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荷葉象亭亭的舞女的裙?

為什麼荷葉象亭亭的舞女的裙?使用者22618537957042019-12-26 22:00:19

這段話把荷葉比做舞女、荷花比作明珠、星星、美人生動異常,用羞澀、嫋娜來說荷花的形態,巧妙的用了擬人的手法,而這些比喻、擬人等讓讀者從視覺、聽覺、嗅覺上體會到荷花的魅力。動靜結合的手法和精準的語言既給人自然美的感受又給人文學美的感受。 作者開始寫荷塘,荷塘是曲曲折折的,放眼望去,充滿視野的是繁密茂盛的荷葉,葳蕤而挺立的荷葉,出水很高,這裡,作者用擬人的寫法,把荷葉比成亭亭舞女的裙。而舞女的裙在舞女旋轉時,裙是飄散開的,那種旋轉著的飄散,給人在觀感上是一種極美的感受。 在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這顯然是白蓮,但花開還不是旺季。接下來具體地描述:也還是用擬人的筆法,形容它像姿態優美的女子,而還沒有綻開的含蕾待放的花則像是含羞的樣子。這“含羞”一詞,把妙曼的花枝賦予了靈性和秀媚的稟賦。接著,又用了“一粒粒的明珠”、“碧天裡的星星”、“剛出浴的美人”而把荷花的稟賦渲染到了極致。 但是,荷花不僅僅是色美動人,而且“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這也還不夠,作者把荷花用“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使荷花在“奇色、香倩加上美聲”的“形”、“味”、“聲”三個方面達到了完美。就像宋祁《玉樓春》中的“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一樣,表現了“春意”不僅“蔚然有色”而且也“鏗然成聲”。 這種完美,本來已經到達了應有的境界,但是,由於作者的興致盎然,他又以編制神話的筆觸,把荷花荷葉神女化了。“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先是“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然後,“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而因為“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所以,“葉子卻更見風致了”。這就把荷花從上到下全部的容顏風致和端莊舉止、優雅得仙姬、神女化了。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已經深深地陶醉在荷塘的美妙風景之中了。 拓展資料: 《荷塘月色》是中國文學家朱自清任教清華大學時所寫的一篇散文,因收入中學語文教材而廣為人知,是現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寫了荷塘月色美麗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發了作者不滿現實,渴望自由,想超脫現實而又不能的複雜的思想感情,為後人留下了舊中國正直知識分子在苦難中徘徊前進的足跡。寄託了作者一種嚮往於未來的政治思想,也寄託了作者對荷塘月色的喜愛之情。 《荷塘月色》作於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中國大地。這時,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處於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為“大時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吶喊和鬥爭,但是在四一二政變之後,卻從鬥爭的“十字街頭”,鑽進古典文學的“象牙之塔”。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筆從戎,拿起槍來革命,但又始終平息不了對黑暗現實產生的不滿與憎惡,作者對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內心是抑鬱的,是始終無法平靜的。於是作者寫下了這篇文章。這篇散文透過對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寫,流露出作者想尋找安寧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脫現實但又無法超脫的複雜心情,這正是那個黑暗的時代在作者心靈上的折射。 :-荷塘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