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之亂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

五代十國之亂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武丁仗劍決雲霓2018-08-02 00:36:56

首先感謝爾朱少帥師友的邀請!然後向平臺提點意見:我中午下班時,接到的問題是“唐節度使坐大的原因,”遂利用午休時間速寫數節若干字,幾近完成,及至下午抽空脫稿配圖釋出時,發現題目變成了“五代十國之亂的最主要原因是什麼?”雖然追根溯源都差不多,但讀起來文字總是不順,有隔離,只好做修改和補充。我們當代絕大多數人都經歷過若干次考試答題,應知道緊扣題面的重要性。好了,我還是回答問題吧。

一,五代十國,嚴格的講應是五代十一國,即從唐朝滅亡起,在此後短短的七十三年之中,中國境內出現的十六個短命政權,史學家稱之為“五代十一國”。所謂五代,指建立在中原地區,上下銜接的五個國家。所謂十一國,指建立在中原地區以外的諸國。分別是:

五代

①由宣武節度使朱溫建立的後梁帝國。

②河東節度使李存勗一一一後唐帝國。

③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一一一後晉帝國。

④河東節度使劉知遠一一一後漢帝國。

⑤後漢帝國大將郭威一一一後周帝國。

十一國

①由鳳翔節度使李茂貞建立的岐王國。

②由武安節度使馬殷建立的南楚王國。

③由鎮海節度使錢鏐一一一吳越王國。

④由西川節度使王建一一一前蜀王國。

⑤由淮南節度使楊渭一一一南吳帝國。

⑥盧龍節度使劉守光一一一桀燕帝國。

⑦由清海節度使劉巖一一一南漢帝國。

⑧荊南節度使高季昌一一一南平王國。

⑨威武節度使王延鈞一一一閩 帝 國。

⑩西川節度使孟知祥一一一後蜀帝國。

①由南吳帝國權臣徐知誥(李昪)建立的南唐帝國。

二,從以上所列,一眼可以看出,這些開國帝王全是唐朝中央政府任命的節度使及其部屬,這就是人們常說的“藩鎮割據”。那是什麼導致的“藩鎮割據”呢?不用說,就是改變唐王朝命運乃至中國歷史走向的“安史之亂”。再進一步,引發“安史之亂”的原因又是什麼呢?一般認為,諸如唐玄宗老年昏瞶,李林甫嫉賢誤國,楊國忠弄權逼反,安祿山狼子野心膨脹,以及垂涎楊貴妃姐妹美色等等,這些當然也算原因,但只是表面、直觀、次要的原因;主要的、深層次的,也即起始原因,我認為有兩點:一是後世提及的改府兵制為募兵制,二是人們常常疏忽的唐王朝特殊的社會結構形態及其政策導向。

三,先說社會結構。皇帝之下依次為:封爵貴族(宗族及功臣元勳),門第貴族(世家士大夫),官僚貴族(寒門士大夫),庶民(農工商吏),賤民(樂工、客民、雜戶等)。當時的社會風氣尊崇門第貴族,就連皇帝大臣也要讓他們幾分,功臣,甚至宗族皇室以和世家門第聯姻為榮,寒門士子高中進士,如果能娶世家貴族的女子為妻,那分得意,如同今天大字不識幾個的暴發戶跨進了精英俱樂部。進入世家貴族行列,是當時社會的主流意識,也是讀書人的最高追求,科舉制度的實行,給他們提供了機會。貴族自然有貴族的生活方式,吟詩作賦,填詞譜曲,皇帝大臣以身作則,造就了文化的空前繁榮,但這同時也帶來一個負作用,即尚文輕武之風漸行,人才都集中在以首都長安為主的幾個大都市裡風流瀟灑,享受生活,無人自願去邊地過苦寒的軍旅生涯;加上社會穩定,經濟繁榮,當初打江山團隊上至偏裨,下到卒伍的子孫們,都過上了舒適安穩的生活,也無人願意投軍。隨著最後一位開國名將李勣的謝世,大唐軍隊的漢人將領基本乏人,僅有的幾個,如大敗吐蕃,收復河湟的華州人,當世名將王嗣忠,也遭李林甫陷害,幾欲斬首,在哥舒翰的苦求下才逃過一命,結果是於罷官一年後抑鬱而終,年僅四十五,(他多次上書朝庭指安祿山日後必反)。各鎮將領多數由胡人降將及其後代充任,中下級軍官也多是少數民族移民,兵士則多為苦寒地區的邊民和中原地區未讀過書,且家境貧困的流氓無產者。例如,安史亂起,反叛者安祿山、史思明是胡人,而朝庭平叛的將軍,高仙芝(高句麗人)哥舒翰(突厥人),僕固懷恩(鐵勒人),李光弼(契丹人)等等也是少數民族。極言之,將自己的身家與社稷之安危託負於外人,企圖以爵位官職和天子之恩懷柔感化,無異於用自己的屁股之肉飼狼,以換去頭顱和心臟的暫時安全。反過來說,當時除了一個郭子儀,朝庭也再沒有什麼漢人名將可用,而郭子儀除了自己幾萬人外,雖身兼天下兵馬副元帥,也指揮不了其他各鎮人馬。這便是天下承平日久,生活優越,貪圖享樂,忘記創業之苦,缺乏憂患意識的代價,是我們這個民族最大的弱點,至今也沒有完全克服。

(四)A:再說募兵制。有必要解釋一下府兵制和募兵制之不同。①士兵的性質不同。府兵,軍民合一,募兵,職業軍人。②兵將關係不同,府兵,兵將分離,募兵,兵將隸屬。③糧食武器來源不同,府兵自備,募兵國家供給。④影響不同,府兵制有利於中央集權,募兵制容易形成將帥擁兵自重。唐初實行的是府兵制,打江山,靖周邊,將為前程,兵為吃糧,無家庭後顧之憂,以軍營為家,雖是兵民合一的府兵,但戰鬥力驚人。及至干戈平息,江山大定,軍隊裁減,府兵轉業安置,主要軍力需佈置於邊疆,本著少而精的原則,便改府兵制為募兵制。

B:太宗、高宗、武周朝各州都督都是朝廷從中央政府委派,隨時對調或重回朝庭任職,權利只限於本州軍隊的管理,不能插手地方行政,軍隊員額及軍官的考核晉升也由兵部負責。及至玄宗當政後期,內亂外患復起,各州兵馬不夠用,朝庭又沒有預備役,只好在原有的總督之外,增設十個軍區,軍區司令官稱“節度使”,數量激增,供給便跟不上,於是又放權叫自行收稅,自行擢拔軍官,節度使與轄區行政長官(刺史)時起磨擦,為了集中權力,便於發揮戰力,遂將行政權也交給節度使,於是節度使除軍權外,轄區的行政權,財政權,人事任免權(刺史以下行政官員都有任免之權)集於一身,當時人稱之為“藩鎮”,意為國家的屏藩和重鎮,結果卻弄成了事實上的割據。又因為朝庭無將可派,只能在軍隊副將中提拔,弄到後來,乾脆兼任,如“安史之亂”的元兇安祿山,一身而兼平盧、范陽、河東三大軍區司令官,大半個北方地區盡入其手。

C:藩鎮手下的牙將,多數是其子侄或當地豪強的紈袴子弟、地痞流氓,為了壯大勢力,培植死黨,節度使將後者收為義子。這些人吃誰家飯,跟誰轉,只知有義父,不知有朝庭。“安史之亂”後期,皇帝大臣貴族們急於還都享福,繼續享受貴族生活,沒有下功夫將這些安史之亂的餘黨斬草除根,只是讓他們名義上承認朝庭就湊合了,大家各行其事,於是連原先忠於朝庭的節度使也紛紛效仿。最後是節度使一職父死子繼,成了半獨立狀態,朝庭稍有不依,便刀兵相見,因為他手裡有兵。

D:到唐朝最後一任皇帝李曄時,朝庭幾乎成了空架子,除藩鎮肆意攻打長安,囚禁皇帝外,連宦官也控制挷架皇帝,宦官頭子韓全海,張彥弘深恨宰相崔胤進諫李曄撤換他們左右禁衛軍司令官職務的建議,勾結風翔節度使李茂貞作為外援,崔胤發現自己的危機,便向宣武節度使朱溫靠攏,他寫信給朱溫,稱奉皇帝密旨,命朱溫發兵救駕(漢末何進請董卓一幕重現)。朱溫,這個地痞流氓出身的惡棍,從沒有想到有一天會插手高不可攀的朝庭事務,他唯一的目的不過想做一個強大的軍閥。皇帝密旨挑起他的野心,遂統軍西上。韓全海得到訊息,劫持李曄投奔鳳翔。朱溫圍攻鳳翔兩年,救出李曄,重返長安,先是對宦官作徹底屠殺,後屠殺皇室宗親和不肯依附的大臣,拆毀長安宮殿和民房,挾持李譁到洛陽,幾月後刺殺李曄,命其兒子李柷繼位,三年後(公元九O七年),命李柷禪讓,在大梁(開封)建立後梁帝國。立國二百七十六年的唐王朝徹底滅亡,各地“藩鎮”紛紛如法炮製,自行稱帝稱王,開啟了五代十一國相互攻伐,殺聲不斷,血流成河的黑暗時代,這是由軍閥的本性(搶地盤)所決定的。而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我以為是以上所述,當然只是個人淺見。

五代十國之亂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

五代十國之亂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

五代十國之亂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

五代十國之亂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

五代十國之亂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

五代十國之亂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

五代十國之亂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磨史作鏡2018-07-07 19:48:57

五代十國的形成,起於唐末亂世,主要是由於三大原因:

首先是藩鎮割據。藩鎮割據從安史之亂開始,各地節度使擁兵一方,根本不受唐朝廷控制,節度使死了也不受代,而是自己指定繼承人,其實就是一個個獨立王國,軍政民政都是自己說了算,也就僅僅是打著唐王朝的旗號而已。這種情況愈演愈烈,除了唐憲宗時有過短時期的強勢中央政權滅了淮西節度使吳元濟以外,基本是愈演愈烈,最後形成了五代十國的雛形。

五代十國之亂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

第二個原因就是宦官專權。唐末的宦官當政到了非常厲害的程度,幾個皇帝都是宦官所立,發生了很多刀光劍影的爭權血案,最嚴重的就是唐文宗時的甘露之變了,由於皇帝誅殺宦官的計劃走漏風聲,參與的大臣被宦官清洗,殺了幾百個大臣,朝廷為之一空,文宗也徹底失去了對宦官的控制。唐末仇士良、楊復光、田令孜等宦官先後把持朝政。這種內耗,必然會導致唐中央朝廷的式微。而且有的很多宦官還和節度使暗中勾結,幫他們偵察朝中大臣和皇帝的一言一行,往往今天皇帝和大臣剛說了一句話,過了一兩天外地的節度使就知道了。

五代十國之亂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

第三個原因就是黃巢起義。黃巢起義爆發當然是因為民不聊生,生靈塗炭,只得鋌而走險。起義雖然最終失敗,但是沉重打擊的唐朝統治,成了壓垮唐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且各地藩鎮以勤王為名擴大自身實力,互相征伐,擴充自身實力。朱溫、李克用、楊行密、王建等豪傑並起。以907年朱溫代唐建立後梁為標誌,開始了長達72年的五代十國亂世,直到979年北宋滅了最後一個割據政權北漢。

五代十國之亂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

五代十國之亂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孤客尊2017-12-08 22:39:55

最根本的原因是唐朝末期的節度使制度,正是因為這個制度導致了唐朝滅亡後,出現了眾多割據的藩鎮國家,五代十國時期的藩鎮林立。

藩鎮在自我發展之後個個都擁有了兵壯勢雄的軍隊,當大家的實力都差不多的時候,誰也消滅不了誰,就導致了五代十國長達54年的大混亂。

五代十國之亂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

當然這個時間也是有爭議,我說的這段時間是從唐朝滅亡後到宋朝建立的時間,還有另一個看法,就是從黃巢起義到宋朝將其他十國真正滅亡算起,在此暫且不提。

可能有很多朋友因為歷史書不怎麼提的原因,不太瞭解五代的情況,下面就簡單跟大家講一下,五代十國就是唐朝滅亡之後,出現的眾多大大小小的藩鎮國家,其中坐落在中原、勢力最大的藩鎮被稱一個朝代,在當時中原是皇位的象徵,所以招致了很多人的爭奪,中原藩鎮每一次更換勢力都是一次朝代的更迭,當時總共經歷了五次的朝代更迭,所以被稱為五代。

五代十國之亂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

五代國家是是當時那片大地上最強大的勢力,除此之外,它周圍分佈著大大小小的藩鎮,這些藩鎮都是因為唐朝末期因節度使制度而產生的國家,我們將其中十個最有影響力的稱為十國,十國國家或以五代國家為宗主國進貢,或自立為帝而不受史家的承認,這就是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之亂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

五代十國之所以一直分裂是因為始終沒有出現一個有作為、而且國力又強盛的勢力,導致大家一直相安無事,無法實行統一大業。

直到最後後周的出現,後周皇帝柴榮是個很有作為的君主,他在接手了從姑父手上接來的皇位後,將後周打理得井井有條,每次出征十國都會收穫驚人的戰績,在他的帶領下當時分裂的眾多國家被滅了大半,使得國家漸趨統一,但不幸的是在一次出征後意外得病了,從此之後一病不起。

五代十國之亂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

在他死後,趙匡胤黃袍加身以宋代周,接過了柴榮的果實之後,他四處征戰最終結束了混亂的五代十國,造就了一統,不過此時的宋朝,已經沒有唐朝時候那麼大的領土了,因為在中原的北方,出現了一個更強大的王朝,那就是遼朝,因為缺少騎兵,以及缺少了燕雲十六州的屏障所以宋朝一真奈何不了遼朝,這些暫且先不提。

上面說了很多,但是我們究其根本 ,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唐朝末期的節度使制度,在唐朝勢衰之後使得很多節度使擁有了除軍權之外很重要的民政之權,擁有了完全的自主性,可以培養自己的軍隊,收取自己的賦稅,儼然成了一個小國家,最後發展著,成了尾大不掉的藩鎮國。

五代十國之亂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

五代十國之亂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爾朱少帥2018-07-31 02:35:36

偉人說過“槍桿子裡出政權”。可以理解為奪取政權離不開軍事力量。當然掌握槍桿子的人多了,世道就不可控了。

看看歷史上的亂世。漢末黃巾軍起義,為了鎮壓黃巾,導致地方政府掌握了槍桿子,進而就是軍閥割據,諸侯爭霸。再看唐末黃巢起義,唐末黃巢起義席捲天下,將大唐折騰得奄奄一息。唐朝各地節度使紛紛自立門戶,互相征伐,進入五代十國亂世。

五代十國之亂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

歷史告訴我們,槍桿子必須拿到朝廷中央才安全,凡是地方政府的軍事實力超過朝廷,朝廷就可能會被顛覆,就會改朝換代。有實力的地方政府太多的話,就會引起軍閥割據、亂世紛爭。

五代十國時期,又與中華歷史上的其他亂世有點不太一樣。這個時代沒有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與縱橫捭闔;這個時代沒有三國時期經驗的權謀與智慧;這個時代沒有南北朝時期的蕩氣迴腸和跌宕起伏。

五代十國之亂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

這個時代的印象,就是無盡的陰謀與背叛;這個時代的印象,就是不絕的殺戮與混亂。 大唐王朝的節度使潘鎮制度,曾經將他推向最驕傲的榮耀。但是,大唐也把槍桿子留給了節度使的軍閥們。

安史之亂跟五代十國之亂,其實都是這一個原因。地方的槍桿子比朝廷的槍桿子又大又硬;而且朝廷自己的槍桿子,還被官宦和權臣輪流把持,經常不聽使喚。

五代十國之亂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

一個個實力派的藩鎮節度使,爭權力,搶地盤,把亂世人性的慾望和醜惡,無限放大。在這個時代,文明與儒雅被丟棄;在這個時代,只有強權和武力才是被崇尚的。

五代十國之亂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

然而仔細尋覓,透過血腥與混亂,我們是否也看到了些許尊敬的物件:

自我毀滅的梟雄——朱溫;

走向迷失的王者——李存勖;

壯志未酬的潛龍——柴榮;

他們是這個時代的弄潮兒;他們與這個時代共鳴他們;他們君臨天下;他們的性格和行為,影響著王朝的興衰和亂世的走向。

五代十國之亂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司馬小小濤2019-06-11 22:47:17

文|濤說亂世史|

五代十國之亂,

最根本的原因確實是“節度使制度”。即中晚唐出現的節度使權力太大,

同時掌握軍、政、財權,成了不可一世的地方王國。

如果有懷疑,可以參看“濤說亂世史”率先製作的【25史正史詞雲】。

【濤說亂世史原創文章,歡迎關注我哦】

五代十國之亂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

(【25史正史詞雲】——五代十國篇,基於《舊五代史》▲ )

五代十國之亂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

(《舊五代史》的詞頻統計明細▲)

五代十國詞雲解讀:

1、出現前二位正是“節度”、”節度使””。尤其“節度”的頻次,出現700多次,等於3、4、5名的總和。

其實,《新唐書》、《舊唐書》、《新五代史》的詞雲頻率,節度出現的也是第一,這充分說明,節度使制度,充分地影響了唐朝、五代十國的歷史。

2、第三名、第四名是“都指揮史”和“檢校”。

“都”意為主要,都指揮使,多指五代軍隊軍司的首長(侍衛司+後期的殿前司),這充分說明了五代十國戰爭頻繁,軍事佔絕對主角。

檢校,是指一種“榮譽職位”、“虛職”。如“檢校太師”。五代十國軍閥亂戰,改朝頻繁,前朝的官員不殺,留下來給一些虛職和榮譽性職位;另外武人當政,會被加檢校,體現尊貴。

【濤說亂世史原創文章,歡迎點贊關注哦】

3、世宗、太祖、明宗。

世宗專指周世宗柴榮(郭榮),五代第一明君。明宗指“粗為小康”的唐明宗。太祖就很多了,當然最出名的還是梁太祖朱溫。

4、“元年”。五代改朝太過頻繁,所以動不動新朝建立,元年出現了200多次……

結論:

使用正史詞頻,可以讓結論更加可靠。

五代十國之亂最根本的原因,應是節度使制度,尤其是安史之亂後,唐玄宗放權平亂之後的節度使制度。

【濤說亂世史原創文章,歡迎點贊關注哦】

五代十國之亂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冬哥1248312062019-05-30 17:16:18

五代十國是繼承唐朝藩鎮的亂事,唐朝皇帝下臺,朱梁篡位又不合法。天下不服共擊之。晉王李存勖為首,後來打敗梁自立皇帝,繼承唐的法統。駙馬石敬瑭看得天下容易,勾結遼人自立為晉。由於分贓不均遼又滅了晉後,退回北方。劉知遠看機會來了改國號為漢,不過兩年死了。國家又歸了部將郭威,又變成了周。

一系列事只發生在短短的五十年。中間又夾雜著十多個小國。理不清頭緒自然亂。和他相似的亂世只有民國了。

五代十國之亂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四十五度說2018-02-23 19:50:24

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五代十國幾乎是兩千多年封建王朝中諸侯割據,軍閥混戰,皇權鬥爭最為激烈的時期。造成百姓流離失所,生靈塗炭,五代十國這麼亂有它自己內在的原因。

五代十國之亂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

“臣弒其君,子弒其父”,父子兄弟相殘的戲碼屢見不鮮。皇權鬥爭激烈,這主要在五代十國時期盛行養子。本來中國的嫡長子繼承製就是為了避免孩子之間爭奪財富發生的各種混亂鬥爭。一但人際關係混亂,利慾薰心的人們就很容易受到權力的誘惑,之後爆發出各種奪權的戲碼。這種奪權特別是發生在皇家,上層階級一怒伏屍百萬血流千里,遭殃的只能是百姓。

養子關係

五代十國之亂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

這種收養養子的風氣盛行於唐代末年。太監收養養子也可以理解,畢竟有人在膝下承歡是一個終身不會有孩子的人求之不得的事情。但是那些軍閥妻子小妾生的親生兒子都已經一堆了,還收養養子真是令人不可思議。可能這就像南北朝時期服用五石散,雖然對人體有害,但是是一種潮流。五代共有“百餘平民以軍閥義子的身份留名史冊,更有四位義子皇帝承繼大統”。

五代十國之亂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

這主要由於在唐朝末年,割據勢力隱隱有超過中央集權之勢,”天子,兵強馬壯者當為之,寧有種耶“慢慢變成了各路軍閥的共識。各路軍閥諸侯紛紛透過收養養子的方式拉攏人才,擴張勢力。

軍閥豪強紛紛透過收養義子招納籠絡人才、擴張割據勢力。後唐之所以能以弱勝強消滅後梁,李克用能征善戰的義子們功不可沒。

與其說他們收的是義子,不如說養子們和假父親為了互利互惠削弱了軍閥政權的中央權威。義子叛亂是五代戰亂頻仍、王朝短命、綱常淪喪的重要原因。

五代十國之亂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唐寶說2019-05-30 17:51:47

春秋政權漫山遍野的鬼怪亂爬,彼此廝殺升級,這樣確鑿很亂,只有五霸故事比較清楚。戰國時期大家都進化的差不多了,就戰國七雄立在那兒呢,小國不剩幾個了,這個我覺得並不亂。

至於認為五代十國比春秋戰國更亂,主要還是題主五代十國接觸得比較少吧。

畢竟五代十國的政權比春秋時期的政權數量少太多,時間跨度也短了大概二百四十年。然後五代十國時期北方政權更迭邏輯還是很清晰的。

“朱李石劉郭,梁唐晉漢周:都來十五帝,播亂五十秋。”——《水滸傳》

題主是讀書家的話,南方政權單靠人物逸話應該也可以記憶。因為五代十國時期的趣聞也挺多的。“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也算少數能在知乎上與“今已亭亭如蓋矣”媲美的名句了。

五代十國之亂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時丶柯鐿2019-05-30 18:16:30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時期,比五胡亂華,戰國七雄還要亂的多,因為這是一個大分裂時期,各地軍閥混戰,政權更迭快,這就是大家容易搞混亂的地方,今天小編就帶大家走進五代十國,帶你親自體驗五代十國的歷史!讓你不再混亂,搞清楚中國最混亂的時代,好在茶餘飯後有一個侃大山的機會。說五代十國就要先從它的形成說起,唐朝實行的是藩鎮制度,唐朝前期的時候還好,但是到了末年朝廷無能藩鎮割據,導致各地的軍閥勢力不斷擴大,最後唐朝支撐了150年就垮下去了!

大唐這個最大的障礙垮掉以後,各地的藩鎮節度使的機會就來了,於是他們覺得自己從上到下都是被聖光籠罩,像是受到神聖的指引,於是紛紛宣佈獨立,開始建立自己的政權,於是就出現了五個最具代表性的朝代即:梁、唐、晉、漢、周,這五個朝代在當時是最具影響的,但是朝代太多後世為了和以前的朝代進行區分,所以在每個朝代的前面都加了一個後,這就是:五代,關於十國本場就不說了,因為十國都是一些很小的國家,基本沒有什麼影響,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這五個國家。

首先說一說後梁這個國家,這個國家的開國皇帝是朱溫,這個朱溫在歷史上也是一號人物,他原先是黃巢的手下的大將,投降唐朝後被封為宣武節度使,最後經過自己的苦心經營建立了梁朝,也就是後梁,他根據唐玄宗的留下的“經驗”,喜歡給自己的兒子帶綠色的帽子,經常搞出一些超出道德底線的事情,隨後朱溫被自己的第三子朱友珪滅了,但是朱友珪還沒有把皇位焐熱,就被皇四子朱友貞幹掉了,朱友貞就是後梁的梁末帝,後梁是被朱溫的老對手李克用給消滅的,因為之前朱溫暗殺過李克用,所以他記仇了,隨後李克用消滅的後梁,建立了唐。

李克用在滅亡後梁,覺得自己大仇已報就去世了,於是他的兒子李存勖繼位,但是他這個兒子不爭氣,就知道唱戲和戲子亂來,就在他和戲子開心玩耍的時候,他的皇后劉氏也在“搞經濟”,劉皇后把國庫當成了自己的錢包,看得出她是一個愛錢的女人,所以後來皇帝要打仗需要軍費的時候,劉皇后就是不給,氣得李存勖戲也不唱了,隨後在這兩口的經營下,他們的政權被推翻了,這個人就是李嗣源但是這皇帝膽子比較小,聽說自己的兒子要搶自己的皇位就被嚇死了,隨後李從珂登基,但是由於和石敬瑭相互猜忌,最後石敬瑭用燕雲十六州換來契丹幫助自己。

在契丹的幫助下,石敬瑭幹掉了李從珂建立了後晉,但是石敬瑭用燕雲十六州換取的契丹資源,直接導致了燕雲十六州在隨後的三百年都沒有收回,知道朱元璋時期才被收回來,這個石敬瑭建立後晉以後因為手段齷齪,所以被其他國家看不起,於是整日悶悶不樂,最後鬱鬱而終,隨後他的兒子石重貴上臺當了皇帝,石重貴是一個有骨氣的人,他上臺後開始和契丹叫囂,但是契丹也不慣著他,隨後就舉兵攻打了石重貴,最後石重貴被消滅,契丹隨後建立了大遼,但是契丹始終是外族,所以隨後漢族有一個漢子站了起來,他就是劉知遠,直接就把契丹打了回去,建立了漢。

這個後漢建立的很有骨氣,當然劉知遠也是一個重義氣的漢子,就把這些好兄弟封了大臣,隨後他就去世了,在臨終前他把國家大事交給了自己的兒子劉承祐,還吩咐了自己的老兄弟照顧好自己的兒子,但是這個劉承祐是一個有想法的皇帝,他上臺後發現這幾個叔叔都不會治理國家,於是非常的不尊重他們,於是就把他們紛紛賜死了,最後他還密謀想殺郭威,郭威一聽這還了得,於是就把起兵造反了,隨後就把劉承祐消滅了,接著他就建立的周朝。

郭威的去世後因為沒有兒子(他的兒子都被後漢殺害了),於是他就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養子柴榮,這個柴榮是一個有理想的皇帝,15歲就當了兵,24歲就當了將軍,33歲的時候就當上了皇帝,他的曾經把燕雲十六州搶回了一半,但是奈何自己身體不好,最後撤軍,在39歲的時候就病死了,把皇位傳給了七歲的小兒子,最後契丹打了上來,趙匡胤在兵至陳橋時,搞了一個陳橋兵變,隨後自己當了皇帝,建立了宋朝,至此五代十國結束,大宋江山建立。

五代十國之亂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樂讀文學史2019-05-30 17:49:24

五代十國時期,不僅中原小國林立,甚至一夜之間就會誕生一些小國,這些小國大多是一些消失的古代小民族所建立,相互之間戰亂不斷,都想吞併地盤。

五代十國之亂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陌生人1473084712019-05-30 16:48:41

說起五代十國,所謂的五是經歷的五個朝代,十就是周邊的十個獨立政權,在短短的五六十年間經歷了這麼多朝代和政權,簡直都分配不過來。朝代政權多,這也就罷了,關鍵是每個朝代還都經歷了先後不知道多少個皇帝,加起來這麼多任帝王,大概一人也輪不上幾天了吧,可能除了專門研究這個時期的專家學者之外,沒人能分清他們了。這段時期為什麼會亂到這種地步,皇帝這麼多,難道全都壽命很短嗎?這還真是一個原因,這個時期的皇帝普遍英年早逝,他們並不是正常死亡的,而是被殺掉了。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會被殺掉,五代十國為什麼這麼亂,基本逃不出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個是節度使特別喜歡造反,五代十國裡幾乎每個朝代都會有那麼一兩個節度使造反,究其原因還是為了權力啊,誰不想當皇帝,而且由於從晚唐遺留下來的傳統,節度使手中可是個個有實力的,沒一個空頭司令。權力雖然好但也不是人人都愛,有的時候也是皇帝在逼人家節度使造反,有實力肯定就會招來不信任,皇帝就想出來一個移鎮的法子,顧名思義就是從一個鎮掉到另一個鎮,把他們跟所帶的軍隊給剝離開,這樣帝王的皇位得以穩固。但是這些措施都讓節度使產生了造反的想法。

第二個是士兵經常倒戈,最有名的趙匡胤不也是被手下黃袍加身給送上了皇位嗎。士兵為啥這麼喜歡倒戈呢,主要還是窮,那個亂世當兵打仗基本就是一種職業了,靠打仗掙錢養家餬口,搞農業的基本都朝不保夕揭不開鍋。而倒戈,一旦成功了就意味著會獲得更大的獎勵、更多的金錢,一般要造反進京的都會給士兵一點承諾,成了之後給多少錢作為獎勵。

文官勸進也是一個因素,勸進就是來為那些造反的節度使去京城做皇帝的。文官為什麼喜歡勸進,也就是喜歡跳槽選擇另一個皇帝,主要是不跳槽就沒有辦法活,亂世是武將的天下,一般的文官是很弱小的,手裡沒有權利,只能依附這些手握實權的武將,簡直是鐵打的文臣,流水的皇帝,不管誰造反成功了,只要有人坐上這個位置,文官就會讒言進勸為保實權。

第四個是宰相弄權,五代時期弄權的宰相很多,多到一部五代史講的都是也宰相權臣弄權史。宰相大部分都是文臣,我們也說了那個時候文臣處於弱勢,文臣的頭頭也就是宰相一般都不甘弱小不想枉讀多年聖賢書,他們就希望透過控制朝政,控制皇帝達到掌權的結果,但是一般都會適得其反招的節度使造反,畢竟清君側是個造反的好理由,千百年如此。

五代十國之亂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

五代十國之亂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文史類小茶館2019-05-30 18:08:03

1。 五代十國混亂是一方面是因為唐朝的“藩鎮割據”,節度使有軍權,逐漸不聽朝庭命令,也就是相當於各大區司令專權,比較有明的“安史之亂”就是例子。另一方面是因為死太監可以隨便決定皇帝生死,使得像李世民一樣牛的皇帝不可能再有,掌控不了大局。所以各地方自立小朝庭,相當於軍閥混戰,所以五代十國(其實是十一國)。

2。 打仗其實就是打錢,所以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五代十國農業生產肯定受到影響,糧食不夠,所以人吃人。唐末以殘暴著名的軍閥秦宗權為最,他的部隊行軍,一向不帶糧秣,只用車子載著鹽醃過的人屍,餓了就割肉烹食。

追本溯源的話,根子在節度使制度,也就是掌握了軍事權力就相當於掌握了所有權力。由之而來的題幹中隱含的不守規則(比如對天子的不順從啊,對殺戮的不節制啊,以下犯上)等等就很順理成章了。拿到槍桿子的話事,這種規則下可不就這樣麼。

而節度使不受控制的根子在安史之亂後續問題的處理。不用舉例證明的是,在玄宗治內,直到賢相張九齡時期,中央對各地的統治力都還很穩固,這也是被稱為“開元盛世”的時期。李林甫上臺之後,就每況愈下了。但如安祿山,還能本著對李林甫的顧忌不敢心存反念,但這種靠個人的狡猾維持的恭順是不足長久的,制度設計上的缺失終究不能靠個人彌補。

而安史之亂本身就是地方大員掌握軍事權力後足以威脅皇權和中央統治的例項,安祿山叛亂的時候身兼三鎮節度使,使河北成為唐朝治下的國中之國。而解決了安史之亂後,唐肅宗並沒有運用足夠的政治智慧解決河北孤懸於中央統治外的痼疾,反而設了四鎮節度,意欲以分權來避免災禍,結果反而導致河北四鎮再次從中央控制中脫離,甚至可以自行任命官員不經中央批准。從此尾大不掉,之後愈演愈烈。不受節制的節度使再也不僅僅侷限於河北四鎮。

如果沒有安史之亂,或許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不會急劇衰弱到肅宗朝的地步,也可能會有其他防範在日後可以彌補這種地方軍事上的絕對控制。但也不好說。

再往下深究一層,節度使的前身行軍大總管只是一個臨時性的差遣,節度使一職在睿宗朝成為固定職銜,自玄宗朝大盛。

為什麼會這樣呢?究其根本我覺得還是緣於府兵制的崩潰,在府兵制下,番上宿衛制度導致將領不能擁兵自重。這樣就杜絕了之後藩鎮割據的可能性。但府兵制的崩潰有其必然性,均田制的破壞和久戍不歸都導致到了玄宗朝,府兵制已然成為惡政,不可能繼續實行下去。除了府兵制向募兵制的轉變,北衙禁軍對南衙禁軍的消解和高宗朝以來的歷次政變,也徹底地改變了玄宗朝的軍事結構。在轉變過程中,未曾從制度上對節度使的權力做出足夠監督和防範是後來產生問題的根本。從中央到地方這中間巨大的權力真空,被節度使攫取了。

當肇始者和模仿物件是安祿山的時候,之後五代十國的種種混亂和慘劇也就很好理解了。

而宋朝是如何解決這一切的呢?結論也是制度設計。

經過的中唐之後的糾纏亂局一直到五代十國的大戲,我們就很容易理解,宋朝對武將的嚴密防範是為什麼了。

宋太祖趙匡胤設計了更戍法,又稱出戍法,直到宋神宗時被廢止,說起來也很簡單,就是各地駐軍定期輪換,和府兵制的番上宿衛本質上是一回事,將領不能長期固定統領手下兵丁,擁兵自重的可能性就被杜絕了。

終宋一朝,對武人的防範和壓制自始至終都很強烈。比如宋朝官員有文資和武資之分,同級的官員見面,文資一定是在武資之上的。

樞密院的設立,樞密院又稱樞省,是宋朝中央對軍事負責的機構,但樞密院的官員是文官,也就是中央主管全國軍事的,全是文人。而宋朝講究“將從中御”,也就是大的軍事行動,必須透過樞密院稽核批准,武將在戰場自作主張行動,哪怕獲勝也是要受罰的,這保證了中央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五代十國之亂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青年史學家2018-09-16 21:57:35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比較動盪的時期,五代十國的時間從907年開始,到979年結束,前後共72年。五代十國時期,政權更迭之頻繁,社會之動盪,一點也輸歷史上的三國時期。

五代十國之亂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

五代十國為什麼這麼亂呢?

首先是自唐朝中後期以來的藩鎮割據的局面一直沒有得到改善,而黃巢起義後,藩鎮割據的傾向更加明顯,唐王朝中央幾乎已經喪失了對地方的控制。唐王朝滅亡後,北部中原地區雖然先後出現了後梁、後唐、後漢、後晉、後周等王朝,但是存在時間都不長,原因就在於每一個王朝都和唐王朝一樣面臨了藩鎮割據的局面。五代十國時期,掌握藩鎮的武人集團先後稱帝。

五代十國時期的複雜的民族關係也是導致亂局頻仍的一個重要原因。五代十國時期,北部的契丹政權已經興起,並且大有入主中原的野心,因而藉著中原的亂局頻繁干涉中原王朝的政局。我們現在所熟悉的幽雲十六州就是五代十國時期被後晉割讓給契丹的。

五代十國之亂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翊翊浩浩尉尉2019-05-30 18:37:42

唐朝滅亡之後,在中原地區相繼出現了五個朝代和割據於西蜀、江南、嶺南和河東的十幾個政權,合稱五代十國。中國古代以正統史觀為主,因五代建立於中原地區,佔據著原唐朝都城的中央地區,以正統自據,故後來的史學家著五代史。而十國及其餘政權被稱為割據勢力。除後梁、後晉短暫時期以及後唐都洛陽外,後梁、後晉大部分時期和其他兩代都以開封為首都。五代為期五十四年,有八姓稱帝,共十四君。後梁和後周的君主是漢族人,後唐、後晉、後漢的君主是沙陀族人。他們都建國於華北地區,疆土則以後梁最小,後唐最大。十國僅除北漢建國於今山西境內,其餘九國都在南方。

五代與十國並存,但各國存在時間長短不一,如吳越,割據於唐亡以前,直到五代結束後才為北宋所滅。疆土則南平最小,南唐最大。

唐末爆發黃巢起義,曾經的盛世王朝將要成為歷史,907年唐王朝正式滅亡。960年,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大宋朝。907到960這短短的半個世紀五十多年的時間,這段歷史時期華夏民族到底經歷了什麼呢?民國軍閥混戰時期,是多麼的混亂,這段歷史時期與之相比就混亂而言只能說更甚。由《新五代史》中給予了這段時期一個讀起來就很亂的稱號“五代十國”,加起來也就十五個,但要是想想五十年間十五個,那就不得了。這段時期到底怎樣亂呢?

從每個國家開始和滅亡方面分析下。先從北方說起,唐末的黃巢起義使得大唐氣數已盡,無力迴天,907年朱溫篡位,建立後梁,開啟了五代時期。後梁存在了十幾年吧,然後就被李存勖(這個呢也算是唐後裔吧,是晉王李克用的兒子)滅國了,923年建立後唐。937年晉軍聯合契丹軍南下滅後唐,後晉建立。946年的時候後晉被遼國所滅,遼國正是建立。中原大地無主,這個時候劉知遠在太原建立後漢,收復中原。950年郭威篡後漢建後周,後周在世宗柴榮的經營下收復了不少失地,奈何天公不作美,病死了。後世子孫無能,在960年被趙匡胤篡奪,宋朝開始,五代結束。北方大體是這麼個情況,南方與之相比那是有過之也有及。南方呢,可以從江南各國和湖廣兩個方面講起,江南各國有:902年唐時封的吳王楊行密建都廣陵,在後期唐朝大亂滅國之後,919年正式改元建立了吳國;937年的時候徐知誥篡奪吳國睿帝之位,吳至此吳國滅亡,齊國建立。在北方後唐滅國之後,939年徐知誥自稱唐室後裔,並改名李昪,立國號為唐,時稱南唐。南唐的東南方向還有吳越國與閩國。吳越國是由後梁封的,建立者為鎮海、鎮東節度使錢鏐,907年建國。閩國也是由後梁封的建立者是觀察使王潮,909年稱閩王。湖廣偏僻地區被另外幾個國家佔據著。大體上每個國家的開始與滅亡時間就是如此。短短几年一個國家,南北方交替著,時間線上都是混亂的。

從國家建立方式上,作為老百姓求得就是一個現世安穩,家人平安。在“五代十國”這個時間段,現世安穩,家人平安是奢望,能夠活下來都是三生有幸了。每個國家能夠建立,與前一個朝代廝殺是必然的,戰爭就成了五代十國的顯著符號。有名字史書上有記載的戰役有二三十場之多,如潞州、牙潭、魏州等,再加上平時的小打小鬧,誇張點講天天都是戰爭也不為過的。有戰爭就會有傷亡,百姓不能夠安居樂業,如何平靜的生活;中原大地一個國家的戰爭都可以造成生靈塗炭,這個時期那麼多個國家混戰,情況可想而知了,如何一個亂字了得。五代十國似乎是中國歷史上政治最黑暗的時期。君不君、臣不臣,內亂頻發,奪位篡位、兒子殺老子、下屬殺上司更是常見。五代十國為什麼這麼亂,基本逃不出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個是節度使特別喜歡造反,五代十國裡幾乎每個朝代都會有那麼一兩個節度使造反,究其原因還是為了權力啊,誰不想當皇帝,而且由於從晚唐遺留下來的傳統,節度使手中可是個個有實力的,沒一個空頭司令。權力雖然好但也不是人人都愛,有的時候也是皇帝在逼人家節度使造反,有實力肯定就會招來不信任,皇帝就想出來一個移鎮的法子,顧名思義就是從一個鎮掉到另一個鎮,把他們跟所帶的軍隊給剝離開,這樣帝王的皇位得以穩固。但是這些措施都讓節度使產生了造反的想法。

第二個是士兵經常倒戈,最有名的趙匡胤不也是被手下黃袍加身給送上了皇位嗎。士兵為啥這麼喜歡倒戈呢,主要還是窮,那個亂世當兵打仗基本就是一種職業了,靠打仗掙錢養家餬口,搞農業的基本都朝不保夕揭不開鍋。而倒戈,一旦成功了就意味著會獲得更大的獎勵、更多的金錢,一般要造反進京的都會給士兵一點承諾,成了之後給多少錢作為獎勵。

文官勸進也是一個因素,勸進就是來為那些造反的節度使去京城做皇帝的。文官為什麼喜歡勸進,也就是喜歡跳槽選擇另一個皇帝,主要是不跳槽就沒有辦法活,亂世是武將的天下,一般的文官是很弱小的,手裡沒有權利,只能依附這些手握實權的武將,簡直是鐵打的文臣,流水的皇帝,不管誰造反成功了,只要有人坐上這個位置,文官就會讒言進勸為保實權。

第四個是宰相弄權,五代時期弄權的宰相很多,多到一部五代史講的都是也宰相權臣弄權史。宰相大部分都是文臣,我們也說了那個時候文臣處於弱勢,文臣的頭頭也就是宰相一般都不甘弱小不想枉讀多年聖賢書,他們就希望透過控制朝政,控制皇帝達到掌權的結果,但是一般都會適得其反招的節度使造反,畢竟清君側是個造反的好理由,千百年如此。

最後一個就是契丹時不時來進犯。中原國家的五代時期是一個大混亂階段,但那個時候的契丹族卻剛好走向了強大不斷外擴,對中土國家的騷擾就沒斷過,再加上還有個石敬瑭為了皇位借兵都借到了契丹,地都割出去了,讓中原國家走到了絕對劣勢的地位,直接亡了後晉。契丹時不時的騷擾讓本來就混亂的局面更是亂成了一鍋粥。

五代十國之亂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聽雨喜雨2018-10-25 12:04:51

五代十國亂世的根子在於唐太宗,在於唐太宗處理父兄嫂侄之間的關係時沒有倫理道德,採用野蠻無序,不理性的行為,導致社會逐步失去理性,逐步變得無序。

我們的祖先講究井然有序,主要體現在用儒家文化來治理國家及個人,儒家文明不僅貫穿個人修養,同時也是國家治理的核心。

儒家講究民為貴,君為輕。水可載舟,亦可覆舟,並不是簡單的完全做皇帝的奴隸。比如宋作為儒學比較興盛的皇朝,君主的權利是受到制約的,並不能隨心所欲。

儒家講究三綱五常,講究傳承,講究文明理性,講究井然有序,講究知恩圖報,是數千年中華文明得以傳承的基礎,是中華大家庭得以九九歸一的核心。儒家似水,看似軟弱無力,實則以柔克剛,凝聚力無限。

中華民族作為唯一的文明古國得以傳承至今,儒學作為核心思想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雖很複雜,但我們知道儒家思想核心是圍繞文明理性,井然有序展開的,這一點不容置疑,有了好的規則,大家去遵守,社會才能有秩序,社會才能得到發展。

如果社會野蠻,不講文明,秩序混亂,沒有規則去供大家遵守,即使很強大,也只是貌似強大;人與社會一樣,野蠻無序,風必摧之。

如同我們的交通,有交通法規,遵守我們的交通法規,則可以交通順暢;反之,即使少數人不遵守交通法規,也會到處塞車,一片混亂。

中華文明講究文明理性,講究井然有序,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講究窮則獨善其身,富則兼濟天下,講究內斂,講究以柔克剛,講究韜光養晦,講究低調做人,高調做事,講究妥協,講究協調;講究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講究不主動挑釁,面對問題時會理性分析,不會一根筋;會伺機而動,形同太極,貌似保守,卻能暗暗積聚能量,不發則已,一發驚人,當然爆發也是有序有度的。

在中華文明史上也曾因為野蠻無序,磕磕絆絆。

盛唐建立了世界上當時最強大的帝國,李世民是一代英主,他有雄心壯志,確實在開疆拓土上成就很大,只是他個人在生活上野蠻不理性,對父、兄、嫂子、侄子的關係處理的不好,有違倫理,這樣的處理方法致使以後的皇帝也沒有倫理道德,上層社會瀰漫野蠻無序,皇帝、大臣、武將競相效仿,以至於安史之亂,以至於只要有槍桿子就可以出政權,以至於潘鎮割據,以至於更黑暗的五代十國。

宋最大的功績不是其他,在於按儒學重建文明理性的社會新秩序,才會有319年延續。

中華文明以外的古文明全部凋落,因為沒有核心凝聚力而亡。

號稱世界最大的第一強國蒙古,因為野蠻不知進化,存在不過百年,至今仍苟活著。

現代社會對於國家和個人也要有指導思想指導我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思想核心是好的,但也需要與時俱進。對於儒家思想不要囫圇吞棗,不要墨守成規。好的,要吸收,要提升;確實不好的,要擯棄,要改進,讓儒家思想跟得上時代。我們要繼承,要改造,要發揚。

五代十國之亂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快意刀2112018-09-24 20:03:42

中央政權的權威性、國家正常的組織機構和執行機制被破壞,導致草頭王自立的門檻大大降低,而篡殺奪位極易模仿,所以殺奪頻繁,而中央虛弱,無力維繫權威和秩序,只能綏靖委蛇,進一步助長軍事投機者們。

所有的亂世都是這樣,阿富汗如此,當前的敘利亞也是一樣。

五代十國之亂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麼?良苦用心6652018-02-22 16:18:57

題主是一個很有佛心的人,非常棒。

題目其實不止是五代十國,任何時代都是一樣的。戰爭總是會造成生靈塗炭的。三國時代的混戰,就造成了“生民百餘一,念之斷人腸”的慘劇。

那麼,為什麼要發動戰爭?

具體每一次戰爭,都可以找到每一次的理由。比如,李存勖討伐朱溫,那是有老爹的遺命;周世宗進攻契丹,那是為了收復幽雲十六州。但是如果我們把眼光只侷限這裡,顯然不能解釋所有的戰爭的爆發。

真正的原因在於,發動戰爭的人,無需在戰爭中死去,卻可以透過戰爭獲得名望,權利,財富。所以,為什麼戰爭頻發?因為發動戰爭的人,並不需要付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