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到底是哪天?為什麼要選擇灶神祭拜,有啥講究?

小年到底是哪天?為什麼要選擇灶神祭拜,有啥講究?閒看秋風9992022-01-26 07:06:54

“小年”的習俗出現在明清時期,各種傳說眾說紛紜;本來就沒有一定之規。有說是宮廷裡面臘月二十四祭祖過小年,所以民間就提前一天,改為臘月二十三。

其實中國的地域遼闊,哪裡是北方哪裡是南方,誰也說不清楚,武漢人有的就把二十四作為小年;也有不少人提前一天。

祭拜灶王爺的傳說也是五花八門,收集了一下,至少有以下幾種;雖然說法不同,但是每一種傳說都有自己的智慧——

灶王爺由來傳說之一

《酉陽雜俎·諾皋記》記載,灶王爺名叫張單,妻子丁香孝順公婆,一家人其樂融融。

後來張單經商發了財,移情別戀妓女海棠,便回家休了丁香。娶進門的海棠好吃懶做,還不小心燒光了家產,丟下張單改嫁他人。

張單隻好流浪乞討,臘月廿三,他無意中討飯到丁香家。被認出後羞愧難當,一頭鑽進灶門裡,死了。

玉皇大帝念他是自己的本家,便封他為灶王。

“貧賤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攜手共過患難,經過風風雨雨磨難的妻子是最為珍貴的,不能拋棄。

- 2 -

灶王爺由來傳說之二

灶神原本是天宮裡的御廚,有一年,王母娘娘大壽,灶神做了好多美食,眾神仙吃的津津有味。

做最後一道甜點水晶菊花餅,他做的實在是太誘人了,竟忍不住自己全吃光了。

玉帝等了半天不見甜點,才知道灶神自己全吃光了,於是氣呼呼的將把灶神貶下了凡間。可是新來的御廚,做的食物總不合玉帝胃口。

李天王獻上一計:“您找個理由,讓他一年回來一次不就行了。”

於是玉帝下旨:“念灶神往日功勞,封他為灶神,記錄民間善惡,每年臘月二十三上天庭向我彙報。”

從此,灶神變出無數個分身,端坐千家萬戶的灶房,兢兢業業地工作。

做人,切忌貪婪,要禁得住誘惑。

人生在世,誰能無錯?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人在做,天在看”,頭頂三尺有神明。

- 3 -

灶王爺託夢示警

古時有個讀書人,一次在酒醉之後,妄圖調戲家中婢女,婢女堅決不從,奮力掙脫了主人的糾纏。

當天夜裡,他的妻子把他叫醒:“我剛才夢見一位星神,頭帶方巾,身穿黑袍,騎一匹快馬,隨身還帶著簿冊,他用手向我指劃一下,就飛奔離去了。”

讀書人頓時毛骨悚然,趕緊將那個婢女許配給了一個好人家。

之後,讀書人才向妻子解釋:“你之前夢到的是灶王爺,因為我曾調戲婢女,幸虧她堅決抵抗。這事雖沒做成,但我心中已經有了惡念,所以才被灶神記錄下來。今日特向你坦白懺悔。”

《後漢書·楊震傳》有句話說得好,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能說沒人知道呢?

人生在世,要有所敬畏,懂得慎獨。何時何地,都不應做有悖道德和原則的事。

- 4 -

灶王爺天庭告御狀

傳說,民間有個小孩濃眉大眼,龍骨龍身,有皇帝命。

玉皇大帝安排土地公每日揹他過河上學,暗中保護他。

小孩的母親得知此事,馬上變得飛揚跋扈,“等我兒子做了皇帝,誰對不起我,叫我兒子收拾你們!”

她一邊叨唸,一邊敲打鍋灶,震得灶王爺頭都快炸了。

終於等到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向玉皇告狀。玉皇大怒,撤銷了她兒子作為預備皇帝的資格。

古往今來,小人得志,都會張牙舞爪,肆意猖狂。但得意一時,終不會長久。

人活一輩子,要學會挺起胸膛做事,夾著尾巴做人。

- 5 -

見怪不怪,其怪自敗

明代陳繼儒《見聞錄》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

明朝有個兵部尚書,名叫張悅。有一年,張家接灶神時,蹲在灶頭上的家犬突然從灶上跌下,竟一命嗚呼了。

全家人都說這是不祥之兆,但張悅卻不動聲色,鎮靜地對家人說:“見怪不怪,其怪自敗。”接灶一切如儀。

之後,他家果然平平安安,沒有發生任何不幸的事情。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做人,只要行得正、坐得端,就沒有什麼好怕的。

- 6 -

俞淨意公遇灶神

明朝嘉靖年間,有位俞公,自認為經常行善,沒有什麼大過,卻處處不順,一年不如一年,由此怨恨上天不公。

從四十多歲開始,每年的臘月二十三,他都向灶王爺祈禱,請求代為傳達給玉帝。

直到四十七歲時的除夕,灶王爺終於現身,指出俞公只是圖虛名,空有行善之表,卻無行善的誠心。俞公羞愧難當,從此痛改前非,不再怨天尤人,時時行善而不讓人知道。

他的命運也漸漸改變,五福俱全。

真正的行善之人,是不求回報的,更不是為了讓別人知道。

做好自己,不怨天、不尤人、不自欺。

上面六個故事,雖然只是傳說,卻蘊含著人世間的大智慧。

小年到底是哪天?為什麼要選擇灶神祭拜,有啥講究?三農科普2022-01-25 10:29:20

小年到底是哪天?那麼多神靈,老百姓為啥選擇灶神來祭拜,有啥講究?

小年到了,離新年也越來越近了,在農村也會在年前這兩次集市多采購一些年貨,過年的氛圍也從這一天開始變得越來越濃了。

小年這天南方和北方不在同一天,但是有一個活動比較統一,就是會在小年這天祭灶。所謂祭灶就是祭拜灶王爺,傳說會在小年這天回到天庭述職,把人間的善惡彙報給天庭,作為獎罰人間的基礎。

小年到底是哪天?為什麼要選擇灶神祭拜,有啥講究?

這事後來被人間知道了,就想做點什麼,讓灶王爺上天庭後多說些好話,祈望明年能夠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所以,這天會做一些豐盛的食物和烈酒供灶王爺享用,爭取留點好印象給灶王爺。

祭灶這個習俗已經流傳很久了,是源於先秦時候的臘祭,而臘祭的第二天就是新年。

中國古代對新年這天有很多種,和現在我們過的除夕也不是同一天。比如,古人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也就是說,古代有把冬至這天當作新年的時候;還有“正月旦,王者歲首”,的說法,意思是說正月初一這天就是新年;還有“立春日,四時之始也”的說法,意思是說立春這天就是新年;還有一種沿用比較久,從先秦一直到漢朝,就是“臘明日”的說法。

臘祭在古代是全民參與的活動,大家要聚在一起娛樂吃飯,你看自古節日都是吃吃喝喝。臘祭的第二天就是新年了,也叫“初歲”。

小年到底是哪天?為什麼要選擇灶神祭拜,有啥講究?

那麼多神靈,老百姓為什麼只祭灶神呢?

在古代要祭先祖和住宅內外的5個神靈,這5種神靈包括門神、戶神、灶神、中霤神、井神或者行神。但是,在古代可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一同祭拜這5種神靈的,是有要求的。

我們翻看古書《禮記•祭法》裡就有相關記載,文中說,諸侯可以祭5個神靈,天子能在5個神靈的基礎上增加2個神靈,也就是可以祭7個神靈,大夫可以祭3個神靈,士可以祭2個神靈,而庶人只能祭1個神靈。看到沒,在古代老百姓只能祭1神靈,即使這一個神靈也是有要求的,不能你選這個,他選那個。

在古代有“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灶。”的要求,

意思是說在古代民間老百姓只能立戶神或者立灶神來祭祀,不能立其它神靈。後來,在民間普遍立灶神,也就有了我們現在的祭拜灶神的習俗。古人隨著時間和朝代的改變,後來又把祭祖和祭灶分開了,把祭祖改在除夕,而把祭灶改在臘月二十三或臘月二十四,也就是小年。

小年到底是哪天?

其實,這個不是很難判斷的,我們從一些古書上是能夠看出來的。比如,像宋代著作《夢梁錄》裡有說:“二十四日不以貧富,皆備蔬食餳豆祀灶。此日,市間及街坊叫賣五色米食、花果、膠牙餳、箕豆,叫聲鼎沸。”這裡的祭祀留在臘月二十四日,也就是說這天是小年。另外,我們從《風物誌書》中也能看到,“臘月二十四日夜,祭灶,謂灶神翌日上天,白一歲事,故先一日祭之。”,也是說臘月二十四日是祭拜灶神的時間,也就是小年。

到了清朝中後期,一些帝王之家會在臘月二十三這天舉行祭天大典。在古代祭祀全民參與的活動,如果這天舉行完祭天大典,第二天又要舉行祭灶活動就顯得時間太緊了,又很麻煩。所以,就把這兩個活動弄在一天了,就有了北方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的習俗。在乾隆寫得《日下舊聞考》中也有記載,“其祀期用二十三日,惟南省客戶,則用二十四日”。是說,北方臘月二十三祭灶,南方臘月二十四日祭灶。

所以,臘月二十三和臘月二十四過小年都是正宗的,因為都有“官方”加持,不是老百姓定的。

祭灶也是有很多講究的,比如,老人總結的,“1忌3不忘”!

1忌說的是“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意思是說,中秋拜月神的時候,只能家中女子拜祭,因為月神是女的,男女有別,男的不能拜祭。而灶神是“一家之主”,只能是男子來拜祭,多少有些封建迷信的,不能解讀太多,沒意義,只不過是一種祈望罷了!

3不忘指得是,不能忘記給灶王爺供奉酒水;不要忘記給灶王爺的嘴上抹融化的糖瓜;不要忘記將灶王爺的神像焚化。意思都讓灶王爺能夠多說點好話,祈福明天風調雨順,莊稼能有好收成。

在民間還有在灶王爺回來這天做飯、做菜下鍋之前用冷布遮住的習俗。因為,在古代民間生活溫飽都很難解決,就過年的時候能夠吃點肉。這要是被灶王爺回來看到,就會誤認為這家人很富有,天庭就不會降更多的福氣給這家人,來年還會很窮。還有一個說法是,不能讓灶王爺先看到貢品,怕不豐盛,在惹惱到灶王爺。

小年到底是哪天?為什麼要選擇灶神祭拜,有啥講究?

這些老習俗,對於我們現代人來看,已經不會太在意了。但是,有了這些老習俗才更有年味,而不只是吃吃喝喝,您說呢?

全文完,都看到這了,就點個贊吧!感謝閱讀!

小年到底是哪天?為什麼要選擇灶神祭拜,有啥講究?中言說2022-01-25 13:35:08

文化傳承層面上,灶神信仰是中國百姓對“衣食有餘”平民夢想追求的反映其實民間祭灶,源於古人拜火習俗。遠古時候,原始人類打獵採集為生,所謂“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偶爾的雷電引燃森林大火,燒死了來不及跑掉的動物、昆蟲,原始人撿拾品嚐後,感到味道遠比生食好吃,於是學會了天火後保留火種。氏族保護火種的任務多由老年婦女擔任,年輕男女都要外出打獵或採集,火給人類帶來了溫暖和光明,才使“炮生為熟,令人無腹疾,有異於禽獸”。熟食也增強了人類的體質。學會使用火,是人類從動物界最終分化出來的標誌之一。火之發明者,中國一致傳說是鑽燧取火的燧人氏。希臘神話中的普羅米修斯從太陽神阿波羅處盜取了火種送給人類,自己卻被宙斯處罰,被綁在高加索山,每日忍受風吹日曬和鷲鷹啄食,普羅米修斯就是西方民俗文化裡的火神。毫無疑問,對火的崇拜在東西方都有各自的神話傳說故事。

古人還用火來幫助狩獵,發明了陶器,刀耕火種,冶煉金屬乃至使用青銅器、發明鐵器。火有力地促進了社會生產的發展,同時也讓人的生活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在萬物有靈論觀念的支配下,人們崇拜火,敬畏火,後來火神被人格化為祝融,歷代各地民間建有很多火神廟。灶發明後,又衍化出對用火的灶的崇拜儀式——祭灶。《禮記·禮器》稱:“孔子曰:‘臧文仲安知禮?夏父弗綦,逆祀而弗止也,燔柴於奧。’夫奧者,老婦之祭也。盛於盆,尊於瓶。”其中“奧”即“灶”,是說老婦人祭灶,盆中要盛美食,瓶中要灌好酒,後來受儒家男尊女卑思想和陰陽理論的影響,民間形成了“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習俗,護養火種的老婦,反而沒有了祭灶的資格了。隨著灶的出現,才出現了灶神,後來又人格化,納入了道教的神靈譜系,民間紙馬上印的灶神,是慈眉善目鄰家老伯形象。後來雖然印刷質量不甚清楚,但擋不住百姓一樣虔誠祭祀他。《釋名》:“灶。造也,創食物也。”灶神的職責就是執掌灶火,管理飲食,後來擴大為考察人間善惡,以降福禍。所以,百姓對灶神是極其敬畏愛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