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紅為什麼被稱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

蕭紅為什麼被稱為“20世紀30年代的文學洛神”?牧雲軒書法2017-09-08 17:23:01

蕭紅是個寫作天才。二十幾歲時,在蕭軍的影響與魯迅的扶持下,迅速以《生死場》在當時的文壇異軍突起,成為令人矚目的青年作家。

在白話文寫作剛剛興起的時代,蕭紅的文學才華讓魯迅等很多名家讚賞。魯迅為她的《生死場》作序、茅盾為《呼蘭河傳》作序。有此殊榮作家實在鳳毛麟角。蕭紅的文學成就可見一斑。尤其茅盾在序言中曾這樣評價她《呼蘭河傳》藝術成就:“它是一篇敘事詩,一片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在當時白話文學起步階段,蕭紅在文體上的創新也十分超前。她的小說寫的像散文,她的散文寫的像小說。當時有人以此詬病蕭紅,說她小說寫的不像小說。她迴應:“誰說小說非得寫成巴爾扎克那樣?我想怎麼寫就怎麼寫!”如今散文化小說,早已流行。誰想蕭紅竟為此受過批評?

還有在寫作題材選擇上,蕭紅表現出與年齡不符的成熟。她只寫自己熟悉的風物,絕不會輕易委屈自己的愛好和興趣,趕熱潮加入到革命、政治題材行列之中。丁玲拉她去延安,她回絕了。茅盾也委婉批評她不關心政治,躲在家裡寫自己的風花雪月式文學。現在回頭看,茅盾、丁玲已經遠去,而蕭紅還在熱讀、熱銷、熱議。因為她的小說,只關注人性,已經超越了年代。近百年過去,依然生動。《人民文學》主編曾在研討會上說:《呼蘭河傳》現在投稿,一樣選用。

再就是蕭紅的語言。親切、口語化、鮮活……這也是為何語文教材喜歡收入蕭紅文章的原因吧。

可惜蕭紅三十歲香消港島。天才謝幕太早。好在作品必將長久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