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舉製作為古代第一個人才選拔制度,它究竟是如何運作的呢?

察舉製作為古代第一個人才選拔制度,它究竟是如何運作的呢?一壺清茗品春秋2020-07-08 11:36:09

漢代察舉制可以稱之為古代的“選舉”制度,在兩漢的發展歷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兩漢政治軍事輸送了大量人才,兩漢的強盛,察舉制功不可沒。

起源

早在漢高祖劉邦曾時期,經下過一道著名的詔書,叫做《高祖求賢詔》,要求官吏應該勸賢進能。

御史大夫昌下相國,相國酇候下諸侯王,御史中執法下郡守。其有意稱明德者,必身勸為之駕,遣詣相國府,署行義年。有而弗言,覺免。

察舉製作為古代第一個人才選拔制度,它究竟是如何運作的呢?

這裡劉邦給各級官員提了要求,相國如果發現人才,一定要親自勸他出來,替他準備車馬,請到相國府,記錄下事蹟、相貌和年齡。如果不報告,一經發現就要被免官。

發展

在漢文帝時期,也曾下詔要求官員推舉賢能。武帝時期,經常察舉賢良、孝廉、秀才,甚至明確規定二千石不舉孝廉者以罪論之。漢朝之前就有要求地方政府察舉孝子廉吏,但是地方官員卻不重視,於是漢武帝專門下達一道詔書,大意是,一個大郡竟沒有一個孝子廉吏可以察舉到朝廷,太說不過去。地方長官的職責,不僅在管理行政,還應該為國家物色人才;如果一年之內,連一個孝子一個廉吏都選不出,那麼地方官員就是失責。漢武帝還讓群臣公議,對沒有推薦孝子廉吏的官員處罰辦法。這一來,就無形中形成了一種定期的選舉機制,逐步成為了兩漢時期重要的選官方法。

察舉製作為古代第一個人才選拔制度,它究竟是如何運作的呢?

武帝以後,漢代逐漸形成了一年一舉的郡國孝廉。後來,這一制度,又由郡國分割槽察舉,演進到按戶口數比例分配,設定定額。郡國滿二十萬戶,才能察舉一個孝廉。而孝廉也不過是一個參政資格的名稱。要被任用,還要經過皇帝的親自策問,然後按照成績的等次任命官職。可以說,察舉制在當時是符合社會發展的,為兩漢輸送了大量人才。

沒落

任何一項制度都不會永遠好下去,隨著社會不斷髮展,賴以生存的土壤發生變化,制度也將逐漸走向沒落。察舉制的弊端也逐漸顯現出來。察舉權在地方官員,而不在地方群眾,賢良的官員察舉時,注重結合民間輿情,為國家選拔真正人才;而如何營私舞弊的,就不會照顧民意,而是要推選私人了。

察舉製作為古代第一個人才選拔制度,它究竟是如何運作的呢?

比如,一郡太守擁有察舉權,被察舉的人就都是他的門生故吏。有將來身居高位的,至少對他原來的舉薦人就是恩主,是要報答的。如果正好在舉薦人所在郡做郡守,必然也要察舉他的後人。因此察舉過人的子孫,更易於被人察舉。再加上漢朝每個郡的名額是固定的,這就造成了幾個名額總是落在幾個固定家族中,這樣就形成了所謂門閥貴族。在東漢章帝時,就出現了“選舉乖實”的情況,以至於到東漢末期,

“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

的諷刺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