黍離的思想感情是什麼?

黍離的思想感情是什麼?使用者3118931386117742019-12-06 21:48:33

古人常以“黍離之悲”表示懷舊之情、亡國之痛。這出自於詩經《王風·黍離》。周平王東遷後,周王朝的大夫行役到故都鎬京,經過宗廟宮室,看到宗廟宮室都已被毀壞,地上長滿了莊稼,為西周王室的顛覆感到憂傷,故有感而發創作了一首無比悲傷、無限傷感的詩句。這就是千古絕唱《黍離》。《黍離》全詩共三章,以疊唱的形式,反覆詠歎著使人恍惚的憂思,反覆中加重了整首詩沉痛憂鬱的思想感情。三章中在景的描寫方面,取黍稷在不同時期的生長狀態,層層遞進,由“苗”到“穗”再到“實”,換了三個字,在黍稷不斷地茁壯成長的背後,暗示著西周王朝的層層崩潰,直至徹底滅亡。同時詩人心中情感也由“搖搖”的恍惚不定,到“如醉”的憂思難釋,再到“如噎”的悲不能息,詩人的情感越來越沉重,悲傷的程度越來越深切。“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行邁靡靡,中心搖搖。” 開頭兩句用了互文的手法,寫彼黍苗離離,彼稷苗亦離離。“離離”是形容植物行列茂盛的樣子,白居易在《草》中寫“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也是此意。 “邁”為遠行,“靡靡”是形容腳步遲緩的樣子。這兩句是說:緩步走在荒涼的小路上,心中憂思不寧。詩的開頭以遍地茂盛的黍稷起興,以樂景寫哀情,景越樂,情越哀,黍稷本是行役途中最常見的植物,地裡長滿了莊稼,本是一片欣欣向榮、生機勃勃的景象,但詩人慢慢地走在小路上想到這裡原是西周宗廟宮室之所在,黍稷的茂盛反襯突顯出宗廟毀壞,宮室倒塌的破敗之景,宣告著西周的滅亡,心中便不由地感到憂傷和痛苦,遍地的行列茂盛,在詩人眼中卻成了滿目淒涼。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可為知者道,難與俗人言。詩人是孤獨的,他為西周的淪亡而悲痛,但這愛國之心憂是常人所難以理解的,悲痛之情無法傾訴、無人傾訴,難以抒發、難以發洩。到底為什麼會有如此結局,是誰導致瞭如此結局,詩人不得而知,鬱悶之下,只能呼號蒼天“悠悠蒼天,此何人哉!” 一句“此何人哉”,既是一句質問,又是一句感慨、一聲嘆息、一種絕望,是詩人憤慨中的無奈。詩人滿腔激憤,呼號質問中表達著面對歷史前進的車輪無能為力的悲哀,悲憤的呼號無人迴應,這使詩人鬱悶的心情更難以排解。第二章以“穗”替換“苗”,描述了黍稷的成長,暗示著西周的逐漸衰敗,因而詩人心中由“搖搖”遞進為“如醉”,深沉的憂思時時刻刻縈繞在心頭;第三章又以“實”替換了“穗”,黍稷的成熟與西周的衰敗形成了更鮮明的對比,也更強烈的刺激了詩人心中的愛國之情,使詩人“如醉”的憂思進一步遞進為“如噎”的悲痛,沉重的故國情思壓抑得詩人不能呼吸,從而張顯出整首詩沉鬱悲傷的感情基調。與此相似的,在《史記·宋微子世家》中,記載著商紂王的叔叔箕子的《麥秀歌》:“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與我好兮。”商紂王殘暴無道,箕子因直言相勸而被紂王囚禁,周武王滅商後,將箕子釋放。在箕子前去朝周的路上,路過殷商廢墟,引發了故國情思,創作了這首詩。相距300餘年,《黍離》與《麥秀歌》的創作動機,創作過程以及詩中所寄託的深切的亡國之痛,都驚人的相似,故後人常以“黍離”“麥秀”之悲來表現亡國之痛。如向秀在《思舊賦》中寫道:“嘆《黍離》之愍周兮,悲《麥秀》於殷墟。”王安石在《金陵懷古·之一》中也有“黍離麥秀從來事,且置興亡近酒缸”的詩句。古往今來,無數仁人志士胸懷祖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但大凡心智高於常人者都是悲哀的,比如箕子,比如屈原,他們總是處於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尷尬境地,知音難覓,知己難求,不被世人所理解。他們終究只是少數,力量綿薄,因而奔走呼號仍不能使統治者覺醒,只能看著歷史一次次重演,悲劇一幕幕發生。千百回的痛定思痛之後仍有千百回的長歌當哭。這曾令多少人不勝憂愁,《黍離》將這憂愁激憤的情緒抒發的淋漓盡致,成為了憑弔詩中之絕唱。生活在今天的我們,已遠離了那些戰火連綿、硝煙瀰漫的年代,擁有了更多的民主,更多的自由,不會再滿懷報國熱情而苦於報國無門,不會再如昨日的周朝大夫只來得及為故國惋惜。但《黍離》之詩不能不讀,歷史之鑑不能忘記。讓我們在古人的哀嘆中警醒,在歷史的悲劇中奮起。我們相信,我們的祖國一定會更加強盛,更加美好!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