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鄭州村名有哪些傳說?

關於鄭州村名有哪些傳說?漸入佳語2017-07-09 11:38:40

感謝邀請。

這裡有一個關於你不知道的洛達廟傳說

關於鄭州村名有哪些傳說?

洛達廟村位於今隴海西路與西三環交會處東北側。

洛達廟村原名“奉寨”。傳說,不知何年何月有一商人落魄至此,見村頭土地廟殘破不堪,土地爺塑像幾乎倒塌,不禁心生感慨,遂上前祭拜。禱告曰:若保佑我日後發達,來年定重塑金身。果不其然,此商人自此生意興隆,財源滾滾。他也力踐前言,來此重修了土地廟,重塑了土地爺塑像,廟名為“落達廟”,意為“落魄後自此又發達”之意。因廟宇形式氣派,土地爺塑像慈善端莊,引來十里八鄉百姓祭拜,土地廟香火日益鼎盛,人們逐漸將該村名字改叫

關於鄭州村名有哪些傳說?一位行者2017-07-09 00:58:20

1、洛達廟

洛達廟村原名“奉寨”。傳說,不知何年何月有一商人落魄至此,見村頭土地廟殘破不堪,土地爺塑像幾乎倒塌,不禁心生感慨,遂上前祭拜。禱告曰:若保佑我日後發達,來年定重塑金身。果不其然,此商人自此生意興隆,財源滾滾。他也力踐前言,來此重修了土地廟,重塑了土地爺塑像,廟名為“落達廟”,意為“落魄後自此又發達”之意。因廟宇形式氣派,土地爺塑像慈善端莊,引來十里八鄉百姓祭拜,土地廟香火日益鼎盛,人們逐漸將該村名字改叫

“落達廟”。新中國成立後,改為“洛達廟”。洛達廟村還是著名的夏商遺址。1956年5月~12月在該村發掘出兩座商代窯址,出土大量文物。

關於鄭州村名有哪些傳說?

2、須水

須水村是古鎮,歷史悠久。原名濉水,漢初更名須水。唐武德4年(公元621年)至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置須水縣,屬管州。宋、元、明、清、民國均為鎮,屬滎陽縣。1948年解放後,為滎陽第五區,1953年劃歸鄭州市管轄。金元好問《楚漢戰處同欽叔賦》曰:“虎擲龍孥不兩存,當年曾此堵乾坤。一時豪傑皆行陣,萬古河山自壁門。。。”說的是長達5年的楚漢相爭之慘烈,這場戰爭也使得“濉水”改“須水”。據傳,楚漢相爭之時,楚軍漢將在滎陽東濉水河畔擺開戰場,兩軍對壘,欲要廝殺。忽然,天降暴雨,河水氾濫,雙方將士皆亂。漢留侯、軍師張良見狀對劉邦言道:見險能止,大易知之,請少須(稍後等待之意)。劉邦即令收兵,班師回營。劉邦統一天下,官府遂將“濉水”改“須水”,沿用至今。

3、落河廟與馬莊

須水鄉境內,有一馬莊。馬莊村名的來歷,與落河廟有關。當地民間傳說,落河廟因東漢光武帝劉秀而立。東漢初年,劉秀被王莽攆至郎溝西河灣,跑得又飢又渴,筋疲力盡之時,恰遇上一李姓姑娘為其兄送飯。劉秀見狀,滾鞍下馬,將馬拴在河邊柳樹上,向女子施禮乞舍。該女見劉秀狼狽可憐,便將所擔飯食分一半給劉秀食之,剩餘給兄送去。其兄見所送飯食甚少,不免開口責問,女實言相告。兄聞之大怒,責其不遵男女授受不親之道,不守三綱五常之禮。責罵聲令女羞憤不已,遂投河自盡而亡。劉秀登基稱帝后,命當地官員察訪此女,欲報其舍食之恩,聞女為此事自盡,劉秀不勝感慨。為表該女忠烈貞潔,遂降旨在其投水的河邊修建落河廟一座,內塑落河少女神像,後人稱為“落河奶奶廟”。並將當年拴過馬的柳樹,封為御馬樁。百姓因慕此地受過皇封,來此定居,既定村名為馬樁。因“樁”“莊”同音,久而久之,遂將馬樁改為馬莊。

關於鄭州村名有哪些傳說?

4、五龍口

五龍口村位於中原區北部,東臨鄭州鐵路樞紐站,西靠秦嶺路,是一個歷史悠久、人口眾多的村莊。

據村中老人口頭相傳,唐朝末年時,五龍口村還是一片荒灘,俗名狗牙灘,灘北緊挨黃河(黃河故道),村頭有渡口。

五代時期,天下大亂,群雄割據,各自稱霸一方。相傳石敬瑭、石重貴、劉志遠、郭威、柴榮五人路過狗牙灘渡口時,曾與攔截他們的後梁騎將王彥章廝殺一場,世稱“五龍困彥章”。後來,五人在亂世之中先後建立了後晉、後漢和後周,分別做了皇帝。封建時代,民間畏懼皇權,把皇帝稱為“真龍天子”,遂將石敬瑭等人稱為“五龍”,把他們打仗的地方稱為“五龍口”,並在此建“五龍廟”,廟內塑有石敬瑭、劉志遠、石重貴、郭威、柴榮五人金身,讓他們永享人間香火。人們認為,既然“五龍”在此聚會過,此處肯定是一塊兒“風水寶地”,就在渡口附近定居下來,並以“五龍口”為村名。到明朝時期,村民們匯眾積財,在村東門立了一塊石碑,碑上刻有“五龍困彥章”的傳說(此碑已毀)。五龍口村是中原區的一個自然村。1928年,馮玉祥督豫時,其部下曾在五龍口村駐紮,馮玉祥將五龍口村名改為“五權村”,在村西頭為民打井,建五權小學。1928年2月,蔣介石在鄭州閱兵時,曾到五權小學參觀。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又將村名恢復為“五龍口”。

5、西十里鋪村

西十里鋪村,原村址大概位置在現鄭州國棉五廠大門前、建設路文化宮路附近(20世紀50年代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該村整體拆遷)。據傳,趙匡胤在做皇帝以前,好與朋友交遊,吃吃玩玩。有一天路過鄭州,夜宿西十里鋪青牛觀(又名清幽觀)內,更深人靜時,隱隱約約聽見有一女子啼哭不已。他循聲尋找,找到與廟一路之隔的洞裡,果見一女子在哭。他詢問詳情,才知道這一女子是山西人,姓趙,名京娘,被強盜搶劫至此。因為都姓趙,趙匡胤非常憐憫她,遂以兄妹相稱,為免使京娘再次遇險,遂決定把京娘送回老家。後來,趙匡胤做了皇帝,人們就把趙匡胤休息的地方叫十里長亭,把找到京娘啼哭的洞叫龍鳳洞(大體位置在今鄭州藝術宮)。趙匡胤送京孃的故事,被後世許多劇種編成戲曲傳唱。戲中又演繹出:路上京娘為趙匡胤關心照顧所感動,欲以終身相托。河南曲劇《千里送京娘·油菜花開一片黃》一折,京娘唱道:油菜花開一片黃,兄送妹妹回故鄉,兄長好比張君瑞,妹比鶯鶯女紅妝,當中缺少小紅娘。趙匡胤答曰:油菜花開一片黃,兄送妹妹回故鄉,我到西關把朋友訪,賢妹不必談家常——劇中趙匡胤憑一身正氣和高強武藝,安全地送京娘至家中,即刻投軍而去。傳說故事與戲曲互為補充,使趙匡胤送京孃的故事得以從古到今在更廣泛的範圍內傳播。中原區西十里鋪村雖早已拆遷,但發生在該村附近的趙匡胤送京孃的故事,使得西十里鋪村的村名揚名天下。

關於鄭州村名有哪些傳說?

6 勝崗

一直以為勝崗是古時為了紀念打仗勝利而得名,一次偶然的機會才聽村裡的老人道出原委:相傳很久以前,勝崗是一片茂密的森林,沙崗起伏,經常有虎豹出沒。有一位皇家將領姓勝名英,外出狩獵,路過此地坐在崗上休息,也許是將軍閒來無事,便問部下此地何名。問了一圈,都無人知曉,勝英很是好奇,便對部下說:“既然沒有名字,那就以我的姓氏起名如何?”部下滿口稱讚,於是這些沙崗便全姓“勝”了。

關於鄭州村名有哪些傳說?

7、祭城

歷史上祭城叫祭國。祭(zhà),最早為商朝(鄭州又稱商都)的邦國,在商代甲骨文中多次被提及。周滅商後也將祭國滅掉。

周昭王的時候,祭國國君曾隨昭王南征,回師途中,因沉船和昭王一起淹死於漢水。到了周穆王的時候,祭國出了個重要的人物,叫祭公謀父。祭公謀父是一位賢明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在輔佐周穆王的過程中,祭公謀父提出了“以德治國”的政治主張為周穆王興國,但周穆王採納祭公謀父的意見時,常常只用一半。周穆王初期,祭公謀父獻治國之道。他以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周朝為榜樣,指出:治國靠的是德政,而不是暴政。不能輕易使用暴力,不能見利忘義,不能寵愛親戚疏遠賢臣,要用中庸的方法治理國家。這種理論在那個年代提出是相當了不起的,但周穆王只是敷衍了事地採納了些許。有一年,周穆王要攻打一個叫犬戎的民族,祭公謀父進一步勸說周穆王:聖明的君王向來是光大自己的德政,而不炫耀自己的武力,用武力征服別人,早晚會帶來嚴重後果的。周穆王不聽勸告,率兵攻打犬戎,儘管戰爭最後取勝,但周邊的少數民族再也不稱臣納貢,直接的後果是周王朝國力一年不如一年,到了周幽王的時候,竟然被犬戎反過來打敗,後不得不遷都洛陽。

到了東周初年,國力漸漸強大的鄭莊公開始成為這一帶的霸主,並開始開疆拓土,建立霸業。而此時,沒有了周朝庇護的祭國,也漸漸衰敗下來。一直把祭國視為嘴邊肥肉的鄭莊公,馬上出兵祭國,不堪一擊的祭國難擋鄭莊公的威武之師,從歷史上消失了。

據文獻記載,祭國的地域就在今河南省鄭州市東郊與中牟縣一帶,今鄭州市金水區祭城鄉之祭城村,就是古祭國都邑所在地。至今,祭國故城遺址仍保留著幾段牆基。《辭海》:“祭”,古國名,亦作“(左)祭(右)邑”,姬姓。始封之君為周公之子。原為畿內之地,後東遷,在今河南鄭州東北。音訓為“zhài“,該地延續三千年讀作“zhà”。周公奠定中國文化之基礎,該地與中國文化關係巨大,故地名及讀音不可擅改!

還有什麼有趣的村名的來歷和傳說,歡迎大家補充~~

關於鄭州村名有哪些傳說?世界的喬2017-07-09 09:31:19

在鄭州,有很多村莊的名字裡帶有“寨”或“砦”字。它們為什麼以“寨”“砦”取名呢?這兩個字又有什麼不同?

鄭州的村莊名,看似平淡稀奇,其實背後都有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和一段段驚心動魄的歷史,一起來聽聽吧。

A

姓放後面的村子

背後都有個名人

鄭州市楹聯學會會長、曾參與多處村志編寫的郭增磊,解釋了這種現象。他說,這和起名時的習慣有關。當地的地名後面被綴上某個姓,一定是因為這個姓氏的人有地位或者有名望,抑或道德高尚。

為紀念養蜂的張姓好人

八家莊改名蜜蜂張

比如,蜜蜂張村以前因為只住著八戶人家,叫“八家莊”。之所以改名叫蜜蜂張,是因為清末有個姓張的養蜂能手,從開封輾轉來到這裡定居。他家祖傳飼養蜜蜂,就帶動村裡的村民養蜂採蜜。天長日久,此地聚集的人越來越多,村民為記住這位養蜂的張姓好人,便把村名改成蜜蜂張。

周姓開渠灌田

命名“東周”紀念

還有東周村,俗稱水磨周。據《圃田鄉志》記載,明代時,從山西洪洞縣遷來的周氏兄弟在此落腳,他們利用河水打起了水磨,專門磨樹皮香沫,很是出名,因此人們把這裡叫水磨周。後來人口繁衍,街道延伸,從東往西劃分為古城、東周、西周、中周和新中周。後來東周大戶周天章引河開渠灌田,村民自此生活富裕,此處便稱“東周”,一直是鄭州東區的名村。

李姓集資建廟,此處便叫廟李

廟李村之所以得名,和姓李的人有關。70多歲的村民李先生說,和很多以姓氏冠名的村莊一樣,這裡的李姓人是甘肅隴西李氏的一支,明朝洪武年間,隨著著名的“大槐樹移民”遷徙到了這裡。“這個村子那時候叫西馮劉村。後來,姓馮和姓劉的人逐漸遷走了,姓李的人越來越多。”郭增磊曾參與編纂廟李的村志,他說,後來因為李姓集資建廟,此處便稱廟李。

老鴉陳的得名也與之類似,此處曾為曹操囤糧處,聚集了大量老鴉。後來陳姓人落腳於此,稱此處為“老鴉陳”。

B

鄭州不少“寨”,得名原為躲避戰亂

在鄭州,村莊名裡最多的,可能就是“寨”或者“砦”了。因為兩者讀音相同,不少人以為是一個字的不同寫法,或者很多時候就把兩個字寫混,但在當地村民的眼裡,這兩個字可是有很大差別的。

“寨”和“砦”的區別

66歲的鄭州市民井先生說,他家住董砦村。十多年前,發放二代身份證的時候,他發現“砦”字變成了“寨”字。為此,他耿耿於懷,十多年來不停地找相關部門,想要改回原來的村名。在他看來,“砦,說的是四面通達的村子;寨,說的則是四周有圍牆的村子。這兩個字是不一樣的。對於井先生的這一說法,郭增磊說,他也曾聽說過,“還有一種說法是,寨是比較大的村子,用土或石頭圍成堅固的寨牆。而砦是小一些、弱一些的村子,只能用一點石頭或土埋在地上,上面用木頭、樹枝等插圍起來當砦牆。這兩個字後來就漸漸通用了。”

南陽寨曾叫南楊莊

因為中原戰亂較多,在鄭州,以“寨”或“砦”命名的村子有很多。郭增磊說,這其中,約有一半以上的村子,是在清朝太平天國起義之後命名的。

郭增磊說,太平天國起義之後,戰火蔓延到了鄭州。為防止村子被騷擾,當時鄭州的行政長官下令各村必須修建寨牆,沒有實力的小村子可以和大村子合併。“據說,當時命令每個村子四天之內必須建起寨牆,有的村子因為沒建成寨牆,整村人都被活埋了。”

這之後,鄭州出現了一大批以“寨”命名的村莊。當時的寨牆,一般有三丈高,寬一兩米,寨牆上可以有人巡邏放哨。

其中比較著名的是南陽寨。它本叫南楊莊,因為寨牆遠近聞名,就改叫南楊寨了,也就是後來的南陽寨。

C

離老城區多少裡

咱就叫“幾里”

在對村名的多年研究中,郭增磊發現,在鄭州,根據村子地形、地貌命名的村莊也有不少。比如,因為三面環溝的地形通常叫“嘴”,所以很多村子叫“某某嘴”。比如,郭家嘴、小廟嘴、李嘴等。

這其中,原名“圈裡”的圈李村,名字比較有意思。因為該村東西南北四面都是溝,將村子圍了一圈,所以村名“圈裡”。後來,由於該村李姓較多,“裡”和“李”又同音,時間長了,村名就逐漸變成“圈李”了。

古時候,出於政權維護與統治的需要,官方會在城周圍按“五里一堡,十里一鋪”的方式設定驛站。鄭州有不少村莊,也是以和城市中心位置的距離而命名的。比如,五里堡、十里鋪、十八里河等。

D

有的村莊,和傳說有關

在鄭州,還有一些村莊的名字,背後是一些名勝古蹟和一個個動人的傳說。比如,八卦廟村、馬渡村。

據說,因為“泥馬渡康王”的故事,鄭州就有兩個馬渡村。而八郎寨的來歷,據說跟宋代楊業的義子楊八郎在此處駐紮過軍隊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