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難兩全”這話有出處嗎?求~?

“忠孝難兩全”這話有出處嗎?求~?使用者8748367122331392020-06-05 10:55:32

【伍子胥】鮑機

忠孝誠無報,感義本投身。日暮江波急,誰憐漁丈人。楚墓悲猶在,吳門恨未申。

翻看了《史記》中的《伍子胥列傳》,對這個與吳越歷史有著極深淵源的人物有了幾分認識,有些感慨,一種無法暢快的鬱郁情節,因為都是吳之氏。

雖然說伍子胥出生楚國,但更多的生命時光還是為吳而逝,乃至後代亦在吳國耕作生活。當然歷史是在發展中前進,去感傷已逝的人未免有些傷害大眾的歷史情節。

不得不承認勾踐是梟雄,而伍子胥的下場也是一種無奈。子胥的遭遇在項梁身上也有曾重現,歷史的相似說明子胥是一個有大眾同格的人。

首先他執著,父兄皆被楚平王誅,詐死以出楚國,後輾轉諸國,到吳國也經歷風波之後再入朝廷。如果不是有一種報仇的信仰,或許歷史上的伍子胥就算活了,也是被歷史載在同誅於其父、兄之時。這點使他在生活中甘吃千萬苦,為報一身仇。許多歷史的人物也大多是因為有所負,才成其偉業的,越王勾踐就是一個。

執著的本身並沒有錯,關鍵在順境中可以保持清醒是難得的。子胥千不該萬不該倒行逆施,將楚平王鞭屍三百,為世人所不容,天道之難容,是故申包胥走秦告急,痛哭七日求得親王五百乘救楚出吳。伍子胥也算是一個有雄韜大略之人,他所能看到的不僅是事情的表相,所以他可以在吳夫差的身邊扶搖直上,報仇的衝動總有失情理,雖當時孔子尚未相魯,一種無主流意識的民眾心態還是難以接受子胥的行為。

夫差疏遠子胥,加之饞人的挑撥,最後在功齊不功齊之中成為犧牲品,或許是天道的懲罰,或許是夫差的錯誤,無論如何,伍子胥死了,為他的執著。

為伍子胥悲哀,更痛恨夫差的親佞遠賢,以誅忠良。吳國之大旗傳久遠,那今天我們所傳承的吳文化將是別樣濃厚。

在伍子胥一生故事中,頗有些吳國“打江山易守江山難”的味道,雖然統一天下的大業是在秦國完成,子胥忍辱執著以助夫差成就事業,使吳之事業如日中天,卻終因為無法協調好與嚭之間關係,被嚭以計除去,能開拓事業卻保不住性命,子胥的死是“伴君如伴虎”一佐證。

雖然范蠡西施傳久遠,陶朱公之為商道貢獻無數,但我總認為只有伍子胥,才是我閱讀歷史能夠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