心一致。“唯治為法”的原因是“治民無常”,所治之民沒有常態,民性是多樣多變的,而應對多樣多變的民性唯有用律法來治理,設定統一的標準,規範行為,統一賞罰,以不變應萬變。

應該說韓非子的“唯治為法”的思想,影響了秦國的君臣,使得秦國最早執行了只有工業時代才出現的兵器製造的標準化管理,再到秦國統一天下後實行的統一文字、統一度量,統一貨幣,最後到統一思想。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文字、度量、貨幣、律法、主體思想都不一樣,統一後的秦國不可能讓如此多的“多樣多變”依然存在並使用,這很不利於國家的治理,秦始皇及時發現了問題,採取了統一化改革,才有了我們今天統一使用的文字。

正是我們在二千多年前就有了“唯治為法”的思想與實踐應用,才讓中國大一統的格局延續至今。歐洲為什麼沒有形成統一的國家,就是因為沒有“唯治為法”的思想,各地文字、語言、貸幣等都不統一,即使有帝國統一歐洲,也沒能實現統一文字語言,帝國很快就又陷入到了分裂混亂之中。

我們不但有“唯治為法”的思想與實踐,更重要的我們還有“法與時轉則治,法與世宜則有功”的與時俱進的變革精神,律法不是一成不變的,必須要隨社會的發展而改變,以便更加適應與保障社會的發展,國家律法只有與國家發展相適宜了才能體現出價值。否則,就成了社會發展與民生建設的絆腳石。

有了“唯治為法”的思想和與時俱進的自我革新精神,就能面對民眾與社會的各種變化。基於以上的考量,韓非子認為“故民樸而禁之以名則治,世知維之以刑則從。”意思是:因此,民眾質樸的話,只要用褒貶進行控制就可以治理好;社會開化的話,只有用刑罰加以束縛才能使人馴服。

在這裡韓非子重點說了“民眾質樸”條件下的治國策略,這種“樸”是一種普遍現象,而這種普遍其實就是普遍民性,為什麼依法治國一直能延續至今,因為人性恆古不變。在這種民性的基礎上用獎罰褒貶就能治理好,關於這一點我們在前面講解過多次。對於開化的社會,用刑法就能使人守規,因為世人都怕受處罰。所謂“世知”應該就是接受了依法治國新政思想的民眾,依法治國成為整個社會的共識與行為規範,在這樣的社會里,國家律法的刑法就能顯出其作用,只要嚴格執法,民眾自然就會服從法治。

在“治與從”的氛圍中,君主不能因此而固化思想,認為民眾已經接受了法治,社會已經服從法治了,維持住現狀就好了。這樣的思想要不得,按佛家的教義這是“住相”之為,還是會落入守舊之中。所以韓非子說“時移而治不易者亂,能治眾而禁不變者削。”意思是:時代有了發展而統治方式一成不變的,社會必然危亂;智慧普遍提高而禁令規定一成不變的,國家必被削弱。意思很明確,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如果君主治理國家的方式一成不變,不與時俱進,社會矛盾就會不斷積累激化,社會問題就無法得到解決,必然會走向混亂。我們講與時俱進,實質是用新時代的辦法解決新時代的問題,而不是用老辦法解決新問題,這樣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其本身就是問題,結果就是問題加問題,難上加難。

社會民眾的認知越來越高,心智不斷開化,精神需求也隨之提升,如果國家律法守舊不變,那麼有可能無法達到禁止與規範世人的目的。比如,隨著科技的發展,高科技犯罪越來越多,如果刑法守舊不變革,就無法遏制這種高科技犯罪。

【故民樸而禁之以名則治,世知維之以刑則從。時移而治不易者亂,能治眾而禁不變者削。】

“民樸與世知”也只是一定時期民眾與社會的特點(當然這種特點是總體趨勢),並不是一成不變的,也是隨著時間的前進而發展變化著,那麼適應這一特點的治理方法就不能因為“治從”而停滯不前,而是要與時俱進。這與佛家的“不住相”思想是一致的,今天考的好,並不代表以後會考的好,今天考的好只代表今天的成績,並不能證明以後的成績,所以每天都要努力,要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