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麼關於邢臺的城市傳說?

有什麼關於邢臺的城市傳說?塗小北2017-10-24 22:37:44

邢臺市區裡有一頭臥牛,所能它又名“臥牛城”。這頭臥牛是純銅所制,個頭要比真正的成牛還要顯的威武一些。 相傳,很久之前,邢臺曾發過一次大水,幾乎淹沒了整個市區。人們四處的奔跑,可就是找不到一個可以躲藏的地方。洪水一直在後面緊逼著,氣勢不減。無數的人在生與死的邊緣掙扎著,漸漸的被趕向一個小高地。可水勢依然不減,而通向高地的只有一個不寬敞的衚衕。有很多人沒能及時的透過,眼看洪水就要將人群吞沒。這裡突然不知從何處來了一頭很健壯的大公牛,就在洪水即將湧入衚衕之際,橫臥在了衚衕的入口,神一般的將滔滔的洪水擋在外面,為逃亡的人們爭取了時間。 就這樣,許許多多的生命被保活了下來,而那頭牛卻永遠的臥在了那裡,它依然是那麼的威武。人們為了紀念這隻神牛,就依照它當時的神色,為它鑄了銅像,永遠留在“臥牛城”中。臥牛城

邢臺市還有十大民間傳說 這是我從網上搜集到的資料

1、牛郎織女傳說 原生地:邢西天河山一帶,邢臺方誌有全國最早的前乞巧節紀錄 影響:成為中國民間四大傳說之一 邢臺西部太行山牛家莊,有個農家小夥子,叫牛郎。父母下世早,他便跟著哥嫂度日。哥嫂待牛郎非常刻薄,要與他分家,其他的都被哥哥嫂嫂獨佔了,牛郎只分得了一條老牛和一輛破車。 從此,牛郎和老牛相依為命,他們在荒地上披荊斬棘,耕田種地,蓋造起茅草屋。營造成一個小小的家,勉強可以餬口度日。可是,除了那條不會說話的老牛而外,冷清清的家只有牛郎一個人,日子過得相當寂寞。 有一天,老牛突然開口說話了,它對牛郎說:“牛郎,今天你去碧蓮池一趟,那兒有些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紅色的仙衣藏起來,穿紅仙衣的仙女就會成為你的妻子。”牛郎見老牛口吐人言,又奇怪又高興,原來老牛是天上的金牛星下凡,因為在天上時知道織女心靈手巧,故此侄女牛郎便悄悄躲在碧蓮池旁的蘆葦裡,等候仙女們的來臨。 不一會兒,仙女們果然翩翩飄至,脫下輕羅衣裳,縱身躍入清流。牛郎便從蘆葦裡跑出來,拿走了紅色的仙衣。仙女們見有人來了,忙亂紛紛地穿上自己的衣裳,像飛鳥般地飛走了,只剩下沒有衣服無法逃走的仙女,她正是織女。織女見自己的仙衣被一個小夥子搶走,又羞又急,卻又無可奈何。這時,牛郎走上前來,對她說,要她答應做他妻子,他才能還給她的衣裳。織女定睛一看,才知道牛郎便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牽牛,便含羞答應了他。這樣,織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他們結婚以後,男耕女織,相親相愛,日子過得非常美滿幸福。不久,他們生下了一兒一女,十分可愛。牛郎織女滿以為能夠終身相守,白頭到老。 可是,王母知道這件事後,勃然大怒,馬上派遣天神仙女捉織女迴天庭問罪。 這一天,織女正在做飯,下地去的牛郎匆匆趕回,眼睛紅腫著告訴織女:“牛大哥死了,他臨死前說,要我在他死後,將他的牛皮剝下放好,有朝一日,披上它,就可飛上天去。”織女一聽,心中納悶,她明白,老牛就是天上的金牛星,只因替被貶下凡的牽牛說了幾句公道話,也貶下天庭。它怎麼會突然死去呢?織女便讓牛郎剝下牛皮,好好埋葬了老牛。 正在這時,天空狂風大作,天兵天將從天而降,不容分說,押解著織女便飛上了天空。 正飛著、飛著,織女聽到了牛郎的聲音:“織女,等等我!”織女回頭一看,只見牛郎用一對籮筐,挑著兩個兒女,披著牛皮趕來了。慢慢地,他們之間的距離越來越近了,織女可以看清兒女們可愛的模樣子,孩子們了都張開雙臂,大聲呼叫著“媽媽”,眼看,牛郎和織女就要相逢了。可就在這時,王母駕著祥雲趕來了,她拔下她頭上的金簪,往他們中間一劃,霎時間,一條天河波濤滾滾地橫在了織女和牛郎之間,無法橫越了。 織女望著天河對岸的牛郎和兒女們,直哭得聲嘶力竭,牛郎和孩子也哭得死去活來。他們的哭聲,孩子們一聲聲“媽媽”的喊聲,是那樣揪心裂膽,催人淚下,連在旁觀望的仙女、天神們都覺得心酸難過,於心不忍。王母見此情此景,也稍稍為牛郎織女的堅貞愛情所感動,便同意讓牛郎和孩子們留在天上,每年七月七日,讓他們相會一次。 從此,牛郎和他的兒女就住在了天上,隔著一條天河,和織女遙遙相望。在秋夜天空的繁星當中,我們至今還可以看見銀河兩邊有兩顆較大的星星,晶瑩地閃爍著,那便是織女星和牽牛星。和牽牛星在一起的還有兩顆小星星,那便是牛郎織女的一兒一女。 牛郎織女相會的七月七日,無數成群的喜鵲飛來為他們搭橋。鵲橋之上,牛郎織女團聚了!織女和牛郎深情相對,摟抱著他們的兒女,有無數的話兒要說,有無盡的情意要傾訴啊! 傳說,每年的七月七日,若是人們在葡萄架下葡萄藤中靜靜地聽,可以隱隱聽到仙樂奏鳴,織女和牛郎在深情地交談。直是:相見時難別亦難,他們日日在盼望著第二年七月七日的重逢。

2、周公和桃花女的傳說 原生地:邢臺周公村、大桃花村、小桃花村 影響:由此產生北方漢族婚俗 相傳很久以前,七里河岸邊住著一個叫周公的高人,周公得了天書,猶如神助,百算百準,從不失手,天大的事情也難不倒他,他的名氣更大了。桃花女得了地書,能解能破,比周公更厲害。石坡村有個石老婆婆,兒子外出三年沒有回家,快到母子倆約定的時間了,毫無音信,她就找周公佔吉凶,周公對石婆婆說:“你兒子於某年某月某日將魂落異鄉路途,見不到他了。”石婆婆傷心極了,哭哭啼啼著去找桃花女,桃花女對石婆婆說:“婆婆不要傷心,你兒子還有救,你快回去……”如此這般交代了一番。石婆婆就拿了兒子原先穿過的鞋子,上房拍著房簷,喊道:“孩子呵,快穿鞋!”又拿勺子敲門頭,喊道“兒啊,快回來!”迷信說法,孩子叫魂,傳說是桃花女留下的習俗。 石婆婆的兒子在外經商三年,惦念家中老母,記著回家的日期,急匆匆上路,日夜兼程。這天遇上下大雨,慌忙鑽進一破磚窯避雨,忽聽有人喊他穿鞋,好象是母親的聲音,趕緊出窯檢視。他剛鑽出窯道,磚窯轟然坍塌,總算撿了一條性命。兒子回家,石婆婆萬分高興,找到周公,說他算的不準,周公大驚失色,知道是桃花女從中作梗,對桃花女更加痛恨。 俗話說不是冤家不聚頭,周公和桃花女雖然是冤家,經彭祖撮合,居然成就了一門親事。彭祖本是普通人,得益於桃花女使法,延年益壽,活了八百歲,還發明瞭羹湯,成了“調羹”的始祖。桃花女對彭祖有恩,彭祖自然不敢怠慢,賣勁地往返於周、尹兩家。周公娶桃花女,既恨又愛,愛的是桃花女美麗無雙,恨的是她的能耐比自己大,於是想設計害死她。桃花女當然知道周公的花花腸子,於是半推半就,答應了親事,想透過自己的行動感動周公,盡解前嫌。周公故意選擇了黑道日,到結婚這天,邀請了所有的親朋好友,大擺筵席,遠近的百姓知道周公和桃花女結為良緣,都來賀喜。一時高朋滿座,喜氣洋洋,周公好不得意。在新娘到來之前,他使用法術,在門裡暗藏了白馬精,門旁放了纏紅線的秫秸杆,預備了馬精的草料,靜候桃花女,一旦桃花女進門,立刻放馬過去,馬踏桃花女。 按常理,新娘過門這天,穿紅衣,著紅鞋,可這天桃花女偏偏著黃鞋,黃道破黑道,破了周公的第一計。桃花女坐雙轎,大轎套小轎,巫婆抄起纏紅線的秫秸杆拍打大轎,絲毫損傷不了桃花女。撤掉大轎,桃花女叫人在過道紅氈上放了馬鞍,才從小轎裡鑽出來,跨過馬鞍,把白馬精壓在鞍底下,掏出懷裡的照妖鏡,破了周公的巫術,鍘好的馬料沒餵了馬,卻撒了桃花女一頭,周公一驚,那是人頭不是馬頭呢,無奈只好服了桃花女。 桃花女進門後,就像現實的兩口子經常拌嘴吵架一樣,周公處處設計陷害她,都被桃花女識破。周公終於被桃花女的真情打動,成為一對恩愛夫妻,給世人留下一段完美浪漫的愛情佳話,後來塵緣已了,凡期已至,真武大帝將二人收回,又給世人留下永遠的懸念和幻想。 桃花女的故事在民間流傳久遠,元代已有《桃花女破嫁周公》雜劇。明清小說更是大為描述渲染。小說描述真武大帝在雪山修煉時,用戒刀剖腹洗腸,因失血昏厥,將戒刀棄置一邊,後來這戒刀修煉成陽體,刀套修煉成陰體,陽體下凡投胎在商朝周姓王侯,後世稱周公,陰體下凡投胎做了尹太公的女兒,因前緣舊癖,喜歡桃花,人稱桃花女。二人在人間做了一番名揚天下的事業,最後被真武大帝重心收回,做了身邊的金童玉女。故事雖然荒誕離奇,卻也反映了中國古代的燦爛文化。 從歷史記載來看,周公率軍東征,到過邢臺,應該確定不疑。周公第四子分封在邢臺,那麼民間稱呼周公四子的後裔世襲為周公,也不見怪,邢臺作為殷商故都,是殷商的後方供應基地,王宮貴族聚集也是必然的。周滅殷商後,周公正確對待殷商貴族和遺民,提了很多合理化建議,深得周武王的讚許。周武王採納周公的建議,命令釋放被囚禁的箕子和被關押的殷商貴族,開啟商紂王設在沙丘臺的的錢庫和鉅橋的糧倉,賑濟飢餓的商民,以此穩定殷地的民心。沙丘臺在今天邢臺市的廣宗縣境。 這個傳說附會在商周,和歷史較貼近,脫離了純神話,具有一定可信度。尹是古老的姓氏,殷商的後代以封邑名“尹”作為姓氏,周朝時尹氏子孫的封地一直在尹這個地方。大桃花村邊的地名碑刻寫道:相傳,很早以前,有一女子,姓尹,善於會卦,聞名當地,人稱桃花女,此女死後遂將村名改為桃花村。

3、千手觀音(三皇姑)修行的傳說 原生地:邢臺南和縣瓦礫崗和白雀庵 影響:由此引發了國人對中國的女性觀音菩薩的崇拜 相傳白雀庵建於南北朝北周時期,庵院坐北朝南,廟內供奉“千手千眼”菩薩,為興林國國王妙莊王的三女兒妙善,人稱“三皇姑”。妙善喜歡修行,曾出家在白雀庵為尼,因妙莊王逼迫其還俗,而火燒白雀庵,致使數百名尼姑身亡,妙善於是乘白虎遠走蒼巖山修行,後因父王得怪病——人面瘡,需用親生女兒的手和眼作藥引子,三皇姑便捨出自己的手和眼為父王治病。妙莊王病癒後,想把三皇姑封為全手全眼菩薩,為其建造廟宇,更塑金身,由於過分激動,竟說成“千手千眼”。妙莊王本是天神下界,真龍天子都是“金口玉言”,一句“千手千眼”,傳達聖旨給修築者,於是建造廟宇時就給三皇姑的金身多出許多手眼,手裡又長眼,即為如今的“千手千眼”菩薩。 庵院香火旺盛,特別是農曆四月初四、九月二十五的兩個廟會,香客遍及河北、山西、河南等省,會期長達15天左右。1988年9月,河北省佛教協會將其定為“河北省南和縣白雀庵女道場”。三皇姑的傳說早在隋朝時期,就變得人人皆知,《搜神記》二十卷,視觀音為神。略記曰:“妙莊王有三女,長妙音,次妙緣,三妙善,妙善即觀音大士。王令贅婿不從,逐之御花園,居之白雀寺,苦以搬運,極所不堪,旁役鬼力代之。王怒,命焚白雀寺,寺僧俱毀於焰,大士無恙如初。命暫之,刀三折;命縊以白練,忽黑風遮天,一白虎背之去。至屍多林,青衣童侍立,遂歷地府,過奈河橋,救諸苦難。還魂再至屍多林,遇一耆碩,指香山修行。後,莊王病急,剜目斷臂救之,爾時道成。空中現千手眼,故曰: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靈感觀世音菩薩。”

4、張果老成道傳說 原生地:邢臺廣宗張果寨和邢臺縣張果老山 影響:成為八仙之一 張果老,道教八仙之一,本名張果。據《唐書》記載,確有其人。本是廣宗一道人,因民間相傳逐為神仙。常往來中條山中,自言生於堯時,有長生不老之法。唐太宗,唐高宗(武則天的丈夫)不時徵召他,都被他婉拒了。武則天也召他出山,張果老就在廟前裝死,時值盛夏,不一會,他的身體腐爛發臭。武則天聽後,只好作罷。但不久就有人在恆山的山中再次見到他。 唐玄宗數次召見他,求長生不老之法。唐玄宗見到張果老老態龍鍾。就問:「先生是得道之人,為何發疏齒落,老態龍鍾 ? 」張果老說:「衰朽之歲,也沒有什麼道術可依慿,所以才變成現在的樣子,實在令人羞愧。不過今天如果把這些疏發殘齒拔去,不就可以長出新的出來嗎 ? 」於是便在殿前拔去鬢髮,擊落牙齒,玄宗有點害怕,忙叫人扶張果老去休息。一會而張果老回殿,果然容顏一新,青鬢皓齒。於是當時的達官貴人們都爭相拜偈,求教返老還童的秘訣,但都被他拒絕了。 有一次,唐玄宗去打獵,捕獲一頭大鹿,此鹿與尋常的鹿相比,稍有差異。廚師剛要開刀宰鹿,張果老看見了,就連忙阻止,說「這是仙鹿,已經有一千多歲了,當初漢武帝狩獵時,我曾跟隨其後,漢武帝雖然捕獲了此鹿,但後來把它放生了。」玄宗說:「天下之大,鹿多的是,時遷境異,你這麼知道他就是你說的那頭鹿呢 ? 」張果老說:「武帝放生時,用銅牌在它左角下做了標誌。」於是玄宗命人查檢。果然有一個二吋大小的銅牌,只是字跡已經模糊不清了。玄宗又問:「漢武帝狩獵是哪年 ? 到現在已經有多少年了 ? 」張果老說:「至今有八百五十二年了。」唐玄宗命人核對,果然無誤。 唐玄宗後來御賜邢州五峰山做為張果老的道場,併為他建「棲霞觀」,即今日邢臺張果老山,今山上仍存棲霞觀和記載此事的唐代古碑,張果老回山後,據說邢州城人還時常能見到他來城裡賣韭菜或做其他事,常有如張果老試趙州橋奇仙之事傳聞,邢州百姓多有上山求原燒香者,香火旺盛,幾年後,不見其蹤影,據說張果老有一怪癖,平日他倒騎著一頭白毛驢,日能行萬里,當然這驢子也是一匹「神驢」,據說不騎的時候,就可以把它折迭起來,放在皮囊裡。後來每逢邢州大旱,州官必來張果老山剃髮求雨,據說每求必應。

5。和合二仙傳說 原生地:任縣、內邱縣寒山一帶 影響:成為中國喜神,江蘇寒山寺名揚天下 任縣雙蓬頭村在唐朝前稱雙鳳村,是因地形得名的。到了唐朝貞觀年間,此村出了“哼哈”二仙,從不梳頭,村名也以雙蓬頭傳開來,沿用至今。 據傳,當時留壘村有一名孤兒叫石德,家庭貧窮,給地主放牛拾柴火。偏巧,正南三里的雙蓬頭村也有一位與石德命運相同的孤兒,叫寒山。他們倆經常一塊放牛放羊拾柴,感情深厚,親如兄弟。 那時,這一帶是大陸澤南端,經常發大水,河流縱橫,長滿荷花。寒山石德吃不飽,餓了就挖蓮藕、摘蓮子、捉青蛙,然後高興地抱在一起哈哈大笑。每當他們開懷大笑時,就會颳起一陣旋風,聚來一堆柴火。他們用柴火把那些東西燒熟,就痛痛快快地大吃起來。 地主覺得此事稀奇,很想看個究竟,就帶著幾個人向他倆走來。他倆以為地主又來打他們了,於是就拿起蓮蓬、白藕和青蛙,向東南方向跑走。他倆越跑越快,腳下竟升起一朵彩雲,載著他們上天去了。家鄉的人們為了紀念他們,就把他倆跑過的小路稱作“神仙路”,併為他們修廟塑像,稱“荷蛤二仙”。又因他們常在一塊開懷大笑,所以又稱他們為“哈哈二仙”。 “哈哈二仙”究竟跑到哪裡去了呢?原來,他們一跑跑到了浙江天台寒巖國清寺。國清寺高僧豐幹禪師收留了他們,把石德改名為“拾得”,並編了故事,說是從寒荒的山野拾來一對和合娃娃僧。 和合的本義,係指《周禮·地官》“使媒求婦,和合二姓”之句,意思是作媒求親,將兩姓男女,撮合在一起,和睦生活。誰知“和合二仙”深受廣大民眾歡迎,與福壽等神,成為吉祥如意的象徵,已大大超出婚姻和合的意義。 以後,二人又輾轉來到蘇州西楓橋鎮妙利普明塔院。寒山當了寺院住持、拾得為寺僧以後,此寺就更名為寒山寺。 唐朝天寶年間,張繼趕考落第,夜宿楓橋寺,寫出膾炙人口的《楓橋夜泊》一詩,更使寒山寺名揚天下。寒山無山,寒山有寺。寺雖不大,但鐘聲飄洋過海傳異域;高僧雖少,但信徒異常崇拜。甚至傳說拾得去了日本,在日本蓋了拾得寺,與蘇州寒山寺遙相呼應。 “和合二仙”如泣如訴的兄弟情深,使多少遊子肝腸寸斷。“和合二仙”的傳說,越傳越神。有人說他們是文殊、普賢下凡,所以經常眉開眼笑,至今已成為民間的笑神、福神、喜神、吉祥神。兩個胖胖的仙童,一個紅緞綠褲,手舉一朵綻放的荷花;一個綠緞紅褲,手捧一圓齋盒。兩人都頭梳丫髻,嬉笑顏開,活潑可愛。正是:和氣乃眾合,合心則事合。世人能和合,快活樂如何? 寒山拾得行為瘋癲,似僧似道,似仙似隱,或隱臥洞窟,或飄逸山顛,獨吟山林,滿口呢喃,沒有一點人間煙火氣。賣瘋僧呆,故弄玄虛,相對言笑,互相擁抱,笑做一團,和諧好合,親熱無比,包含祥機,近仙雜儒,頗有靈光。 寒山的詩,描繪林泉景色,譏諷世態炎涼,警勵流俗,既能反映社會生活真實,又隱含著超塵脫俗,有空靈感。寒山其詩,直追陶淵明,睥睨千古,雖是白話詩,看似平淡,明白淺露,但針砭時弊,一針見血。 清《四庫全書》有寒山子詩集二卷,豐幹拾得各一卷。他們被譽為“詩菩薩”、“詩僧”。一般讀書人常常仿效擬和贈唱。康有為吟詩讚道:“鐘聲已渡海雲東,冷盡寒山古寺風。勿使豐幹又饒舌,化人再去不空空。”胡適也對寒山的詩推崇備至。

6。扁鵲和虢國太子傳說 原生地:內邱鵲山的扁鵲封地,今鵲山太子巖一帶 影響:扁鵲和中醫藥文化傳遍華夏 扁鵲,原名秦越人,今任丘人,醫術名聞天下,過晉國,得知晉國大夫趙簡子疾五日,不省人事。扁鵲仔細切脈診斷,用藥後“不出三日”病痊癒。趙簡子為報扁鵲厚恩,在中丘(內邱)之蓬山賜田四萬畝,作為秦越人食祿、棲居之地。 後扁鵲過虢國,聞虢太子:“暴厥而死”,覺得可疑,入宮後,檢視太子“屍體”,“當聞其耳鳴而鼻張,循其兩股以至於陰,當尚溫也”。斷為“屍厥”症,經藥、針、熨並用,太子蘇,遂拜師於扁鵲,隨扁鵲定居蓬山,在蓬山一帶來藥行醫,並時常行醫來藥遊四方,後在石洞修身養性,此石也由此而稱太子巖。至今在內丘尚留有太子巖、太子樓等遺址。後來扁鵲還在這裡給虢太子做過闌尾炎手術。 扁鵲起死回生,術傾戰國,聲動侯王。名聲越來越大,這可把秦國的太醫令李醯氣壞了。他一貫驕傲自大,妒賢妒能,“自知技不如扁鵲也”就秘密收買兩個亡命徒殺害了扁鵲。據傳:當秦越人被害的疆耗傳至蓬山一帶,當地老百姓悲痛欲絕,就聚義選拔幾個精明能幹的人,虢太子率領他們千里迢迢,連夜跑到秦都咸陽一帶將秦越人的頭顱偷偷抱回,葬於蓬山腳下,並在九龍河畔修蓋了廟字。從此焦子村、狼家莊合二為一,改村名“神頭”,又將扁鵲和弟子來藥的山峰命名為鵲山,此名一直沿用至今。這正是“虢太子率眾盜屍”和“扁鵲‘全屍‘葬故園的故事,扁鵲死後,人民為了紀念他把蓬山改名鵲山,把虢太子在鵲山修身養性的山峰叫做太子巖,太子巖海拔高度1141米,為鵲山最高峰。

7、王莽趕劉秀傳說 原生地:邢臺各縣市 影響:廣泛 《螻蛄救主》:王莽趕劉秀→劉秀犁溝埋身→螻蛄鑽孔通氣→螻蛄被斷為兩截→劉秀用葛針將螻蛄身首連起救活→螻蛄形體因此成為那樣。 《蜘蛛救劉秀》:劉秀為脫莽兵追殺,他爬進去的洞口,正好罩著一個大蜘蛛網,等到莽兵趕到,見洞口蜘蛛網完好無損,以為不會藏著人,便向別的地方追去了。劉秀在柏鄉登基當皇帝后,忘了封蜘蛛,蜘蛛結網救主而未得到回報,因此把肚子氣大了。 《猛虎救駕》::劉秀被王莽追到懸崖前,無路可走,縱身跳崖,這時有一隻睡覺的猛虎就在崖下。跳崖的劉秀剛好砸在虎背之上,老虎一挺身,劉秀爬起來沒命地跑。過一片林子後,劉秀趁機爬到一棵樹上,老虎沒法上樹,只好在下面觀望。這時劉秀向老虎承諾,將來做了皇帝,一定封虎為獸中之王,老虎才離去。 《椿樹被封王》:劉秀被追趕,飢餓難耐,食桑子充飢得救,當皇帝后,封桑樹為王,但是傳達聖旨的官員,不認識桑樹,錯把金牌掛到椿樹上了,所以成為椿樹王,桑樹未封,椿樹無功受祿,心是空的,又賄賂蟲王,吃桑葉。 《斬倒石人問柏鄉》、《擰勁柏》、《漢牡丹》、《麥飯亭》、《曬衣村》……

8。曹皇后和曹國舅的傳說 原生地:寧晉 影響:八仙 北宋仁宗年間,寧晉的一個女孩成了宋仁宗的皇后,即歷史上深明大義的曹皇后,宋仁宗的曹皇后有兩個弟弟。大弟名“景休”,即曹國舅;小弟名“景植”。作為顯赫的皇親國戚。 弟兄二人雖同出一室,但脾氣秉性卻有如霄壤。曹國舅天性純善,不喜富貴,不親世務,卻慕戀於仙道。他的弟弟景植則驕縱不法,恃勢妄為,就連皇帝的戒飭,他也都當成耳旁風。後來景植犯法殺人,被包公拿獲法辦。曹國舅對自己弟弟的惡行深以為恥,遂遠離繁華,捨棄富貴,躲入山林隱居起來,而身著葛布野服,專心於修仙成道。 一日,曹國舅遇鍾離權、呂洞賓二仙。二仙問他說:“聽說你專心於修養,可是修養何物呢?”曹國舅說:“養道。”二仙接問:“道在何處?”他指指天。二仙又問:“天在哪裡?”他又指指心。二仙待曹國舅答過,笑著說:“心就是天,天即是道,看來你已悟出修養根本來了。”於是,二仙度他為徒,授以“還真秘訣”,令他苦心精煉,很快曹國舅就修成仙道。 歷史上,曹國舅就是曹佾,字公伯,系韓王曹彬之孫,曹皇后的弟弟。他性情和易,通曉音律,善於弈射,喜愛作詩,官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濟陽郡王。史傳稱他是一位官場老手,能身歷數朝而一帆風順,年七十二歲而壽終,未嘗有成仙學道之事,可見傳聞之不實。

9。臥牛城傳說 邢臺市別名臥牛城,對其來由有以下幾種不同解釋: 1、據史書記載:邢臺城為春秋時邢侯所建,十六國時期由後趙皇帝石勒擴修,北宋時又進行重修。城牆周九里十三步,闊六步,上可臥牛,故俗稱臥牛城。 2、民間傳說:很久以前,邢臺一帶土地肥沃,水草豐美,當人們初來到這塊土地上時,看到一頭神牛,頭南尾北,席地而臥。於是人們便在神牛臥過的地方定居下來,繁衍生息,逐漸形成了城鎮。人們稱自己的城鎮為臥牛城。 3、民間傳說:相傳古時某年天降暴雨,農田被淹,洪水逼城,百姓遭難,有一神牛從天而降,喝退了洪水。“牛城”的稱謂反映了邢臺人民對牛的勤勞、敬業、開拓、奮進精神的敬佩之情。同時也激勵著牛城人民戰天鬥地、改造自然的雄心壯志。 優美的傳說典故源遠流長,直到今天,邢臺市還有許多關於牛的掌故、遺蹟。該市南面有東牛角村和西牛角村,北面有牛尾河橫貫東西,“老邢臺”大概還記得,今天邢臺影院和市新華印刷廠一帶,從前叫作“拴牛橛”。另外,市內還有南腸街和北腸街,傳說便是神牛的腸子變化而成,不過現在人們往往把“腸”字寫成“長”字,叫成南長街和北長街了。

10、大陸澤傳說 傳說蚩尤是大陸澤附近鉅鹿一帶的氏族了,黃帝部落因為氣候乾旱從陝西東遷到邢臺地區,黃帝部落於是定居在了軒轅崗一帶,發展農耕,與在冀南冀中的蚩尤九黎集團發生衝突和爭奪戰,蚩尤頑強抵抗,黃帝九戰不勝,遂轉戰到冀北涿鹿之阿,三大文明集團發生了激烈的互動衝突和融合,留下了鉅鹿,涿鹿、獲鹿、束鹿等一系列地名。 堯時,活動在河北一帶,堯曾在隆堯的堯山禪讓給舜,邢臺以前的堯山縣(唐山縣)叫名兩千多年,就因為這個,後來改成隆堯縣了。 古代邢臺西依太行,東臨黃河,為黃河三角洲之地,傳說夏朝建立以前,發生了大洪水,舜派鯀治水,鯀採用堵的方法,在今邢臺臨西一帶修建堤壩,但是治水不成功,舜殺了他,又派他兒子禹治水,禹用疏導方法,把黃河水從河南孟津開始疏導各大支流、主流入邢臺中部大陸澤,然後又從大陸澤開始疏通九道河流入海,治水成功,舜傳位給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