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鐵鷂子怎麼滅亡的?

西夏鐵鷂子怎麼滅亡的?合成時代潤滑油2022-09-05 21:13:54

鐵鷂子最終敗給了蒙古怯薛軍。

鐵鷂子是西夏景宗李元昊所創立的重灌騎兵部隊。除了用作護衛、儀仗外,後來又發展成為西夏的主力軍,作為衝鋒陷陣、突擊敵陣的前鋒。

西夏以武立國,騎兵中尤以重灌鐵騎鐵鷂子之戰鬥力為最。鐵鷂子乘善馬、重甲、刺斫不入,用鉤索絞聯,雖死馬上不墜。遇戰則先出鐵騎突陣,陣亂則衝擊之。

西夏鐵鷂子部隊把戰馬和士兵用鐵鏈連在一起,在戰場上,士兵即使已死,但都不落馬,這樣一支“不死軍團”對敵人的心理打擊是致命的。一旦被這樣一支軍團打亂了陣腳,那麼士兵接下來面對的就是潰敗中的大屠殺,而很顯然敵人對這樣的殺戮樂此不彼。

在中世紀時期,西夏人發明了冷鍛技術,透過這種技術打造出來的兵甲和武器,其堅固程度和鋒利程度都比常規鐵器略勝一籌。在當時盛行著“契丹鞍,夏國劍,高麗秘色,皆為天下第一”的說法,可見西夏兵器之鋒利。而西夏的鎧甲也十分堅硬,經過冷鍛技術冶煉以後天下無雙,相距五十步,強弩也難以傷其分毫。

當然,裝備終究是次要,畢竟沒有合理的建制和優秀的戰術,再強的單兵作戰能力也終究讓軍隊一盤散沙。

根據《宋史》記載,西夏鐵騎之所以被稱作“鐵鷂子”,主要是因為其“百里而走,千里而期,倏往忽來,若電擊雲飛。”正因其銳不可當的氣勢,每逢平原作戰時,往往鐵鷂子負責衝鋒陷陣,衝冒奔突。為了鐵鷂子能夠在衝鋒時更為穩妥,鐵鷂子計程車兵還會和馬匹用鉤索連為一體,即使戰死也不墮馬。

在建制上,鐵鷂子共計3000人,分為十個小隊,每個隊伍300人,這些隊伍的隊長大都是獨當一面的驍勇之將。同時,這十支隊伍在戰場上一般都會保持若干魚鱗狀的小方陣,這些小方陣整體上呈現前方凸起的梯形大陣,以藉助平原地勢最大程度上撕裂敵軍陣型。然後再讓輕騎兵從側翼偷襲,而步兵則分割騎兵所創缺口。就算鐵鷂子一時之間難以寸進,或者力不能支,它們也往往可以先行撤退,讓山地步兵利用峽谷隘口進行斷後。

在這樣嚴密的佈局之下,鐵鷂子雖然只有區區三千人,但卻成了西夏立國之本。在此後與宋遼的對抗中,鐵鷂子往往能夠以強悍姿態正面蹂躪對手,如好水川之戰、定川砦之戰、三川口之戰,都是鐵鷂子的傑作,這些戰役硬是讓宋朝被迫與西夏簽下了喪權辱國的條約。而後崛起的金國看見西夏的鐵鷂子如此強悍,於是便仿照鐵鷂子組建了一支類似的騎兵,名曰“鐵浮圖”。鐵浮圖雖然在戰力上比鐵鷂子略勝一籌,但其本質不過是鐵鷂子的升級版本。

但世間沒有永恆不朽的存在,公元1226年,鐵鷂子迎來了其最強大的對手——蒙古鐵騎。面對這樣一支“每個士兵普遍擁有四匹戰馬,攜帶各式武器,以及能手挽八十公斤強弩、建制細緻到十人一組”的前所未有的變態軍隊,鐵鷂子終究沒能再度捍衛它的國家與尊嚴。

公元1226年,西夏和蒙古在靈州城展開了殘酷的廝殺,鐵鷂子最終敗給了蒙古怯薛軍。此戰以後,西夏都城被屠戮,兩百多萬党項人被屠殺殆盡,西夏亡族亡國,鐵鷂子也自此徹底消失於歷史之中,不復存在。

公元1227年,末帝出城投降,西夏正式宣告滅亡。鐵鷂子徹底消失在歷史的沙塵中。

西夏鐵鷂子怎麼滅亡的?馬先華2022-09-05 21:16:26

鐵鷂子被蒙古騎兵給滅掉了。

鐵鷂子人馬大抵有三千人左右,而蒙古騎兵常年保持在十幾萬人左右,最高峰時期人數不超過24萬。從蒙古騎兵的建制來看,與鐵鷂子的差別不大。蒙古騎兵由重騎兵和輕騎兵構成,其中四成人數是重騎兵,其餘的是輕騎兵。這一點與西夏的鐵鷂子不同。

蒙古兵和鐵鷂子雙方交戰後,西夏鐵鷂子在蒙古輕騎兵的襲擾下陣型開始陷入了混亂,混亂之後,蒙古騎兵的重騎兵衝了進去,直接打亂了西夏的鐵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