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周邊有什麼景點?

大足石刻周邊有什麼景點?使用者1036233824702019-05-31 13:45:58

大足古號“海棠香國”,位於重慶市西北部,是聞名世界的石刻之鄉。大足石刻是對其境內摩崖石刻群的統稱,共計石刻造像70餘處,總計10萬尊,其中以寶頂山和北山石刻最為著名,儲存最為完好。

大足石刻創於晚唐、盛於兩宋,以佛教造像為主,儒、道造像並存,美輪美奐,璀璨奪目,真正體現了外來佛教文化與中國傳統儒教、道教文化的歷史性融合,集中呈現了中華民族忠孝、誠信、禮義、廉恥的核心價值理念,至今影響著中國,感染著世界,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傑出代表作。

1999年12月1日,大足石刻(寶頂山、北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石刻5處摩崖造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名錄》,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特色

大足寶頂山石刻包括以聖壽寺為中心的大佛灣、小佛灣近萬尊大型佛教密宗道場,凡佛典所載,無不備列,幾乎將一代大教蒐羅畢盡,且以“神的人化,人的神化”創新形式和精湛技藝,將佛教典故民族化、生活化、世俗化,為各類文化層次旅遊者所能欣賞和感悟,是大足石刻精華之所在。

位置

寶頂山位於大足龍崗鎮東北15公里處的寶頂鎮,海拔527。83米。

造像

寶頂山石刻由“第六代祖師傳密印”的趙智鳳以一代宗師之堅毅,於南宋淳熙至爐子佑年間(公元1174-1252年間)歷時70餘年,總體構思組織開鑿而成,是一大型佛教密宗道場。刻勢磅礴,雄偉壯觀,生活氣息濃郁,近萬尊造像宛如一卷鐫刻在500多米長崖壁上的連環圖畫,前後內容連線,雕刻無一雷同,把中國石窟藝術推上了最高峰。其中的千手千眼觀音像更是被譽為“國寶中的國寶”。 北山石刻是大足佛教石窟藝術鑑賞旅遊聖地,人物造像個性鮮明,體態優美,比例勻稱,穿戴華麗,瓔珞蔽體,花簇珠串,玲瓏剔透,裝飾味濃。普賢菩薩像被譽為“東方維納斯”、文殊菩薩像被譽為“東方美男子”、數珠手觀音像被暱稱為“媚態觀音”,故北山石刻有“中國觀音造像的陳列館”之美譽,被公認為是“中國石窟藝術皇冠上的一顆明珠”。

位置

大足北山古名龍崗山,距大足龍崗鎮以北1。5公里,海拔545。5米。

造像

北山石刻位於佛灣,開鑿於唐景福元年至南宋紹興(公元892-1162年)。造像崖長約300米,高為7-10米,造像龕窟密如蜂房,分為南、北兩段。造像近萬尊,造像題材51種,以佛教密宗為主。其次有三階教、淨士宗等,異於中國前期石窟。136號轉輪經藏窟是宋代石刻之精華和代表,堪稱北山石刻“鎮山之寶”。窟正眾觀音造像秀美、雕刻精細、栩栩如生、整體佈局和諧、儲存完好無損,堪稱東方美神之大薈萃。 石門山石刻題材主要為佛教和道教人物故事,是大足石刻中規模最大的一處佛、道教合一造像區,尤以道教題材諸窟造像最具藝術特色。作品造型豐滿,神態逼真,將神的威嚴氣質與人的生動神態巧妙結合,在中國石刻石窟藝術中獨樹一幟。

位置

石門山石窟地處重慶大足城東石馬鎮新勝村石門山山巔,因其山有兩巨石夾峙如門故名。

造像

石門山石窟開鑿於北宋紹聖至南宋紹興二十一年(公元1094 - 1151年), 沿巖崖造像,崖面全長71。8米,崖高3。4 - 5米,造像12龕窟。所造石像或仙或釋、或諸鬼神、居於一區,皆玲瓏萬狀,鬼斧神工,精妙絕倫。此外尚存造像記20件,碑碣、題刻8件、培修記8件、以及文惟一、文居道、蹇忠進等工匠師的鐫名。

石篆山石刻是中國最早的儒、釋、道三教合一造像區,特別是6號龕儒家石窟造像“孔子十哲龕”世界少有。石篆山計有造像九組,約四五千軀,其中地藏像、老君窟、三世佛窟、文宣王窟、文殊窟、魯板窟等儲存完好,其餘均已模糊難辨。

位置

石篆山位於距重慶大足區約20公里的三驅鎮佛會村,海拔444。6米,因山勢迴環形如“篆”字得名。

造像

石篆山石刻,開鑿於公元1082-1090年(北宋元豐五年至紹聖三年,其中“訶利帝母像”是最具有史學研究價值的石刻群,龕正壁主像訶利帝母,鳳冠霞帔,冠帶垂肩,面目秀麗,頸戴項鍊,身著廣袖長服,飄帶貼肩壓臂垂身兩側,善跏跌坐寶宣臺上,左手於身前抱一小孩坐左膝上,右手於胸前持一吉祥果,雙腳著靴踏雙孔方几。主像左右各立一侍女,頭盤雙髻斜垂於兩耳,著對襟長裙服腰間繫帶束衣。右侍女之右壁,刻一乳母和兩小孩,乳母頭綰兩髻,兩耳垂璫,身著開領廣袖長服,袒胸露乳,雙手正抱一小孩懷中餵奶,小孩兒天真活潑,煞是可愛,或酣睡,或遊戲玩耍。

大足南山石刻以三清古洞為代表,共刻像421尊,在洞窟形制上體現出道教儀式中旋繞一法的運用。在中國宋代道教石窟中,此窟雕刻最為精美,有著極高的宗教、歷史、藝術價值。

位置

南山古名廣華山,地處大足龍崗鎮南2公里,海拔514米,素有“南山翠屏”之譽,自古為大足十景之一。

造像

大足南山石窟造像開鑿於南宋紹興年間(公元1131-1162年),崖面長86米,高3。5至10。2米,摩崖造像一共有15龕,是中國石窟藝術中罕見的神仙體系最多、最集中、最完備的純道教造像,也是大足石刻中書卷氣最濃的一處石窟。生動反映了公元12世紀道教已由早期的老君、“三官”崇拜演變為神系、神階明確的“三清”、“四御”信仰的歷史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