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平音三國演義有幾本?

代平音三國演義有幾本?清新花貓rB2021-07-09 16:31:25

按照《三國演義》版本產生時間的先後順序來進行分類。學術界一般把其版本分為四大類:

1,通俗演義版本類

2,志傳版本類

3,批評版本類

4,毛氏版本類

在《三國志演義》的眾多版本中,最引人注目的當推嘉靖本和毛宗崗本。

嘉靖本,因其卷首附有明嘉靖壬午元年(1522)修髯子(張尚德)引言而得名。又因其卷首另附有弘治甲寅七年(1494)庸愚子(蔣大器)序文,遂被一些人稱作弘治本;更有人以此臆測,以為在嘉靖本之前,還刊刻過更早的弘治本。

不過,從現存的資料看,並不見弘治本的稱呼;況且弘治甲寅距嘉靖壬午僅二十八年,倘弘治本流行,則明後期湧現的大量刊本理應把它作為翻刻的祖本,但事實並非如此。

鄭振鐸先生在1929年發表《三國志演義的演化》一文,認為嘉靖元年刊本《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最早、最善、最接近羅貫中原作面貌的版本,後來的諸本皆源於此本。

近半個多世紀以來,在學術界幾乎已成定論,其實這個問題還是很值得研討的。嘉靖本的一條註釋就有力地說明在此本之前確曾存在一種或數種版本。

嘉靖本第12卷第九則《張永年反難揚修》寫了這樣一件事:劉璋的說客張松謂《孟德新書》乃戰國無名氏所作。曹操聞知,不禁詫異:“莫非古人與吾暗合歟?”遂下令“扯碎其書燒之”。緊跟著這段正文的下面還有一條註釋:“柴世宗時方刊板。舊本‘書’作‘板’,差矣”。

顯然,嘉靖本之前,尚存在過一種或數種“舊本”,且舊本的文字與嘉靖本並不完全相同,否則,就不會有“舊本‘書’作‘板’”的話了。

《三國志通俗演義》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則,明嘉靖元年(1522)序刊大字本。黑口,無圖。半葉九行,行十七字。北京、上海、天津、南京、蘭州均有藏。日本文求堂主人藏殘本,缺第一本;日本德富蘇峰藏殘本,存七、八兩卷。(嘉靖本)

新刻校正古本大字音釋《三國志通俗演義》十二卷二百四十則,明萬曆辛卯(1591)金陵萬卷樓周曰校刊本。題“晉平陽侯陳壽史傳”,“後學羅本貫中編次”,“明書林周曰校刊行”。有庸愚子序,修髯子引(無章)。

封面上方有周曰校識語。精圖,二百四十葉,左右有題句,記繪刻人姓名曰“上元泉水王希堯寫”,“白下魏少峰刻”。半葉十三行,行二十六字。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日本內閣文庫蓬左文庫藏覆本,插圖無刻工姓名。(周曰校本)

新刻按鑑全像批評《三國志傳》二十卷二百四十則,明萬曆壬辰二十年(1592),閩書林雙峰堂餘象鬥刊本。上評中圖下文。半葉十六行,行二十七字。稍異舊本的是,此書增加批評及詩。所評者為事實,不涉文字;詩為周靜軒作。(餘象鬥本)

李卓吾先生批評《三國志》二十四卷百二十回,明末建陽吳觀明刊本。精圖百二十葉,有“書林劉素明全刻像”字樣。半葉十行,行二十二字。有眉批總評。首禿子(李贄)序、繆尊素序、無名氏序、讀三國史答問、宗寮姓氏、目錄。合二則為一回,並取前後二則標題作每回目錄。北京大學圖書館,日本蓬左文庫均有藏。(吳觀明本)

鍾伯敬先生批評《三國志》二十卷百二十回,明末刊本。題“景陵鍾惺伯敬父批評”,“長洲陳仁錫明卿父較閱”。無圖。半葉十二行,行二十六字。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藏。(鍾伯敬本)

李笠翁批閱《三國志》二十四卷百二十回,清初芥子園刊本。圖百二十葉。半葉十行,行二十二字。日本京都大學文學部圖書館藏。(芥子園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