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上的建築都是建造於什麼年代的?

五臺山上的建築都是建造於什麼年代的?美好忻州2019-09-22 12:28:05

五臺山,是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歷代木結構和磚石結構佛教建築,以及附屬於建築之內的雕塑繪畫,是五臺縣佛教文物的主要內容。

北魏孝文帝時(公元四七一一四九九)修建了大孚靈鷲寺,並環繞菩薩頂置十二院,菩薩頂即為當年的真容院,碧山寺即為當年的北山院。清涼寺、佛光寺、宕昌寺、嵌巖寺、觀海寺等寺廟,亦於這一時期興建起來。

北魏第四誠信公主出家於五台山,修建了公主寺。高齊時,建了“王子燒身寺”。這一時期,境內建寺二百餘處,可考的有下述四十五處:靈峰寺、銖仙寺、天盆寺、石窟寺、樓觀寺、寶積寺、淨明寺、木瓜寺、甘泉寺、大谷寺、聖壽寺、普濟寺、華林寺、香雲寺、香藁寺、銅鐘寺、石堂寺、龍盤寺、光明寺、萬緣寺、鳳嶺寺、龍泉寺、五王寺、天誠寺、溫湯寺、古華嚴寺、秘密寺、石門寺、榆勤寺、乳石寺、東興寺、大會寺、日照寺、鐵勤寺、向陽寺、浮圖寺、熊頭寺、豹子寺、娑婆寺、殊宮寺、部磨寺、高嶺寺、石召寺、小拍寺、赤崖寺等。當時還在現在的佛光寺修建了磚塔。

釋迦像

北齊文成帝接位後的第二年(公元四五三年),在五級大寺給太祖以下五帝各鑄釋迦像一尊。釋迦像高達五米,均用銅和赤金鑄成。境內現存南北朝時期的佛教遺構,只有佛光寺東大殿東南側的磚質浮圖(俗稱祖師塔)了。

大雄寶殿

隋唐時期,本五臺縣境內寺廟建築達到極盛。隋文帝開皇元年(公元五八一年),文帝下詔於五座臺頂之上各建寺廟一所,唐太宗貞觀九年(公元六三五年),太宗頒旨建守十處。龍朔元年(公元六六一年),高宗詔令會昌寺僧人會頤往五臺山修理寺塔。

佛光寺

武周時,佛光寺重建彌勒大閣。長安二年(公元七O二年),武則天命幷州刺史重建了清寺。開元二十八年(公元七四○年),玄宗之女永穆公主舍錢於清涼寺,為其父建造淨土諸像。廣德元年(公元七六三年),代宗下詔修文殊殿。大曆五年(公元七七O年代宗命不空和尚修建了金閣寺。

那時,佛教寺院達到三百六十餘所,著名的有佛光寺清涼寺、大華嚴寺(即今顯通寺)、昭果寺、木瓜寺、真容院(即今菩薩頂)、樓寺、王子燒身寺(即今壽寧寺)、娑婆寺等九所。

南禪寺

現存境內的唐代佛教建築,有南禪寺大佛殿和佛光寺大佛殿。佛光寺大坲寺殿天花板,採用小方格平式,同鑑真法師在日本建造的唐招提寺相同,反映了唐代寺廟木構建築的風格。

宋元兩代,境內佛寺繼續興建。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公元九八○年),太宗下詔重修了真容院、華嚴寺、壽寧寺、竹林寺、金閣寺、法華寺、秘密寺、靈境寺、大賢寺等九所寺院,新建了太平興國寺。同時新建的寺廟還有六所,即靈巖寺、平章寺、普濟寺、延慶寺、萬歲寺和大林庵。景德四年(公元一○O七年),真宗敕真容院建重閣。宣和年間(公元一一一九——一一二五年),東臺頂修建了笠子塔。

大白塔

元代修建佛寺的費用多由國庫支出。至元二年(公元一二六五年),元世祖詔令修十二佛剎。元貞二年(公元一二九六年),元成宗敕建萬聖佑國寺。元武宗至大初年,太后在五臺山修建了普寧寺(即今圓照寺)。至治二年(公元一三二二年),元英宗親臨五臺山,復建普門寺,重修王子寺。泰定三年(公元一三二六年),敕令首建殊祥寺(即今殊像寺)。此外,元代新建的寺廟還有:西壽寧寺、西天寺、護國寺、金燈寺、望海寺、普光寺、鐵瓦寺(福祥寺)、清源寺、普濟寺(在石嘴)、廣濟寺。元成宗大德五年(公元一三○一年),尼泊爾匠師阿尼哥設計始建了佛舍利塔(即臺懷大白塔)。

五臺山山門

宋元時期,佛教建築和佛教藝術在境內的遺物較多。東臺頂宣和年間笠子塔,多角多簷;尊勝寺天聖四年經幢、延慶寺景佑二年經幢和七佛寺元豐三年經幢,技巧洗練,生動精緻;佛光寺文殊殿的塑像和壁畫,具有寫實之長。這些,都表現宋金時代木構建築和塑像繪畫的特點。廣濟寺大雄寶殿及殿內塑像、塔院寺佛舍利塔,可稱為元代木構建築和磚石結構建築的代表。

五臺山佛塔

明代是五臺山佛教再度振興的時代。永樂五年(公元一四○七年),明成祖命令太監楊升修佛舍利塔,並首建塔院寺。永樂六年,改建真容院為大文殊寺。正德二年(一五○七年)武宗敕建銅瓦殿,賜額廣宗寺;七年春,敕建中臺寺宇,鑄鐵為瓦,賜額演教寺。萬曆七年(一五七九年),神宗派太監李友、範江重修佛舍利塔。十三年九月,遣官曹奉修建獅子窩洪福萬壽藏經樓閣。境內佛剎,達到一百零四所,知名的有:顯通寺、圓照寺、廣宗寺、日光寺、寶林寺、風林寺、淨土庵、龍興庵、大缽庵、法華庵、棲鳳庵、不二樓、獅子窩、天聖庵、華嚴庵、白頭庵、臥龍庵、古南臺、靈鶯庵、龍樹庵、法王寺、三塔寺、智導庵等。

五臺清涼寺

清代,五臺山的佛寺多帶宮庭建築色彩,菩薩頂即為典型。民國時期,共有寺廟一百二十二處,其中黃廟二十五處,青廟九十七處。修建的寺廟主要有:海會庵、普化寺、佑國寺、慈福寺、龍泉寺、萬佛洞、九龍崗等;擴建寺廟主要有:金閣寺、尊勝寺、古佛寺、碧山寺(即廣濟茅蓬)等。

佛教建築

明清佛教遺物,境內多處可見。明中葉以後出現的完全拱券構造的磚質建築,顯通寺七處九會殿堪稱典型。塔建中出現了瓶形塔。境內清代佛寺建築及附屬於建築之內的雕塑繪畫,內容上大幅度地突破了佛教題材,式樣更加精緻,並向精巧玲瓏方面發展。菩薩頂文殊殿和顯通寺大佛殿,金碧輝煌,帶有宮庭建築色彩,同明建殊像寺大殿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建於民國年間的尊勝寺殿宇,梁標雕繪線條分朗,色彩鮮明,大有清建遺風。制於民國年間的龍泉寺石雕牌樓和普化寺木雕佛龕,形象動人,構圖精細,是不可多得的現代藝術珍品。

境內現存佛教寺廟四十三處,其中唐代建築二處,金代建築二處,元代建築一處其餘為明代、清代和民國年間所建。

臺外寺廟

臺外,指五臺縣內臺懷之外。臺外寺廟有南禪寺、延慶寺、廣濟寺、佛光寺、尊勝寺玄真寺等六座。

臺懷中心區的佛教寺廟有顯通寺、塔院寺、羅寺、萬佛洞、黛螺頂、文殊寺、靈應寺、殊像寺、普化寺、圓照寺、廣宗寺、菩薩頂、三泉寺、壽寧寺、慈福寺、三塔寺等十八處。

現存於臺懷地區北部的佛教寺廟有碧山寺、集福寺、七佛寺、廣華寺、普壽寺等五座。

現存於臺懷地區南部的佛教寺廟有南山寺(包括極樂寺、善德堂、佑國寺三處)萬佛洞、鎮海寺、觀海寺、觀音洞、龍泉寺、金閣寺、古佛寺、海會庵、普濟寺、臺麓寺、千佛洞等十二處十四寺。

千佛洞

千佛洞俗稱佛母洞位於南臺東南之山腳,距臺懷十二點五公里,佔地六百平方米,現存屋舍四間,石洞三個。據《清涼山志》載,明嘉靖年間,有一個叫道方的和尚,夜至此,見神燈,後造石佛於洞口。千佛洞為石灰岩形成的天然山洞,寬五米,高四米。洞有內洞外洞之分。外洞闊大,有石雕毗盧佛坐於銅座之上,旁有石雕四方佛,高零點六米許,為明代遺物。深處有小口通入內洞。小口扁長,僅容一人勉強透過。內洞為葫蘆形狀,可容六、七人,洞壁經雕,成為人體肋骨和五臟六腑形樣。所以,進此洞稱為“投入佛母胎”,出此洞稱為“佛母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