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是如何理解焦慮與自我防禦的關係的?

弗洛伊德是如何理解焦慮與自我防禦的關係的?真心真意真言2019-07-25 10:39:47

如果這個問題是你內心真正的疑問,那麼你實際上是在說:“我沒有理解弗洛伊德所說的焦慮與自我防禦的關係,我覺得他的理論難以理解、無法理解,你能為我解讀一下嗎?”如果這是你真實的想法,或者是你潛在的想法(潛意識),是你透過問這個問題想要達成的目的所在,那麼我只能說,朋友,你真的問錯了問題。

我們為什麼非要在別人的書中尋找答案呢?我們為什麼非要去理解別人的理論而不能親身探索、親身實踐呢?難道你就那麼肯定,這些所謂的權威,他們的言論和理論都是正確的嗎?如果你能夠肯定,你是透過什麼方式肯定的呢?自己不知道正確答案是什麼,真相是什麼,卻能夠肯定別人的答案一定正確,這不是非常荒謬嗎?

反之,如果你無法或者沒有肯定對方的觀點、理論是正確的,那麼對於別人的觀點和理論,你會抱持什麼態度呢?什麼態度和應對方式才是正確的呢?很顯然,如果你無法肯定對方的觀點、理論是正確的,那麼你的顯意識或者潛意識裡,必然對對方的理論抱持著質疑的態度。因此無論對方的理論是怎樣的,這時候你都不會輕信,而必須透過自己的親身實踐去尋找正確答案,然後再用自己找到的答案,與對方的理論進行比較,這樣才能驗證對方的理論正確與否,是這樣嗎?既然如此,既然我們始終必須自己去尋找正確答案,那麼別人的理論、觀點的重要性又在哪裡呢?所以朋友,現在明白了嗎?別人的理論並不重要,權威、專家也不重要,真正重要的只有事實,只有真相,只有自身的親身探索和親身實踐,這才是真正重要的事物,你覺得呢?

說完了別人,再來談一談我們自己吧。我們自己數十年的人生中,大腦中已經積累起了無數的知識、理論、觀點,這些理論有些來自於他人和書本,有些來自於自己的生活體會、生活經驗。這些理論有的與事實真相相吻合,因而是正確的;有的卻是對真相的歪曲,或者是盲人摸象般的結論,因而是錯誤的,只是我們自己可能並不清楚這一點,而一直將之當成了真理對待。朋友,這有可能是我們大腦中的真相嗎?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你有沒有因為這幾句話,開始對自己大腦中的觀點、理論產生質疑呢?如果產生了質疑,你是因之感到了恐懼,想要拒絕繼續看下去;還是覺得自己真的必須對自己過去的觀點、理論進行質疑,覺得這件事情確實非常重要呢?

如果是前者,如果你因為質疑自己,產生了心理恐懼,那麼朋友,我們已經可以說再見或者再也不見了,因為接下來做任何事情都已經沒有意義。這時候你已經產生了防禦心理,帶上了排斥心理,帶上了懷疑自己導致的恐懼心理,這時候既使你勉強自己繼續看下去、聽下去,也已經沒有任何意義。因為所有的話語實際都不會進入你的內心、打動你的內心,你會為了保護自己,實際是保護自己大腦中的觀點,而拒絕其它所有的事情。這時候你的內心已經變得衝突、混亂,你已經聽不進任何的話了,所以這時候,離開這裡,也許是你最佳的選擇了。如果是後者,如果你覺得質疑自己、自己的觀點和理論真的非常重要,因而對這次的對話產生了真正的興趣,那麼朋友,俺真的必須恭喜你,因為你的心靈仍然年輕並充滿了活力,而這樣的心靈有可能擁有真正的自由。

現在讓我們的話題繼續下去。透過前面的對話,我們已經發現,在沒有親身實踐之前,我們無法肯定別人的觀點正確與否;我們還發現,我們自己大腦中的觀點,有可能存在錯誤和謬誤。既然如此,那麼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實際必須對所有的理論、觀點抱著質疑的態度呢(當然不包括質疑自己住在哪裡這一類的事情)?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們的心靈,必須不受所有理論、觀點、權威、專家的束縛呢?這是不是意味著,我們的觀察、研究,從此可以不受任何觀點、理論的束縛,因而可以真正地直面事實呢?如果你真正理解了這一點,如果我們的心靈因為理解了這一點,從此真的可以不受任何理論、觀點的束縛,即使偶爾被束縛時,我們也會迅速發現並消除她們的束縛,那麼朋友,恭喜你,因為你已經擁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心靈自由,而這也為你尋找到所有的真相和答案,奠定了最為結實的基礎。從此以後,你可以真正張開心靈,去探索世界、擁抱真理了,他們與你,已經沒有遙不可及的距離。

擁有了真正心靈自由的你,從此所有的問題都可以透過自己的觀察、研究找到答案了。至於你問題中提到的,自我防禦心理與焦慮之間的關係,這個問題對你來說也不再是難題,俺在這裡就不繼續展開了。只要你認真觀察自己,觀察大腦的思考,觀察思考與心理、情緒之間的關係,你會輕鬆找到答案的。如果你找到了答案之後,還想與俺探討一下,那麼找到俺吧,俺會非常高興地與你一起探討的。

弗洛伊德是如何理解焦慮與自我防禦的關係的?活著的藝術2019-07-24 23:33:52

謝邀,先來說說弗洛伊德所理解的焦慮。

1896年,弗洛伊德的父親去世,對弗洛伊德產生較大的影響,一定程度促使他開始自我的精神分析。1899年出版了他本人心理學、精神分析學的奠基之作《夢的解析》。這本書的出版,立刻引起了世界轟動,遭到了不少批評。

弗洛伊德是如何理解焦慮與自我防禦的關係的?

但他本人沒有放棄,繼續進行自我分析,後面又相繼出版了《日常生活的心理病理學》、《性學三論》等著作,直到1917年出版了《精神分析引論》一書,他的思想在這本書中才得到系統的完善。

他認為:夢是一座橋樑,通向人的潛意識,即夢是潛意識的作用;而潛意識又受到那個原始的我支配;而原始的我又受到性慾的支配,這種性慾產生的“力比多”驅使著人的精神、心理和行為。他認為:人的一切活動,精神、心理、行為的結果就是性慾的表現;人的心理、精神疾病的來源就是長期被壓抑與抑制的性慾。

所以,弗洛伊德所認為的焦慮,便是性慾被壓抑與抑制的結果。

一個人之所以會做夢,便是性慾在潛意識作用下的體現。也可以說,一個人的心理疾病在夢中會得到體現。長期沒有得到性滿足的人會經常“夢遺”;長期的焦慮沒有得到緩解的人會經常做噩夢;這些都是由於性慾得不到滿足所帶來的結果。

但弗洛伊德本人是極力反對性活動的。他認為:雖然人的一切心理疾病、精神疾病是因為被壓抑的性慾所導致的,但是性活動本身就是一種動物活動,如果盲目追求滿足於性的需要,這樣會玷汙人的靈魂,事實上是對作為人類的侮辱。所以,這種性慾應該得到剋制,而能剋制這種性慾的人便是自我意識的最高層次——“超我”。

弗洛伊德是如何理解焦慮與自我防禦的關係的?

焦慮與自我防禦的關係

弗洛伊德將人的意識形態分為三層次,依次為“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是最低階的我,受到性慾的支配,充斥著原始的動物本能。

自我:是鑑於本我與超我之間的一個我。這個我是最複雜,同時也是最矛盾的我;這個我容易受到原始的動物本能下的情感支配,同時也容易受到超我下精神文明的道德倫理的情感支配。

超我:這種“超我”就是用人類的精神文明束縛下的我。已經完全脫離動物本能下的情感支配。弗洛伊德也是努力的向“超我”的境界靠近,這便是他極力排斥性慾的原因之一。

自我心理的防禦機制分為:

1、否定。無意識地對情感的拒絕。

2、反應結構。有意識地做出與潛意識相反的情感。

3、轉移目標。有意識地將目標情緒發洩物轉移到另一個目標。

4、壓抑與抑制。前者為潛意識下的情感記憶清除,後者為有意識地情感記憶清除。

5、投射。無意識的把自身的情感投放到其他目標身上。

6、理智性。有意識的將情感記憶合理化。

7、合理性。有意識的建立邏輯思維結構進行情感記憶整理。

8、補償。無意識的將目標降低層次,進行自我情感代替。

9、昇華。無意識下將目標情感社會合理化。

10、退化。無意識下的將目標情感與早期發展下的情感做對比。

而焦慮與自我防禦的關係就在以上十個防禦機制中。可以這樣說:焦慮作為結果,自我心理防禦機制作為原因。

弗洛伊德是如何理解焦慮與自我防禦的關係的?

弗洛伊德作為一個精神治療師,在拯救精神病人的同時也在不斷向心理領域摸索前行,他的著作對人類做出了巨大貢獻。雖然很多人都說他是“泛性論者”,還有人說他腦子裡裝滿了汙穢,但是,他的思想給解決人類精神疾病帶來了新的思路,而且是可行的。

我也常常這樣思考:一個人為什麼會感到焦慮?如果根據弗洛伊德的思想,那麼就是因為性 的壓抑與抑制下的結果。由於受到本我的動物本能驅使,使一個人容易產生性的慾望,然而這種慾望又被社會的倫理道德所約束,這就產生了矛盾,使一個人的性慾得不到實現,被壓抑和抑制住了,那麼這種情況下就會產生各種心理疾病,比如焦慮。

這些焦慮長期得不到解決,就會危害一個人的健康。心理疾病得不到解決,我們就會想辦法去解決,想不出辦法來,就會加重我們的焦慮;最後我們不得不去尋找專業的心理諮詢專家接受心理治療。然後心理治療師就會以各種方式對我們進行心理疏導、催眠等,使我們康復。但是,過段時間,類似的焦慮又會找上門來,使我們痛苦不堪。於是,我們不得不每週花上大把時間待在心理治療室裡接受催眠、洗腦,這個治療過程似乎沒有期限。

我們是不是應該同弗洛伊德本人那樣追求擺脫動物本能下的性慾支配,達到一種超我的境界呢?

再次感謝邀請,歡迎關注。

弗洛伊德是如何理解焦慮與自我防禦的關係的?五嶽獨尊王太山2019-07-25 08:44:13

弗洛伊德認為焦慮是人的自我在感受到威脅時產生的一種警示狀態,焦慮可能是個體不恰當的使用防禦機制,從而導致心理疾病的產生。比如一個已婚男士在工作中遇到了一個非常喜歡的女士,自己對她一見傾心,這個時候他的本我就會非常想要接近這位女士想和她發生點什麼,而他的超我卻在阻止他的行為,提醒他這是不道德的你已經結婚了,此時自我就會在本我和超我的衝突中感受到威脅,而進入焦慮狀態

弗洛伊德把焦慮劃分為三種類型:客觀性焦慮,神經性焦慮和道德性焦慮。客觀性焦慮是指人在現實世界遇到危險時產生的恐懼,當你在大街上看到一隻老虎時,當你看到龍捲風時,當海嘯在你面前發生時,當你經歷地震時,你會感覺到很緊張很害怕,這就是客觀性焦慮。

神經性焦慮是指人在擔心因為表達本能慾望而被懲罰時產生的狀態。此時的本我會被自我嚴重打壓,而自我也會被本我衝擊和威脅。

道德性焦慮是指人在從事或者思考一些違背良知法律的不道德的行為時產生的狀態。其實3種焦慮都是自我在體驗到來自不同方面的威脅時產生的恐懼,真實性焦慮是在自我面對外部現實世界的恐懼中產生的,神經性焦慮是自我對本我的恐懼,道德性焦慮是自我對超我的恐懼。弗洛伊德認為焦慮會觸發自我使用防禦機制以緩解恐懼感,而持續性的焦慮是自我的防禦機制持續執行,形成固著。

心理防禦機制是自我在面對威脅時發展出的一種機能,即用一定方式調解,緩和衝突對自身的威脅,只現實允許,超我接受,本我滿足。心理防禦的概念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後油漆女兒安娜弗洛伊德進一步完善和豐富了心理防禦機制的概念。否定,付諸行動,軀體化,反向形成,昇華,幽默等都是非常常見的心理防如果他使用輔助行動的方法的話御方法。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緩解我們的焦慮,化解尷尬場面,善於靈活運用心理防禦方法的人普遍情商較高。

比如一個人剛回到家就被媳婦劈頭蓋臉罵了一通,還沒等他反駁就被媳婦潑了一盆涼水,所有鄰居都在一旁看著,場面也非常的尷尬,這個時候他就處在一個自我受到威脅,產生了焦慮狀態,這個時候它的心理防禦機制也開始執行,如果他使用付諸行動的方法的話,他就會和妻子開始吵架,他會很生氣,他去會發洩自己心中的不滿,不過結果肯定沒什麼好結果,如果它使用幽默的方法,她可以說:我就知道這打雷之後肯定會下雨,所有鄰居都會被他逗樂,尷尬的場面也得以化解,他也就不會生氣,不會動怒。心理防禦方法有很多,只要你學會靈活運用。

心理防禦方法可以幫助人們有效地解除現實的威脅,尷尬,使我們可以很容易擺脫不好的狀態和情緒,所以多學習一點弗洛伊德的關於焦慮與自我防禦的經典知識,對於我們在今後日常生活中從容面對各種困境,突發事件以及各類的矛盾糾紛都會有很大幫助。

弗洛伊德是如何理解焦慮與自我防禦的關係的?

弗洛伊德是如何理解焦慮與自我防禦的關係的?

弗洛伊德是如何理解焦慮與自我防禦的關係的?

弗洛伊德是如何理解焦慮與自我防禦的關係的?心靈小溪流2019-07-24 22:46:16

佛羅裡德的焦慮以自我防禦之間的關係,我真的不太清楚,但是我還是感謝您邀請我回答這個問題。

我就闡述下我對於這個論點的認知。

當人產生焦慮情緒的時候,其實也就是身體自我防禦機制啟動的時候。

身體系統很奇妙的地方也就在於當遇到危險的時候,人本能的會自我保護。

那焦慮產生的時候,其實人本身是沒有辦法開心的。那個時候一般關注的就是如何讓自己不焦慮或者如何讓自己恢復到平和。

在這個過程中,應該和周遭保持距離了,那些曾經的壓力或者承受不了的東西,統統都要與之隔離,甚至自斷後路,徹底的讓自己安靜。不依賴別人,也不依賴別人,進行情緒的調整。

弗洛伊德是如何理解焦慮與自我防禦的關係的?騏驥心理諮詢2019-07-26 12:42:16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理論裡,認為人天生有一種內驅力,他將之稱做“力必多”。以性慾的方式總要向外投注的力必多受現實原則的作用後,會出現一種內心的張力,這種張力帶給人十分難受的感覺,這個感覺就被弗洛伊德稱做焦慮,即想要向外投注力必多,但又不被允許投注之間的衝突,使得人使用了一種叫做“潛抑”的機制,將這種衝突壓抑到一個被叫做“無意識”的領域中去,人就意識不到衝突的存在,而焦慮就好像沒有了或明顯緩解了,這個也發生在無意識裡的潛抑過程就是防禦機制。所以,防禦機制是一種潛抑衝突,緩解焦慮的自我保護手段,防禦機制也隨人格水平的不同分為較低階的和較高階的,後來的自我心理學家主要在對病人防禦機制的分析上,逐步將較低階的防禦機制轉化為較高階的以獲得分析的治療效果。在1923年弗洛伊德提出他的人格理論後,更是明確指出本我與超我的衝突未能被自我有效處理時將引發焦慮和神經症,這裡,自我就已經被界定為衝突的“調停者”,調停的過程便是防禦機制,安娜。弗洛伊德在其著作《自我及其防禦機制》中詳細闡明瞭這一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