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寫大禮賦的背景?

杜甫寫大禮賦的背景?一個炎黃2021-05-02 00:06:34

創作背景

唐玄宗天寶十載(751)正月初八、初九、初十(壬辰、癸巳、甲午)三天,朝廷連續舉行祀太清宮、祀太廟、祀南郊三大典禮。杜甫在典禮過後不久,進三篇賦紀頌其事,即所謂《三大禮賦》:《朝獻太清宮賦》、《朝享太廟賦》、《有事於南郊賦》。這三篇賦進呈,是杜甫在考試或求薦種種入仕方法使用過而不成功之後,採取另外的幹祿辦法。

杜甫在慘遇“招賢”騙局之後,困居京城。這時,他非常思念過去的漫遊歲月,那是多麼無拘無束的生活!他也非常思念李白,孔巢父從長安回江東,別時他一再囑咐,向李白問訊。他懷念李白,羨慕李白還過著那種豪放自由的生活,而他自己不得不跟那種生活告別,投入這種迫不得已的悲辛的生活。杜甫有時也想做一隻白鷗,離開長安,飛往自由的天堂,但還有一種更強烈的使命感攫住了他的靈魂,那就是實現“竊比稷與契”,“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大志向。這種崇高的使命感使他放棄了自由,留在長安。

很快,展示才能的機遇就降臨在杜甫面前。天寶九載十月,皇上巡幸華清宮時,太白山人王玄翼上書說見到了玄元皇帝,並說寶仙洞有妙寶真符。皇帝非常興奮,於是命刑部尚書張均等前往求取。這時皇上尊崇道教,羨慕長生不死,所以全國上下的官僚們都報告說這裡那裡出現了符瑞,每月都有臣子上表慶賀。李林甫等還在自己的宅第之內設堂禱告,祈禱皇上長生。皇上非常高興,為求天下太平,感謝他的始祖老子和歷代祖宗,於是就有皇帝的三大祭祀。

天寶十載,玄宗祭祀太清宮、太廟及南郊,朝廷上下都為皇帝的祭祀大典而忙亂。祭祀是國之大典,自然受到舉國上下的關注,文人學士及各地官員也都紛紛上書支援皇帝的祭祀活動。

在封建時代,朝廷與民間都是非常重視祭祀的,祭祀在百姓與帝王臣子之間都有著非常崇高的地位。朝廷還專門有要員掌管祭祀的典禮,對祭祀的程式和規格都極為講究。祭祀也並不僅僅是一種宗教活動,而且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它象徵了皇帝對天下太平的祈禱,在祭祀中包含著皇帝對百姓的關懷與慈愛,對天地與祖宗的敬重等。透過祭祀,無疑可以牢固帝王與百姓之間的情感紐帶。因此,皇帝祭祀是富有重要意義的政治活動,人們稱頌皇帝祭祀,其中包含了廣大勞動人民期盼君主行“德政”的理想。

杜甫聽說皇帝要親自祭祀,心裡很有些感動。他似乎覺得皇帝當年的雄風又回來了。他十三歲時見到過皇帝祭祀泰山時的情景,那時的景象還歷歷在目。那時國家正處在繁榮時期,賢相當政,政治清明,國家前途無限,唐玄宗那時祭祀泰山,顯示了一種雄才大略的偉大君主的氣象。可是現在,國家奸臣當政,連年拓邊,內憂外患不斷。安祿山得勢之後蠢蠢欲動。杜甫多麼希望唐玄宗透過祭祀,反省自己,透過為民祈禱幸福,祈禱天下太平,重新樹立起崇高威信,重新勵精圖治,治理國家!於是杜甫止不住心潮澎湃,情不自禁地寫下了《獻三大禮賦》,由衷歌頌皇帝此舉的英明與偉大。他在文章中傾注了平生的才學,也傾注了平生對皇帝的感情,文采灼灼,才華橫溢,寫完後又親自去把賦文投進了延恩匭。

延恩匭創始於武后時,它是朝廷聯絡百姓的一個視窗。杜甫投延恩匭所獻的三賦為《朝獻太清宮賦》《朝享太廟賦》《有事於南郊賦》。所謂太清宮即長安的老子廟,太廟是李唐王朝真正的祖宗,南郊賦是祭天的賦文。除了這三大禮賦之外,杜甫還作了《進三大禮賦表》,對投賦的原由做了一個說明:“臣生長陛下淳樸之俗,行四十載矣。與麋鹿同群而處,浪跡於陛下豐草長林,實自弱冠之年矣。豈九州牧伯,不歲供豪傑於外?豈陛下明詔,不仄席思賢於中哉?臣之愚頑,靜無所取,以此知分,沈埋盛時,不敢依違,不敢激訐,默以漁樵之樂自遣而已。頃者賣藥都市,寄食友朋。竊慕堯翁擊壤之謳,適遇國家郊廟之禮,不覺手足蹈舞,形於篇章。漱吮甘液,游泳和氣,聲韻浸廣,卷軸斯存。抑亦古詩之流,希乎述者之意。然詞理野質,終不足以拂天聽之崇高,配史籍以永久。恐倏先狗馬,遺恨九原。臣謹稽首,投延恩匭,獻納上表。”

此表作為上三大禮賦的一個附件,恰到好處地對自己做了一番說明推薦。言語忠誠懇切,感人肺腑。先寫到了皇帝的高貴與賢德,對帝王的敬重與愛戴,和自己的愚頑無知及卑下地位形成一種對比,同時又表明自己雖浪跡四方不得仕進但不憤世嫉俗,雖埋沒於盛時但不以賢才自居而隱居山林不問世事,而是自食其樂,與貧民百姓一樣靠勞動來養活自己,以表明他並不是在政治上投機取巧之人,而是適逢國家郊廟之禮,則無比激動地寫了賦文,是情之所至也。

這篇文章,文辭樸實自然,生動流暢,極具藝術感染力與生命力。雖然是獻給皇帝的賦文,但看不到一般賦文的那種單純的華美與肆意的雕琢,它言辭懇切,句句都是肺腑之言,句句皆能打動人心,堪與諸葛亮的《前出師表》相媲美。它以至忠而打動皇帝的心,也打動千古文人墨客的心。

杜甫的三大禮賦,因為有唐玄宗女婿張垍的推薦,從那些全國各地人物的獻賦中脫穎而出,深得皇帝的賞識。玄宗皇帝讀了賦文,認為杜甫很有才華,而且不失臣子的忠誠,於是把他安排到集賢院,命宰相來測試他的文章。在集賢院裡,學士們爭相一睹杜甫的風采,杜甫在一天之內名動京城。這對於長期壓抑不得志的杜甫來說,無論無何是個巨大的成功,是他人生的一個轉折點和里程碑,是他十年來最為值得炫耀的事情。他想,這一次贏得了天子的青睞,在天子身邊做個近臣的日子為時不遠了。這一日的榮耀讓他牢記終身。後來他因受到集賢院的排擠,離開集賢院時,也曾悲憤地提到自己當時獻賦時“氣衝星象表,詞感帝王尊”,以此來說明他當時所受帝王的誇讚。後來在流落西蜀時作《莫相疑行》以抒憤,還念念不忘提到此事:“憶獻三賦蓬萊宮,自怪一日聲輝赫。集賢學士如堵牆,觀我落筆中書堂。往時文采動人主,此日飢寒趨路旁。”從這段詩來看,他一生都對這一段不尋常的際遇深以為豪。杜甫這一次能夠憑藉幾篇賦文轟動京城,在於抓住機遇,適時向君主獻賦,突出展示了杜甫卓越的詩賦才華。雖然對於他一生命運的改變並不大,但這件事,卻是他一生極為榮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