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鏡湖公園步月橋的來歷?

蕪湖鏡湖公園步月橋的來歷?使用者99366462531072022-09-19 01:21:05

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南宋狀元張孝祥罷官回到故鄉蕪湖,捐出良田百畝,匯而成湖,距今已有850多年曆史。成湖之後,張孝祥將其命名為“陶塘”,以表達其追隨陶淵明辭官歸隱田園之情。

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南宋狀元張孝祥罷官回到故鄉蕪湖,捐出良田百畝,匯而成湖,距今已有850多年曆史。成湖之後,張孝祥將其命名為“陶塘”,以表達其追隨陶淵明辭官歸隱田園之情。

如今的鏡湖公園,位於蕪湖市區中心,是城市最美的風光帶。由大、小鏡湖兩部分組成,其中大鏡湖又名“陶塘”,小鏡湖原名為“汪家田”。而步月橋正位於大、小鏡湖之間,點綴著美麗的鏡湖。

步月橋的前世今生

步月橋原名“柳陰橋”。清嘉慶八年(公元1803年),蕪湖關道宋鎔在鏡湖當中建起一土堤將湖水隔成兩半,堤中建“柳陰橋”,在南段建“留春橋”,後又在留春園的東邊建起一座“春在橋”,為鏡湖增添三道靚麗的風景。

隨著歷史的變遷,“留春橋”與“春在橋”被毀,只有破敗的“柳陰橋”殘存。後多次改造重修,民國時期,改名為“大新橋”。據民國八年《蕪湖縣誌》中記載:大新橋,在鏡湖堤中間,亦名柳陰橋。

隨著歷史的變遷,“留春橋”與“春在橋”被毀,只有破敗的“柳陰橋”殘存。後多次改造重修,民國時期,改名為“大新橋”。據民國八年《蕪湖縣誌》中記載:大新橋,在鏡湖堤中間,亦名柳陰橋。

新中國成立後,蕪湖市政府對鏡湖景區進行修繕,1953年將汪家田的淤泥清除,擴大了鏡湖湖面,形成大小鏡湖。兩湖之間的堤路修建石砌墩臺,上面鋪上鋼筋水泥板,成為了一座水泥平橋,行人和車輛均可通行。

1987年2月18日,對此橋再一次改建重修。經過五個月的建設,被改建為一座單孔拱橋,麻石鋪面。橋長28米,拱徑高5米,主跨10米,寬9米,護欄高1米。造型古樸,橫跨鏡湖,更名為“步月橋”。

新中國成立後,蕪湖市政府對鏡湖景區進行修繕,1953年將汪家田的淤泥清除,擴大了鏡湖湖面,形成大小鏡湖。兩湖之間的堤路修建石砌墩臺,上面鋪上鋼筋水泥板,成為了一座水泥平橋,行人和車輛均可通行。

1987年2月18日,對此橋再一次改建重修。經過五個月的建設,被改建為一座單孔拱橋,麻石鋪面。橋長28米,拱徑高5米,主跨10米,寬9米,護欄高1米。造型古樸,橫跨鏡湖,更名為“步月橋”。

如今的“步月橋”,為一座步行橋。水中共有樁基32根,橋的兩邊各有33級臺階。橋身與臺階都是花崗岩貼面,潔白如玉,兩邊護欄有40個雲頭柱石雕,每個有40釐米高,給橋身鑲嵌上典雅的花邊。整座橋以優美的半月形弧度橫跨在鏡湖上,和橋洞成為一體,猶如一塊玉盤。

步月橋兩側種著一排排垂柳,橋身掩映於垂柳中。微風吹拂,翠柳輕搖,平如明鏡的湖面蕩起漣漪,水中倒影也隨著綠水盪漾,十分幽雅別緻。

每到晚上,鏡湖的彩燈勾畫出湖邊一幢幢高樓的輪廓,五光十色的霓虹燈倒映在湖水中,將湖面裝扮得分外妖嬈。步月橋上也裝點著彩燈,與水中的倒影連線在一起,好似一輪圓月,照亮了鏡湖,也點綴起鏡湖中最美的一道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