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王陽明的致良知?

如何看待王陽明的致良知?長樂815725462017-10-19 21:10:25

非常簡單實用的處事方法。只要知行合一了就可以了,至於能走多成功還要看自己的能力和運氣

如何看待王陽明的致良知?塵谷行知2018-03-10 23:31:54

首先要說明一下,很少很少有人能達到“致良知”的這個境界,甚至在當今這個社會幾乎是沒有人能做得到的,為什麼?很簡單,因為他真能做到的話就是世外高人了,不可能還在這個是非的塵世中溜達,你可以想象,一顆經歷重重磨難而修煉出來的光明之心怎能會被俗世所牽綁,他已經被大道指引到其它地方去了。

我們用文字所描述出來的一切東西並非是智慧的本來面目,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當你悟出某一個點,你還需要去證悟,如此才能化為你自身的東西,成為你存在的一部分。

所以我們對“致良知”這三個字只能停留在理論層面,到不了它的最裡面。你想窺探真容,只能不斷地去證。

良知是什麼?不學而知者即是良知,是天理。天理是不摻雜任何人為私慾的東西,你刻意去思索出來的天理並非真天理。王陽明說過,草木皆有良知,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的良知,當你能夠達到與草木合二為一的時候,你就能證到什麼是良知了。

所以致良知的過程其實就是打通“物”與“我”的界限。是不是無分別心,無物無我無為,那就不得而知了。

如何看待王陽明的致良知?名著閱讀陳老師2017-10-18 18:15:59

我們現在所說的學習,絕大部分指的是學習知識。知識,是外在的,我們也可以說知識就是世間的理。他是獨立於心的東西。

但是陽明認為心就是理,也就是良知

,他這個提法,對於我們學習到底有什麼幫助呢?舉學英語的例子。

學英語,是從我們每個人不同的原因開始的,有人為了加薪,有人為了出國,有人為了愛好,但是如果我們不停的去質問自己:

到底為了什麼來學英語,最後到你能夠非常清楚而堅定的告訴自己,你為了什麼?如果這個根本的原因是好的,你就會更加堅定,如果這個出發點是,惡的,你學起來肯定沒有那麼大的動力。

這個過程就是不斷的致良知。

只有當我們內心對於英語的良知,這根本的原因,有一個非常清楚的認識的時候,英語的學習規律,學習的道理和方法才會凸顯出來,也就才會變得有意義。也就是我們通俗所講的,只要你有足夠強的願望,你一定會找到方法。

它帶給我們的啟示和幫助就是,當我們在學習的時候,一定要先從自己的內心出發:你到底是為了什麼學?你學習這個東西的良知是什麼?而不是一開始上來,就找很多的方法開始學。

有個故事,說一群小朋友在一個老人的窗戶底下踢球,又鬧又吵。老人走出去跟小朋友說:謝謝你們來陪我踢球,你們踢得這麼好,我今天每個人獎勵十塊錢。第二天他獎勵八塊,第三天他獎勵五塊,到第五天的時候,他突然不獎了。這些小朋友都覺得沒意思,不好玩就不踢球了。

這個例子能夠非常好的,說明學習要從致良知開始,也說明心即理是什麼意思。

心即理就是,當你把心搞定的時候,理自然就會出來。

如何看待王陽明的致良知?一凡論道2017-10-18 20:47:44

人類的學習通常分為三個層次;用眼、用腦和用心,

以看書為例,絕大多數人看書只是用眼睛去看書、部分人看書的時候會用大腦、會思考,只有極少數的人才會把書看進心裡去,用心在看書的人,學而能用,體悟至深,因此,看一本當百本。

只通過我們眼睛的只是過目就忘,只通過我們大腦的知識,我們往往只停留在懂得道理道理的層面;唯有透過我們內心深處的知識我們才能深刻的領悟,並且能夠知行合一,學以致用。

而一個人要真正做到用心,就必須要做到致良知,很多深邃的道理和複雜的關係都是在於一顆澄明的內心裡,我們與世界的關係根本上只是我們自己與自己自己的關係的一個外化而已,可以說,我們與自己的關係決定了我們與世界的關係,這就是心即理的原理。致良知就是心如明鏡,深邃洞見,那麼我們看到一切關係,學習一切知識都是洞若觀火,沒有雜質和噪點,直指根本;同時,我們還可以知行合一。

如何看待王陽明的致良知?冬天的溫暖rxm2017-11-03 11:09:25

陽明先生的致良知功夫運用爐火純青,讓人望塵莫及,我認為沒有什麼高深的神秘,就是此心的運用和把握。正所謂良知在每個人的身上,人人皆有良知,只是大家不願意去致良知罷了。致良知確實不舒服啊,說著容易做著太難了,平白無故的付出,沒有回報的奉獻,長期如此,試問幾人樂意!看著聖人遠不可及,實際自己本就是聖人,只是不願意去做而已。致良知的功夫非一朝一夕,不在實事上磨練不行,不時時剋制反思不行,不刻刻忍性止欲不行。而如今面對物質的極大豐盈,時時的快感充斥而來,那種感覺似乎比起精神的磨礪更加真實具體。正所謂講道理不如給點錢來點實在,好像更有誠意和有解決之道,所以眾人對名利趨之若鶩……。其實給錢不也是致良知嗎,良知從來不排斥實實在在的行為,絕不是空、高、虛,那就是順其自然的為而無為,做了發其本心,不求回報,此心不過分功利,只求萬世之名和利人之利,我得七分與人三分……這樣的名利才是合理之道,也是良知的顯現。 倘若此心只在物上求,那終難有安,更難有樂,因為本心一直被矇蔽,看似為所欲為,名利俱全,實則心靈漂游,毫無可依,本心不在的身體只是軀殼……。說的有點多了,最後,致良知需要人人踐行,永不停息。

如何看待王陽明的致良知?教育老兵2017-10-19 19:56:48

上面2個牛人回答都非常有道理,咱頭條的玩家就是厲害!我補充一下。用第一性原理來解釋。所謂的良,這個字在誕生之初的意思,是一條狹長的走廊,所謂的知,文字本源的意思,是使用弓箭命中靶心。你看致良知,就是專注的透過一條最為直接的路,去到達你的目標的意思。今人很多演繹,也不算錯。心中有目標,找到路子達到你的目標,就是所謂的知行合一。這2個詞兒經常是一起說的。

從這個角度說,馬雲所言的有願景,有行動,瞄準一個點捅下去見出血來,也是這麼一回事。所以,我的總結是,上面牛人說的都對,但它不只有明悟,也有行動。

如何看待王陽明的致良知?一路高歌66792017-10-22 19:25:54

人總是被外界的事物所誘惑,從而造成內心的不安。

人要用良知,就是內心,來對待事物!而不是外界事物擾亂了本心!!

致良知,用自己的心來對待!不是讓外界的事物來打擾它!從而的是,保持自己內心的安寧,不擾亂本心的前提,去做人,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