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的成績總是要與別人比?

為什麼我們的成績總是要與別人比?專注媽媽的美食味道2019-06-09 10:36:26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是騾子是馬,必須得拉出來溜溜,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嘛,比較才有提高,才會成長。

為什麼我們的成績總是要與別人比?泉媽育兒心得2019-06-12 02:35:23

小敏是我同事的女兒,與我兒子一樣大,由於我們兩家住得比較近,小敏經常來我家玩,有天她一臉苦悶地對我說:“我爸媽經常拿你家小桐跟我比較,動不動就說小桐的成績比我好多了,要我向他學習,可等到我的成績好不容易趕上了小桐,本來以為能夠得到爸媽的肯定和表揚了,但他們又拿我與另外一個更優秀的孩子進行比較……”

為什麼我們的成績總是要與別人比?

1、在別人看來,小敏是那種比較乖巧的孩子,但其實很多時候小敏的內心很壓抑,她希望透過行動來得到父母的認可,從而讓父母對自己刮目相看,但是父母看到的卻是她身上不足的地方,對於小敏的那些進步和努力,父母往往視而不見,或者只是輕描談寫,然後就是越來越嚴格的要求,好像做什麼事情,都得不到父母的讚許與肯定。

2、我從小敏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我也是那個曾經被父母拿來跟別人家孩子進行比較的小孩,我能夠深刻體會那種不被認可的痛苦,在父母眼裡我們這樣的孩子“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因此,我從小就認定無論我做什麼事情都不上別人,進而逆反地認為“父母應該養育別人家優秀的孩子,而不是笨笨的我。”

3、長大以後才漸漸明白,父母的這種做法只不過是希望給自家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並且為自家孩子找到奮鬥的目標和努力的方向,父母的本意是好的,可他們忽略了孩子的感受,甚至起到了反作用,孩子越比越難受,越比越自卑,與父母的隔閡也越來越深。

為什麼我們的成績總是要與別人比?

父母想透過對比讓孩子樹立奮鬥的目標,這本身沒問題,但當孩子表現出進步時,還是應該適當的給予一些支援和肯定,孩子的內心深處特別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在看到別人家孩子優點的同時,更要看到自己家孩子長處,對孩子的進步能夠給予及時的表揚和鼓勵,或許父母會發覺孩子更多的潛力。

為什麼我們的成績總是要與別人比?

戴爾·卡耐基美國著名人際關係學大師,美國現代成人教育之父。在他9歲那年繼母來到了他家,父親指著卡耐基向她介紹說:“以後你可千萬要遠離他,他可是全鎮公認的最壞的孩子。”繼母邊微笑邊摸著卡耐基的頭,然後對丈夫說:“你怎麼能這麼說呢?他怎麼會是全鎮最壞的男孩呢?他應該是全鎮最聰明、最快樂的孩子才對。#FormatImgID_4#

1、繼母的話深深打動了卡耐基,從來沒有人對他說過這種話,即使母親在世時也沒有,繼母的這一句話成為他走向成功最初的動力,幫助日後成就了一番偉業。

2、這讓我想到了“皮格馬利翁效應”,又稱為“期待效應”,該理論的提出者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他指出:讚美、信任和期待能夠改變一個人,當一個人經常獲得讚美時,他就會變得更加自信,同時有一種積極向上的內驅力。卡耐基的繼母就是利用的這一原理。

3、而卡耐基的父親則利用了“皮格馬利翁效應”相反的一面,直接否定、貶低孩子,可能帶來的後果是孩子變得更加失望、自卑和充滿壓力。一個永遠都得不到父母肯定和支援的孩子,他們也無法肯定自己,父母們應該懂得,沒有正面肯定迴應的愛,是沒辦法讓孩子打從心裡自信的。

為什麼我們的成績總是要與別人比?

對於父母來說,應該鼓勵孩子拿自己的現在和過去比較,而不是一味的與別人比較,應該儘量稱讚和肯定孩子,而不是責罵和貶低孩子;對於孩子來說,應該努力提升自己,堅持自己的想法,活成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其實,父母與孩子之間還可以靜下心來,開誠佈公地交談一次,父母要允許孩子表達出與別家孩子對比的苦惱,更要理解孩子的心情並做出改變。

為什麼我們的成績總是要與別人比?

相信大多數家長對這樣的場景並不陌生:孩子放學回家後就一直看電視、玩手機,拖到很晚才開始寫作業,這時的家長會怎麼說呢?我猜大致會這麼說:“你們班的某某是不是又考了第一名?我聽說他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作業寫完,然後再去做其它的事情,你能不能多學學人家啊?”又是一個典型的拿自家孩子與別家孩子對比的案例。

為什麼我們的成績總是要與別人比?

1、家長的這種說法其實是使用了“激將法”,也就是透過批評自家孩子或者稱讚別人家的孩子,激發自家孩子的羞愧感,使其為了避免愧疚而奮發努力。但這樣做是不對的,因為激將法從根本上來說是一種懲罰,而懲罰一定會帶來極強的挫敗感。

2、孩子遇到挫敗時很容易退縮不前,此時父母再用激將法貶低孩子,更是讓孩子覺得一無是處。想要激勵自己的孩子,應該多多使用獎勵的辦法,而把懲罰變成獎勵,只需要使用“反向激將法”就好了,即依靠讚美自家孩子,貶低別人家的孩子,來激發自家孩子的自豪感,讓他為了“維護自豪”而努力。

為什麼我們的成績總是要與別人比?

針對孩子回家就一直看電視、玩手機,拖到很晚才開始寫作業這件事情,如果家長使用“反向激將法”,可以這樣說:“你是不是有個同學叫某某?我剛才碰到他媽媽了,一直向我抱怨,說他作業要麼不寫要麼亂寫,讓他媽媽很生氣。幸好你不一樣,雖然偶爾貪玩,但至少會把作業寫完,讓我不用那麼操心,對不對?”這種說法同樣是拿孩子進行比較,卻既維護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感情,又讓孩子產生了由內而外的驅動力。

大家好,我是泉媽育兒心得,專注親子關係,對親子心理、教育、溝通、閱讀等有獨到的見解,希望我的分享能帶給你幫助,歡迎關注、留言、點贊、轉發、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