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空間站各艙段重量?

國際空間站各艙段重量?詩意鋼筆mD2021-05-07 21:45:30

國際空間站的重量為423噸,電功率為110千瓦,框架式結構,長寬為108米X88米,實驗艙6個,密封艙容積1202立方米。

國際空間站的設想是1983年由美國總統里根首先提出的,即在國際合作的基礎上建造迄今為止最大的載人空間站。經過近十餘年的探索和多次重新設計,直到蘇聯解體、俄羅斯加盟,國際空間站才於1993年完成設計,開始實施。

該空間站以美國、俄羅斯為首,包括加拿大、日本、巴西和歐空局(11個國家)共16個國家參與研製。其設計壽命為10~15年,總質量約423噸、長108米、寬(含翼展)88米,執行軌道高度為397千米,載人艙內大氣壓與地表面相同,可載6人。

其主要結構是:(1)基礎桁架。它用來安裝各艙段、太陽能電池板、移動服務系統及站外暴露試驗設施等。(2)居住艙。它主要用於航天員的生活居住,其中包括走廊、廁所、淋浴、睡站和醫療設施,由美國承擔研製與發射到太空。

(3)服務艙。它內含科學儀器裝置等服務設施,也含一部分居住功能,由俄羅斯研製併發射。(4)功能貨艙。它內設有航天員生命保障設施和一部分居住功能(如廁所、衛生設施等),以及電源、燃料暫存地等,艙體外部設有多向對介面,由俄羅斯研製併發射。

(5)多個實驗艙。其中美國1個、歐空局1個、日本1個、俄羅斯3個。美國、日本和歐空局的3個實驗艙將提供總計為33個國際標準的有效載荷機櫃;俄羅斯的實驗艙中也有20個實驗機櫃。另外,日本的實驗艙還連有站外暴露平臺,用於對空間環境直接接觸實驗。

(6)3個節點艙。它們由美國和歐空局研製,是連線各艙段的通道和航天員進行艙外活動的出口。此外,節點1號艙還可作為倉庫,用於儲存;節點2號艙內有電路調節機櫃,用於轉換電能,供國際合作者使用;節點3號艙為空間站的擴充套件留有餘地。

(7)能源系統和太陽能電池帆板。它們由美國和俄羅斯兩國提供。(8)移動服務系統。它由加拿大研製。 國際空間站在組裝階段,其主要設施由俄羅斯的質子號火箭、歐空局阿里安5號火箭以及美國的航天飛機發射運送。

組裝完成後的運輸工作由美國的太空梭、俄羅斯的聯盟-TM飛船及進步號貨運飛船完成。美國還計劃研製一種有升力的救生飛船參與工作。 到2000年7月為止,國際空間站已有3個艙送入太空,即俄羅斯提供的功能貨艙、服務艙和美國提供的節點1號艙。

按計劃,此後還將陸續發射加拿大製造的遙控機械臂、美國的中央桁架和節點2號艙、日本的實驗艙和站外暴露平臺、歐空局的實驗艙和美國的居住艙等。如果順利,預計在2006年將完成全站的組裝任務。 (由於美國的哥倫比亞太空梭事故,使建成計劃相對延期) 組裝成功後的國際空間站將作為科學研究和開發太空資源的手段,為人類提供一個長期在太空軌道上進行對地觀測和天文觀測的機會。

在對地觀測方面,國際空間站比遙感衛星要優越。首先它是有人參與到遙感任務之中,因而當地球上發生地震、海嘯或火山噴發等事件時,在站上的航天員可以及時調整遙感器的各種引數,以獲得最佳觀測效果;當遙感器等儀器裝置發生故障時,又可隨時維修到正常工作狀態;它還可以透過太空梭或飛船更換遙感儀器裝置,使新技術及時得到應用而又節省經費。

用它對地球大氣質量進行監測,可長期預報氣候變化。在陸地資源開發,海洋資源利用等方面,也都會從中受益。國際空間站在天文觀測上要比其他航天器優越得多,是瞭解宇宙天體位置、分佈、運動結構、物理狀態、化學組成及其演變規律的重要手段。

因為有人參於觀測,再加上空間站在太空的活動位置和多方向性,以及機動的觀察測定方法,因而可充分發揮儀器裝置的作用。透過國際空間站,天文學家不僅能獲得宇宙射線,亞原子粒子等重要資訊,瞭解宇宙奧秘,而且還能對影響地球環境的天文事件(如太陽耀斑、暗條爆發等)作出快速反應,及時保護地球,保護在太空飛行的航天器及其成員。

國際空間站上的生命科學研究,可分為人體生命與重力生物學兩方面:人體生命科學的研究成果可直接促進航天醫學的發展,例如,透過多種引數來判斷重力對航天員身體的影響,可提高對人的大腦、神經和骨骼及肌肉等方面的研究水平。

重力生物學和材料科學的研究與應用有廣闊的前景,而國際空間站的微重力條件要比和平號空間站和太空梭優越得多,特別是在材料發展上可能起到一次革命性的進展。 僅就太空微重力這一特殊因素來說,國際空間站就能給研究生命科學、生物技術、航天醫學、材料科學、流體物理、燃燒科學等提供比地球上好得多、甚至在地球無法提供的優越條件,直接促進這些科學的進步。

同時,國際空間站的建成和應用,也是向著建造太空工廠、太空發電站,進行太空旅遊,建立永久性居住區(太空城堡),向太空其他星球移民等載人航天的遠期目標接近了一步。 資料: 國際空間站,又名“阿爾法”空間站,它由美國、俄羅斯、日本、加拿大、巴西和歐洲航天局的11個成員國共16個國家聯手籌建,是世界航天史上第一次由多國合作建造的最大的空間工程。

國際空間站的結構非常複雜、體積龐大,預計投資總額將超過630億美元,計劃在2006年建成(由於美國的哥倫比亞太空梭事故,使建成計劃相對延期)完工後由6個實驗艙、一個居住艙、兩個連線艙、服務系統及運輸系統等組成,是一個長88米,重約430噸的龐然大物。

建成後的空間站引數如下: 長:108 m 寬:74 m 質量:415 t 居住空間:1 200 m3 能源:110 kW 艙數:6個實驗艙 2個居住艙 2個後勤艙 宇航員:6或7人 軌道高度:400 km 軌道傾角:51。6°

國際空間站可為21世紀的太空提供一個前所未有的研究場所,一個長期執行的在軌實驗室。世界各地的生物、化學、物理以及其他學科的研究將在6個實驗艙中進行,這些實驗艙不僅可為地球上的科學、工業和醫藥帶來持續的效益,而且將開啟未來人類進一步探索太陽系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