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的時候,新姑爺大年初二回門的風俗起源於什麼時期?

過年的時候,新姑爺大年初二回門的風俗起源於什麼時期?足行探索發現2019-01-26 20:46:02

大年初二即農曆正月二日。祭財神、回孃家都是一種很有特色的漢族過年風俗。這一天漢族民間出嫁的女兒要回孃家,夫婿要同行,所以俗稱迎婿日。回家時要攜帶禮品,名為帶手或伴手。

漢族民間認為嫁出去的女兒在初一這天不能回門,回門會把孃家吃窮,只有在年初二以後才能回孃家。嫁出去的女兒們,便在大年初二這一天,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孃家拜年。

最隆重的回孃家正是婚後第一次回孃家,這一次新姑爺登門,不亞於新媳婦出嫁。孃家那頭隆重地稱其為:待女婿(或叫待新親)。

過年的時候,新姑爺大年初二回門的風俗起源於什麼時期?

這次回孃家,女婿比閨女位置要高得多,他是孃家的主賓。招待新女婿的酒席很有講究,既然是請的新女婿,新女婿當然就得坐上席,每上一道菜,都要新女婿先拿筷子吃第一口,他不動筷子,任何人都不能動這道菜。

這天中午,光吃菜可不行,還要喝酒,既然女婿是主角,喝酒自然是少不了的。為了不至於喝醉過量,女婿會帶個代他喝酒的,此人能說會道,而且酒量極好。在酒場上,敬新女婿的酒多數由他們代喝了。

按照早先的規矩,新媳婦回孃家,新女婿要給岳父母磕頭,由岳父母給磕頭錢。還要陪著丈夫去本家拜年的,所有的本家長輩、親戚都要拜,至於是否真正磕頭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從初二丈母孃家的第一頓開始,岳父家族的親戚會排著隊的請吃,上席,喝酒,還要給壓歲錢。回來接著去拜新郎的本家、親戚,也是吃飯,送禮,收的小錢卻是給新娘的。小兩口新年往往收入頗豐。

新人結婚後的第一個春節過後,再回孃家,就沒有這麼多規矩和講究了。

年初二會孃家,也有些講究,如:回孃家,夫婿當同行,禮物須成雙!這一天,回孃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孃家的小孩,並且在孃家吃午飯。不但如此,在過去,一家人也會選擇這一天拍張全家福。大年初二,孩子們都會提著鯉魚燈去討個好意頭。

過年的時候,新姑爺大年初二回門的風俗起源於什麼時期?

大年初二回孃家的習俗,從現在來看,更多的是提供了一個聚會的機會,讓許久未見的姊妹們,得以敘敘舊、話話家常。

至於為什麼是在初二(各地風俗不同,很多地方是初三)而不能初一呢?迷信觀念認定,已逝的老祖宗,年底(有說臘月28,有說29或30)從天上回家享受供奉;老祖宗如果看到家裡有“外人”,就不願進家了;已婚女人被認為是“外人”;所以已婚女人不能在家裡過除夕、初一;老祖宗享用供奉後,在初一(或初二)晚上就回到天上了,女兒就可以回家了。這個規矩在舊社會特別是農村是很嚴格的,違反了就是大不敬。新社會人們雖然不相信鬼神,但仍是比較嚴格地遵守著。如果由於某種特別的原因,已婚女兒在家裡過年,那可能父母、家人包括自己都會十分的不高興。這也是一種沿襲以久,而且可能還要執行很長時間的文化現象。

就是這樣一個個的風俗、傳統、甚至規習,合起來組成了——-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