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哲學理論分析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與用批判的眼光看問題的關係?

如何用哲學理論分析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與用批判的眼光看問題的關係?中部人文地理2019-08-27 11:46:36

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屬於“有破有立”的範疇。用批判的眼光看問題,屬於“只破不立”的範疇。在世間作單純的批評者最輕鬆,可以隨時隨地隨意“指點江山”,所謂“站著說話不腰疼”,反正不需要對事情的結果負責任。

而作為建設者則不一樣,總是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審慎分析事物的前因後果、來龍去脈,不會全盤否定或肯定某個事物,總是進行條分縷析,該肯定的肯定,該否定的否定,該揚棄的揚棄,該保留的保留,從中找出最可行的路徑和措施。但凡所有事業的失敗,皆源於其誤導盲動及其後的矯枉過正,左左右右,無所適從。

但沒有必要反對批評,相反要善待批評。虛心聽取批判性意見,會對問題的嚴重性估計得更加嚴肅,從而所採取的措施也會更有可操作性。如當年國家準備興修三峽大壩時,有不少反對的聲音,其中不乏嚴厲的批判,如不同的人從水害、地震、戰爭威脅等多方面進行論證,得出不可行的結論。當中央最終決策專案上馬前,這些反對意見都提供了可靠的參考,使專案的永久存續提前堵塞了漏洞。

一個平臺,一個組織,一個政黨,一個國家,要有一些不同的聲音,包括“只破不立”的聲音。因為這種聲音的前提是,為了讓自己的發聲有說服力,會很專業、很透徹地去剖析問題。如民國初期魯迅等人對漢字的反對,達到了對漢字徹底批判、徹底否定的程度,說出了“漢字不滅,中華必亡”的驚世之語。這雖然有失偏頗,但對於推動新文化運動和後來的漢字改革,依然具有積極意義。

若對反對的聲音一概拒絕,甚至上綱上線,進行倫理道德的反擊,那就走入了誤區,“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企圖發展自己的事業,只能做做夢而已。

歷史是前進的,發展是永恆的,這是社會的主流。批判是必要的,也是暫時的。當問題解決以後,批評者不可能也不應該停留在原來的認知水準上。如果其一意孤行,墨守陳規,那就由批評者變成了反動者,那就需要對其進行反批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