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翻唱多數沒有原唱好,有什麼科學解釋嗎?

歌曲翻唱多數沒有原唱好,有什麼科學解釋嗎?不願再走了的安逸2016-11-27 08:27:40

我想說的是很多翻唱比原唱好,所以標題應改成《經典歌曲為什麼很多翻唱沒原唱好,有什麼科學依據》。依此而言,可從如下幾個方面來探討:首先要明白一點,普通的聽眾聽一首歌曲,判斷好壞必須要聽得懂,比如張靚穎在我是歌手中唱英文歌的成績總不理想,因為她們面對的不是專業人士而是普通群眾評委,大多數人聽都聽不懂你唱得再好哪裡會發生共鳴。因此簡單的上口的打動人心的歌詞總是一首好歌的前題,如果再加上原唱歌手準確的把握詩詞的感情,那麼原唱就可能成為經典。當這種經典成立時,又先入為主的佔據了聽眾的心靈,引起共鳴,這種共鳴在聽眾的神經元裡會貯存下來,這以後翻唱就很難在聽眾的心中去超越原唱了。當然也有例外,比如鄧紫棋翻唱的《喜歡你》就超越原唱,因為這首歌更適合酥酥的懶懶的和剛好氾濫愛的人去唱,也就是說原唱並沒有儘量的把握住這首歌的骨髓,而鄧紫棋剛好適合歌詞的特點,一句喜歡你就讓聽眾想起很多想法,而不是隻有原唱中的獨白。一首成為經典的原唱必然還要具備好曲的特點,好曲在大眾心裡總是簡單易懂易理解的東西,比如祝你生日快樂等等,而翻唱要突破經典原唱往往在曲上的改動是最難以下手的,你改得繁複那是給專業人士聽,表明你聲線控多好等等。而大眾不用去聽這些,往往越繁複的改編在大眾聽來越是失敗,因為大眾不聽技巧只看能不能讓人共鳴。譚唯唯改的一些串燒便是這樣,加了好多技巧,你感覺熱鬧,事後再聽原唱便會忘了那熱鬧。因此改曲也成了難以逾越原唱的一個原因。最後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理解,而原唱最能把握那個時代的特質,也就是最能接近歌曲的本身,時代相差十年以上的歌曲,翻唱者很難精準把握原唱歌曲的時代味,比如八九十年代的歌因中國的改變而讓人燥動,那時的激情是一種天然的本性,現在的年青人就很難去超越翻唱。當然認識不同也影響到對好壞的認知,有些歌曲剛出來時大多數人並沒接受,因為歌手與大眾大多數人的認知不同,然而多年過後,歌手當年認知相同的人多了,那這些歌有可能成為遲到的經典,翻唱就更加難以逾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