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謀士總會提“上中下”三條策略,為何主公往往不會選擇上策?

古代謀士總會提“上中下”三條策略,為何主公往往不會選擇上策?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2021-11-05 11:21:05

古代謀士總會提“上中下”三條策略,為何主公往往不會選擇上策?

既然說到謀士,就要知道謀士的身份,提供參考意見,但是隻有建議權,沒有決策權。不能直接對主公下命令,即使計策再完備,算無遺漏,可執行性又強,拿來能用,也不能直接說出來,不然主公怎麼想,話都讓你說了,我說啥,我是傳令官嗎?You Can You UP !

舉例:

劉備在攻打西川時,龐統曾獻出上中下三條計策。上策略是趁夜偷襲成都,拿下劉璋,擒賊擒王則西川一舉可得;

中策是告知劉璋荊州有事,路過成都要回荊州。趁劉璋不注意,送劉備回去的途中,趁機幹掉蜀中各將領並挾持劉璋,然後成都可得;

下策則是直接回荊州,再找機會。

上策太激進,而且有道德風險、執行風險,不是有德行的人考慮的。算是急藥雖然有效,但是傷身,偏於投機多一些,主公是投機分子嗎?當然不是!

下策太保守,看著眼前的肉,說咱不吃。是誰都急眼,主公說要是都這麼幹,咱們都回家洗洗睡吧,不用出來混了。

中策比較中庸,特別符合主公胃口,可執行性又強,拿來可用,主公比較受用。即達到行動目的,又保全領導威名和仁德。自然主公喜歡中策。

然後主公略加思索,說此計甚好,即成全謀士英名,又顧及主公地位。(給外人一種謀士善計,主公善斷的和諧場景)

再說句厚黑的話:

謀士進三計,也是自我保全之策,不然遇到問題,謀士說幹他,有事算我的。結果主公腦子一熱上去就幹,幹完沒成被人家反幹了。這時謀士就要做替罪羊被 拉出來頂缸,說不定掉腦袋。即使身份特殊,也要被主公做出氣桶臭罵一頓。

如果謀士提出上中下三策,即使主公選擇一個(不可能都選吧,不一個方向呵),結果沒成,也只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況且誰讓你不選另外 兩策的。主公和謀士都好下臺,找個執行層面的打打板子,這事就了了。

以上供參考。

古代謀士總會提“上中下”三條策略,為何主公往往不會選擇上策?