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吃河豚的,不擔心會毒死嗎?

古人是如何吃河豚的,不擔心會毒死嗎?亞洲食學論壇2018-03-22 11:43:57

現在廚師技術水平好,處理得當問題不大,而且很多人抵擋不住這種極其鮮美的滋味,有一種越有危險偏越要嘗試的感覺。要說古代,

中國人食用河豚可以追溯到先秦。《山海經》卷三《北山經》,記載有“赤鮭、䰽䰽”,就是䱡魚,一名江豚。

而且人們已經認識到吃河豚會毒死人“

多䰽䰽之魚,食之殺人”。

但是依然不影響人們對它的熱情(真是吃貨自古就有),漢代名醫張仲景《金匱要略》收錄了“鯸鮧魚中毒方”。晉代《吳都賦》中寫人們用在蒸和煮的方法來烹製河豚,口感肥潤,豫章人(江西)將其視位佳品。唐代的宮中皇室可能也有食用,有記載李林甫感謝唐玄宗賜食物中有“鯸鮧、鮭魚”。 後面不詳細介紹了,反正一直有食用情況,到了清代吃河豚的地區更廣泛:山東文登製作河豚魚乾,天津河豚菜名氣很大,南通、江陰、鎮江、靖江、常州、揚州等地風氣更盛,“河豚為江南最尚之物”。(李漁《閒情偶寄》)

古人是如何吃河豚的,不擔心會毒死嗎?

說到中毒,古人也很聰明的,有毒就解毒唄。剛提到的《金匱要略》中給的方子是:

“蘆根煮汁,服之即解。

”唐代名醫孫思邈說過,

“凡中其毒,以蘆根搗汁和藍靛飲之。陳糞清亦可”

。還有本《膳夫經手錄》寫的是“

灌蔞蒿汁復甦”

。到宋代,人們對河豚毒和解讀更深認識,不僅僅是蔞蒿、蘆薈這些,可用“

水調炒槐花末及龍腦(冰片)水、至寶丹、橄欖子”來幫助解毒。

元代的名書《飲食須知》裡面又解釋:其實一般河豚中毒都無解的,那些藥方效果都不好,

鴨血灌下可以解一般的河豚毒。

明清的在此不贅述。

總結下故人解毒基本兩種措施:

一是預防

,宰殺之後除去所有雜物,洗乾淨長時間蒸煮,加入一些中藥;

第二就是補救

,一些植物性汁水喝中藥湯汁 甚至是加一些粉末來解毒,比如明代提出的加幹胭脂,清代有人用的把橄欖、青蔗、筍根、金汁或槐花一起炒來搗成粉末狀,加水服用。 古時候沒什麼實驗儀器,這些都是長期實踐的經驗積累,未必符合現代科學觀點,也許有用也許沒用,大家不要輕易嘗試以上藥方。況且現在

古人是如何吃河豚的,不擔心會毒死嗎?

古人是如何吃河豚的,不擔心會毒死嗎?

文/GSN

古人是如何吃河豚的,不擔心會毒死嗎?四川袁載譽2020-06-29 11:52:07

1975年1月16日,一位日本頂級美食專家——三津五郎,和自己的同事朋友們一起走進一家河豚老店,宴飲之間大家一起品味河豚肉的至鮮至美。氣氛被炒到了高潮,一位下屬想討好這位頂級的美食專家,便極力建議他嘗試當時被嚴厲禁止食用的河豚肝臟。

那盤肝臟被送了上來,如美玉般潔白無瑕,讓你根本看不清它背後潛在的危險。三津五郎,被舌頭上完美的觸感陶醉了。第二天,這位先生被河豚毒死的訊息便在整個日本傳開了,人們都驚恐不已。

絕味食物——河豚

“拼死吃河豚”是一句廣為流傳的諺語,這句話裡蘊含了美味的享受和致命的危險。河豚在古代被稱為“赤鮭”,“河魨”等,又因為它受到驚擾時會氣鼓鼓地脹成一個圓球的形狀,也被稱作“氣泡魚”,“雞泡魚”。雖然看起來憨態可掬,但是眾人皆知,河豚有劇毒。

雖然河豚有劇毒,但這也是一味重要的食材。在宋朝時期,知名的蘇東坡先生,就因為饞嘴河豚留下了一樁奇聞軼事。

孫奕編著的《示兒編》中有這樣一則記載:蘇東坡先生被貶官到江蘇常州時,並沒有因為仕途不順而悶悶不樂,反而到處尋找美味的食物開懷自己的內心。一天,他受邀來到一位士大夫家吃飯,那一盤盤珍饈菜餚之中有一味便是河豚,蘇東坡只夾了那一筷子就被這美味深深地迷住了。

這時那位士大夫似乎也看不懂臉色,還不斷地問蘇先生一些對詩詞歌賦的看法,而那場宴席之中的其他人也豎起耳朵想聽一聽蘇東坡想有一個怎麼樣的答案。這時便出現了搞笑的一幕,蘇東坡先生彷彿沒有聽見一樣不停地品味著河豚,忽然打了一個飽嗝,大呼一句:“也值得一死”。

古人是如何吃河豚的,不擔心會毒死嗎?

這個典故,我們雖然無法考證真偽,但它的流傳,也側面說明了蘇東坡先生的不拘小節。在嚴肅計程車大夫之中,也有活潑開明之氣,同時也更加深刻地說明了河豚味之美,讓堂堂一位詩人都忘卻了身邊事物。

蘇軾是中國古代典型的吃貨詩人。但其實不止在中國,在外國,古代也有為了河豚的美味而喪失生命的例子。

古代日本,就有許多愛好河豚的人,用一句古詩詞來說,就是“雖百死而猶未悔”。在公元1590年,日本出征高麗,便有士兵集結起來食用河豚,最後因為處理不乾淨,許多的主要戰鬥力都失去了生命。

古往今來,有些人喜歡河豚,一輩子沒有出過什麼事情,因為食物處理得當;還有一些人運氣就不太好,可能就吃了那麼一次河豚就失去了自己最重要的生命。無論生或死,他們都是冒著巨大的危險去吃的,這體現的不僅是他們的大膽,還有河豚的絕美鮮味。

河豚毒素

大家都知道河豚有毒,也知道河豚劇毒,但河豚肉本身是沒有毒的,只是在處理過程中的不當操作,會讓毒素沾染到肉上。而處理毒素也不是件容易事,烹飪河豚也就有了“殺一條河豚比殺子只豬還要貴”的說法。那這神奇的河豚毒素又來自哪裡呢?

古人是如何吃河豚的,不擔心會毒死嗎?

李時珍曾在《本草綱目》一書中記載:“味雖珍美,修治失法,食之殺人,吳人言其血有毒,子令腹脹,眼令目花,河豚子必不可食,曾以水浸之一夜之間大如芡實也。”大概意思就是河豚雖然味道鮮美,但是如果不用正確的方法進行烹飪的話,吃了是會死人的,並且它的卵巢、眼睛乃至血液都是有毒的。

其實有資料稱,河豚肉沒有毒,有毒的是河豚毒素,這是一種神經毒素,只需要很少一點點就能致人死亡。有老一輩的人,可能會笑一笑說:“把河豚肉煮熟煮爛了,我就不信吃了還會有什麼毒!”但是河豚毒素是一種很堅強的毒素,用100度的高溫連續蒸煮八個小時都不會被破壞掉;用鹽醃製,風吹日曬,做成魚乾也不能破壞它的毒素。

河豚毒素就是這麼頑強,我記得小時候看過一期《法治講堂》,大概就是說了一對老夫妻無緣無故在吃下鹹魚之後就暴斃而亡,最後查明真相,原來那些魚在處理時和有毒素的河豚血液混合在了一起沾染了毒素,經過風吹雨曬,醃製蒸煮,都沒有把那一點點毒素去掉,最後導致了兩條人命的離開。

古人是如何吃河豚的,不擔心會毒死嗎?

多少年來很多人都因為吃河豚而失去了生命,所以中學的生物課本上也指出,河豚沒有特效的解毒辦法,如果有人誤食河豚,就要儘快進行催吐,然後送進醫院進行催吐洗胃。這看似可愛的小小河豚,也不知,給人們帶來的是快樂,還是煩惱?

“拼死吃河豚”真的值得嗎?

人們拼死吃河豚是因為它的肉質太過鮮美,讓很多人將生死置之度外,但是我覺得我是一個惜命的人,如果讓我冒著死去的風險吃一頓鮮美的河豚肉是萬萬不可的。

但是我想“快樂至上”和“民以食為天”的理念也深入了很多人心中,他們願意甚至是十分樂意冒著生命危險去做一次“華麗的冒險”,就為了一口小小的河豚肉。

行文到此處,當我正在幻想中的美味河豚和兇險毒素之間遨遊時,又看到了一則報告:“無毒河豚魚專案在江蘇海安中洋集團龍洋公司獲得成功。該公司有40萬尾河豚魚的大型養殖場。”

河豚魚養殖正在不斷地發展,已經培養出了無毒的河豚。雖然這只是少部分,但是我相信終有一天,我可以坐在華麗的餐廳中,不帶有任何生命危險地去品味那一口美好的味道。

參考資料:在日本吃河豚_陳芳

無毒河豚在江蘇培育成功_秋水

拼死吃河豚——蘇東坡拼死吃河豚:”也值得一死“-朱振藩

古人是如何吃河豚的,不擔心會毒死嗎?市井覓食記2018-03-22 08:36:24

河豚因為味道及其鮮美,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人不斷的嘗試吃河豚,宋朝大詩人蘇軾還做了一首家喻戶曉的詩: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古人是如何吃河豚的,不擔心會毒死嗎?

這位東坡居士可是個著名的吃貨,極為會吃,乾貝,口蘑,江鰩、河豚、荔枝等一些高階食材都是蘇大學士推廣的吃法,算是正兒八經的美食家,東坡肉,東坡肘子更是用他的名字命名。

中國食用河豚歷史極為久遠

上古奇書《山海經》中有句話:“敦水出焉,東流注於雁門之水,其中多䰽䰽之魚,食之殺人。這是關於河豚最早的記載,可見已有人開始食用河豚了,但會死人的。

唐《初學記。魚》:“鯷魚,赤目赤鬣者,食之殺人。

宋《太平廣記。水族一》:“鯸鮧魚:文斑如虎。俗雲,煮之不熟,食者必死。

宋人沈括《夢溪補筆談。卷三》說:據《本草》載,河豚味甘溫,無毒,主補虛、去溼氣、理腰腳

很明顯,至少到了宋朝,人們已經知道如何去正確烹飪食用河豚了,而且也明白河豚的藥理作用,吃河豚前必須完全煮熟,毒性可以消除。

古人是如何吃河豚的,不擔心會毒死嗎?

古人是如何吃河豚的,不擔心會毒死嗎?武漢壹周2018-03-22 12:14:43

煙花三月,草長魚肥,那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又深深勾起吃貨們的食慾了。

都說河豚好吃,但有劇毒,還是引得各路吃貨前仆後繼。在六朝時,在當時古都南京,食河豚已是士族大夫的時尚。

古人是如何吃河豚的,不擔心會毒死嗎?

《山海經·北山經》中有記載,早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大禹治水時代,長江下游沿岸的人們就食用河豚,而且知曉“河豚有毒,食之喪命”。

古人是如何吃河豚的,不擔心會毒死嗎?

雖然現在吃河豚比較少,但在古代,特別是在六朝時期的南京,河豚文化有很大發展,六朝時期,偏居江南計程車族大夫們生活糜爛隨意,不停地用獵奇來刺激自己。河豚越有毒,就越要吃,不僅自己吃,還呼朋喚友一起吃,不僅在南京吃,還到河豚盛產地揚中一帶吃。

古人是如何吃河豚的,不擔心會毒死嗎?

其實這還挺好理解的,人都是這樣的,大家也都懂抽菸喝酒對身體不好嗎?但是就是想吃愛吃啊!

從來都是貴族引領消費,舊時王朝上層社會的飲食口味顯然是當時餐飲業的風向標,六朝首都南京達官貴族個個想吃、個個愛吃河豚,這引得其他地區的名士、百姓紛紛效仿。

那時候吃河豚,有個奇葩現象——在茅廁旁邊吃。

古人是如何吃河豚的,不擔心會毒死嗎?

為什麼呀?因為吃河豚,大家都知道是“拼死吃河豚”,因為河豚有毒呀。

如果真的中毒了,古人早已摸索了一套解河豚毒的方法。比如,漢代張仲景認為用“蘆根煮汁,服之即解”;隋朝名醫孫思邈認為:“凡中其毒,以蘆根汁和藍靚飲之,陳糞清亦可。”

有名醫指點,為了口腹之慾,充滿行動力的古人們立馬把吃河豚的地點就改在了茅廁旁。

其實壹周君是不能想象出如此雷人場景,如何吃出美味來。再一想,先吃河豚再灌糞水,我一口老血就這麼噴出來了。

古人是如何吃河豚的,不擔心會毒死嗎?單音旋2018-03-22 15:11:07

河豚味美,令多少吃貨垂涎欲滴。然而在古代,河豚的毒性並不容易去除,那麼古人是如何吃河豚的呢?下面就來簡單的說一下。古人為了吃,啥方法都有,真是吃貨界的一枚奇葩。

古人是如何吃河豚的,不擔心會毒死嗎?

河豚的手把交椅應當是“

長江三鮮

”清明前後,會從入海口溯流而上,出現在長江中下游流域。顧名思義而起。

古人是如何吃河豚的,不擔心會毒死嗎?

吃河豚其實有很多典故。例如我們最愛的蘇東坡先生,他本來就是一枚吃貨,所以他

“拼死吃河豚

”的典故也是流傳千古。更有詩歌為證,

“蔞篙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由此看來。吃的開心可以刺激腦細胞從而創作出令人意想不到的驚喜。

古人是如何吃河豚的,不擔心會毒死嗎?

而在六朝時期,食河豚已經是士族大夫的一中時尚。河豚越是有毒,越吃,還讓朋友們一起吃,真是好哥們,好兄弟。朋友就應該是這樣,從而增加感情,促進交流。

古人是如何吃河豚的,不擔心會毒死嗎?

漢代張仲景《金匱要略》認為“

用蘆根煮汁,服之即解”,

而隋朝名醫孫思邈認為

“凡中毒者,以蘆根汁和藍靚飲之,陳糞清亦可

”,此方一出,古人隨即改為茅廁旁邊。真是跟奇葩的吃法,這邊吃著河豚那邊聞著茅廁的味道,味道很重,作為吃貨一枚是可以理解的,為了吃刀山火海我都去。

隨著科技的進步,現在也不需要這麼麻煩的吃河豚了。雖然國家是禁止吃河豚的,但是為了夢吃到河豚,人工養殖也發揮光大,紅燒河豚,鮮嫩肥美,妙不可言。

古人是如何吃河豚的,不擔心會毒死嗎?

小編覺得我們現在已經很幸福了。你們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