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讀否2018-02-22 13:52:14

古語有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和遠行是古人心中化不開的情結,也是其生命中的重要活動。讀書和遠行相輔相成,密不可分,讀書可看作是紙上的遠行,所以書讀萬卷,便可“不出戶,知天下”;而遠行則是知識的檢驗和延伸,因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實際上,古往今來,大量優秀文學作品的誕生都與“遠行”有關。雖然儒家提倡“父母在,不遠遊”,但在理想的驅使下、在戰亂的影響下、在饑饉的威脅下,許多人還是會選擇背井離鄉,甚至是“少小離家老大回”,世亂飄零,有的人回去了,得以骨肉完聚;有的人卻永遠回不去,只能葬骨他鄉。所以顧貞觀的詩中說“數天涯、依然骨肉,幾家能彀?”但正因為離家萬里,才會有“故鄉今夜思千里,雙鬢明朝又一年”的哀思;正因為浪跡天涯,才會有“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的感慨;正因為生死離別,才會有“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情誼。

相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關於遠行的夢,都想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或是到江南小鎮,領略“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旖旎風光,或是到塞北荒漠,感受“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闊景象,甚至是遠渡重洋,體驗別樣的異域風情。人生就如一場旅行,一路上有悽風苦雨,霜劍風刀,也有十里春風,無限美景,但都不能停止前進的腳步,每個人都要踏上自己的征程,完成一場屬於自己的旅行。

王寶蓮在描繪紐約上城轉變時說,必須活過一個世代才能明白,一個城市是如何在歲月中老去風華,蛻變容顏。每座城市都有它背後的故事和獨有的風姿,猶如寒塘中的一莖晚荷,在風雨之中搖曳生姿,又如屋簷下的一串風鈴,在晚風中敘述著滄桑往事。往事越千年,不管是六朝舊事,還是千古遺恨,都已盡隨雨打風吹去,只留下那一座座屹立不倒的城市,還有數不盡的故事。

許多人往往會因為一首歌,一本書而莫名地愛上一個人,一座城。其實歌聲未必多麼委婉動人,文章也未必多麼感人肺腑,只是因為某段熟悉的旋律或者溫暖的文字瞬間擊中了你的心靈,讓你難以忘懷。

對於北京城最初的印象來自於易中天的《讀城記》:這就是北京,古老又鮮活,博大而又精深,高遠而又親切,迷人而又難解。它是單純的,單純得你一眼就能認出那是北京。它又是多彩的,豐富得你永遠無法一言以蔽之……在歷史上,北京城作為遼燕京、金中都、元大都和明清的京都,有著恢弘的建築和渾厚的歷史感,故宮、天壇、頤和園、圓明園,甚至是每一條衚衕,每一座舊宅都有其動人和故事和無窮的魅力。而如今作為新中國的首都,北京更是一座集政治、經濟、軍事、科技和文化的全能型城市,讓多少人漂泊至此,更讓多少人為之夢碎。正如歌詞中所唱到的:許多人來來去去,相聚又別離,也有人匆匆逃離,在一個人的北京。

“一座城市的味道,在於它的樣子,更在於它記憶的厚度。忠孝東路、漁人碼頭,一個個熟悉又陌生的地名,一份在時光中漂流的念想。站在路邊的菩提樹下,也許你會想起一些年少的夢,然後在陽光下看著現在的自己微笑。”對於臺灣最初的,也是最深的印象則是來自於吳念真的《這些人,那些事》和林清玄的散文集,吳念真是一個有故事並且會講故事的人,在他的筆下,每一個簡單的小故事都感人至深,而城市也充滿了溫情,雖然只有一海之隔,但是兩岸之間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精神卻大不相同。

十里洋場的上海、六朝古都的南京、天府之國的成都、秦磚漢瓦的西安……還有太多的城市等著我們去走近,去解讀。“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趁著風景正好,青春未老,何不千山萬水走遍,何不背上行囊去遠方?

倏忽一年已過,書還是一本本地讀下去,許多想去的地方,卻還未成行;許多想看的風景,也只能在書中、在夢中,悠然神往。清朝的張問陶有詩云:“丹青影裡放扁舟,山水都從枕上游。”在如今旅遊業如火如荼的時代,這個思想頗有點反旅遊色彩,其實旅遊也不一定要親臨其境,閒臥家中,丹青在手,神遊四海,志馳八方,所得的樂趣並不亞於外出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