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林這個人物歷史上真有其人嗎?

童林這個人物歷史上真有其人嗎?使用者669348173622022-02-16 21:17:47

翻閱史料始知,小說中的“鎮八方紫面崑崙俠、童林·童海川”,並不是作者憑空捏造,現實中確有其生活原型,他就是清代的武林高手董海川。

真實的“童林”雖然不似小說中那樣神通廣大,但也絕非一般人能比得了,稱得上一代武林宗師。

小說中的童林,字海川,祖籍京南霸州童家村,人稱“鎮八方紫面崑崙俠”。因鬥紙牌誤傷老父,後在江西臥虎山巧遇“四小名劍”中的尚道明與何道源,學得一身武功。

隨後,他出山協助朝廷欽差年羹堯平劍山蓬萊島、滅萬龍藏峰島,粉碎了英王富昌及十四皇子允禵的反叛陰謀。多次救皇四子胤禛於危難之中,為其登基成為雍正皇帝立下汗馬功勞。童林最終建立無極門後,發揚了八卦柳葉棉絲磨身掌與八法神鉞兩門功夫,四十三歲時歸隱山林···。

史料介紹,童林的真實原型姓董而不是童,但童、董兩字音形皆相近。真人名為董海川,生於清代嘉慶年間,而非小說寫的活躍於康熙年間。

董海川原名董明魁,清代河北文安縣朱家塢村人。被公認是八卦掌拳術的創始人和主要傳播者。

董氏家族早前世代居住在山西洪洞縣,祖上董俊乃元朝大將,曾任龍虎衛上將軍左副元帥,明朝初年遷居河北藁城,其後代子孫連續五代均為武將。

到第六代董良輔時,奉旨遷居雄縣開口村,第十一代董冀北及以上五代均任保定後衛鎮撫使。第十五代董憲周幼讀詩書,並請眾多名師學武,“必盡其術而已”,“藝既成,威名震河朔”。

據文安文史資料和雄縣縣誌記載得知,董海川家族中,許多人均為武將,“將帥門第,武功淵源,機因實非虛言”。

董海川身材魁梧,臂長手大,膂力過人,擅長技擊。少時家貧,自幼嗜武,年輕時因誤傷人命,奔走他鄉。相傳在安徽九華山得遇“雲盤老祖”傳授其技,練成一身武功。

董海川下山後,行俠仗義,鋤強扶弱,幹過許多除暴安良之事,被官府追捕,乃自宮為寺人。後來投奔京師肅王府,任司膳太監。

一天王府大排筵席,客廳賓客如雲,一般侍者無法行動,而董海川運用八卦掌步法,上菜,斟酒,在人群中從容穿行。賓客吃驚於他的身段敏捷,卻不知曉他身懷絕技。

傳說董海川在王府當差時,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才暴露了武術功底。一日,京城太極拳名師楊露蟬奉召在肅王府與府中拳師比武,連戰連勝,最後竟將一拳師擲於園網之上。是時董海川手託菜盤由此經過,立即飛身上網救起拳師。董海川遂與楊露蟬相鬥,雙雄對峙,勝負難分。一時震驚京華。

史料中有關董海川為何當太監的說法眾多。有說是為了躲避命案才被迫當了太監;還有說是捻軍或太平天國派他當臥底等等,無可適從。

還有一則說法,也說了董海川如何暴露武功實底的經過。說他到肅親王府當差,先為散差太監,後來升任七品首領職。在肅王府太監中有個叫全凱亭的人,略解武技。一次他偶然窺見董海川練習武技,心生羨慕,跪求錄為弟子。此後,董海川的拳技漸為人知,“其術以繞圓走轉”為基本運動形式,區別於過去流傳的拳術,武壇人士稱之“平日所未聞未睹者。”

據董海川碑銘載:“十數武士圍攻,手到皆疲”;“更有劍戟專家,特與公賽,公赤手空拳,奪其械,踏其足,賽者皆靡”;“嘗遊塞外,令數人各持利器,環而擊之,先生四面迎拒,捷如旋風,觀者群雄無不稱為神勇。”

無論哪個準確也罷。有了名聲後,一些懷疑董海川武功本事的練武者,紛紛來與董海川比試較量。如精於羅漢拳的尹福、擅長摔跤術的程廷華、善用連腿的史繼棟、以及以大槍著稱的劉德寬等少壯豪傑,相繼敗在董海川手下。進而拜求成為董門弟子。

董海川善於吸取諸家之長,融會貫通,充實自己,使技藝不斷提高。有則軼聞說,一次,董海川來到東北遼寧,見一個道童在青石上練習穿掌,感到新奇,上前與之較量,竟敗於小道童手下。董海川於是拜童子之師畢澄道長為師,經過潛心研習,利用道家八卦圖中的無極圈和八卦方位,從其變易之理中更加完善了八卦掌技能。

董海川名聲日隆,弟子口眾。不數年,董海川始傳的八卦掌,就流傳到各地,在武壇形成一大流派。

由於董海川愛打抱不平,引起武林中某些人的忌妒。一天深夜,某拳師攜帶手槍悄悄來到他的居室窗前行刺。其剛剛舉起手槍,董海川已從打坐之處一躍而起,一掌將對方擊於數丈之外。

同治十三年(1874年),已經七十多歲的董海川因年老辭職,遊居弟子家,專事授徒。有記載描述:“遊其門者,常數十百人”、“請藝者自通顯以至士賈與達官等幾及千人”。

光緒八年,董海川無疾而終。據說董海川壽享高齡,監歿昏惘,仰臥床上,兩手仍作換掌式,直至氣絕。

童林這個人物歷史上真有其人嗎?使用者23720445526232019-11-17 14:01:27

歷史上是有原型,真人名為董海川(1797年—1882年)生於清代嘉慶年間,原名董明魁,清朝河北省文安縣朱家塢村人。一般認為是八卦掌拳術的創始人和主要傳播者。 董氏家族世代居住在山西省洪洞縣,董俊曾任龍虎衛上將軍左副元帥之職,明朝初年遷居河北藁城,其後代子孫連續五代均為武將,到第六代董良輔奉旨遷居雄縣開口村,第十一代董冀北及以上五代均任保定後衛鎮撫使。 第十五代董憲周幼讀詩書,並請眾多名師學武,“必盡其術而已”,“藝既成,威名震河朔”。董海川與董憲周長時期形影不離,經常往來雄縣與文安之間,串學訪友于名武場,這對於董海川過早步入武林,同時對董海川以後創編八卦掌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